明仁宗朱高炽是朱棣长子,自幼端重沉静,因体胖而行动迟缓。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被册封为燕世子,在靖难之役中主要负责守卫北平。朱棣即位后不久,就册封朱高炽为皇太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登基之后,朱高炽就赦免了建文帝的旧臣和永乐朝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在位期间,主告知褒奖直言,虚怀纳谏,用人、行政均得后人称善。因为朱高炽体弱多病,在位仅十个月就一病不起,于洪熙元年(1425年)驾崩,时年47岁。朱高炽虽庙号“仁宗”,但延续了太祖、成祖的殉葬制度,死时生殉了五名妃嫔。
汉王朱高煦是朱棣的第二子,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收立有战功,多次营救朱棣危难之中,因此朱棣称帝后有意将皇位传给朱高煦。后来因群臣劝阻,只能封朱高煦为汉王。于是朱高煦怀恨在心,妄想篡夺太子朱高炽之位。明仁宗朱高炽在位十个月,死后汉王朱高煦曾企图伏击其侄子明宣宗朱瞻基,结果以失败告终。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趁北京地震之机,在乐安(今山东广饶)谋反,设立王军府、千哨,分官授职,并企图勾结英国公张辅为内应。宣宗朱瞻基在大学士杨荣的劝谏下御驾亲征朱高煦。后来朱高煦出降,被解回京师,软禁于皇城内。有次宣宗前往探视时,被朱高煦使腿将其绊倒,宣宗恼怒,命力士将其置入铜鼎后在外用火烧死,时年47岁。朱高煦诸子随后也被全部处死。
赵王朱高燧是明成祖朱棣第三子,被朱棣封为赵王,深受朱棣的喜爱,命其居北京。最初,朱高燧恃宠,时常做出不法之事,又和汉王朱高煦合谋夺取皇位,并诬陷太子朱高炽。永乐七年(1409年),朱棣得知赵王朱高燧不法之事,诛杀了他的长史顾晟,同时褫夺朱高燧的冠服,幸得太子朱高炽求情才得免。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护卫指挥孟贤等人勾结钦天监王射成及内侍杨庆的养子伪造遗诏,打算毒死朱棣,废掉太子朱高炽,立赵王朱高燧为帝,不久就被人告发。朱棣当面质问朱高燧:“是你做的吗?”朱高燧十分害怕,吓得说不出话。幸好太子朱高炽极力为他辩解:“这是下人的所为,弟弟一定不知道的。”自此,朱高燧行为日益收敛,也算是安分守己。朱高炽即位后,加弟弟朱高燧岁禄二万石,并命他出京就藩彰德府。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又赐叔叔朱高燧田园八十顷。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谋反被擒,群臣建议也将赵王朱高燧捉拿,因为他和朱高煦一起谋逆很久。此时明宣宗说:“先帝(朱高炽)和二位叔叔甚为友爱。汉王朱高煦谋反,不能赦免。但赵王朱高燧没有谋反迹象,不忍心辜负先帝。”后来赵王朱高燧在宣德六年(1431年)过世,时年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