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51年,相信“古来事业有人做”的洪秀全在金田村振臂一呼,开始了席卷中国18个省,长达14年的太平天国起义。初期的太平军群英荟萃,这些人里有深谋远虑、运筹帷幄的冯云山;有雷厉风行、机变百出的杨秀清;有金戈铁马、勇悍过人的萧朝贵;有用兵如神、驰骋疆场的石达开。这一段时间,太平军的兵锋十分凌厉。清朝八旗军、绿营兵乍一交锋,无不溃败。
即使到了后期人才凋零,太平军还有持重儒雅、思想开明的洪仁主持大局。但是随着太平军一系列的同室操戈,截止到公元1864年,太平军防守的要地武汉、九江相继被湘军趁虚而入,于是天京城顿时暴露在湘军的兵锋之下。虽然太平军经过接二连三的政变后仍然有机敏刚毅的陈玉成和用兵不下石达开的李秀成一起维持着太平军的军事局面,但是太平军的败亡已经是不可避免了。
后来谈到太平天国的兴亡时,辛亥革命的元勋黄兴曾做过如下评论:“我革命的动机,是在少时阅读天平天国的杂史而起。但是又看到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之后,起初他们的兄弟颇知共济,故能席卷湖广,开基金陵。不幸的很,后来因为他们兄弟有了私心,互争权势,自相残杀,以致功败垂成。”诚然,太平军的失败是因为清朝和外国殖民者的联合镇压。究其根本,太平军还是亡于他们自身的腐败。正所谓,“人必自悔然后人悔之,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孟子的这段话正是对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最好注解,即使末期的太平军仍然不乏能臣勇卒。
遍观历史,首先可以看到,每当历代王朝开国伊始,这些帝王大都对宫墙之外的现实世界更感兴趣。他们或是御驾亲征,或是出外实地考察。唯独洪天王自定都天京后,11年内从未迈出过天王府的宫门,唯有的一次还是被杨秀清叫去东王府逼封万岁。其二,历代开国君主大多任人唯贤,但洪秀全却缺少了这份担待。也许这与他本身的素质有关,其人不但排挤石达开,猜忌李秀成,还不遗余力地大封洪姓诸王,最后搞的国内外人心离散,军令不行。
其三,太平天国的等级制度十分森严,同时它的官爵等级之杂乱也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代王朝都难以望其项背的。仅仅从一点便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建国初期封王的仅有寥寥数人,到了1862年封赐的王爵竟有2700多,此外还有没有名号的无数列王,后来连天府管事都可以封王,最后的各种王多到连刻印都来不及。有人对此戏言曰,“王爷遍地走,丞相多如狗”。
因此,有很多有识之士在太平天国开国之初就看出其不能久存的气象,但有赖于太平军初期的优秀将帅,太平军还是再三地击败了湘军精锐,并与湘军从1853年一直鏖战到1864年。此事一则证明了太平军本身的勇敢悍战,同时也对比出了曾国藩领导的湘军之顽强坚韧。这种情况,倒是和美国在2010年拍摄的《血战太平洋》一样,越是拍摄出日军的悍不畏死,越是能突出战争的惨烈与美军士兵的顽强。
最后,对比天王宫中每夜消耗60支20斤重的蜡烛,以及洪秀全每次进餐便鼓乐大作、礼炮齐鸣,身为两江总督、朝廷从一品大员的曾国藩虽然地位显赫,但是家中女眷仍然以纺线织布自给自足。此外,洪秀全久坐宫中,对手下兵卒将帅完全不了解,却喜欢遥控战局,但指挥的结果总是画蛇添足(1863年的进北攻南)。反观曾国藩,他对湘军的优劣却能了如指掌,故而能如臂使指,每每反败为胜。
作为湘军创军的元勋之一,曾国藩是自1853年受命操办团练的,且朝廷的初衷只是为了弥补八旗军以及绿营军的不足,所以湘军在皇帝眼中不过是鸡肋的存在。本着绿营军在作战中常常“败不相救,胜则妒之。虽全军覆没,亦无一人出而援手”的陋习,因此曾国藩在训练湘军时,特别强调“诸将一心,万众一气”。的确,湘军最大的优点即是兵卒均以乡亲为纽带,父子兄弟在军中效力者颇多,所以后来湘军在作战中能严格遵循曾国藩的要求。此外,曾国藩对湘军优点还有如下评论,“我湘军之所以无敌者,全赖彼此相顾,彼此相救。虽平日积怨深仇,临阵仍彼此救援。虽上午口角,下午仍彼此救援”。
但是,对于湘军的缺点,曾国藩也看得十分透彻。他认为湘军重视乡土,且士卒大多不耐吃苦。后来左宗棠率兵剿灭黄河一带的捻军率淮军而不是湘军即是考虑到湘军来到北方的诸多不适应。因为南方兵不适应北方天气,冬天无论出门或者蜗居室内人人都得身着风帽皮衣、设置炭盘手炉,几乎达到了须臾不能离的地步。所以曾国藩曾与刘蓉通信时特别总结并强调了湘军的二大优点和两大缺点。优点:1,性质尚驯,可以理喻情感;2,齐心相顾,不肯轻弃伴侣。缺点:1,乡恋极切,无长征久战之志;2,体质薄脆,不耐劳苦,动则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