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初,所谓皇族是指“六祖子孙”,也就是努尔哈赤爷爷福满的六个儿子的后裔,在努尔哈赤时都统称为“宗室”。到了皇太极的天聪九年,大汗颁布了上谕:“天潢之戚,不加表异无以昭国体”,把努尔哈赤的子孙从“六祖子孙”中独立出来,称为“宗室”,其余称“觉罗”,觉罗并以系红带子来标明身份。到崇德三年,他又再次颁旨,于努尔哈赤子孙之外,在宗室的范围中又添加了努尔哈赤亲兄弟的子孙,也就是以努尔哈赤父亲觉昌安这一支脉,定礼为宗室,系黄带子,其余“六祖子孙”乃为觉罗,仍系红带子。由此,黄带子、红带子的区别正式出现。
红带子是皇太极发明的,而黄带子的出现要更晚一些,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才成定制。与此同时,还有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对应黄带子和红带子,爱新觉罗的族谱也分为《宗室玉牒》和《觉罗玉牒》,分别用黄绫和红绫作为玉牒封面,记录近支和远支皇族的成员姓名。如有宗室成员犯法,皇帝可以剥夺其“黄带子”身份,并在《宗室玉牒》中除名,变为“红带子”的成员,社会地位和待遇都会相应差很多。
这样,清朝的天潢贵胄依据与帝系的血缘亲疏,正式析为两个等级。但是,这些尊号只是汗家族内一部分人权利、地位的表征,并不能标明整个汗家族的贵族身份。崇德元年的规定为清朝宗室贵族的特殊地位提供了正式的法律依据,同时也就标志着这一贵族集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