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半部《三国演义》浓缩于煮酒论英雄,曹操“奸雄”之名有点冤

半部《三国演义》浓缩于煮酒论英雄,曹操“奸雄”之名有点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722 更新时间:2024/2/21 23:44:24

还真有,那就是只看“煮酒论英雄”和“隆中对”即可,《三国演义》后半部的三国鼎立可以由“隆中对”概括,而前半部分的群雄逐鹿则可以用“煮酒论英雄”来涵盖。

一、“煮酒论英雄”正史和演义的区别

“煮酒论英雄”在正史上确实存在,远没有小说那么精彩,只有寥寥几句“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罗贯中在这几句话的基础上写出了脍炙人口的“煮酒论英雄”。

不过,《三国演义》关于这一段的描写和正史还是有一些本质的区别。

1、事情发生的顺序

《三国演义》的顺序是:许田围猎导致衣带诏出现,董承和刘备建立衣带诏小团体,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请兵截袁术

正史上的顺序是:刘备一开始没加入衣带诏团体,曹操说刘备是英雄,刘备加入衣带诏小团体,曹操派刘备截袁术。

易中天先生认为正史的逻辑不如《三国演义》通顺,但笔者认为《三国演义》是“尊刘”立场,自然会在事情顺序上替刘备安排。

要知道,董承一开始找刘备时,刘备一没参加二没向曹操告发,说句不好听的,这有点儿不忠不孝的味道,所以《三国演义》给改了顺序。

为什么刘备一开始没答应董承呢?这就要说到正史和演义的第二个区别。

2、衣带诏也许是假的

首先说,《三国演义》中导致衣带诏出现的“许田围猎”在正史上是不存在的,只有《蜀记》有。然后,多数正史对“衣带诏”的描述都是董承自称有衣带诏。

董承当时的身份很特殊,他是国舅,还是地位相当高的车骑将军,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他还算是董卓余党(牛辅的部曲),因此这么一个人说自己手里有衣带诏,对于刘备来说将信将疑也是正常的。

不过,这也证明刘备当时的心态应该是犹疑不定,想走但又想再看看,所以他一没答应董承二没找曹操告密,直到“煮酒论英雄”发生,才坚定了他的想法,走。

二、浓缩半部《三国演义》的“煮酒论英雄”

虽然《三国演义》关于“煮酒论英雄”这一段有着大量的虚构成分,但其两个核心内容在正史上是存在,一个是“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另一个是“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罗贯中在这两句话的基础上发挥出了精彩的“煮酒论英雄”,其实也是对《三国演义》前半部的一个总结性概略性的论述。

《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一开始是由“龙挂”引起的关于“龙”的讨论,这是罗贯中在渲染气氛,为引出“论英雄”做铺垫。

实际上的龙挂在夏天的暴雨天气里并不罕见,笔者小时候就曾看见过像龙一样的长条状乌云,村民们说那就是龙王。考虑到《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也是在下暴雨时发生的,因此曹操和刘备看见的也应该是乌云而不是光线。不过,这也确实难为剧组了,毕竟龙挂这玩意儿笔者这半辈子也就看见过一回,在九十年代的科技环境下,拍个龙挂还真的挺费劲。

聊完龙,曹操马上将话题切入“论英雄”,这部分特别有意思,一是概括性极强,二是中间有逻辑顺序。

概括性,刘备基本上将当时天下存在的值得一提的割据势力说了个遍,就连张鲁这样的小角色都没放过。董卓、吕布已经是过去式,当然不必再提。孙权还是将来式,自然也提不到。

逻辑顺序,刘备提的这些人并不是随便说的,而是罗贯中给他排好了的,顺序基本上是按照《三国演义》的剧情走的。

一开始是马上要领盒饭的袁术,然后是官渡之战的袁绍,再往后是病死之后儿子投降的刘表,往后是赤壁之战的孙权(喝酒时还是孙策,不能提孙权),接着是投降刘备的刘璋,最后是两场小规模战役被曹操打败的韩遂和张鲁。

换句话说,“煮酒论英雄”也可以算是罗贯中给自己做的一个剧情大纲,浓缩了当时的天下割据概况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剧情走向做了铺垫。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正史还是演义,曹操对袁绍的评价都不高,而彼时的军事态势却是,袁绍已经大兵压境,除了张绣等个别诸侯之外,大部分小势力甚至包括孙策和刘表这样的大诸侯都响应袁绍的号召,曹操实际上正处于危急时刻,他小看袁绍颇有一种战略上藐视敌人的心态。

那么,这样危急的时刻,曹操为什么会给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那种话导致刘备出走并且马上和曹操为敌呢?

三、曹操名言该做何解

一般认为,《三国演义》的看法是,曹操是奸雄,说这话是在试探刘备。

对此,易中天先生的观点除了赞同曹操是试探刘备之外,还比《三国演义》多了一层,那就是曹操不够稳重,估计说的是酒后之言。

应该说,易中天先生的观点是合理的,曹操确实是个性情中人,不喝酒的时候都不按常理出牌,更别说喝酒了,要知道,他可是一个牛哄哄的诗人,诗人有时候是有浪漫主义气质的,会把事情想得非常美好。

对此,笔者认为,其实我们还不能只看曹操的个人,还要综合看当时的军事环境。

“煮酒论英雄”发生在官渡之战前夕,彼时袁绍已经大兵压境,曹操面临的军事压力非常大,换句话说此时他正是用人之时,当时袁绍派人到豫州和兖州策反,而曹操这边被迫到处分兵弹压,连泰山贼臧霸都委以重任,可见其手下将领已经捉襟见肘。

要知道,关羽这样的人都不是金钱美女和高官厚禄所能打动的,更何况刘备,那自然需要给他更大的尊重和认可,这个尊重就是:你老兄和我一样都是天下最牛的人。

千年之后,朱棣在靖难之役时也干了两次类似的事情,一次是忽悠朱权“中分天下”,另一次是激励朱高煦“世子身体不好”。

比起朱棣来,曹操的话已经相当含蓄了。

《三国演义》里说刘备是请兵出征,而正史上是曹操派刘备出征,笔者认为,正史的说法进一步验证了曹操重用刘备的意图。

那么,为什么刘备一听到曹操说这话他就决定加入衣带诏团队然后领兵出逃呢?

首先,刘备在“煮酒论英雄”之前就已经摇摆不定,所以他才一没答应董承二没告发他们。

也就是说刘备在参加“煮酒论英雄”的宴会时是心里有鬼的,因此产生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效果。

要知道,站在曹操角度看的话,刘备知道了衣带诏小团体的存在,即使没有参加,但没告发的行为其实已经相当于背叛了,这个后果是刘备无法承担的,他在选择不告发那一刻起就已经站在了曹操的对立面。

所以,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煮酒论英雄”之后,刘备立刻决定参加衣带诏小团体,为什么要参加?不参加直接走不行吗?

易中天先生认为这是刘备不负责任,参加了还跑,把董承他们给晾了。

实际上,刘备肯定也看出来董承他们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不然他也不会跑,毕竟在许都城里,董承他们和曹操对比处于绝对劣势,衣带诏小团体几乎是九死一生(确实很快就凉了)。相反,在当时的军事态势下,刘备加入袁绍一伙或者在徐州等袁绍和曹操打得半死的时候坐收渔翁之利,无疑比在许都城里闹事胜算更高。

刘备之所以明知道衣带诏小团体不靠谱还是要参加,原因是衣带诏小团体有一个很牛的东西,这个东西是刘备需要的,也是袁绍需要的,甚至是刘表、孙策他们都需要的。

这个东西就是“正统”。

曹操的法宝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贾诩劝张绣投降的第一个理由就是曹操正统。但是,一旦有了衣带诏,曹操就成了国贼,讨伐曹操的人拿着衣带诏就成了占据道义制高点的奉诏讨贼。

也就是说,衣带诏虽然真假难辨,但只要刘备、袁绍他们认为是真的就够了,曹操杀董承等人的行为更让天下人相信衣带诏的存在。参加这个团体就意味着刘备将正统从曹操那里抢到了自己手里。

所以,之后刘备、袁绍只要和曹操对阵都会拿衣带诏说事,曹操每次听了必会大怒。

总结,一个心里有鬼的刘备,在参加酒宴时被曹操的激励之言吓了一跳,然后立刻准备逃走,在逃走之时带走了曹操的法宝。

悲催的曹操,本来想用极高的待遇和尊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表刘备为左将军)挽留刘备,却不想一句话惊动心怀鬼胎之人,不仅带走了他的法宝还顺走了他的兵。

相似的事情,曹操后来在关羽那里又来了一遍,可见,曹操这个“奸雄”当得确实有点儿冤。

半部《三国演义》浓缩于煮酒论英雄,曹操“奸雄”之名有点冤

更多文章

  • 王允以美人计杀掉了董卓,那他后来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上董卓是王允离间计除掉的吗,董卓王允搞笑配音,勾结王允杀董卓完整版

    董卓一死,他身后的西凉军的安置问题,马上成为了棘手难题,王允左右思量迟迟未做出决定,搞得西凉军上下人心惶惶。最后王允因为拒绝西凉军投降,导致西凉军在李傕、郭汜等人的带领下攻克长安城,杀了王允,挟持了汉献帝。王允把杀了董卓本就处于一盘好棋的东汉,下得稀巴烂,最后自己也死于非命。那么王允当时为什么拒绝西

  • 古代废太子有多难?为啥连刘邦这样的开国皇帝,都没办法废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邦为什么废不了太子,刘邦换太子视频全集,大风歌刘邦废刘盈太子

    因为任何一个太子,能够坐上太子之位,就注定他身后会有超强的政治势力支持,要不然根本就坐不稳太子之位。所以,皇帝如果想要废太子,其实并不只是要面对太子一个人,而是要动一个超强政治势力的奶酪,甚至直接断了整个利益集团的前程。这样一来,人家就算是为了自己,也肯定会坚决反对皇帝废太子。除非皇帝能轻易镇压所有

  • 刘备有四个儿子,为何最后却选择了懦弱的刘禅做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最关键的是,从史书记载来看,刘备应该没有嫡子。也就是说,这三个亲生儿子当中,没有谁比谁身份更高的说法。如此一来,刘备选年龄最大的刘禅做继承人,自然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当然,刘备最终选择刘禅,背后的原因还是很复杂的。不但涉及到当时蜀汉政权内部的派系斗争问题,还涉及到了刘备的私人情史。想要说清楚这事,

  • 吴越争霸,明明是越国胜利了,为何后世的东南政权却自称是吴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吴越争霸越国被谁所灭,吴国与越国战争电视剧,吴国太子妃逃回越国的原因

    简单来说,后世比较有名的那些东南政权,他们的首都,基本上都在原来吴国的境内,如此一来,那些政权叫吴国,自然就不稀奇了。想要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多方面来对吴越两国进行一下比较,这样我们就可以更直观的明白,为什么越国比吴国更加深入人心了。第一,是国家的诞生。对于吴国的诞生,史书上还有一个很有意思

  • 同样都是老刘家的子孙,为什么刘秀能再造汉室,刘备却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备和刘秀的关系图,刘秀复兴汉室完整版,刘秀复兴汉室图片大全

    因为运气好,导致刘秀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巨大的先天优势。这些优势,是后来刘备从来不曾拥有过的。说句不客气的话,如果刘备有当年刘秀的那个条件,统一天下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信?我们可以来简单比较一下。首先是两人的家庭背景,或者说家族能给他们提供的助力。刘秀和刘备,都是老刘家的子孙后代,这点没有任何区

  • 汉哀帝即位后,想要尊自己的奶奶为太皇太后,为何大臣们齐声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哀帝刘欣的女儿,魏哀帝,汉武大帝太皇太后临终

    但问题是,一个皇帝怎么能有两位皇后呢?之前傅太后并非皇后,而只是一个妃子而已。汉哀帝没有办法,就特意召集大臣为傅太后定封号的事开了个会,不出意外的,会议结果就是,大部分大臣都不同意。很显然,傅太后明显是在无理取闹,但是汉哀帝偏偏没有办法,毕竟汉哀帝从小失去父母的照顾,是依靠奶奶傅太后长大的。这时候一

  • 汉武帝为什么开始的时候很喜欢卫子夫,后来就不喜欢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汉武帝对卫子夫的感情,评书汉武帝刘彻和卫子夫的故事,汉武帝为什么要抄家卫子夫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汉武帝上位初期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关陇门阀以及贵族世家们的权利问题,这时候的王宫贵族们效忠的根本就不是皇帝本人,更多的其实是效忠自所依附的集团势力,他们认为他们之所以会拥有权力,并不是因为这是皇上的恩赐,也不是因为自己的才华,而是因为自己的出身,自己的血统,以及自己是否能够师

  • 三国打成一锅粥,为何却少有外敌入侵?当时是谁在镇守边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无外敌入侵的原因,三国无双飞将镇守边疆十一年,三国对外战争有多强

    但实际上,三国时代并非没有外族入侵,只不过是因为三国的牛人太多,基本上都被打回去了而已。混乱的三国时代,之所以没有被外敌趁虚而入,主要其实应该感谢以下几个人,他们分别是:曹操、诸葛亮、孙权、马腾、曹彰以及王雄。三国时代,不是没有外敌入侵,只不过这些入侵,最后被以上这几个人给粉碎了而已。首先是曹操。曹

  • 如果赵云投降了曹操,张飞真能一枪刺死赵云吗?张飞哪来的底气?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曹操要收赵云张飞能杀了赵云吗,张飞的真正死因正史张飞死因,张飞vs张飞

    三国中的名将,大家最了解的不外乎是关羽张飞和赵云。关羽是武圣,咱们暂且不论。那么赵云和张飞谁更胜一筹呢?如果当年在长坂坡前,赵云真的投降了曹操,张飞真能一枪刺赵云于马下吗?首先咱们来看看张飞的三大战绩:长坂桥上一声断喝,吓得曹操百万大军不敢上前,张辽、文凭、徐晃、曹仁,这些一流名将也不敢和张飞接战,

  • 李斯被腰斩时,为何无人求情?一个极端利己者的失败,不值得同情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斯被腰斩过程,楚汉传奇25李斯被腰斩完整版,赵高腰斩李斯的电视剧叫什么

    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这是在生命最后一刻,李斯对次子所说的话,想必此时刑场上的李斯心中必定百感交集:回想他这波澜壮阔的一生,自认对大秦忠心耿耿,没想到却落到如今结局,只是可惜没有机会再和儿子一起牵犬猎兔了。李斯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