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古代废太子有多难?为啥连刘邦这样的开国皇帝,都没办法废太子?

古代废太子有多难?为啥连刘邦这样的开国皇帝,都没办法废太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933 更新时间:2024/1/25 8:53:08

因为任何一个太子,能够坐上太子之位,就注定他身后会有超强的政治势力支持,要不然根本就坐不稳太子之位。所以,皇帝如果想要废太子,其实并不只是要面对太子一个人,而是要动一个超强政治势力的奶酪,甚至直接断了整个利益集团的前程。

这样一来,人家就算是为了自己,也肯定会坚决反对皇帝废太子。除非皇帝能轻易镇压所有不服,而且还可以保证解决太子身后的这些人之后,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朝堂动荡。要不然的话,一般情况下皇帝根本不可能废太子。

在整个封建王朝的历史上,第一次皇帝想要废太子,但是却没废成的例子,发生在西汉初期。当时西汉刚刚开国,正是刘邦在位期间。楚汉战争期间,刘邦为了稳定人心,所以直接立自己的嫡长子刘盈为太子。

但是,等到刘邦战胜项羽,当上皇帝之后,刘邦就开始对刘盈不满意了。当时刘邦有一个宠妃戚夫人,特别受宠,所以刘邦爱屋及乌,也就更喜欢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再加上后来戚夫人不断给刘邦吹枕头风,刘邦也开始逐渐动摇,想要废了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但结果,当刘邦产生这个念头之后,几乎所有沛县出身的功臣,都直接表示反对。萧何公开表示支持刘盈,张良本来想置身事外,但是后来碍于吕后的情面,还是站到了刘盈这边,并且给吕后出了个招,让吕后去请商山四皓辅佐刘盈。

除此之外,刘邦麾下的头号大将樊哙,基本上也把自己绑定在刘盈这边。御史大夫周昌,更是直接公开表示‘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刘邦好歹也是开国皇帝,向来都是自己说一不二,啥时候见过这种阵势?所以,即便下面的人坚决反对,刘邦依然坚定想要换太子。反正刘邦作为开国皇帝,兵权都在他手里。就算他真的换太子,下面的人也不敢造反,最多也就是非暴力不合作。

但是接下来,吕后把商山四皓请来了。

商山四皓,指的是当时特别有名望的四个读书人。据说当年秦始皇都曾经邀请他们做官,可是这四位压根没看上。但是如今,这四个人却主动出山,出来给刘盈保驾护航。这就意味着,天下读书人都支持刘盈。如果这时候刘邦再坚持废太子,多半会失去所有读书人的支持,同时也会失去开国功臣团体的支持。

同时失去这两个团体的支持,刘邦的皇位还坐得稳吗?就算刘邦坐得稳,那将来刘如意坐得稳吗?

所以,在这之后,刘邦只能低头,再也不提废太子的事情了。

连刘邦这样的开国皇帝,想要废太子都做不到。那么,其他皇帝想要废太子,阻力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实际上,当时开国功臣团体,以及读书人团体,之所以要支持刘盈,其实都是为了自身利益。因为刘盈出生的时候,刘邦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沛县亭长。所以,那些沛县集团的开国功臣们,等于是看着刘盈长大的。而且,吕后他们家的几个亲戚,在刘邦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也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和其他开国功臣的关系都很牢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刘邦真的成功废了刘盈,将来刘如意登基之后,会允许这些开国功臣继续掌权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只要这些人还在,就注定会威胁到他的皇位。刘如意如果登基,最好的选择,就是让一批支持自己的人掌权。但问题是,刘如意和他母亲戚夫人,可不是出身沛县的。这就注定刘如意登基之后,绝对不可能继续任由沛县集团掌权。

至于那些读书人,那就更简单了。当时刘盈是嫡长子,读书人基本上都比较信奉嫡长子继承制。而且废长立幼这种事情,在之前的战国时代和秦朝,都有太多的例子了。这些事情,基本上都会造成天下大乱,或者国家出现大乱子。所以读书人就算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想要追求太平盛世,也注定不可能支持刘如意就是了。

简单来说,一个皇子想要成为太子,就注定他身后会有很多人支持。这些人选择支持太子之后,自身利益就等于是和太子绑定到了一起。如果太子被废,他们自身的利益也会受损。如此一来,他们自然会抱团和皇帝抗争。当这股力量强到一定程度之后,皇帝自然就不可能轻易废黜太子了。

那么,什么时候皇帝可以废太子呢?

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太子身后没有强大的政治力量。同时下面和他竞争的其他皇子,身后的政治力量又特别强。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可以利用其中一位皇子身后的力量,去打击太子身后的政治力量。如此一来,这就成了两位皇子之间的斗争,皇帝本人成了裁判,可以置身事外,避免了很多麻烦。

这种情况的代表,就是汉景帝时期的太子刘荣,以及隋文帝时期的太子杨勇。

汉景帝时期,汉景帝首先立自己宠妃栗姬的儿子刘荣做太子。而刘荣能够当上太子,也纯粹是因为他母亲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身后有什么强大的政治力量。偏偏那位栗姬,除了争宠之外,在政治上几乎是一窍不通。

所以后来,当汉景帝的亲妹妹,打算和栗姬联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荣时,栗姬竟然直接拒绝了。而汉景帝后来有次生病,病重时嘱托栗姬,让栗姬以后好好照料自己的其他孩子。结果栗姬却直接当场表示拒绝,还对汉景帝出言不逊。

自此之后,汉景帝就彻底不喜欢栗姬和刘荣了。而失去汉景帝的宠爱之后,栗姬母子身后,又没有什么特别强的政治势力做支撑。偏偏在这个时候,汉景帝的另外一位宠妃王美人,又开始和汉景帝的妹妹联手,积极争取政治筹码,支持自己的儿子。

所以后来,汉景帝直接废了刘荣,改立王美人的儿子刘彻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汉武帝。

如果当时栗姬本人聪明一点,知道给自己的儿子争夺一点政治筹码,恐怕结果都不会是这样的。

至于隋文帝时期的太子杨勇,同样也是如此。杨勇本是嫡长子,在杨坚登基之后,直接就被顺理成章地立为太子。但是再之后,杨勇本人是一个文艺青年,身边交好的也都是一群愤青,根本不知道怎么给自己增加政治筹码。反倒是他的弟弟杨广,非常善于钻营,拉拢了很多重量级的大臣。

到了这个时候,杨勇唯一还能依靠的,就是杨坚对他的宠爱了。偏偏到了后来,杨广的争宠手段也不差,让杨坚和独孤皇后更倾向于他。所以在这之后,杨坚直接就废了杨勇,改立杨广为太子了。

第一种情况下,需要皇帝比较强势,可以掌控整个朝堂。而且太子比较傻,身后没什么政治力量,下面又有其他皇子竞争。这种状态下,皇帝可以废了太子,而且不会产生太大的动荡。

第二种情况,则是太子谋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的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也是李世民的嫡长子,从小深得李世民的宠爱。李世民登基之后,李承乾直接就被立为了太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李世民也对李承乾倾注了所有心血,一心想要把李承乾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储君。

所以,在李世民的帮助下,李承乾身后的政治力量,其实非常强大。当时唐朝所有有名望的大儒,基本上都是李承乾的老师。在唐朝军方当中,李承乾也有很多支持者。

这种情况下的李承乾,太子之位本该是稳如泰山的。

但可惜的是,后来李承乾和李世民父子关系恶化,李承乾误以为李世民想要废了他,所以就铤而走险,打算发动政变。但结果,这件事后来还没开始,就被查出来了。

如此一来,有一顶谋反的帽子,扣在太子头上。就算他身后政治力量再强,这时候也不可能站出来保太子了。除非他们也想直接造反。但是就算他们愿意造反,在李世民面前,也注定不可能成功。

所以最后,李承乾被废了。李承乾被废之后,尽管李世民尽力压制,还是无法避免朝堂动荡,导致很多太子府的属官,就此落马。多亏了李世民对朝堂的控制力极强,最后总算是没有闹出太大的乱子来。

在第二种情况下,皇帝想要合理的废太子,首先需要太子犯了谋反之类的大罪。只有太子有罪,并且罪无可赦,皇帝就能顺势废黜太子。此时就算太子身后的强大政治力量,有意要抗争,也没有办法了。因为这时候抗争的话,已经不是和皇帝本人抗争了,而是要和整个国家机器抗争,注定不可能成功。

第三种情况,则是皇帝不顾一切,直接利用自己的皇帝权威,强行废太子。但这种情况,极有可能造成极大的动荡,甚至有可能造成皇帝被反杀,然后国家瞬间由盛转衰。

第三种情况的代表,就是南北朝时期,刘宋政权刘义隆在位时期。

南北朝初期,刘宋政权雄踞江南。当时刘宋政权的实力,要远远比北方的北魏更强,随时都有可能彻底统一天下。而到了刘义隆在位期间,刘义隆本人也算是一个比较英明的皇帝,在位期间三次进行北伐。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也让刘宋政权扩张了一些。

然而,在刘义隆晚年的时候,刘义隆却想废了自己的太子刘劭。刘劭也是刘义隆的嫡长子,早早就被立为太子,在刘宋政权内部影响力极大。刘劭太子府的护卫军队,甚至和皇宫禁军一样多。

然而,刘义隆到了晚年之后,却听信身边女巫的说法,开始讨厌刘劭,并且打算直接废了刘劭。但是结果,这件事后来不小心走漏了消息,刘劭知道之后,直接发动政变,入宫干掉了自己的老爹,然后自立为帝。

不过,再之后,刘劭也没能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刘劭得位不正,后来刘义隆的另一个儿子刘骏,直接带兵入京,干掉了刘劭,自己抢过了皇位。这场皇家内部的动荡,直接导致刘宋政权国力大跌,再也无法压制北方的北魏政权。而刘劭被杀之后,仅仅只过了26年,刘宋政权就亡了。

如果不是因为刘义隆当时想要强行废太子,刘宋政权内部未必会出现问题。要是那样的话,说不定刘宋政权最后就能击败北魏,彻底统一天下,南北朝也不会持续一百多年了。

在第三种情况下,皇帝有可能依然对朝堂控制力极强。但即便如此,在太子身后力量很强,太子又没什么过错的情况下,皇帝强行废太子,最后依然有可能导致整个国家出现大问题。

总之,太子这种存在,作为皇帝的继承人,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官职或者职业,而是代表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除非皇帝不在乎国家动荡,或者可以轻易镇压太子身后的政治力量。否则的话,皇帝是不可能轻易废黜太子的。

更多文章

  • 刘备有四个儿子,为何最后却选择了懦弱的刘禅做继承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最关键的是,从史书记载来看,刘备应该没有嫡子。也就是说,这三个亲生儿子当中,没有谁比谁身份更高的说法。如此一来,刘备选年龄最大的刘禅做继承人,自然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当然,刘备最终选择刘禅,背后的原因还是很复杂的。不但涉及到当时蜀汉政权内部的派系斗争问题,还涉及到了刘备的私人情史。想要说清楚这事,

  • 吴越争霸,明明是越国胜利了,为何后世的东南政权却自称是吴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吴越争霸越国被谁所灭,吴国与越国战争电视剧,吴国太子妃逃回越国的原因

    简单来说,后世比较有名的那些东南政权,他们的首都,基本上都在原来吴国的境内,如此一来,那些政权叫吴国,自然就不稀奇了。想要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多方面来对吴越两国进行一下比较,这样我们就可以更直观的明白,为什么越国比吴国更加深入人心了。第一,是国家的诞生。对于吴国的诞生,史书上还有一个很有意思

  • 同样都是老刘家的子孙,为什么刘秀能再造汉室,刘备却失败了?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刘备和刘秀的关系图,刘秀复兴汉室完整版,刘秀复兴汉室图片大全

    因为运气好,导致刘秀在很多问题上,都有巨大的先天优势。这些优势,是后来刘备从来不曾拥有过的。说句不客气的话,如果刘备有当年刘秀的那个条件,统一天下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信?我们可以来简单比较一下。首先是两人的家庭背景,或者说家族能给他们提供的助力。刘秀和刘备,都是老刘家的子孙后代,这点没有任何区

  • 汉哀帝即位后,想要尊自己的奶奶为太皇太后,为何大臣们齐声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哀帝刘欣的女儿,魏哀帝,汉武大帝太皇太后临终

    但问题是,一个皇帝怎么能有两位皇后呢?之前傅太后并非皇后,而只是一个妃子而已。汉哀帝没有办法,就特意召集大臣为傅太后定封号的事开了个会,不出意外的,会议结果就是,大部分大臣都不同意。很显然,傅太后明显是在无理取闹,但是汉哀帝偏偏没有办法,毕竟汉哀帝从小失去父母的照顾,是依靠奶奶傅太后长大的。这时候一

  • 汉武帝为什么开始的时候很喜欢卫子夫,后来就不喜欢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汉武帝对卫子夫的感情,评书汉武帝刘彻和卫子夫的故事,汉武帝为什么要抄家卫子夫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汉武帝上位初期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关陇门阀以及贵族世家们的权利问题,这时候的王宫贵族们效忠的根本就不是皇帝本人,更多的其实是效忠自所依附的集团势力,他们认为他们之所以会拥有权力,并不是因为这是皇上的恩赐,也不是因为自己的才华,而是因为自己的出身,自己的血统,以及自己是否能够师

  • 三国打成一锅粥,为何却少有外敌入侵?当时是谁在镇守边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三国无外敌入侵的原因,三国无双飞将镇守边疆十一年,三国对外战争有多强

    但实际上,三国时代并非没有外族入侵,只不过是因为三国的牛人太多,基本上都被打回去了而已。混乱的三国时代,之所以没有被外敌趁虚而入,主要其实应该感谢以下几个人,他们分别是:曹操、诸葛亮、孙权、马腾、曹彰以及王雄。三国时代,不是没有外敌入侵,只不过这些入侵,最后被以上这几个人给粉碎了而已。首先是曹操。曹

  • 如果赵云投降了曹操,张飞真能一枪刺死赵云吗?张飞哪来的底气?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曹操要收赵云张飞能杀了赵云吗,张飞的真正死因正史张飞死因,张飞vs张飞

    三国中的名将,大家最了解的不外乎是关羽张飞和赵云。关羽是武圣,咱们暂且不论。那么赵云和张飞谁更胜一筹呢?如果当年在长坂坡前,赵云真的投降了曹操,张飞真能一枪刺赵云于马下吗?首先咱们来看看张飞的三大战绩:长坂桥上一声断喝,吓得曹操百万大军不敢上前,张辽、文凭、徐晃、曹仁,这些一流名将也不敢和张飞接战,

  • 李斯被腰斩时,为何无人求情?一个极端利己者的失败,不值得同情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李斯被腰斩过程,楚汉传奇25李斯被腰斩完整版,赵高腰斩李斯的电视剧叫什么

    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而夷三族。这是在生命最后一刻,李斯对次子所说的话,想必此时刑场上的李斯心中必定百感交集:回想他这波澜壮阔的一生,自认对大秦忠心耿耿,没想到却落到如今结局,只是可惜没有机会再和儿子一起牵犬猎兔了。李斯的成

  • 西汉灭亡后,刘氏宗亲最终结局如何?后来刘秀又是怎么对他们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等到刘秀建立东汉之后,最开始的时候,为了稳定政权,刘秀曾经大力恢复老刘家的爵位,尽量造成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不过后来,等到东汉开国时间越来越长,国家稳定了之后,这时候刘秀就开始对这些老刘家同族下手了。当然,刘秀也没杀他们,只不过是尽量用各种手段,让他们靠边站而已。毕竟,蛋糕就这么大,如今换做刘

  • 如果刘备不选择入蜀,而是好好经营荆州,三国历史会怎样发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刘备征荆州,刘景升想把荆州交给刘备,孙尚香帮刘备逃回荆州

    首先,让我们把视线拉回赤壁之战刚刚结束的时候。赤壁之战,刘备和孙权联军虽然打赢了曹操,彻底守住了江南,刘备也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块地盘。但是,在赤壁一战当中伤亡惨重的曹操,其实并没有彻底失去统一天下的机会。因为曹魏的实力,实在是太雄厚了。虽然在演义小说当中,三国时代是三足鼎立的状态。但实际上,当时曹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