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明王朝景泰八年的诛心之问:封建时代帝王的黑化之路

大明王朝景泰八年的诛心之问:封建时代帝王的黑化之路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886 更新时间:2024/1/25 20:04:16

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钰在位。正月十六,民间祭祖之日,大将石亨率部千余人,披甲执刀,径入禁宫,救出了被囚禁在南宫长达七年之久的朱祁镇,次日朱祁镇再次登基,改元“天顺元年”,史称“夺门之变”。

朱祁镇登基之时,患病已久的明代宗朱祁钰正在梳洗,准备临朝,却听见钟鼓之声!杨瑄所作的《复辟录》是这样记录朱祁镇的反应的:

景皇帝闻钟鼓声,问左右云:“于谦耶?”左右对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皇帝未登殿而宫前钟鼓呜,必是宫廷生乱。慌乱之下,朱祁钰下意识的发出了作为皇帝的诛心之问:难道于谦要谋反作乱?帝心深不可测,在宫廷将逢大变的生死关头,朱祁钰无意中的一句乱语,暴露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这个想法,如同一根刺,深藏在这个大明最高权力掌控者的内心深处,我相信明代宗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心底隐秘角落里对于谦的猜忌。

那么,曾经有过整肃朝纲、拥立代宗、保卫北京、抗击瓦刺之大功的一代忠臣于谦,为何会成为“扎在皇帝内心深处的一根刺”呢?

一、瓦刺铁蹄直入北京城下,于谦力挽狂澜,得保大明国门不失

所有的一切,要从8年前明朝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仗开始的。正统十四年即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听信王振蛊惑,率领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瓦刺,却在土木堡被围袭,五十万人马损失大半,英宗亦为瓦刺所俘。

土木堡一战,对明朝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其一,它将明太祖留给后世子孙的精锐明军,败得干干净净。这支部队随太祖起于微末,在数十年的血火厮杀中锻炼成军!曾经荡平中原、驱除元虏,还汉家江山以靖;曾经远征大漠、千里突袭,将北元杀得干干净净,却因为战略的失误损失殆尽。

尤其让人痛心的是,由明太祖亲自组建的最精锐的“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三大营,堪称当时地球上最为强悍的特种部队,也在此战中全军覆没。

其二,土木堡之战,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以及驸马井源共计五十余名大明重臣,也随之战死。这群大明的精英,是大明的统治的中流砥柱,是大明经年培养出来的治世定国能臣,就这样被朱祁镇全部葬送!

其三,土木堡之战后,北京城前已无屏障关隘,草原游牧民族的骑兵,挥舞着弯刀长驱直入,一路烧杀抢掠,给百姓带来了沉重损失,更是直接威胁到了京城的安危。

京城告急!大明告急!北京一失,中原无险可守,瓦刺铁蹄一日便可抵开封!北京城内乱作为一团!此时,于谦出场了!

时穷节乃见!此时以徐有贞为主的大臣主张还都南京,凭借长江天险以守!而兵部侍郎于谦怒斥此议,“与宋南迁失天下何异也!”力主固守北京并得到了孙太后的支持!

此时,太子的朱见深只有2岁,储弱势危,在于谦的力主之下,决定拥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继位!是为景泰帝,迅速稳定了局势。

明代宗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的重任,随后又擢为兵部尚书,节制天下兵马!在大明国都遭受立国以来最大威胁的时候,于谦挺身而出、不计生死、整兵备武、召天下之兵勤王,背城一战,终于将瓦刺的兵锋折于城下。大明国祚得以延续!

客观来讲,于谦于国家于大明有功,无于谦主战之议,大明必将沦落于游牧民族铁蹄之下。于谦于代宗有功,若无于谦的拥立,景泰帝是坐不上那张龙椅的。于谦于英宗有功,若是北京一失,山河破碎,英宗何以归国?何以复位?

然而,北京保卫战既是于谦人生的高光时刻,又是他身死冤狱的祸端之源!

二、明代宗的黑化之路,揭开了“奉天承运“的另一面

“南门之变”是明代历史上异常乏味的一场宫廷政变。《明史》是这样记载的:

“天顺元年春正月壬午,昧爽,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輗、张軏,左都御史杨善,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以兵迎帝于南宫,御奉天门,朝百官。”

现在回头来研究这场政变,就会发现这是一群“投机分子”“冒险主义者”在利益驱动下的行为,而事实上他们也确实成功了。参与之人皆富贵等身,达成所愿,政治投机获得了丰厚了回报。有趣的是明代宗的反应。

意识到宫廷生变之后的明代宗,下意识的反应居然是“于谦要谋反”!要知道,代宗曾经是一个多么单纯的王爷啊!土木堡之变时太子朱见深只有2岁,为了国家朝局的稳定,于谦提出让朱祁钰时,他的反应并不是喜出望外!

他对前来拥立他的群臣大声喝斥“皇太子在,卿等敢乱法耶!”什么是法?法就是大明立国之初便定下的嫡长子继承制!英宗陷于胡,便应当由朱见深即位!怎么也轮不到朱祁钰。

封建时代人们对于“法”“礼”“统”的敬畏是根深蒂固的,它不仅仅是一项制度礼法,更是人们对于正序伦理的遵从、认同与坚守,是封建王朝帝王统治合法性的根基。自西周始,华夏就建立起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礼法制度,在南宋以后,随着理学的兴起和传播,更让这种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无所不在的“天理”。

所以朱祁钰没有惊喜,只有恐惧,“退让再三”。

生于帝王之家的朱祁钰清楚,这个皇位既是所有皇子心中所向,因为它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利。但这个皇位也是高处不胜寒的清冷,孤家寡人更要担心无处不在的刀光剑影、暗算权谋——坐在了皇位上就等于坐在了火山口。

但是,谁又敢说朱祁钰心中没有对皇位的渴望呢?“退让再三”之后,于谦说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请辞,朱祁钰“勉为其难”地登上帝位,尊英宗为太上皇。

在明代宗的“指挥和领导”下,大明面对兵力强势的瓦刺,奋进一搏、浴血以战,终于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大明得到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北京保卫战的胜利,让大明最高领导者朱祁钰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危难之时挽大明以靖,这难道不是“天意眷顾”吗?所以当局势稳定之后,大臣提出“赎迎”英宗时,景泰帝犹豫起来!因为他已经尝了皇权的美味,英宗若回,代宗何处?

此时的朱祁钰,已经展露出了皇位的贪栈,他希望:明英宗此生莫要南归,最好是死在瓦刺!亲哥哥又算什么?此时,景泰一朝的柱石、北京保卫战的第一功臣于谦给他吃了颗定心丸:“天位以定,宁复有它”!代表群臣承认了朱祁钰继位的合法性!

也许上天有意要跟大明开个玩笑,由于跟大明连年作战,瓦刺也不堪重负,不仅损失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又失去了与明朝经商的机会。而瓦刺游牧民族的经济恢复能力又远逊于农耕文明,于是,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将明英宗释放回国。

太上皇回来了,代宗毫不犹豫地把它囚禁在了南宫。明英宗在生死之间的煎熬中度过了艰难的七年!

明代宗从一个“纯良”的王爷,最终变成了亲情淡薄、心狠手辣的皇帝,封建皇权的主要因素。作为皇帝,品尝到皇权的美味,感受到天下景从、四海宾伏、群臣敬畏、言出法随的“畅快”后,他最担心的就是某一天失去这一切!他用十二分的小心消除一切祸患、扫平一切隐乱!

作为皇帝,他怀疑身边的每一个人,他只敢居于深宫,在重重守卫的护卫之下才敢安眠。他不敢相信臣下,他用锦衣卫监视大臣的一举一动。它是君临天下的帝王,也是被皇权深宫锁住的囚犯!

南门之变后朱祁钰为什么第一时间怀疑于谦?因为整个北京城只有于谦有这样的实力,因为除了宗室之外,也只有于谦有着深厚的人望。因为在北京保卫战中于谦的刚毅果敢和彪悍的指挥能力。权柄过重、才华过盛、功高盖主的臣子,往往成为君王防备的对象,有什么奇怪的?明太祖把随他起兵的功臣杀得干干净净却是为何?

“遗憾”的是,朱祁钰黑化得不够彻底,没有当机立断杀掉朱祁镇以绝后患,最终失去了皇位,失去了性命。

在这一点上,朱祁镇要强得多,土木堡的天崩地裂,在瓦刺数年的囚犯生活,南宫孤苦难捱的七年岁月,让他看透了人间冷暖、世间薄凉、勘破了皇权阴谋算计、生死由人!这时候的朱祁镇已经不是八年前那个温厚的皇帝了,他心如铁石、翻云覆雨、辣手无情!

要做就做得干干净净、要杀就就杀得天下惊心,离奇逝去的朱祁钰、谋逆处死的于少保,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黑化彻底的明英宗!天下悠悠之口于我何加焉?好一个英宗!

于少保逝去之时,“阴霾翳天,京郊妇孺,无不洒泣”。重社稷而轻君王,以臣子之身而涉大统争端,明知极险而无所畏惧,于谦不愧为孤耿为国的义烈忠臣!

天下皆知于谦之冤,英宗也不是傻子,但是从维持皇权法统的角度,于谦必须死。只有于谦死去,才能证明代宗登基乃“乱法之事”,才能为自己“复辟”提供法理支持。

毕竟,陷敌营而失皇位,以太上皇之身而复位者,翻遍华夏历史,仅英宗一人而已。有点蒙,有点慌,有点乱,找一个“彼此”相信的理由,让一切完美无缺。所以,英宗只好负了于谦。

三、通往皇位的残酷征途,也是封建王朝帝王黑化的宿命之路

从一个皇子到皇帝,看似一步之遥,却远隔着千山万水。关键有的两步。

第一步,成为太子。

第二步,保住太子之位,直到皇帝驾崩。

就这两步,让无数皇子用鲜血、用生命、用枯寂岁月的忍耐,挣扎在阴暗权谋和自我否定当中,惶惶不可终日。帝王本是无情家,能够坐上那张龙椅的皇帝,哪个不是经历了无数的刀光剑影、波谲云诡。哪个没有经历了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的煎熬!

十年登基路,十年黑化路!在这数十年的煎熬中,他们体验到了人世间最冷的亲情,看到了周边人最热的野心,不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们是不会交出手中的权利的,被皇权扭曲的心性,已经无法用正常的眼光来处事待人。

例如汉武帝,史书中多称其英明神武、一代天骄。然在征和二年,宠臣江充与太子刘据有隙,借巫蛊案陷害太子,一向温厚宽仁、对武帝恭敬有加的刘据和母亲卫子夫相继自杀。表面上看是江充等人的阴谋蛊惑,但究其根源,晚年惧死以求长生,时时刻刻集权于手、被权力扭曲心性的汉武帝对他人的猜忌,亦是原因之一。只要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哪怕是亲生儿子也翻脸无情。

而七岁被立为太子的刘据,在三十多年的太子之位上,既要提防汉武帝的猜忌防备,又要躲避四面八方的暗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三十年的煎熬,终于让他无可忍耐,再加上对武帝的恐惧,最终起兵诛杀了江充,也拉开了汉武一进宫廷惨剧的序幕。

汉武帝和刘据这对父子的生死相杀,既是冤案,也是必然。能在太子位三十余年保持一颗本心不易者,不是圣人,就是傻子。三十年足以让一个人“滋生心魔”。所以,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历史上很多皇帝,在太子位时恭谨守礼、克己忍让,一旦即位后却心性大变、肆意妄为、好杀残暴。

而在太子自杀之后,壶关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书讼太子冤,汉武帝终于醒悟,夷江充三族,烧死苏文。又修建“思子宫”,“归来望思之台”,以志哀思。武帝真的醒悟了吗?如果再有这样的事,我相信他还会用铁血无情的手段去处理。

另外一个反面例子是唐太宗,李承乾在他的“威压”下当了十六年太子,不仅没有如太宗所愿成为一名治国理政的明君,反而变成了嬉戏无德、胡作非为的问题青年,难道全是李承乾的责任?唐太宗放任几个儿子争斗,宠爱李泰,难道不要负责任?

帝王的黑化之路是一条不归路,一路走下去,权力的诱惑让他们时刻战战兢兢、时刻持刀在手,心中全是怀疑、猜忌。他们也渴望亲情、也喜欢温暖,却无法享受常人的天伦之乐。是啊,家国之重,其重如山,谁堪负之?观诸历代帝王,也仅光武帝刘秀等寥寥数人能够克制心中的魔鬼,终其一生君臣和睦、皇宫安宁。

于谦的一颗忠勇报国之心,被两个帝王踩进了污浊的泥水中!却丝毫无损于他的清白之身!正义永远不会湮没,正道自在人心,亘古不变。天顺八年,英宗之子朱见初即位为于谦平反,谥“肃愍”。

天道正义,自在人心。多少试图名留青史的帝王,在于谦面前却光彩暗淡、相形失色!

|结语: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日,英宗命人抄没于家,于少保家徒四壁,无一丝一毫余财,仅堂中置一箱,内存朝廷所赐之蟒袍、尚方宝剑!仅此,而已。

更多文章

  • 这个国家虽小,却让明朝头疼了20年,是拖垮明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的血泪史有多严重,历史上的明朝抗争史,明朝历史上最大的秘密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历经千辛万苦建立了政权之后,为了巩固皇权地位,颁布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朱元璋很贪心,想把大明政权紧紧地攥在朱家人的手里,但是他忘了一个事实。一个人越是想扎住一把沙子,沙子流失的就会越快。于是,朱元璋废丞相、禁止宦官干预政权,并严惩或废除一些高官贪吏。起初,这一系列的措施确实

  • 历史上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去哪了?并未消失,还曾建立更庞大的帝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金朝女真人口数量,女真美女图片,后金与金朝是同一族吗

    其实,在历史上像契丹族一样消失的民族不在少数,像匈奴、柔然、羯等,他们要么被新的政权赶尽杀绝,要么被其他民族同化失去了自己很多民族传统,导致民族的消失,而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却并没有消失。女真族最早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肃慎,这个民族在不同的时期名字也不相同,例如在汉朝至晋朝时期,它被称为挹娄,而在南

  • 李自成进京前兢兢业业,为何进京后烧杀抢掠?专家:农民就是农民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李自成是怎么进京,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京,大明末年李自成进京

    在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案例可以说是多的数不过来,但是真正成功的也只有刘邦和朱元璋,而李自成差一点就成功建立了新的王朝,最后却导致了失败,而很多的专家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最后李自成失败的原因还是那刻在骨子里的“小农想法”,对比一下打江山的时候,在看看的守江山的时候,简直是判若两人!要说李自成也算

  • 宋朝的为官思想表现在什么方面,用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宋朝为官最新政策,宋朝资本主义萌芽表现,宋朝思想文化思维导图

    宋朝的为官思想表现在什么方面,用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首先,先以提点刑狱公事宋慈举例,宋慈幼时师从朱熹弟子,进入太学后拜如理学家真德秀门下,悉知理学理论,并继承弘扬理学思想,在历任工作中将理学与为官之道结合。宋慈年至不惑才踏上仕途,不到七旬便去世。任信丰主簿、陈韡幕僚时,凭借其足智多谋,安定

  • 他才是明朝真正仙人,刘伯温都差一点,朱元璋杀了三次都安然无恙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元璋为啥对刘伯温那么狠,传奇皇帝朱元璋刘伯温扮演者,朱元璋替刘伯温报仇

    说到朱元璋,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所以本身的文化程度是非常低的。而他能够成为明朝的皇帝,除了有敢打敢拼的想法之外,还有就是他手下的第一谋臣刘伯温了。说到刘伯温最熟悉的莫过于是“斩龙脉”以及“烧饼歌”了。但是就算是如此的神通广大,朱元璋要杀他的时候,他也只能是脚底抹油。但是在朱元璋的晚年却是发

  • 法律和皇权谁更强?北宋少女杀夫未遂被赦免,几年后又被抓回砍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北宋皇权,北宋皇权视频完整版,北宋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公元627年12月,唐太宗李世民在亲自审核部分案件的卷宗时做了一个颇具魄力的决定:他一次性推迟了当年秋末被判死刑的390名囚犯的刑期,让他们先回家跟亲人过个年,来年再回来受刑。 此决定一出,不少大臣第一反应就是拼命阻拦。朝臣们认为唐太宗应当先以严法立威,而不是过早地施行仁政。虽然大臣们对释放这些囚

  • 为什么国人对宋朝评价较低,而外国对宋朝评价却很高?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宋朝真的很弱吗宋朝不弱,宋朝服饰宋朝鞋履,对于宋朝的评价

    一部分认为辽国(契丹政权)是正宗的中国文明,这是因为辽国军力强盛,一度击败北宋和西域诸国,疆域面积和地区影响力远超北宋,因此在唐朝灭亡后,西欧、中亚等地的外国人普遍只认可中国是辽国契丹政权。另一部分则是认为北宋农耕文化为正宗的中国文明,因为宋朝虽然疆域和地区影响力不及辽国,但是生产力水平更为先进,在

  • 元朝冷知识——蒙哥时期汗位的争夺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元朝忽必烈蒙哥争夺汗位4年,蒙哥儿子为什么没有继承汗位,争夺汗位

    蒙哥,拖雷长子,太祖三年十二月(1209年1月)生,据说当时晃豁坛部萨满预言其“后必大贵”,故取名Mongke(意为长生)。幼时养于太宗二皇后昂灰斡耳朵,及长,授分民;1232年拖雷死后,归藩邸领其部民。1235年参加“长子出征”,征服伏尔加河下游的钦察部,又率军攻斡罗思也烈赞城(今梁赞),拔之。他

  • 梁山好汉宋江被擒后,留下2个难解谜团,至今无人能解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上的宋江被千刀万剐而死,梁山好汉宋江为什么死,宋江死后剩下的梁山好汉都怎么了

    《水浒传》毕竟是一部小说,与真实历史差距很大。历史上真实的宋江起义,爆发于宋徽宗宣和元年。宋江带领三十六个骨干,在梁山一带聚众起义,打家劫舍对抗朝廷。不过他们并未像《水浒传》中描写的那样,把水泊梁山当成根据地,而是采取流动作战的方式,先后转战青州、齐州、濮州一带,攻州打县,千里转战。 到了宣和三

  • 梁山中隐藏的高人,他远比宋江聪明百倍!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宋江李师师,第一个看透宋江的人,梁山最聪明的4个好汉

    鲁智深是以提辖的身份出场的,提辖在宋朝主要负责掌管本区军队训练和抓捕盗贼等,所以大宋的各类事物所都有提辖的存在,包括问寺院,左藏库,都茶场等地。我们称鲁智深是梁山上的独一无二的侠客好汉。北宋时期,奸臣当道,社会风气不正,他用自己的拳头铲除恶霸,帮扶弱者,被逼无奈后,剃发出家,最后成为佛门中人,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