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纸上谈兵的赵括只会逞口舌之利?长平大战中赵国有无取胜的可能?

纸上谈兵的赵括只会逞口舌之利?长平大战中赵国有无取胜的可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980 更新时间:2024/1/19 9:53:15

[var1]

公元前262年,秦国完成了对战略要地——韩国上党郡的彻底包围,上党郡的官兵民众不愿降秦,提议将十七座城池全部献给赵国,企图援引赵国的力量抗衡秦国。赵国也明白这是个烫手山芋,但经过激烈的争论后,还是决定接收上党。秦国大怒,派大将王龁领兵攻打上党,赵国则针锋相对的派出军中支柱、久已成名的廉颇率军迎战。但赵军显然不是虎狼成性的秦军对手,廉颇接连损兵折将,只得退至丹河东岸,据垒而守,再也不敢出战。

廉颇坚守之下,秦军也没有办法,双方一打就是三年,两国的国力都受到了极大的损耗,赵国的情况更严重,最后,国中无粮的赵王,只得改派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代替廉颇,并将能动员的全部兵力20万全部交给他。赵括一到前线,就更换军中将领,变更军事部署,同时主动向秦军发动进攻,而对阵的秦军主将已经偷偷换成了杀神白起。年轻气盛、经验不足的赵括中了白起的诱敌之计,赵军主力被秦军包围在绝地达46天。

[var1]

已经绝粮多日的赵括亲自率军冲击秦军防线,结果身中流矢而死,失去主将的赵军迅速崩溃,40万人向秦军投降,被白起全部坑杀,只留240名娃娃兵回国报信。此战之后,赵国国力受到沉重打击,特别是军力和军备几乎被扫荡一空;而获胜的秦军也是惨胜,国力损耗不说,参加的秦军也是死伤过半,战力折损严重,所以在之后的两次伐赵之战中,面对虚弱至极的赵军,仍然无法快速取胜。

很多人说赵王同意接收上党和用赵括代替廉颇,都是昏庸的表现。其实不然,当时的赵王是孝成王,其本身的成就并不低,不说是名主,起码是中人以上的水平。当时的情势,秦军战力天下第一,而胡服骑射后的赵军则排第二,二者之间的生死一战迟早爆发,时间拖的越长,有着雄厚国力后盾的秦军优势会更加明显,而选择在上党有利地形、在两军差距尚小时开战,其实是个明智的选择。错就错在,孝成王和他的祖、父在之前的扩张中,把其他5国得罪了个遍,此时不谋划向5国求和、结盟,反而意图以一己之力独抗强秦,埋下了挫败的伏笔。

而孝成王撤下廉颇,并非不信任他。廉颇年少成名,久经沙场,在此前的征战中从无失手,可以说是赵将中的第一人。渑池之会时,赵文惠王以身犯险,就是廉颇率军在边界护卫,而且文惠王交待廉颇:一旦自己被秦国扣押,就让他立太子(即后来的孝成王)为王,可以说是把身家性命、国家前途都托付给了廉颇,实在是信任之至;孝成王也十分信任他,否则也不会让廉颇在前线担任3年主将。

之所以决定换下廉颇, 也并不是简单的中了秦国的离间计,而是赵国耗不起了:3年争战将赵国的物资储备消耗殆尽,而廉颇是个出色的将领却不是个高明的政治家(从将相和的故事可以看出),选择坚守,无疑在军事上是正确的,但经济上却是赵国无法承受的。在撤换廉颇之前,赵国曾向其他5国借兵借粮,但由于之前赵国曾向秦国求和等一系列骚操作,让5国怀疑赵国的抗秦决心,害怕引来秦国的报复,所以均不敢伸出援手。

无奈之下的赵王只能选择国中唯一敢战的少壮派将领赵括,率领举国之兵前往长平主动发起攻势,心存侥幸的希望一战定乾坤,避免全国被饿死的惨剧。可以说长平的赵军主动出击,不是前线赵括的个人决定,而是赵国决策层的战略部署。

[var1]

而赵括本人来说,军事理论是不缺的,他是名将赵奢之子,在过去那个信息传播匮乏的时代,从小接触系统的军事教育是非常难得的。而赵括上任前,其母向赵王奏称赵括不能胜任、请求一旦战败免除自己责任的举动,更像是一出保全家族的双簧戏:胜则恩无不加,败也可保全家族。赵母的举动,也说明赵括明白此行的危险,但为了国家,仍然愿意冒死一搏。

而年轻的赵括首先在思想上并不惧怕秦军,有敢于正面争锋的勇气,就值得称赞;在其接替廉颇的指挥权后,更置军中部署,并没有发生什么混乱,说明其治军还是有两手的;在其被围46天、士兵大面积饿死的情况下,赵军的指挥系统仍然通畅,并没有发生马谡被围几天就全军崩溃的局面,在最后关头,还亲自率队冲锋,说明在短短的时间内,他已经在军中建立了自己的威信,并不是草包一个,如果不是被流矢射死,说不定赵军的精干力量可以逃出升天;而且“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说明赵军的战斗力仍在。

当然,赵括最大的缺点是经验不足,命运也十分悲惨,初次出场就是国运之战,对阵战国第一战神白起,最终失败也就难免。但是从长平之战中不多的表现可以看出,赵括本身是具有成为一代名将的资质,如果能有机会从一些小的战役做起,甚至能在父亲麾下磨砺一段时间,多得到一些手把手的提点,日后未必不能成为一代名将。

其实长平之战中,赵国也并非毫无胜算,就战斗力而言,赵军并不比秦军差多少,特别是在防守作战中。长平之战后已成残军的赵军在廉颇的率领下,面对前来趁火打劫的燕军,竟然攻入燕国境内,围攻燕都蓟,迫使燕国割地求和;长平之战前赵奢的阏于之战,之后李牧的肥之战、番吾之战,在前线将领不受掣肘的情况下均正面击败了秦军。

其实,在长平之战中,只要赵国决策得当,将抗秦之心坚持到底,让其他诸国看到希望,加入到赵国的抗秦阵线中,大胜秦军并非不可能。长平之战后不久,秦国再次发动大军围攻赵都邯郸,赵国凭借新征的娃娃兵,坚守城池达一年之久,结果,在魏、楚两国并不算强大的联军攻击下,竟然大败秦军,迫使两万秦军投降,赵国乘势收复河东6年以来所丢失的全部六百里土地。如果长平之战中的赵军能得到其他五国的支持,不说大败秦军,手中有粮的安心和秦军耗下去,让秦军无功而返,还是有很大可能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我乃燕人张翼德,我乃常山赵子龙,为何关羽自报家门时只有2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对这两句话不算陌生,因为在三国演义中这种带着地名和表字的报家门方式比比皆是,还有西凉锦马超、零陵上将邢道荣等等。说出吾名,吓汝一跳被称为三国义绝的关羽,在三国历史中也称得上是一代名将,可他在自报家门时却从不提及自己的家乡,反而仅有两个字“关某或是小将”,这是什么原因呢?年少

  • 商鞅被车裂的深层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商鞅车裂图片,车裂商鞅嬴驷后悔吗,商鞅先死还是直接车裂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商鞅,在秦国辅佐秦孝公推行变法近20年,功勋卓著,秦国也日渐强大。但在秦孝公病逝、其子秦惠文王继位后,商鞅却被定为谋反罪,受以车裂之刑,令人扼腕叹息![var1]网图侵删大部分人认为商鞅被杀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商鞅功高震主,其在秦国的名望和地位达到了与国君并列的程度,让新上任的

  • 为何西汉清廉而东汉腐败?它们本就是一脉相承,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东汉从哪一年开始腐败,汉朝为啥分西汉和东汉,东汉后期腐败的主要原因

    引言:虽然我们一直说汉朝是一个统一的王朝,但实际上汉朝也是有过分裂的。王莽新政,将汉朝分为了西汉时期和东汉时期。这两个时期从血脉关系上来说属于一脉相承,并且在众多政治经济制度上也有着奠定基础和传承发展的关系。所以总的来说,西汉和东汉使用的其实是一套统一的政治体制。但是这两个时期的社会,却呈现出了完全

  • 明明东周是一个朝代,为什么分为春秋和战国,以什么事件为分界点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东周为什么叫做春秋和战国,东周分春秋和战国的依据是什么,春秋与东周是一个朝代吗

    可东周明明是一个完整的朝代,为什么还被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这两个时期的转折点又是什么?今天咱们就来深挖东周历史,探索春秋转为战国的核心原因。[var1]周平王动迁为了更好的理清思绪,在说春秋战国之前,我们先来说说东周的起源。自周武王创造周朝之后,皇位一直传承了12代,落到了思想迂腐,贪欲享乐的周幽王

  • 王莽被杀后为何从东汉到晋朝都收藏着他的头颅?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王莽死后为什么要收藏其头颅,王莽怎么被杀的,王莽是被谁杀死的

    公元8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了新朝,当上了皇帝,登基后王莽已经五十三岁了。当皇帝的王莽还极其重视改革,实行了许多政策,但种种政策对当时的百姓而言,却属于是一种残暴性的虐待,只能说王莽当臣子还是有点光芒的,当皇帝还差点意思,他不懂得审时度势,从刚开始建立新朝到亡国仅仅坚持了十几年,一些各地的起义军加上

  • 勾践曾把两个美人献给夫差,一个比西施还漂亮,最后还是死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在勾践平安回到越国后,力图复国。十年后,越国逐渐强大,农业发达。越国的范蠡曾与勾践一起在吴国为质,他深知吴王夫差的致命弱点就是色欲,于是范蠡与越王勾践实施了向吴国夫差贡献美女的计划。[var1]于是,范蠡便到民间遍访美人。范蠡原是楚国人。他虽然出身贫寒,但博学多才,对语言有很深的造诣。因不满当时楚国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仇池国,弃用郡县制,转用护军制的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以氐族部落酋帅身份发祥的杨氏政权来说,部落制对其早期的发展壮大起到过重要作用。早期的部落制西汉以来,中原王朝在氐羌等少数民族所在之地实行两种不同的行政管理制度:一种是与逐步形成和确立的中央集权制遥相呼应的郡县制,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主要管理汉及从事农业经济的少数民族。另一种则是道制,专门用来

  • 你知道孙膑是被谁害的吗?(孙膑忍辱装疯自救)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初,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欲使终身废弃。——《资治通鉴》周纪二. 周显王十六年译文:起初,孙膑与庞涓一起学兵法。庞涓在魏国做将军,他估量自己的才能不如孙膑,便召孙膑前来魏国。孙膑到了以后,设计砍断孙膑的双脚,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终身成

  • 甄宓:三国第一大美女,人美心善,最终却被负心汉辜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甄宓,出身于东汉望族。父母有八个儿女,甄宓最小。三岁丧父,在母亲张氏的教诲下,甄宓拥有贤良淑德的品质。甄宓喜欢书法,经常用哥哥的笔墨纸砚写字。哥哥取笑她要当“女博士”。甄宓反驳道:“凡是古代贤淑的女子,都从前人的成败中吸取经验,引以为戒,我不读书拿什么借鉴呢?”有一次,母亲找术士为孩子看相,术士指着

  • 齐国灭宋内幕:急于扩充实力,落入燕国陷阱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齐国灭宋,燕国vs齐国,战国时期燕国与齐国

    战国时期,唱主角的国家本该是战国七雄,也就是秦晋(赵魏韩)齐楚外加一个燕国。但在秦国一家独大,各国却无力制衡的时候,偏偏又跳出来一个搅局的国家,那就是宋国。[var1]在春秋的时候,宋国就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境遇之中。明显比四大强国弱,但又似乎比其他小国强一点,拥有类似境遇的还有鲁国和随国。进入战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