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盐山上能长树?万历不愧是万税!我都说了你怎么也得交些

盐山上能长树?万历不愧是万税!我都说了你怎么也得交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162 更新时间:2024/1/5 11:30:24

叶永盛听罢,心中一震,他知道肯定京城出事了。连忙让送信的人进来,急急忙忙地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份邸报。

读罢邸报,叶永盛大惊失色。

稀奇稀奇,盐山上竟能长出树

原来,皇帝听信浙江忠义右卫百户宦官高时夏谎言,说浙江、福建的余盐堆积如山,如果把它们都卖出去的话,可以得到白银30万两。

信封内还附了一幅画。叶永盛看罢哭笑不得。原来,高时夏为了表示自己的证据确凿,画了一张盐山图。让叶永盛好笑的是,在盐山上竟然长着茂密的大树。

“一派胡言,一派胡言!盐山上长树!哈哈,真是千古奇观呀!不,万古奇观!”叶永盛心道,皇帝肯定不会听信他的胡说八道。

过了两天圣旨到了,叶永盛一看愣住了,万历竟然要求叶永盛卖盐凑数。叶永盛为此半年内连续上了五道奏疏,希望万历皇帝收回圣命。

叶永盛的五道奏疏

十一月初九的第一道奏疏就火药味十足。他斥责高时夏、高寀等人是危害边关(九边)的群奸,田应璧、吴应其等宵小已经把两淮等盐场给搞坏了。如今高时夏竟然向两浙盐场伸出了黑手,说什么浙江、福建的余盐可以卖30万两白银。他说:福建盐场我不知道情况,两浙盐场的事情,我可知道。

两浙的盐税银送京城14万两、九边9.7万两。但这些可不全是盐的税,还包括沿海沙地以及灶户的人丁税,其实真正的盐税不过9万多两而已。两浙还欠着人家边商4万两银子呢,所谓的盐山全是一些人为了讨皇帝的欢心而蓄意编造的谎言。

盐山怎么可能长出树来!

大概不到一个月,叶永盛再次上疏。这次他举起了朱元璋的《大明律》。

叶永盛认为:高时夏等人,之所以盯上两浙盐场,其目的就在于盐的走私。因此,他查阅了《大明律》,先后将法律条文给万历皇帝看,像什么杖一百、徙三百里等,并再次声明:两浙即使“化土为金”也断不会有30万两白银的余盐。

其后,叶永盛静待了三个多月,但皇帝的回馈迟迟没有来。

叶永盛便在万历二十八年二月底到三月初,上了第三道奏疏,他对万历十九年(1591年)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春为止的九年零一个季度的盐引总额进行了统计,一共是322.5979万引,共欠国家和商家99.1557万引。

为此,他斩钉截铁地说:如果余盐真的堆积如山,为了政绩、为了还债我能不卖吗?

如今因为两浙盐场贫瘠、海水冲决、逃户严重等原因,实在是难以满足国家的要求。

现在为了凑足这个钱数我已经竭尽所能了,只能有1.6万两,太监让我交2.6万两,我实在是办不到,绝对办不到。万岁,您想让国库充盈的想法我理解,但是您不要忘记,国库增加1万两,那么供给九边的就会少1万两呀,长此以往,九边该怎么办?

两个月后,叶永盛经历了高兴与绝望的两重天。

万历终于回话了,叶永盛开始批评皇帝

上了三道奏疏后,万历还真给了回馈。起初,万历皇帝要求查两浙余盐是否真的没有,结果真的没有。但后来,万历又要求按照原计划摊派给两浙15万两,叶永盛第四次上书,他说:

按照《大明会典》的规定,我们两浙年盐税税收为14万两,如今加派余盐15万两,那就等于我们把给国库的14万两都给了陛下您的小金库——内帑。

那么,九边怎么办?如今九边危急您不可不察呀。臣还听说,您对两淮、河东等盐场可不一样。两淮盐场每年盐税60万,您要求增派给内帑12万,增派与原额相比为五分之一;河东年盐税为19.8万两,增派给内帑不到3万两,增派与原额相比为六分之一。

可两浙呢?却是1倍多,比两淮、河东重了6倍多。

此消息一出,灶户纷纷逃亡,商人预见两浙不会再有商卖的盐,所以都不买盐了。如今的两浙真是一片衰败景象呀。

如果皇上真的要增派,那我也没办法,那就公平些吧,按照两淮、河东的比例,给我们最多增派2.8万两吧。

第四道奏疏后不到一个月,五月二十四日叶永盛上了第五道疏。

与此同时,浙江巡抚也上疏说浙江的盐税增加两万就已够多了,为了保证民生,应该按季度分批次交给宦官们主管的内帑。

叶永盛这第五道奏疏,基本上属于胆战心惊的自我表白。因为,三个月前两浙盐场的1.6万两白银已经送入内帑之中,可万历没有任何回音,也没有签收的凭据,叶永盛认为肯定是万历生气了,嫌银子少或者内官私吞了。

最终,万历皇帝下旨:高时夏以前的奏盐是胡说八道,两浙确实无余盐。但既然我下了旨就不能白下,你们多想些办法给我凑够2.6万两,分夏秋两季交给内帑。

朱棣的对手:安南国黎利和阮廌,类似明太祖和刘伯温的人

嘉庆九五之尊斗小小的书吏有何难?但他还是输了

明亡于什么?从上到下被享乐和白银至上氛围包裹

更多文章

  • 盗墓军阀孙殿英,自己盗慈禧墓,儿子却成为皇陵保护专家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张耀扬扮演的孙殿英 在民国史上,有一位特殊的军事将领,也可以称之为军阀吧,在打仗方面可以说是非常糟糕,屡战屡败。但是他在自己的副业上却“一举成名”,因为“东陵盗宝”而被当时的全国人民熟知,盗人坟墓,是很被国人所不齿的,何况是统治了大清帝国40几年的慈禧老佛爷的陵墓,因此彻底打响了自己的名头。这个人是

  • 百年前,康有为私吞救国捐款,在瑞典买了一座岛,今此岛归属谁?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康有为在瑞典买的岛,康有为怎样死的,晓说康有为

    康有为主张的戊戌变法一直以来都有一个巨大的争议,因为康有为是受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影响,推动的变法,他曾上书: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 所谓的“合邦”就是将清朝交给美国、日本、英国三国打理,慈禧听闻之后,立刻发动了政变,戊戌变法最终失败。这场变法到底是好

  • 大明忠臣于谦被斩,太后大骂明英宗:谁都可以杀他,唯独你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于谦为何不拥立明英宗复位,明英宗为何要杀于谦,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杀于谦

    这天,大街上百姓挤满了街头,但不是来看热闹的,而是来给于谦送行的。街上有人在用酒祭奠,有人在暗暗流泪,更多的人失声痛哭。得知消息的孙太后水米不进,大骂明英宗朱祁镇:“昏君!谁都可以杀于谦,唯独你不行!”英宗叹口气说:“于谦实有功,但非死不可。”于谦被斩,史载:天下冤之。为什么于谦没有罪还非死不可呢?

  • 不守国门的天子咸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咸丰一生的荒唐事,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守国门的王朝,咸丰是不是明君

    当时清朝已经风雨飘摇,文官贪财,武官惜命,各地农民起义不断。让一个不爱争抢,甚至有点唯唯诺诺的儒雅之人当皇帝,真是一个国家的不幸。果真咸丰当政不久,爆发了清朝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内有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外有列强的虎视眈眈。这让性格懦弱,又没有治国理政能力的咸丰很是沮丧。他一改刚登基时的勤政

  • 白莲教有多厉害?从元朝到清朝他们都在起义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白莲教起义和太平天国差多少年,白莲教是由什么教演变出来的派系,白莲教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为什么?因为从元朝到清朝,白莲教都在不断的起义,对当时的政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历史上的白莲教。白莲教的前身最早要追溯到北宋时期,当时是一种秘密的宗教结社,到了南宋一个叫茅子元的僧人在宗教结社的基础上创立了白莲教。于是白莲教就正式诞生了。白莲教创立初期还是很正规的,有自己坚实的

  • 别再被电视剧骗了!清朝的老鼠辫有多丑,看完让人难以接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鼠尾辫真实图片,老鼠辫,清朝辫子动图

    1、为什么清朝男人要剃发?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将其国号改为“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多尔衮率清兵入关,随后满人便逐步开启了对中原的统治(1912年溥仪退位,清朝灭亡)。也是在清兵入关的这一年,多尔衮便颁发了“剃发令”,不过由于引起了汉人的强烈抵抗和不满,随后又公

  • 大宋制度的设计者,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赵普是宋朝创始人赵匡胤的首席军师兼大宋政治架构的首席执行官。赵普早年曾是后周永兴节度使刘词的幕僚,举荐为后周大将赵匡胤的幕僚。而后全权策划陈桥兵变,全力协助赵匡胤建立宋朝。陈桥兵变,赵普就像一个总策划师和导演,赵匡胤,不过是一个执行者与演员。赵匡胤登基后,初为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四年后为门下侍郎、

  • 慈禧为稳固身份,将亲姐四岁子女变成“傀儡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慈禧个性活泼开朗,但其姐姐婉贞则表现得温婉娴静,慈禧自小个性固执不被家人看好,而且乖巧懂事的姐姐婉贞也备受宠爱,因此慈禧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羡慕与憎恨姐姐的心理。不过慈禧运气还算可以,长大成人之后一过选秀便大功告成,迅速顺利荣升懿贵妃之位,与婉贞虽长得标致但是选秀不小心落选,姐妹之间的悬殊瞬间暴露无遗。

  • 崇政殿上的图穷匕见-多尔衮、代善、豪格三股势力博弈风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三股势力实力分析福临跟大多数帝王一样,他降生的时候,也有祥瑞。据说庄妃怀孕的时候,就周身红光。等到生福临的当晚,整个宫殿都被红光照耀,几日不散。皇太极得知此事,认为是子孙有福的征兆。虽然福临生的很吉祥,但皇太极并没想过把皇位传给他,而是想给他的八哥,皇太极最宠爱的妃子海兰珠的儿子。可惜没能给成,因为

  • 第三只眼看宋朝,从熊孩子到大宋天子,品评赵匡胤完美创业路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解释:第一只眼:是五千年大历史的眼睛(历史眼光),尊重历史的客观公正。第二只眼:置身于历史人物所处时代,还原实事的本来面目。第三只眼:结合历史和时代的意见,以上帝视角品评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大宋王朝宋太祖赵匡胤的评价,本太史令不像历史评价的那么高,主要原因是站的角度和高度的不同,对宋朝和赵匡胤的评价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