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此人声称“我死,大清遂亡!”他不死就能救清朝吗?

此人声称“我死,大清遂亡!”他不死就能救清朝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783 更新时间:2024/2/25 11:42:05

再如曾参加过北洋军组建,号称知人善任,推荐过不少北洋名将,袁世凯被罢免会负责统领北洋军的陆军大臣荫昌,受命去镇压武昌起义,可是在路上风声鹤唳,竟被一群摘棉花的妇女吓得抱头鼠窜。有这样一群志大才疏,没有实际才能,一听打仗就哆嗦的家伙执掌中枢,怪不得清政府在辛亥革命中土崩瓦解,最后不得不重新请袁世凯出山收拾残局,黯然退出历史舞台。

但出人意料的是,满洲贵族中也有几位既有名望,又有胆有识的军事干才,他就是爱新觉罗·良弼。良弼是满洲镶黄旗人,睿亲王多尔衮之后,道光年间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的大学士伊里布之孙。良弼也和其他满族贵胄一样,曾出国留学,学心军事。他在日本入士官学校步兵科,毕业回国后进入练兵处,旋充陆军部军学司监督副使升司长,专管军事教育和训练。作为满族子弟中少有的青年才俊,良弼受到慈禧太后重视,袁世凯延揽他为调充陆军第八标统带官,“彰德秋操”中受命担任北军审判长。

慈禧太后死后,摄政王载沣为平衡北洋军势力,积极编练禁卫军,自任统帅,让载涛、毓朗和陆军部尚书铁良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良弼被任命为禁卫军第一协统领,实际负责管理禁卫军,次年他又被提升为禁卫军训练大臣。宣统元年七月,朝廷“从良弼等之建议”,仿日本参谋本部设立军谘府,执掌军事行政,统筹全国陆海军事宜,军谘大臣载涛不谙军事,凡事都以良弼为“谋主”,“禁军一切章制计划悉出其手,而全国重要军职之进退,亦多待其一言而决”。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良弼随载涛赴日、美、英、法、德、意、奥、俄八国考察陆军;同年秋,又参与组织了滦州秋操。

不同于其它有名无实,一遇实战就吓得哆嗦的八旗亲贵,良弼以知兵自诩,他参与清廷改军制,练新军,立军学,尤注意延揽军事人才,与铁良等被称为清季干将。他较早地洞察了袁世凯的政治野心,与铁良等坚决反对袁世凯,结果导致袁世凯被慈禧太后解除军职,调任军机大臣。之后,铁良、良弼等人仍坚决打压袁世凯,要求将他杀掉,结果摄政王载沣将袁世凯革职回家。

在1911年(宣统三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荫昌率领的北洋军进展迟缓,南方各省纷纷独立。载沣在无奈之下,经奕劻、那桐等人保举决定起用袁世凯。但良弼坚决反对起用袁世凯,声称“亡清必袁”,强烈要求让自己统帅禁卫军南下镇压,支撑危局。最终,载沣还是没有听从他的建议,起用袁世凯,自己辞职回家抱孩子去了。于是,在1912年1月,良弼与恭亲王溥伟、肃亲王善耆、贝勒载洵、镇国公载泽、原陆军部尚书铁良等组织“宗社党”,被推为首领,坚决反对袁世凯与革命军议,建议清帝退位的主张。

在袁世凯以内阁全体辞职要挟清廷接受退位条件时,良弼即主张批准袁世凯内阁辞职,组织皇族战时内阁,自为全权大臣,总揽满汉文武内外事宜,以东三省总督赵尔巽为内阁总理,铁良为大将军,统率“讨伐军”南下镇压起义。鉴于御前会议上,庆亲王奕劻坚持清廷除了在优待条件下自行退位,别无办法。良弼在会后,纠合30余名皇族亲贵,齐赴庆亲王府包围奕劻,表示强烈反对清帝退位。良弼气愤地说:“上年我奏请释党人,开国会,皆不我听;今秋变起,请以禁军赴前敌,又不我用,而委之荫昌;内廷纷争,外环四起,我宗社之亡将无日矣!”

良弼向隆裕太后说:“太后把国事尽托付袁总理,还要我们旗人做什么?袁世凯负国不忠,图谋私利,要他何益?还不如罢斥回籍。”又宗社党还计划当袁世凯再以内阁总理辞职相要挟时,便乘机断然解散内阁,再由毓朗、载涛等出来组阁,由铁良统帅清军南下与革命军决一死战,良弼也自请随军南下作战。如果战败,则迁都热河,退保东北。

袁世凯由此对良弼恨之入骨,指使其党羽在北京街市散布说帖,有“先刺良弼,后炸铁良,二良不死,满虏不亡”等语。于是,同盟会京津支部军事部部长彭家珍愤然行刺,良弼当场被炸断左腿,三天后死去,时年36岁。良弼死前他说:“杀我者,好英雄也,真知我也!我死,大清遂亡!”果然,良弼一死,拥护清室的宗社党如鸟兽散,十四天后,清廷便宣布退位。

那么,如果清廷真的重用良弼,采纳他的主张就能避免灭亡的命运吗?笑话!这根本不可能也不可行,理由如下:

第一,良弼的主张对清廷更危险。

袁世凯的练兵方法仍沿袭传统,强调愚忠,不过他更多强调的是要士兵忠于自己。虽然他的方法自私自利,但如果他使点劲,受旧思想教育的北洋军还是能够去镇压革命的,而且袁军与清廷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清朝统治的。

良弼的做法是积极接纳拉拢革命党人,希望把他们拉到清廷这边,帮助抵制袁世凯的影响。但这样做无异于缘木求鱼,恰恰助长了革命党人在清廷势力的扩张,特别是在军队中的扩张。由于许多革命党人通过良弼在清朝军队中谋官,徐一士曾感叹革命之成,“微良弼之力,弗能如是之易也。”所以,假如真的按良弼的主张去整治北洋军及禁卫军,北方军队中也将革命党人弥漫,那恐怕清廷连这半壁江山也保不住,更别说和谈的希望了。

第二,良弼的军事实力太单薄。

良弼自认为擅长军事,其实他过于年轻,日本军校毕业后加入北洋军,但任职不长,也未培养起自己的军中势力,更不要说掌控北洋军了。在袁世凯的北洋军拒绝再战的情况下,革命火焰弥漫,十余省独立,假如良弼真的率领禁卫军南下镇压,那只能是杯水车薪,难有多大裨益。何况这样撕破脸,得罪革命党及北洋军,损失了清廷最后的力量,恐怕清廷连和平退位的机会都要丧失了。

第三,良弼的主张太孤立。

良弼主张释放革命党人,早日开国会,想用立宪来抵消革命党及袁世凯的影响,这些理由听起来似乎高大上,但是现实之中缺乏应和,无异于鸡对鸭讲。清皇族一心大权独揽,要他们在无有逼迫的情况下交出大权,召开什么国会,恐怕在他们眼里,这良弼简直成了比袁世凯还危险的革命党。在清廷贵族中难以找到知音,良弼还向革命党中寻求知己,幻想着“利用汉人以防汉人,以为高官厚禄仅足以驾驭英才,入彀者多,即足以制反侧而延帝祚。革命党中多知名士,苟縻以好爵,联以感情,亦不难潜移默化”。这无异于与虎谋皮。

所以,综合来看,良弼实在是高估了自己的力量与影响。它的笼络党人之策,本想固清朝邦基,反而给清廷内部撒下了毁灭的种子,促成了清廷的迅速灭亡。所以,尽管良弼极为仇视袁世凯,他说:“袁世凯胁迫朝廷,从中垄断,这种其坏无比的东西,我们便叫他滚蛋,怕他真敢篡逆不成?”殊不如,他的主张更受朝廷畏惧。客观来看,袁世凯等人主张清廷退位的主张是正确的,既顺应历史潮流,也是对清廷有好处的,思想落后、势单力薄的清廷确实无法担当治理国家的重任。

更多文章

  • 马穆鲁克的骑兵是用什么办法打败了强大的成吉思汗?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就马匹来说,阿拉伯马强于蒙古马。就武器装备来说,马穆鲁克的武器装备精良,甚至强于蒙古人。从训练上来说,马穆鲁克是职业军人,一生都在训练,不像蒙古人半游牧半军事。客观来说,即便参战的1万多马穆鲁克骑兵的总战斗力,绝对不亚于5000蒙古骑兵,更别说马穆鲁克还有1万多盟军。第二,蒙古人轻敌冒进。怯的不花在

  • 康熙王朝:鳌拜逼宫造反,这人竟下令不抓康熙,原来他才是主谋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这个人也问了这个问题,那不碰皇上,皇上交给谁来对付,班布尔善说交给鳌拜对付,说实话这班布尔善真的是最老奸巨猾的一个,怪不得索尼让索额图一定要小心班布尔善。这个人城府太深。想想也是,一旦康熙和鳌拜对上,两人中必定会有一方胜出,要不就两败俱伤,但不论是那种结果对班布尔善来说都是有利的,说白了就是谁是

  • 刘伯温留下一个宝盒,崇祯打开后看见三张图,仰天长叹:吾命休矣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中国民间,刘伯温被认为是神仙一样的人物,老百姓都说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很多人拿他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相提并论,有诗赞曰:“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后,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了侄子建文帝

  • 年羹尧临死前,为什么一定要将手串还给雍正?真相我不敢相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帝是一个非常懂得帝王术的人,对于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大将军王职位,又手握重兵在外的臣子,虽然是曾经的家奴,他还是情尽笼络。但他的手段也很寻常,首先是加官晋爵,这在汉人当中非常罕见。另外就是给予年羹尧各种各样的信任,比如说陕西乃至整个西北所有的军政大权全部下放给年羹尧。年羹尧临死前,为什么一定要将手

  • 为什么元日战争中,元朝没有灭亡日本?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元日战争前后,元朝的前身蒙古汗国已经灭掉了金国,甚至横扫欧亚大陆,元朝正式确立后,元朝还灭掉了南宋。按理说,日本的体量无法和欧亚大陆各国相提并论,但为什么日本却能顶住元朝的两次进攻?其实个人觉得,如果论到原因,主观上和元朝群臣的知识盲点有关,客观上则和运气有关。1、两次元日战争在日本历史上,两次

  • 《雍正王朝》:康乾盛世是虚假的盛世,热兵器被雪藏,导致衰败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雍正王朝历史记录,康乾王朝,康乾盛世vs雍正王朝

    这个“盛世”所带来的结果就是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清朝的国门,明朝死亡于万历,而清朝落后于乾隆。在封建社会,国家强大与人民贫困两者之间并不冲突。乾隆的爷爷康熙自称是最懂科学的人,也是华夏自古以来第二懂饥荒的人,仅次于何不食肉糜。我为什么这么说呢?《清稗类钞》记载康麻子曾言:尔汉人,一日三餐

  • 宋史:本是由准皇储担任的开封府尹,后来为何普通官员也能担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无人不熟悉,说的是北宋名臣包拯执掌开封府时惩奸除恶的故事。包拯最为知名的官职就是开封知府了,这个官职在北宋时正式的叫法是“权知开封府”。“权”字的释义中有“姑且,暂且”的意思,“权知开封府”也就是暂时执掌开封府,包拯只能算是个代理知府。除了“权

  • 《雍正王朝》:全方位读懂皇帝胤禛,短短13年的传奇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雍正王朝四阿哥胤禛,雍正王朝历任皇帝列表,雍正王朝胤禛是第几集登基的

    1696年,18岁的胤禛与父亲康熙帝一同征讨噶尔丹。1702年,胤禛随康熙帝巡幸五台山。1703年,胤禛侍从康熙南巡江浙。1708年,康熙第一次废黜太子胤礽,之后,众皇子为了争夺权位,开始钩心斗角。“九子夺嫡”自此开始。而四阿哥胤禛在太子胤礽被废后,敢于为太子说好话,属于“太子党”。同年,大阿哥胤褆

  • 如果当上皇帝的不是朱允炆,而是他老爹朱标,朱棣还敢造反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标穿龙袍被朱元璋看见,朱标简介资料,太子朱标死因真相

    其实真的这么说的话,别说朱棣了,李世民过来也不敢造反,为什么呢?第一,要知道朱标从小就被寄予厚望,而且是朱元璋最喜爱的一个儿子,给他请了无数的老师,还给他找了一大堆文武大臣帮助他处理政务,那些开国功臣都已经被朱元璋给处理得七七八八了,基本上没有办法给朱标带来什么威胁,第二代的武将有名的没名的,也基本

  • 《雍正王朝》:清朝版的《人民的名义》,竟掀起了一场思想风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剧中出现多个名场面,比方说“国库亏空”、“四阿哥追还欠款”和“八爷党”与“太子党”至间周旋等等,都让人看的大脑飞速运转。我认为《雍正王朝》就像是清朝版的《人民的名义》,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城府和计划,再加上一环扣这一环的剧情事件,还成就这部剧如此高的评分。但就是这么一部历史正剧,在网上又一直有一个很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