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史:本是由准皇储担任的开封府尹,后来为何普通官员也能担任?

宋史:本是由准皇储担任的开封府尹,后来为何普通官员也能担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671 更新时间:2024/1/11 1:16:37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无人不熟悉,说的是北宋名臣包拯执掌开封府时惩奸除恶的故事。

包拯最为知名的官职就是开封知府了,这个官职在北宋时正式的叫法是“权知开封府”

“权”字的释义中有“姑且,暂且”的意思,“权知开封府”也就是暂时执掌开封府,包拯只能算是个代理知府。

除了“权知开封府”,这个官职还出现过“知开封府”以及“权发遣开封府”两个称呼。

“知开封府”只是“权知开封府”的简称,一样是代理,著名奸臣蔡京当这个官时就是叫“知开封府”

这种情况只出现在开封府这个特殊的官职上,各个地方知府的官职上的“知”就是正式的了。

至于“权发遣开封府”,也是代理执掌开封府,有些官员因为资历浅,正式级别不够格,所以按上了个“发遣”的名头,用现代语言理解,就是“高职低配”

上述官职为什么全是代理?因为在北宋时,开封府一把手的正式官名叫开封尹或开封牧。

但开封尹或开封牧并不是随时都有人担任,平常都是设置一个代理知府管事,《宋史·职官志》中记载:

开封府牧、尹不常置,权知府一人,以待制以上充。

搞这么复杂自然是有特殊的原因,开封是北宋的首都,这个职位有着极其强烈的政治寓意。

根据北宋时期的政治潜规则,开封府的一把手开封尹或开封牧本来是由准皇储担任。

这是因为开封府地位的特殊性,它是首都,全国的权贵大部分都集中在开封,执掌开封府下要管民,上要和各路权贵打交道,是最适合准皇储锻炼的官职。

至于不常置,是皇帝觉得接班人该锻炼了,才会让他担任开封尹或开封牧,而准皇储升为正式皇储后,就不会任官了,然后让普通官员“权知开封府”来管事。

也就是说,开封尹、牧和“权知开封府”是不会同时存在的。

在宋朝历史上,正式担任过这个职位的亲王或皇储只有五位,分别是:

  1. 赵光义任开封尹(即宋太宗
  2. 赵廷美任开封尹(宋太宗之弟)
  3. 赵元僖任开封尹(宋太宗次子)
  4. 赵元侃任开封尹(即宋真宗)
  5. 赵桓任开封牧(即宋钦宗)

五位赵氏皇族担任过这个官职,里面出现了三个皇帝,不过,其中只有宋钦宗赵桓任职前就有了正式的皇太子名头。

宋太宗赵光义曾长期担任开封尹,这也是很多史学家认为他其实是宋太祖赵匡胤选定的接班人的原因,赵匡胤的儿子们都没有担任过这个职位。

赵光义登基后,基于自己搞出个“金匮之盟”的原因,让弟弟赵廷美担任开封尹,成为名义上的接班人,但赵廷美后来被赵光义和赵普搞下去了。

赵元僖是赵光义次子,赵光义选定的接班人本来是长子赵元佐,但赵元佐因精神问题被贬,于是,赵光义选了次子当接班人,并让他担任开封尹来锻炼执政能力。

不过,赵元僖运气不好,成为准皇储后只过了六年就病死了。

然后,赵光义才又选了赵元侃,也就是宋真宗赵恒接班,在正式册封其为皇太子前,也是先担任了一段时间开封尹。

至于宋钦宗赵桓,他其实在担任开封牧前已经当了十年皇太子了,是正式的皇储,他担任开封牧是纯粹的过渡。

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十二月,宋徽宗赵佶基于金兵南下而导致国内群情激愤,有意禅位逃避责任。

于是,宋徽宗先让皇太子赵桓担任开封牧,做出禅位的姿态,算是试探朝中和民间的态度。

结果赵佶试探后发现,朝中和民间都支持换个皇帝,加上金兵快打到开封了,他无计可施,也想着逃跑,所以很干脆的禅位了。

赵桓这个开封牧其实只做了几天,《宋史·徽宗本纪》中记载:

十二月……戊午,皇太子桓为开封牧……庚申,诏内禅,皇太子即皇帝位。

而且赵桓是北宋时期唯一的一个开封牧,此前都是叫开封尹,这是为什么?

在赵桓担任开封牧前,其实以往的“权知开封府”等类似官职也都变了,在宋徽宗执政的中、后期,代理执掌开封府职位的称呼已经变成了开封尹。

这是奸臣蔡京搞出的把戏,他把“权知开封府”改成了开封尹,把原本的开封尹改成了开封牧,《宋史·职官志》中记载:

其后蔡京当国,率意自用。然动以继志为言,首更开封守臣为尹、牧……

这么做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就是简单的换个名称,蔡京的用意只不过是为了彰显权威而已,胡闹一下,看看有没有人反对,就如秦朝时赵高搞出的“指鹿为马”

不过,从字面意思来讲,“牧”带有统治、管理的意思,略大于“尹”,即使改了称呼,从名头上也算说得过去。

也因此,本来只能由准皇储担任的开封尹,到宋徽宗时期被人为地降格了,然后普通官员也能担任。

比如,当时的名臣时彦、林摅、宋乔年等人执掌开封府时,官职就已经是开封尹了。

到南宋时,因为开封已经不在宋朝领地范围内了,变成了宋人念念不忘的旧都,开封尹这个极具政治意味的职位也就不存在了。

南宋孝宗年间,宋孝宗曾让皇太子赵惇(即宋光宗)担任过两年时间的临安尹,用意和开封尹差不多,此后,宋朝就没有再出现类似的官职了。

参考文献:《宋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雍正王朝》:全方位读懂皇帝胤禛,短短13年的传奇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雍正王朝四阿哥胤禛,雍正王朝历任皇帝列表,雍正王朝胤禛是第几集登基的

    1696年,18岁的胤禛与父亲康熙帝一同征讨噶尔丹。1702年,胤禛随康熙帝巡幸五台山。1703年,胤禛侍从康熙南巡江浙。1708年,康熙第一次废黜太子胤礽,之后,众皇子为了争夺权位,开始钩心斗角。“九子夺嫡”自此开始。而四阿哥胤禛在太子胤礽被废后,敢于为太子说好话,属于“太子党”。同年,大阿哥胤褆

  • 如果当上皇帝的不是朱允炆,而是他老爹朱标,朱棣还敢造反吗?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朱标穿龙袍被朱元璋看见,朱标简介资料,太子朱标死因真相

    其实真的这么说的话,别说朱棣了,李世民过来也不敢造反,为什么呢?第一,要知道朱标从小就被寄予厚望,而且是朱元璋最喜爱的一个儿子,给他请了无数的老师,还给他找了一大堆文武大臣帮助他处理政务,那些开国功臣都已经被朱元璋给处理得七七八八了,基本上没有办法给朱标带来什么威胁,第二代的武将有名的没名的,也基本

  • 《雍正王朝》:清朝版的《人民的名义》,竟掀起了一场思想风波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剧中出现多个名场面,比方说“国库亏空”、“四阿哥追还欠款”和“八爷党”与“太子党”至间周旋等等,都让人看的大脑飞速运转。我认为《雍正王朝》就像是清朝版的《人民的名义》,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城府和计划,再加上一环扣这一环的剧情事件,还成就这部剧如此高的评分。但就是这么一部历史正剧,在网上又一直有一个很热

  • 明朝末年民不聊生,清军入关后为报复明军,都干了些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明末以来,在天灾人祸、内外动乱的双重打击下,其封建经济已陷入崩溃,经济秩序完全混乱。农民作为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因不能照常从事农业生产,为求生存,或挺而走险,参加农民起义,或流徙别处,形成一股巨大的“流民潮”,冲击着封建社会的秩序,加剧了社会的动荡;还有很多人坐以待毙,抛尸荒野…...明末的经济崩溃了,

  • 明朝最让人佩服的皇帝,不是朱元璋,更不是朱棣,而是此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明朝,大家都会想到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白手起家,凭借自己的独特的军事手段,开辟了一片大好江山,但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荣登帝王之位后,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大肆残杀开国功臣,他在历史上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但是说到明朝最佩服的皇帝,却不是他,也不是他的儿子朱棣,而是此人,他是谁呢?大家可以随着小编做相

  • 《雍正王朝》:不愧为历史剧的巅峰,“权谋”博弈让观众拍案叫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易中天评价雍正,雍正的权谋有多厉害,雍正王朝精彩瞬间

    而考验一部作品经典与否,主要是看它能否经得起一看再看,《雍正王朝》就是一部能扛起担子的电视剧。它很容易抓住观众的眼球,剧情有所悬念、紧张刺激、险象迭生,让人流连忘返。刘欢演唱的主题歌“得民心者得天下”回荡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媒体、市民更是对《雍正王朝》的讨论成为了大荧屏外闲聊的话题。这部剧最重要它把关

  • 朱元璋杀了刘伯温,朱棣继位后,为何又杀了刘伯温的儿子?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刘基可比诸葛亮和张良,可见其才能非比寻常。但刘伯温绝不是我们印象中的文弱书生,按照《明史》记载,“基虬髯,貌修伟”,乃是一侠客形象。刘基做事向来勇毅果断,但是,刘基过于公正严明、嫉恶如仇的性格却害了他们父子两代三人。朱元璋在闻知刘基的大名后,重金聘请刘基出山相助。刘基并不是朱元璋的濠州嫡系。刘基投奔

  • 明代宦官:皇帝的提线木偶,皇权的牺牲品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这是《明史》对于明代宦官的评价。然而,相比于汉、唐的宦官前辈们,明代宦官“去汉、唐远哉”之名,就有些名不符实了,不仅汉代的十常侍之乱、唐代的甘露之变不见于明代,就连权倾一时的刘瑾、冯保、魏忠贤被皇帝处置时也翻不起什么浪花,甚至于曹吉祥之乱,居然是被临时借住在朝房的武将孙镗率领临时召集起来的数百名士卒

  • 《雍正王朝》:天灾人祸黄河决堤,四阿哥临危受命,肩扛筹款赈灾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黄河决堤,两岸泽国千里,灾民遍地。黄河每年都会决堤,只是大小的区别,而黄河决堤肯定会出现灾民,特别是这种大型的决堤,这成千上万的灾民无家可归,首先会四处流窜,成为流民,如果处理好了就是灾民,处理不好就是乱民,如果处理错了就是反民。所以摆在此时大清统治者眼前的事怎么处理呢?这次事件关系到未来朝局的稳定

  • 晋王朱棡之死:朱元璋悉心布局被打破,朱棣靖难失去最大阻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明太祖朱元璋晋王朱棡的薨逝,可以说是朱元璋继太子朱标死后最悲痛和伤心的事。晋王薨逝,对于朱元璋来说不仅是丧子之痛,更是将其悉心布局五年的“劳动成果”全部付之一炬,也为之后“靖难之役”的爆发埋下了最根本的隐患。晋王朱棡到底是怎样的一位藩王?朱棣登基后,出于继位合法性的缘故,对兄长们刻意抹黑、诋毁,掩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