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史说百家
【前言】
孔子是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他也被后世的统治者们尊为“孔圣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无比深远的影响。
而作为孔子的后代,他们世世代代都享受着世袭的“衍圣公”爵位,还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特别是孔子的第77代子孙,更是依靠着孔子的荣耀和成就出生即为巅峰,成为台湾唯一一位世袭的官员,同时他也是最后一代“衍圣公”。
这位“衍圣公”为什么出生即为巅峰呢?他为何又会是最后一位“衍圣公”呢?
[var1]
孔子
【“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
提起孔子,大家首先会想起的或许就是上学时常常背诵的《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所言语的字字句句放在如今的时代也都是至理名言,这也是为什么他会被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var1]
而孔子能有这样的成就和那惊人的才华,都和他的母亲颜徵在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孔子的祖上其实也是贵族出身,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只是经历过改朝换代,到了孔子父亲叔梁纥这一代的时候,已经没有那么风光了,为了躲避战乱叔梁纥带着族人逃到了鲁国的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定居。
孔子的童年并不幸福,他的父亲叔梁纥在他三岁时就因病离世,而他的母亲则被族人不肯接纳,只因为她和叔梁纥成亲时年龄相差太多,属于典型的老夫少妻。
[var1]
而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却是个又温柔又坚强的女子,她为了可以让孔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所以她毅然决然的将孔子带走,离开了祖宅。
被一同带走的还有叔梁纥小妾所生的孩子孟皮,这个孩子自出生就是个残疾儿,并且他的母亲也早早离世,他自己孤身一人在那深宅大院中更是难以存活,所以颜徵在就将那孟皮一同带在了身边教养。
由此可见,颜徵在是非常富有同情心的,她的坚强和善良也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年幼的孔子,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孔子也逐渐长成了一位具有高尚品德和情操的伟人。
[var1]
颜徵在为了让孔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她每天都起早贪黑的劳作,纺线、织布、耕地、种粮……她从不给自己停歇的时间,更是恨不得将一天掰成两天来用。
孔子每每看着母亲这样辛苦,心中总是十分难过,可他每次想要去帮母亲做些什么的时候,母亲总是不让,并说道: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孔子可以成为受人尊敬的有学识的人才。
为了不让母亲失望,孔子只能更加努力的读书学习,希望他可以早一日出人头地,这样他的母亲就不用再每日这样辛苦了。
[var1]
只可惜在孔子刚刚崭露头角时,他的母亲颜徵在就在32岁的那一年因为劳累过度而因病去世了,那一年孔子才17岁。
失去了一直支持、爱护自己的母亲,孔子深受打击,他一度因此泪崩于人前,可他却不得不振作起来,毕竟他还没有完成母亲的心愿。
由于颜徵在的地位在当时属于比较低下的,所以依礼是要被扔在野外的乱坟岗,这是孔子万万不愿意看到的,母亲为了自己操劳一生,自己怎会看着她死后连一处安身之所都没有呢?
所以孔子排除万难将颜徵在带回了孔家的祖坟,和自己的父亲合葬在一起。
[var1]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如今坟墓的形成,其实在最早之前的坟墓都是与地面持平的,这样一来就十分的不好寻找,有时候想要祭拜一下都找不到地方,所以孔子为了更好的找到自己父母的坟墓,就在上面不断的加土,形成了现在的坟包形状,而这样的方法也被沿用至今。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极重孝道之人,并且他也有不断创新的才能。
将自己母亲的丧事安排好后,孔子就开始了专心研究自己的学业了,这些年他不断的学习“六艺”,还十分的敏锐好学,一有空他就会去请教郯子,老子,靖叔,师襄子等许多名师,向他们学习。
[var1]
所以即使那年的孔子才17岁,但他却已经学富五车,完全可以教书育人了,而他也被懿子和鲁国人南宫敬叔尊为上宾,向他学礼。
虽然孔子的这一生没有在政治上有重要的作用,可他却教出了“七十二贤士”,还用了自己的毕生精力创建了儒家学说,成为了我们中华文化流传至今的重要学术和思想。
孔子从自己17岁到离世前夕的73岁,都在从事着教育和整理文献的工作,就连如今的国外的各个国家也都深受孔子学问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孔子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var1]
【“衍圣公”的由来】
孔子离世后,他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而他的后代也因此深受历代封建王朝掌权人的恩泽。即使是不断的改朝换代,但孔子的地位从未受到过影响。
最早加封孔子后裔的是在秦朝,当时已经是孔子的第九代子孙,他名叫孔鲋,也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人,不但满腹经论,还精通六艺,所以很快他就被求贤若渴的秦始皇召封为鲁之文通君。
而那时秦始皇所封的文通君,并不是祭祀孔子的专事封号,而只是名誉上的称号,所以并无法让后世的子孙承袭。
[var1]
到了西汉时期,孔子后裔的爵位世袭才正式开始,孔鲋之弟被封为为“奉祀君”,专主孔子祀事。到了孔子的第十三代子孙孔霸时已经被封为了太师,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从此开始了世袭之路,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到了唐朝后,孔子更是直接被尊为“先圣”、“太师”,武则天登基为帝后更是封其为“隆道公”。
但“衍圣公”这个流传至今的封号确是始于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
公元1039年,距离孔子离世已经1565年了,而他的后代到了此时也已经有四十六代了。
虽不说他的每代子孙都是有大才能之人,但却没有一个是无才之辈,到此这第四十六代的孔宗更是直接担任了国子监主薄的职务,更是在6年后,直接被宋仁宗改封为“衍圣公”。
至此以后,“衍圣公”的这一封号就再从未改变过,从宋代历经了金、元、明、清,甚至直到民国都在沿用,由此可见中国离世上对孔子学问是多么的认可。
[var1]
【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德成】
“衍圣公”这一称号不但代表着是圣人孔子的后裔,还代表着他们会一直领受着朝庭的供养,并且整个家族还会拥有大量的土地,并且不用纳赋税。
这或许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吧,孔子依靠着自身的学问和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的精神,为自己的后代创造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而他的第77代传人孔德成却成了末代的“衍圣公”,整整八百多年到了1935年的国民党政府戛然而止。
[var1]
孔德成与其大姐、二姐
其实孔德成出生时是备受瞩目的,就连作为大总统的徐世昌还特地安排了山东督军田中军亲自去为这个即将出生的婴儿保驾护航。
而他之所以会这样受到重视,最大的原因就是他是个“遗腹子”,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前就已经因病去世,所以孔德成的出生直接关乎了“衍圣公”的承袭。
要知道这样世袭的爵位都是由嫡长的子孙才能够享受的,并且一定是要为男子。
[var1]
孔德成
而孔德成的父亲孔令贻则是两代单传,而他作为第三十代“衍圣公”,却一直没能和原配妻子生下儿子,而他的原配妻子孙氏也是个短命之人,没过多久就因病早早离世了。
孔令贻的小妾丰氏本以为自己的机会来了,如若她可以为孔令贻生下儿子,那她必定会母凭子归升为正妻,可无奈她怎么努力,各种中药调养着也不见肚子有任何的动静。
无奈之下,孔令贻决定再娶一位妻子,这位妻子陶氏倒是为孔令贻生下了一个男孩,就在整个孔府都在为了这个新生儿欢呼雀跃时,这个孩子却早早夭折了。
接二连三的打击让孔令贻有些怀疑人生,他扪心自问,自己从未做过伤天害理之事,平时也会时常积德行善,为何自己的子嗣却如此凋零。
[var1]
看着自己的丈夫每日郁郁寡欢,陶氏决定将自己的贴身丫鬟王氏献给孔令贻,让其纳为侧室,为孔家开枝散叶。
其实陶氏原本是不想将自己的丈夫拱手让人的,但她知道自己的身子已经坏了,恐怕再不能生育,而一个男孩对于整个孔府都事关重大,如果到了孔令贻这断了香火,那他就会成为孔氏家族的罪人。
而这个王氏倒是也足够争气,短短几年连怀两胎,只是却都是女儿。
此时的孔令贻年岁也渐渐大了,他也将许多事情都看开了,既然自己命中没有儿子,那自己也就不再强求了,一切都顺其自然吧。
[var1]
就在孔令贻已经准备接受命运的安排时,王氏再一次怀孕了,并且郎中断言从脉象上来看有七成的把握是个男孩。
孔令贻听后十分的高兴,毕竟他那时已经年近50了,如果王氏这一胎是个男孩,那自己这也算是老来得子了,但或许是“乐极生悲”,没过多久,孔令贻就身染重病,卧床不起了。
前来为其诊治的郎中都无法医治,只能看着孔令贻在床上一日日的消瘦,遭受着病痛的折磨直到死亡。
[var1]
但在孔令贻死前,他就为家中的事务安排妥当,他甚至还拖着病体给时任北洋政府大总统的徐世昌写了一封“遗呈”。
“倘可生男,自当嗣为衍圣公,以符定例。或如生女,再当由族众共同酌议相当承继之人,以重宗祀。”
由此可见,王氏肚子里的这个孩子有多重要了。而在她生产时,更是惊动了满城的百姓,即使有山东督军的亲自去坐阵,但孔府还是被看热闹的群众给围了个水泄不通。
[var1]
众人都在紧张的等待着这个孩子的降生,就在所有人都翘首以盼的时候,一声响亮的啼哭声响彻天际,紧接着孔府内就响起了敲击声,整整十三下,而这就代表着王氏生下了一个男孩。
霎那间,欢笑声,炮竹声和祝贺声都掺杂着响起,每个人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喜气洋洋,而这个新出生的孩子,也就是孔子的第77代子孙孔德成,出生即为巅峰,直接就继承了“衍圣公”的爵位。
就连北洋政府也为了庆祝这个新生儿的诞生直接放了十三响的礼炮,这在当时可是莫大的殊荣啊。
就连孔府也为了庆贺这位“小圣人”的诞生,直接开启了重光门,要知道这可是只有在祭祀或者盛典这种大日子才可以开启的,足以看出孔德成的降世对于孔府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var1]
本因为王氏生下了孔府唯一了嫡子,日后肯定母凭子贵,身份也会随之水涨船高,可没想到,没过多久她就因病亡故了,享年26岁
孔德成则是由嫡母陶氏亲自抚养教导,到了他百天的时候就直接接任了“衍圣公”的位置。
虽然他享受了无上的荣耀,但他同时也要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他作为“衍圣公”的职责工作。
从孔德成三岁开始,他就开始接受工作的安排,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祀活动,每一次他都要前去观礼,直到他五岁时,就已经可以很好担任主祭祀的职责。
[var1]
而年幼的孔德成不但要担任这些工作,还要熟读书籍,将孔子的学问牢记于心,融会贯通,将儒学精神发扬光大。
他的嫡母陶氏为了让孔德成有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甚至亲自为他请了私塾先生,专门在家中教导他学问。
可以说孔德成的幼年时期根本就没有自由快乐的童年,“衍圣公”的身份带给他的只有责任和枷锁。
到了孔德成十岁的时候,他已经可以熟练的完成“衍圣公”的各项工作,而他的嫡母陶氏也因为中风不幸离世。
十岁的孔德成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孔府的掌权人,但他却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在自己的两个姐姐都接连出嫁后,孔德成更是感到了彻骨的冰凉,虽然他一出生就得到了别人穷极一生都无法得到的高位,但他却也失去了本该快乐的童年和自己一直渴望的亲情。
[var1]
到了1935年,15岁的孔德成已经长成了一位少年,他在此期间也学习了很多先进的知识和文化,其中还包括英文。
所以他决定主动消除世袭,辞去自己身上的爵位,更改那代表着封建社会“衍圣公”的叫法。
南京国民政府表示尊重孔德成的做法,将“衍圣公”改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并享受着“简任二级”待遇,月薪是银元430元。
孔德成同时也是个十分有傲骨的人,在日本邀请他参加日本本土的孔庙落成典礼时,孔德成想都没想直接拒绝。
而他被蒋介石带往台湾后也一直担任着教育工作,倡导着儒学,直到2008年他去世前,还一直在台大担任教授。
这位出生即为巅峰的孔子后人,因心肺衰竭而病逝,享年88岁。
自此这世间也再无“衍圣公”……
[va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