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宪宗生母周氏,被朝廷忽悠,离皇后一步之遥的太皇太后

明宪宗生母周氏,被朝廷忽悠,离皇后一步之遥的太皇太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637 更新时间:2024/2/6 23:05:42

有什么区别么?如果周氏泉下有知,估计要被气吐血。没了“睿皇后”这三个字,意味着她之前被朝堂给忽悠了,更意味着她奋斗一生的事儿还是不能落定,成不了正儿八经的“皇后”!

宣德九年,年仅五岁的周氏被选入宫中与皇太子朱祁镇一起生活。对于周氏来说这是非常幸运的,这种安排意味着她不是普通的侍女,而是作为未来皇帝的嫔妃来培养。但同时这也是“不幸”的,意味着她没有资格成为皇帝的嫡妻。

正统七年五月在太皇太后张氏的安排下,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钱贵之女钱氏被册立为皇后,随后周氏被册立为嫔。原本名分已定,做不得它想,但是命运却开了个玩笑。钱皇后婚后一直无法生育,而周氏则在正统十二年为英宗诞下了皇长子(朱见深)。

周氏应该也是这个时候燃起了成为皇后的心,因为宫中就有个现成的“榜样”。英宗的生母孙太后当年就是凭借生下皇长子,挤掉了宣宗的正牌皇后胡善祥晋升为皇后。

不过英宗并不想向自己的父皇学习,既不册立皇太子也不进封周氏。明显就是支持钱氏,等待其诞下子嗣,但是气运此时站在了周氏这一边。

正统十四年御驾亲征的英宗在土木堡遭遇惨败,自己也成了也先的俘虏。为了皇朝的稳定,孙太后紧急册立皇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随后登基的郕王朱祁钰尊英宗为太上皇,并将周氏进封为皇贵妃。

虽然其后几年周氏和还朝的英宗一起被软禁于南宫,她的儿子朱见深也被朱祁钰废黜。但是周氏母子的身份、影响以及地位在这种政治浮沉中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景泰八年因为皇朝继承人长期空悬,加上朱祁钰重病,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联合宫中孙太后发动“夺门之变”拥立太上皇朱祁镇复位。英宗为了稳定皇朝以及自己的地位,重立朱见深为皇太子,但是他一直坚决反对进封周氏为皇后。

上复辟,太监蒋冕白于皇太后,谓后无子,周贵妃有子,请立周贵妃为后。上怒,立斥之。 《胜朝彤史拾遗记卷二》

此时的周氏就只能选择等待,因为成为皇后有两种途径。一是被皇帝明媒正娶或者进封为皇后,二是由后嗣皇帝为先帝“封”皇后。既然指望不了自己的丈夫,那就等自己的儿子登基。但是英宗的态度和手段也很坚决,他用遗诏来绝周氏的心思。

皇后钱氏名位素定,当尽孝养,以终天年。德王等王俱与善地俾之国。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 ...... 皇后他日寿终,宜合葬 ......

英宗在遗诏中不但再次重申了钱氏皇后的身份,而且指明了她身后的待遇“合葬”。废除殉葬的目的很明确,防止周氏和皇太子以此逼死钱皇后。

丈夫的态度也彻底激怒了周氏,皇后的位置非抢不可。周氏的攻击异常的简单粗暴,英宗驾崩后不久,周氏就让司礼监太监夏时以宪宗的名义向内阁传话。其称钱氏久病身残,没资格做太后(也就是废钱氏皇后名位)。

注:英宗被俘后,钱氏因伤心和恐惧日日伏地恸哭,不但哭瞎了一只眼睛,也导致一条腿残疾。

内阁李贤和彭时以先帝“遗诏已定,何事多言”为由,拒绝了夏时的要求。夏时则拿出宣德朝旧例来压内阁,“子为皇帝,母当为太后,岂有无子而称太后者?宣德间有故事”。

真要耍起嘴皮子来,周氏和内阁大学士们相比还是很欠火候的。彭时表示宣宗换皇后是因为当时胡皇后上表自废,如果钱皇后现在上表自废,由谁来同意呢?难道有人想让身为儿子的皇帝(宪宗)背上“弃母不孝”的骂名么?(钱皇后是明宪宗的嫡母)

被内阁将死的周氏只得接受了内阁“两宫并尊”的方案,也就是钱氏和周氏同时称皇太后。看上去身份好像一致了,但其实啥也没变。对她俩的叫法上就有明显的区别,钱氏被称为“慈懿皇太后”,周氏则简单被称为皇太后。

因为她们相对于她们最重要的那个人 -- 明英宗,仍然一个是皇后(嫡妻),一个是贵妃(妾)。

不能直接废钱氏的皇后身份,周氏又换了个方法,把属于钱氏的皇后待遇全部抢过来。这个“待遇”不是指她们在宫中的吃穿用度标准,甚至也不是她们在宫中日常受到的礼仪对待。而是她们身后的“待遇” -- 系帝谥、合葬、祔太庙。

“系帝谥”指皇后谥号取用皇帝谥字,例如以谥号称呼明英宗的话,可以叫他“睿皇帝”,他的皇后也可以被称为“睿皇后”。“合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死同穴,与皇帝葬于同一墓穴中。“祔太庙”指皇后神位与皇帝神位一起入太庙享受祭祀。

按照明朝的制度,后宫嫔妃中只有皇帝的嫡后才有资格享受这三项待遇。

成化四年六月二十六日,慈懿皇太后钱氏崩,宪宗在召集群臣商讨丧葬事宜时突然表示需要“另择吉地”来安葬钱氏。朝堂上下都不傻,大家清楚是周氏不想钱氏和英宗合葬,而且这事干成后,系帝谥、祔太庙也绝对要挨个折腾。

礼部尚书姚夔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理由很简单祖宗礼法和先帝遗诏。姚夔还把话给挑明了,他说如果皇太后有“顾虑”,可以身后一起合葬。最后他还警告宪宗,不遵从祖宗合葬之制以及先帝遗命,是要被朝堂、天下、宗藩、后世“议论”的。

注:姚夔的话威胁性很强,他是在暗示宪宗的行为会让他在道义上无法符合做皇帝的要求。皇朝的传统价值观虽然认为臣民没资格推翻皇帝,但是无道的皇帝也是没资格赖在位置上的。

为了给周氏和宪宗足够的压力,七月初三近两百名朝堂重臣以及在京公侯,跪伏于文华门前“哭门”,要求皇帝遵从先帝遗诏。迫于压力周氏和宪宗不得不退让,为钱氏上谥号“孝庄献穆弘惠显仁恭天钦圣睿皇后”,安葬于英宗显陵并将神位祔太庙。

至此钱氏的皇后身份彻底无法改变了,不过在这场斗争中周氏也实现了保底。朝臣们出于妥协同意了周氏身后也系帝谥、合葬、祔太庙的要求,而且还出了文书为凭,也就是说周氏可以成为皇后。

谨按成化四年间慈懿皇太后崩逝之日,群臣会议有二后并配之文。 《明孝宗实录·卷二百九》

但这板上钉钉的事情,却被不认旧账的内阁和那个传说中受她保护才顺利长大并登基的明孝宗(朱祐樘)共同给推翻了,也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修改周氏谥号。

注:关于这段公案,笔者觉得不是孝宗无情,而是《明史》中所谓的万贵妃迫害后宫嫔妃以及宪宗子嗣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这个事情乾隆都考据质疑过,笔者之前也有图文说过此事,有兴趣的可以翻看。

孝宗之所以推翻当年的妥协,主要是三点。

一是他们的关系不好,虽然具体原因笔者不确定(可能是周氏在后宫比较跋扈),但是有很多证据可以旁证这一点。例如孝宗一直不同意崇王朱见泽(周氏的另一个亲生儿子)入京朝觐周氏,甚至在周氏生命最后几年,屡次提出想见一见自己儿子都不能如愿。

明朝虽然不允许藩王们擅自离开藩地,但是也没有不允许藩王朝觐的规定。同时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崇王朱见泽有谋逆的能力或意图。最后一位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想见一见自己的儿子,这也不是什么理解不了的事情。孝宗如此不近人情,只能说他和周氏之间关系不好,有矛盾。

二是虽然当年达成了妥协,但是孝宗并没有参与。他不愿意平白的去背这个破坏祖制的坏名声。三是一旦同意后,他自己也要惹上很大的麻烦。孝宗的生母纪氏也不是皇后,要不要给自己的生母争取“系帝谥、合葬、祔太庙”的权力?孝宗本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不愿去干这种和整个朝堂斗争的事情。

因此内阁一反对,孝宗就就坡下驴改“睿皇后”为太皇太后,并且也不动神色的无视当年“祔太庙”的约定,周氏的神位被奉安于奉慈殿。周氏奋斗几十年,即将到手的成果也就此化为乌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女人可以被宠爱到什么程度,康熙能突破这个底线,打开陵墓才发现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康熙这么多儿女,为何偏偏固伦荣宪独得康熙宠爱呢?原因当然有很多,但是,说来说去,总归一个亲情。有一年康熙病重,连日常起居都需要人伺候。固伦荣宪亲视汤药,无论白天黑夜,都在康熙身旁端茶送水,照顾他的一日起居,尽心尽力。康复后,康熙固伦荣宪另眼相看,多次夸奖她孝敬父母,品德高尚。康熙对她的宠爱,远远超过

  • 后金势大雄起之际,袁崇焕为何有底气提出“五年平辽”的壮举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面对如此难搞的边防局面,袁崇焕为何有提出“五年平辽”的底气呢?上图_ 明末辽东形势图“五年平辽”是怎么回事1627年,天启皇帝暴毙而亡,崇祯皇帝即位。此前天启皇帝将主管关宁防线的袁崇焕罢免回家,崇祯登基后想要大刀阔斧地改革一番,特别是面对后金越来越严峻的威胁,他挺想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听从大臣建议重新

  • 清朝灭亡25年后,一个英国老头披上清朝官服:我至死效忠清朝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时间辗转至39年前。这一年,美国与西班牙爆发了美西战争,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悄然离世,居里夫人宣布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钚,光绪帝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就在这不平凡的一年,24岁的庄士敦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庄士敦毕业于牛津大学,是当时少有的高材生,为何他宁可不远万里来到腐朽落后的旧中国,也不愿待在发达的

  • 明太祖在对同高丽发展友好关系的问题上,采取了积极的态度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明太祖在对同高丽发展友好关系的问题上,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在辛禑审时度势逐步断绝与北元联系后,从洪武十一年(1378年)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真正被明太祖册封为高丽国王,经历了为期十年的求封历程。起初,明太祖由于恭愍王被弑及明使被害而拒绝册封辛禑,从扼制辛禑到承认辛禑国王地位,是出于表达与高丽

  • 清朝遗留老照片,原来婉容和慈禧真容是这个模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照片中的女人是川岛芳子,她正跪在地上,给父亲善耆上香。1922年,爱新觉罗·善耆病死于旅顺,他去世一周年后,川岛芳子身穿和服,跪在地上祭拜父亲。奕譞的三位侧福晋:左一颜扎氏(叶赫颜扎·玉娟);左二刘佳氏,生载沣、载洵、载涛;左三李佳氏。相比如今的女人的确有些时尚。这张黑白照是慈禧太后出巡,慈禧左边是

  • 张浚指挥吴玠在川陕防线的战略胜利,使金军顺流而下灭亡南宋的计划落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炫叶楓雪 转藏全屏朗读分享在征讨江南失败后,金朝将进攻的矛头转移向川陕地区,实施战略转移。自古北方打南方,必先占领巴蜀,占据巴蜀地区就占据了江南的天顶。金军梦想经陕西入川,从上游对东南膏腴之地形成君临虎视之势。知枢密院事张浚老早就说:'金人如果占领陕西攻取四川,东南就保不住了'。他放弃杭州的优越环境

  • 南宋的江山得来有“猫腻”,赵构在金营到底经历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没有,没有赵构,宋朝就终结在了公元1127年,也就是“靖康之耻”这一年。赵氏宗族被女真完颜氏团灭,没有赵构,也许南方将陷入新的五代十国。赵构拯救了宋,使它可以延续下去,但大家想过一个问题没有:赵构凭什么做到的?凭他的“建炎南渡”?凭他的镇压内部起义?凭他的杀害岳飞?种种迹象表明:赵构是一个对外很

  • 乾隆85岁寿宴上写下一字,众人纷纷叫好,和珅却叹,我死期将至!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和珅临死前一晚才知乾隆用意,和珅临死前想起了乾隆的保命诏书,乾隆皇帝临死给和珅的密诏内容

    乾隆帝即位后,政治上矫其祖宽父严之弊,实行“宽严相济”之策,整顿吏治,厘定各项典章制度,优待士人,安抚雍正朝受打击之宗室。经济上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全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之势。从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备受后人称颂的时期。后期倚重于敏中、和珅,尤其宠信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

  • 历史上最窝囊的皇帝,耻辱到什么程度,才会被称为靖康之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靖康之耻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1127年宋钦宗和宋徽宗本人及后妃、皇子、公主等三千多人被俘虏,另俘虏皇室少女,妇女、宫女、官女、民女等共一万五千多人,运至大金国土,大部分作妓女。据史料记载,被金人掳掠北上的这些人下场极其悲惨。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押解时衣衫褴褛,饥寒交迫,受尽百般侮辱,稍有不

  • 为何清朝皇帝只能在皇后寝宫住宿而不能住在妃嫔寝宫?有何缘故?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即便如此,愉妃也只能在乾隆的寝宫中待一炷香的时间(大概等于三十到四十分钟),时间到了就会有敬事房的太监在寝宫外提醒乾隆该离开了。这就是因为清朝的皇帝在紫禁城中按照礼法规矩是不能留妃嫔晚上与皇帝住宿,皇帝也不能在妃嫔寝宫住宿的,只有宠幸的时候才能过来,完事之后就必须得离开,否则就有违祖制,是对祖先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