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看秦始皇的做法很简单,大国争霸、灭国之战,战国乱世是有时代惯性的,不是说没有了诸侯政权,社会的一切就会平息,政权的灭亡只是形式,根本的战国之心没有变。这是秦朝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局面,说其是历史上的头一遭都不为过。这种时代有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民众渴望结束战争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巩固战后的和平。
民众们知道过去的主子消失了,但是对新主子又不完全认同。就好比奴隶陡然间获得自由,他很渴望很珍惜,但是不知道应该怎么养活自己,虽然别人说你可以得到划定的土地,在秦国这叫使黔首自实田,但是他们短期没有成套的农业工具,和农业运输保存体系,现成的就是上一个主子所留下来的这些。他们知道自己获得自由,但这是概念上的,在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感觉并没有那样显著,在人们看来无非就是原来是贵族管家这些人督导农业生产,现在换成了官吏,这些官吏由于秦政的快速推行,很多人手又都是原来的督导者。
过去是村里的村长族长担任,现在还是,就是身份标签不同。所以秦国政府面临的治理困难就在于此,你知道你与战国诸侯在生产力和政治定义上是不同的,但这些老百姓不懂,形成为政府基层吏员也不清楚,可以说统一的脆弱性就在于此。
那些六国贵族呢?10万户掌握地方资源的家族确实被秦始皇迁移到关中,一方面看管,一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商业流动。但是大量与战国政权有直接利害的贵族是逃亡的,这些人中血缘贵族居多,而被迁移的则是商业贵族居多。其实这很好理解。这些人在统一以后一直在各地流亡企图颠覆秦政权,或者隐秘后回到当地,重新联系当地的支持者,这些支持者虽然获得了秦政府土地改革后的土地,但对老东家都是衷心的,或者不满意自己得到的土地,或者在分地时认为自己得到不公平的待遇的人都会聚集在一起。
但是为什么他们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不造反?并不是因为什么秦始皇兵权在握,虽然秦始皇对他们进行通缉,但他们或者潜入大山水泽,或者有支持者的帮助,还因为抓捕他们的并不是军队,而是郡县警卫,所以他们依然有活动空间。但秦始皇知道他们不摄大局,因为他们手中没有军队,和可以成为军人的民众,这些人在哪呢?当然是在秦军编制中。
接下来就是政治逻辑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并没有解散六国军队,而是编入秦军进行军事管理。他们没有回家,自然也接触不到这些又异心的逃亡贵族,即便他们当中是有认可旧贵族的民众,他们也没有机会表达支持。另一方面,六国军队没有解散但并不意味着秦始皇照单全收,而是有所筛选。
筛选的标准今天不得而知,但有几点是肯定的,不反对秦政权,想要回家过日子,希望建设当地,年龄适合的士兵。因为我们都知道秦始皇生前的秦朝内地是没有兵的,军队都在边疆作战驻守。这些可以放归的人并不是自由的,而是经过郡县编组回乡干基建,疏通水利、平整土地,开山修路。
这些人不回家也不会耽误农业生产,因为战国征兵都是幅度很大的,在作战的同时都会顾及本国农业生产,所以这些人本身不回家,家乡的剩余劳动力也会保证基本的生产,更何况原来的魏国,齐国等都有粮仓,更不用说秦国的关中和成都平原。通过大规模的基建和劳动,这些人看到了一个未来和平的国家和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对新政权的认可也会增强。
剩下编入秦军的六国士兵则随着军队去往边疆,甚至就是很久或者终身不能回乡。在外大军有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陇西军,主要也是防范匈奴和羌人的,原本秦国的防范便很严密,在接纳一部分六国士兵,算是军事驻守或者军事移民。第二部分便是南下的王翦军队,在征服楚国以后并没有停止行动,而是占领百越之地直抵大海,原地驻守,除了彻底解决500年楚国都没有解决的南方军事问题外,同时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地区同化建设,还有一层目的就是军事流放,将大量的六国尤其是楚国的士兵以军团形式流放南疆,切割他们与故地的联系。
第三部分就是蒙恬的军队,主要是燕赵魏的军队编入蒙恬军,大基建,然后进攻匈奴。早期这些人也不明确认可秦军,但看到秦国的政策可以解决北方百年以来不能解决的匈奴骚扰问题,甚至直达匈奴王廷,却匈奴千余里,他们对秦的认可度也会上升。可以说这时候的秦国是得到华夏族群的整体接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