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年事已高,再加上为孙吴所败急火攻心,竟一病不起。刘备深感时日无多,于是急招丞相诸葛亮前往白帝城托付后事。
《三国志》有载: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
刘备戎马半生,好不容易打下偌大的基业,怎会轻易对诸葛亮说出“君可自取”这样的话来,虽能显示刘备宽广胸怀,但不怕弄巧成拙吗?其目的何在?
白帝城托孤
绝非真心!
刘封是刘备流落荆州还无子嗣时,所收义子,刘封颇有能力,前期很得刘备赏识和信任,后来因为怕养虎为患,威胁到刘禅的地位,因此以“不救叔父关羽”为名赐死刘封。
刘封其实死得非常冤枉,因为他发不发兵援助关羽,关羽都败局已定,而且面对曹魏劝降并许之高官厚禄,刘封无动于衷,明知会受责罚,还是义无反顾的回到成都。
正如孟达所言,“知祸将至而留之,非智也”。刘封之亡归咎于他威胁到了后主刘禅的地位,不得不除。
刘备能为子冤杀并无多大过错的刘封,“君可自取”实为无稽之谈!
刘封
目的何在?
刘备此举,实为“刘备摔孩子邀买人心”。
刘备之虚伪,在三国演义中看得很清楚,邀买人心的手段使刘备无往而不利,所以刘备精擅此道。
刘备摔孩子的故事人尽皆知:
刘备在长坂坡惨败后,赵云杀入重围救出刘备的儿子阿斗。刘备为了收买人心,故作姿态将阿斗摔在地下,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还有一事,刘备之虚伪刻画得更加清晰。
赤壁之战前,曹操挥军南下进攻新野,刘备不忍百姓受战乱之苦,于是就发生了刘备携民渡江之事。
《三国志》有载:(百姓)即日号泣而行,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河,两岸号哭不绝,刘备于船上望见,大恸曰:“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难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止。
刘备邀买人心的手段已沁入骨髓,有时是情不自禁、发乎自然,已让人难辨真假。
刘备摔孩子
刘备此举,逼诸葛亮政治表态。
刘备早已看穿诸葛亮脸皮甚薄,自己既然有如此高姿态,而古人最讲究的是“忠义”二字,诸葛亮你难道不投桃报李?
虽然三国志没有记载,刘备说出此话后,诸葛亮的表现,但想比不外是“痛哭流涕,赌咒发誓,誓保刘禅,绝无二心”。
想当时场景,刘备在病榻前托孤,四周一班文臣武将,此情此景,又能让诸葛亮如何做、怎么说。只能誓言忠心,让君臣成就一段佳话。
刘备死后不久,诸葛亮即写出千古名篇《出师表》,既为自己辩护,也向蜀汉表示了忠心,也断绝了自己有生之年取刘禅而代之的可能。
刘备既显示了胸怀,又得诸葛亮之心,可谓一箭双雕。
诸葛亮
不怕弄巧成拙?
刘备还安排了后手——李严
当然,刘备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不能仅凭感情笼络诸葛亮,还得给他装上笼头。
刘备白帝城托孤之人,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人,还有李严,“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而且刘备还“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诸葛亮开府治事,领益州牧;李严则晋为前将军,假节(有尚方宝剑)、加光禄勋(宫廷卫队长)之衔。
也就是说,诸葛亮受托的是文职,是蜀汉的首席行政长官;李严受托的是武职,是首席军事长官。李严掌军事,诸葛亮掌内政,可见刘备也是防诸葛亮一手,诸葛亮想“自取”谈何容易。
李严
当时的蜀汉形势不允许刘备和诸葛亮内讧
刘备定鼎以来,蜀汉政权一直有三股势力存在。“第一势力”当然是荆州集团,以刘备、诸葛亮为代表;“第二势力”是东州集团,以李严、吴壹为代表;“第三势力”是益州集团,以彭羡、杜站、谯周为代表。三股势力互相制衡、牵制,既稳定了朝堂,又内耗严重。
刘备死后,诸葛亮位极人臣,大权独揽,但诸葛亮对三股势力整合并不成功。
李严甚至在被废三年后,还敢公开叫板诸葛亮,就连“第一势力"中的某些人(比如魏延)也对诸葛亮颇有微词。
足可见当日蜀汉之朝堂,绝非诸葛亮的“一言堂”。
魏延
在魏吴环伺之下,刘备也不想因为内耗,而毁掉半生基业。所以必须给诸葛亮“树威信”同时给那些心怀叵测之辈显示“帝相团结”,刘备可谓是煞费苦心!
刘备白帝城托孤,并不是一时脑热之言,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诸葛亮鞠躬尽瘁而死,实在刘备预料之中。
刘备无愧枭雄之名,一言定蜀汉四十年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