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论隋朝的粮仓管理与隋朝的速亡

论隋朝的粮仓管理与隋朝的速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249 更新时间:2024/1/22 3:06:35

它将乱世重新恢复到了统一的局面,论建国难度,隋朝要高于唐朝几个档次,并且隋朝还开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如果隋朝没有灭亡,或许会发展的比唐朝还要强大。

那么如此强大的隋朝为何会速亡呢?除了杨广的昏庸无道之外,隋朝的速亡和隋朝的粮仓管理制度密不可分。

当时隋朝的粮仓完全无法应对灾荒、难民等各种问题,最终民怨四起,群雄逐鹿,隋朝迅速崩塌。

一、隋朝的强大

(一)结束分裂

很多人认为隋朝国力其实要强于唐朝,重要的证据之一就是隋朝完成了统一。

从某种程度来说,唐朝的建立更像是小规模的国家内战,类似改朝换代,其规模和时长完全不可和隋朝的统一同日而语。

三国时代结束后,司马家篡权,接着便进入了五胡乱华时期,这次混乱持续了接近300年的时间,中原地区民不聊生、分崩离析。

如果没有完成统一,很有可能成为类似西欧地区“百国林立”的感觉,就在这时,隋朝出现了。

战国时期,从分裂到统一持续了春秋和战国两国时代,秦国更是凭借接连六位皇帝的辛苦付出,才最终完成了统一。

相比之下,杨坚就像是一个天神,以力挽狂澜的姿态完成了统一,结束了中原地区的分裂局面,这种开局难度或许只有朱元璋可以相媲美。

(二)建设国家

杨坚在完成统一后,并没有开始享受帝王的生活,而是选择努力建设国家。

其中包括民生和文化两大层面,在民生方面,杨坚选择休养生息,给出了一系列宽松的政策,这让隋朝的人口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

而隋朝巅峰时期的人口数量,唐朝发展到唐玄宗时期才能够持平。

文化层面,在那段混乱的岁月中,无数历史传承脱节,大量古籍被焚毁或者丢失,杨坚则广招天下书籍,给出了“献书一卷、赏绢一匹”的政策,让中原文化重新回流,保证了历史的传承,如果没有杨坚,或许我们现在连完整的《史记》都看不到。

不过唐朝留给后人最重要的传承,就是科举制度的出现。

科举制度在整个历史上都有足够的开创性,是封建时代最优秀的人才输送方式,虽然没有彻底打破阶层垄断,但也给了普通人向上发展的机会,这些足以证明隋朝的强大。

那么如此强大的隋朝,如此有发展前景的隋朝,为何会速亡呢?很多人将其归结为隋炀帝杨广的昏庸无道,但当我们拨开迷雾,寻找历史真相的时候会发现,隋朝的灭亡并不简单。

二、隋朝的灭亡

(一)历史的真相

隋朝之所以早亡,杨广的个人问题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甚至他的很多行为都被怀疑是后人杜撰。

比如“杀兄淫嫂”这件事就有很大的争议,这个说法主要来源于《隋唐英雄传》等一些民间记载,并不能确认为真正的历史,那么隋朝为何会灭亡在杨广的手里呢?

首先,隋朝覆灭的第一个原因来自于军队的内部问题,隋朝曾三次征讨高句丽,这对国家的财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过这不足以引起兵变。

在出征之前,曾有十分明确的奖励制度,可因为国力的损耗,这些奖励最终无法兑现,才导致隋朝的军队内部不团结,以及很多隋朝将领进行反叛。

其次,科举制度的出现,对国家和平民十分有利,但对于贵族阶层、地方家族以及外戚来说,这相当于要从他们手中抢夺权力和财产,自然会引发他们的强烈抵触。

在参与造反的势力当中,杨玄感、李渊等人都曾是隋朝的官员,他们背后也是隋朝时期的大族,可见他们造反并不是为了推翻暴政,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

最后则是被很多人忽略的一个原因,那就是粮食。

在隋朝末年,所有起义的人都会经历一个步骤,通过开仓放粮来获得当地百姓的认可。

《资治通鉴》曾记载:“密遣世绩帅麾下五千人自原武济河........据之,开仓恣民就食,浃旬间,得胜兵二十余万。”

可以说李密手下的势力,全部都是通过开仓放粮获得的。

无独有偶,薛举、李渊等人当时造反的口号之一,同样是“开仓以赈贫民”,在隋朝末年满是灾民的时代,只要粮食,就有足够的兵力,而这些人的粮食,自然不是自己积攒的,他们打开的粮仓,全部都是隋朝官方的粮仓。

(二)隋朝粮仓

隋朝的粮仓究竟有多少粮食,历史中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通过一些片段的记载,可以看隋朝积攒了所少的粮食。

在经过隋朝末年大量开仓救民的情形后,唐朝依旧获得了大量完好无损的粮仓,那么这些粮仓中还有多少粮食呢?

监察御史马周曾对唐太宗有过一次较为简短的汇报:“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要知道此时距离隋朝灭亡已经超过了20年的时间,有超过半数的粮仓遭到了损坏和开仓,但这些剩余的粮仓依旧可以保证唐朝的使用。

1969年,在洛阳曾出土了一座隋朝粮仓遗址,这个粮仓的面积达到了45万平方米以上,包含了大约260个粮窖,其中有一个粮窖发现了50万斤已经碳化的谷子。

如果不考虑这个粮窖的完全收纳能力,仅仅以50万斤作为标准,仅仅这一个粮仓就可以收纳13000万斤的粮食。

隋朝时期的粮仓非常多,记载在册的就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这些粮仓加起来,足够整个隋朝三年以上的消耗。

那为何有如此多粮食基础的隋朝,还会饱受饥荒和灾民的困扰,最终导致隋朝被灭呢,这就要说到隋朝的粮仓政策了。

三、隋朝的粮仓管理

(一)隋朝粮仓的种类

隋朝其实有两种粮仓,一种是国家直属管理的粮仓,其意义包含战略储备、国家交易,兴洛仓,回洛仓等大型粮仓就属于这种。

另一种则是义仓,义仓是百姓自行存储、自行使用的粮仓,相关部门只有监察、保护的权力,没有限制的权力。

可这种摆在眼前的利益,又如何逃过官员的算计呢。

因此,义仓计划实施没多久,重新回到官员的管理当中,这就意味着一旦遭遇饥荒,只有官府开仓放粮这一条路可走,于是便出现了另外一条十分严峻的问题:信息传递延误。

既然是国家的粮仓,在开仓放粮的时候必须得到国家领导人也就是皇帝的同意,隋朝时期交通十分的不便利,即使皇帝收到请求立刻选择同意,一来一回也要经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

虽然有一些官员选择直接开仓放粮,皇帝也不会怪罪,但这样的官员毕竟是少数。

《隋书·张须陀传》曾记载:“今帝在远,遣使往来,必淹岁序。百姓有倒悬之急,如待报至,当委沟壑矣。吾若以此获罪,死无所恨。”

但张须陀只有一个,大部分官员在开仓问题上都会遵守“须待诏敕”,也就是皇帝下了命令才行。

隋朝的法律是十分严苛的,有点类似战国时期秦国的状态。

同样是《隋书·张须陀传》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吏皆惧法,莫肯赈救。”

说明当时负责粮仓的官员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灾民饿死也不敢开仓放粮。

除了信息传递慢,部分官员的贪污现象也是罪魁祸首之一,虽然当时信息传递慢,可能会饿死一批灾民,但依然有不少灾民能够等到皇帝命令到达的那一刻,他们是否可以活下来呢?

正所谓天高皇帝远,把持粮仓的官员再一次展现了自己的冷血无情,和才是隋朝末年暴乱的真正原因。

(二)粮仓管理政策的弊端

在设立粮仓这件事上,隋朝做的十分正确,和现代化的制度也有异曲同工之效。

可在管理制度上,隋朝的粮仓管理制度简直漏洞百出,首先,必须有皇帝统一才能开仓就是一个极大的漏洞,普通人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最多存活五天的时间,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半的灾民是等不到皇帝开仓的。

其次,粮仓缺乏一套监管体系,给了当地官员肆意操作的空间,即使他们不开仓,只要向皇帝报告灾民全部死亡就可以逃脱责罚,这加速了平民对隋朝的失望,也成为了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四、结语:

百姓是古代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人生目标或许只有吃饱饭而已,在灾荒出现后,谁能给他们粮食,让他们活下来,他们就会听从谁的话。

从这点来看,隋朝的灭亡确实是咎由自取,如果隋朝在灾荒出现后能够快速开仓,当地官员也有开仓的权限,凭借隋朝的粮仓积蓄,度过灾荒稳定国家并不是一件难事。

平民的情绪和生活稳定,李渊绝对不敢造反,李密也无法成就自己的势力,就像是那句话:“亡秦者秦也”,隋朝的速亡,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隋书·张须陀传》魏征 唐代

【2】《资治通鉴》司马光 北宋

更多文章

  • “要戴冠就要承重”宋朝皇帝的旅行有多烦,要花费多少金钱?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无论是旅行时的侍从还是旅行前的准备都很凌乱。这一点,在南宋高宗尚未确定国都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宋朝帝王出行应严格遵循礼制,因此需备办物品尤为丰富。东西多了,开支自然上去了,除了旅行中各种奖励下来的钱之外,宋朝皇帝旅行一趟费用也很高。身为万人之上的帝王,其一举一动受到了无数人的关注,当然也不可能为所欲为

  • “全是主攻方向”唐肃宗骚操作送走20万唐军,安史之乱一乱再乱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军在安史之乱后都去哪了,唐肃宗李亨怎样平定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对晚唐的影响

    公元757年唐军分别在香积寺、陕东和洛阳击败了安史叛军,收复两京。留守河北的李光弼也不断在叛军后方进行袭扰。连续失败让安史叛军内部的分歧也暴露出来,安庆绪是杀父上位,内部本来就不能服众,如今连续吃瘪让他的权威也受到了挑战。叛军的二号人物史思明干脆跳反投降了朝廷。差点中兴大唐的李亨肃宗一时志得意满,有

  • 两宋时期,官府是如何应对“钱荒”的,实施的应对举措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两宋时期,官府是如何应对“钱荒”的,实施的应对举措有哪些?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钱荒”问题的根源在于有人出于对利润的追逐而利用了贱金属货币经济体系自身的弱点,使得货币循环体系中出现漏洞,其最终的结果会是一种几乎不可逆的经济破坏现象。所以终有宋一朝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提出的措施都无法根

  • 溥仪的亲妹妹街边摆摊,马未都拿出一极品官窑,她连看都没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在国家发生改变的同时,也有一群人站在了命运的转折点处。作为最后一代皇帝,不仅是溥仪从九五之尊沦为平民,连带紫禁城的其他阿哥格格,身份地位也都一落千丈,面对这巨大的转变,她们的命运又该何去何从?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主人公,被称为晚清最美格格——韫颖。她是溥仪的亲妹妹,出身皇家,却惨遭变故,不得已在街边

  • 同样是权臣,为何杨坚赵匡胤被赞明君,曹操司马懿却被骂成奸贼?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司马懿与赵匡胤,杨坚赵匡胤,曹操和赵匡胤谁厉害

    问题来了,杨坚和赵匡胤也用尽脏手段来夺取天下,为什么三国的曹操和司马懿这么千人恨万人骂呢?先说,隋文帝杨坚,使历经数百年分裂的中国再次一统,恢复汉姓。他开创开皇之治,从军事、选官、文化等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和整顿,为老百姓带来稳定生活,而且他的开皇之治使全国安定,米仓丰实,社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而且杨

  • 清朝最有名的4句话,前两个使其稳坐276年江山,后两个遭后人耻笑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小编就来讲三个关于清王朝的“壮志豪言”,其中前两句堪为经典,最后两句却被后人当成了笑柄。“入关,是为崇祯复仇!”公元1644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崩然倒塌。听闻崇祯自杀的讯号,多尔衮立马率十余万兵马举着讨伐闯贼的旗号,进攻中原。多尔衮发布讨闯檄文,文中言明,八旗军是义兵,

  • 乾隆最宠爱的妃子,生下两儿一女,死后画像值1.3亿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乾隆皇帝的妃子画像,乾隆皇帝的妃子真实照片,乾隆的十二个妃子照片

    此为后宫嫔妃是纯惠皇贵妃,她是汉族,她的父亲不是大官也不是名人,可是却备受乾隆的宠爱。因为她是汉族,所以她的身份特殊,在这个全是满族之人的后宫之中,一个汉人能被乾隆宠爱,这个真的很难得。一方是因为美貌,另一方面便是聪明吧,毕竟唯有两者兼具才能如此被乾隆宠爱吧。纯惠皇贵妃被乾隆宠爱,自然会生下儿女,可

  • 消灭元朝后,朱元璋是如何处理十万蒙古女人的?说出来你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朱元璋怎么灭元朝的,朱元璋对待元朝皇室,朱元璋打败元朝

    讨论历史,绕不开皇帝,开国皇帝是最有能力,也是大家最想了解的。如果皇帝有排名,秦皇汉武唐宗明祖当然要占一个席位。明太祖朱元璋开局一个碗打天下,那是成了说书人口中的传说。朱元璋是最接地气的皇帝,他有和我们一样的穷苦经历。他看天下自然更加透彻,他是实在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君主,当然也能看清自家臣子的不堪

  • 成吉思汗最远打到了哪里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时光回到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历史上的蒙古帝国,铁木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在位期间,先后对外进行了多次扩张行动,四处征讨掠夺,成果斐然。1211年,蒙古军大举进攻金朝,在一系列的猛烈攻势下,金朝都城很快沦陷,金朝卒。随后在1218年,成吉思汗发兵进攻西辽,很快西辽就被打败

  • 清朝时期,河南五大直隶州,发展各不相同,仅一座彻底消失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时期,河南省即辖府又辖直隶州,至清末共下辖九府五直隶州,其中这五大直隶州分别是郑州、汝州、陕州、许州、光州五大直隶州。郑州直隶州,清初为散州,属开封府,雍正二年升为直隶州,领荥阳、荥泽、汜水、河阴等4县,雍正十二年降为散州,仍属开封府。光绪三十年(1904年),郑州复升为直隶州,领荥阳、荥泽、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