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自成曾考虑到清朝的威胁但重视程度不足且认为吴三桂不会降清

李自成曾考虑到清朝的威胁但重视程度不足且认为吴三桂不会降清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312 更新时间:2024/1/16 15:32:59

要说李自成没想过关外的清军威胁,那是不可能的,人家毕竟是一世枭雄,对这个关外强权还是有一定敏感度的,李自成急着招抚吴三桂就有防备清廷的因素在里面,这在部分史书里是提到过的。《甲申朝事小纪》就记载了李自成的一番话:“牛金星、宋献策劝自成行仁义,自成曰:‘山、陕、河南、荆、襄已在掌中,大江以南传檄可定,惟山海关吴三桂是一骁将,当致之麾下;而辽东劲敌,又使我衽席不安。’”

那个让李自成很不安的辽东劲敌自然就是清廷!只是李自成虽然预测到清廷对其是个威胁,但是对清廷的威胁性是估计不足的,不然也不会只让降将唐通带着8000兵马去守山海关(关于唐通在山海关接防的部队,亦有史书记载2万),让吴三桂有反戈一击,重新占领山海关的机会。如果让自己麾下的精锐标营去守,估计吴三桂很大几率就不会得逞。

还有一点就是李自成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随着占领区域的扩大,兵力渐渐分散,实际上真正在蓟镇一带驻扎的只有10万左右,所谓“贼破京师,兵渐分,粮不足,既守城,复防边,支吾不给”,如果当年李自成能对清廷极端重视,能把更多的部队往北京调,大约也不会这么狼狈。

李自成

这两个事例都说明李自成尽管对清廷的威胁有过预估,但是重视程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李自成误判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首先,这和清朝从皇太极时代推行的统战工作有关。

明朝是在关外清军和关内农民起义军共同作用下灭亡的,这一点是史学界的基本共识,毋庸置疑。《圣武记》就说:“自万历后,岁征辽饷六百六十万,崇祯中复加剿饷二百八十言、练饷七百二十万,先后增赋千有六百七十万,竭天下兵饷大半以事关东。而中原盗贼蜂起,或百万,或数十万,所至破城陷藩,东西交哄。”

明廷对关内的农民起义军当然一律目之为贼,但是敌人的敌人就有发展为朋友的可能,农民起义军是明朝灭亡的助推力量,对这一点皇太极表示自己很有感悟,在他写给李朝国王的信中就明确指出明朝国内“流寇”纷起,离灭亡不远了:“以朕度之,明有必亡之兆,何以言之?彼流寇内讧,土贼蜂起,或百万,或三四十万,莫可止遏。”

所以,不管是清还是起义军方面既然都有干翻明朝的共同目标,那么在清廷眼里就有联合的可能性。早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在农民军于中原纵横驰突之际(当时农民军战斗力不足,明军总体占优),以皇太极为首后金的决策层讨论联合农民军的可能性。以豪格的设想,后金绕道攻明的时候,后金应该主动给起义军写信释放善意,并密切关注起义军的动向:“一从宁远入,一从旧路入,夹攻山海关。得之则已,不得则屯兵彼地。遣人往招流贼,谕以来归,抚辑其众。不然,进攻通州。得与不得,姑久驻其地,往侦流贼情形。彼方分师扞御,我伺其懈怠,乘夜袭之,事可图也。”

爱新觉罗·皇太极

在松锦会战后的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月,清军第七次破口攻明,皇太极亲自下令,清军在进攻过程中,不得与农民军交恶,并要说大家都是因为迫于无奈而反明,是亲密的战友。如果得罪农民军,应该马上道歉云云。总而言之,一定要友好。《清太宗实录稿本》记载:“若遇流贼兵,亦对他说:‘尔等见明国无道逆行,故兴师征讨,我国与尔同意,其举事一是一般。以善言谕之。倘误杀他一二人,即明对他说:出于无心误杀,不可与他相左。’”

而且这份最原始《清太宗实录稿本》还记载了一个《清太宗实录》里面一个没有的细节,就是关内某支农民起义军的特使也到达了沈阳联络上了清廷,可见至少在皇太极时期关内众多农民军对清军是没有恶感的,也把清廷当作了可资利用的联合对象。“上将流贼差来的唐通,交付与伯阳贝勒,若遇流贼的兵,可令他去。”里面的伯阳贝勒结合上下文意思,应该是阿巴泰。

当然,不是说和起义军没有冲突,清军里面的外藩蒙古兵还是和主动招惹他们小袁营交过手的,但是总体上看清军一直没有和农民军发生大规模冲突,并没有明显的恶意,甚至还因为盟友比较友好,所以李自成在脑子里清军威胁度不太高也是情有可原的。

其次,李自成严重高估了吴三桂的节操,错误地以为吴三桂不会降清。

吴三桂

在李自成判断看来,吴三桂的关宁集团即便是不肯投降新兴的大顺,但也不可能降清,所谓“三桂与北兵相仇杀,必不相救”,在吴三桂不降清的情况下,自己的精锐标营加上从别地调来兵马打吴三桂的孤军,虽然可能谈不上易如反掌,但是还是能搞定的。事实上,如果山海关会战清军不出手,吴三桂真得战败了。

但是,李自成毕竟长期呆在关内,他哪里知道在松锦会战后,清廷对吴三桂的劝降活动已经紧锣密鼓地展开,据皇太极的说法是吴三桂“犹豫未决”,这说明吴三桂可能确实有点动摇。在得知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一开始他确实也不想降清,“以清兵仇杀多次,不欲返颜,乃修表谋归李贼”,但是一听说家人受辱和京城诸公的下场后,立马觉得形势不妙,没多大犹豫就联络清廷来保命。吴、清居然能联合,李自成集团根本就没想过吴三桂在狗急跳墙的情况下,竟然还能这么干。

第三,李自成低估了一代枭雄多尔衮夺取天下的决心和清军的行军能力和战斗力,并且对关外清军的动员情况了解为0。

先来说说清军的集结情况。其实,清军在三月底就察觉到了边境形势有变,明朝当时在关外唯一的据点宁远城被放弃。当然,清军并不知道明朝已经灭亡,而此前吴三桂因为勤王命令而放弃宁远的事实,还以为吴三桂是因为前屯卫被攻克后吓跑的,多尔衮在得到消息后,“下令修整军器,储糗秣马,俟四月初旬大举进讨”,准备绕山海关攻打中原。

直到四月初,清廷终于得知大顺军攻占北京城,明朝灭亡的消息,于是急忙下达总动员令,调集“满洲、蒙古兵三分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声炮行”。此行据李朝《沈馆录》记载,此时清军正以一天60里的速度推进,准备从蓟州密云破墙而入,攻入明境。

爱新觉罗·多尔衮

在十五日到达翁后,得到吴三桂的求援信,于是向山海关进发。在二十日到达连山,此时距离山海关二百里,就在此日又收到了吴三桂的求援信,在确认吴三桂真降后,多尔衮毫不犹豫的下达了急行军的命令,清军真是玩命前进,到达山海关。据《沈馆录》记载,大军“达夜疾驰,人马饥渴”,二十日晚上开始行军,二十一日到达。二十二日赶上会战,“一昼夜之间,行二百里矣”,清军在接到吴三桂的求援信后,可谓是兵贵神速。

而李自成对清军到来的可能性是什么态度?“‘即或来救,北兵住满洲,衣粮、马匹、器械尚须整顿而开,旷日累月’因此全不隄防”,这段我们看出了什么,李自成确实认为清军可能来救,但是他由于没有关外的情报,对清朝三月底、四月初的动员一无所知,也没料到清军真的集结了13万大军,并且八旗主力忍着疲惫饥渴一天强行军二百里来到山海关支持吴三桂,麻痹大意之下,以致于从北京到山海关李自成的顺军整整走了7天,给了吴、清合兵的机会。

所以说,李自成并不是无视清军的威胁,而是没有估计到清廷夺取中原的决心和速度,以及高估了吴三桂的节操,然后陷入了被动,最后导致山海关全局崩盘。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代最美女人杨贵妃,身上有致命缺陷,旁人避之不及可李隆基最爱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的所有皇帝当中,除了开国皇帝李世民之外,还有一位皇帝也算的上是一代明君,这个人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在刚刚登基做皇帝的时候,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皇帝,唐朝在他的统治之下,不管是在经济还是政治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老百姓也非常的拥护他,可是到了晚年的时候,李隆基却变得老眼昏花,开始重用一些奸臣,唐朝由

  • 李自成战略短视和政策的极端导致其未能坐稳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李自成从参加农民起义开始,前后共计十五年,赢得百姓尊重,在百姓的支持下,一步步的攻城略地,终于攻下北京城,然而李自成却只在这梦寐以求的紫禁城中待了42年,正式登基做皇帝只做了一天,细究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造成的。政策上先天存在不足,随着发展走向极端“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古

  • 此刑罚不重但女人很难接受,上官婉儿受刑后,却把它变成了潮流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不管是在什么时代,每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法律制度,在封建王朝时期,就出现了很多的惩罚措施来惩罚那些罪犯,在唐朝的时候就有这样一种刑罚,它其实并不是一种重的惩罚制度,但是所有的人却都害怕接受这种刑罚,甚至有的时候宁愿死都不会接受这种处罚,特别是女子,她们更加的接受不了。这个刑罚就是墨刑,关于这个刑罚

  • 明君汉文帝刘恒病逝,没想到吧,唐太宗李世民是刘恒的小迷弟哦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157年,一代明君汉文帝刘恒病逝,享年46岁。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汉文帝在位23年,把汉朝带入了平稳发展的轨道上。汉文帝节俭,爱民,轻徭薄赋,轻刑罚;开放矿山、盐业、渔业给私人经营,废除了过关必须要有证书的限制,和边疆少数民族关系都处得很好,百姓得以免受战争的伤害。剧照:一代明君汉文帝刘恒

  • 李隆基为了重夺权力,不惜让两个儿子自相残杀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作者:利群一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哥舒翰20万大军战败,潼关失守,长安门户大开,十六子李璘随唐玄宗奔逃四川。到了6月底,还没来得及正式发文任命,李璘便在汉中与唐玄宗分手赶往江陵。7月12日,经历了马嵬兵变的李亨在灵武的南门城楼,举行了简单的登基仪式。此时的李隆基三父子,迫于变故,沿着不同的方向寻

  • 王阳明:情绪不好,是智慧不够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 放在平常人那里,估计早就被郁闷死了。但王阳明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在龙场的时候,跟他去的随从都相继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无恙。 王阳明自己说: “我来龙场两年,也被瘴毒侵害,但是我

  • 李世民喝下李建成给的毒酒,为何没有伤及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新旧唐书对这件事都有记载。事件过程和细节描写基本一致。李世民在李建成那里喝了“毒酒”,心中剧痛,吐血“数升”。幸亏淮安王李神道也在场,扶着李世民狼狈不堪地回到了西宫。李渊的反应很奇怪,他虽然亲自探望了李世民,但是处理器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两个,却是轻描淡写。只是提醒建成兄弟,说李世民不能喝酒,以后不许

  • 忠烈民族英雄——铸铜文天祥人物雕塑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成为状元。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数度沉浮,在三十七岁时自请致仕。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

  •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原因:为太子之位还是逼父交权?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所以在历史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手足兄弟之间为了夺取皇位闹得鸡犬不宁,甚至是大开杀戒。不仅如此,还有为了自己的皇位,迫不及待杀掉父亲或者逼父亲让位的人。在古代,很多事情都讲究天意,在当上皇帝这件事上更是如此,人们更讲究玄学,来彰显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所以,虽然发生了很多夺取皇位的事情,但这些事情在正史中

  • 李世民最聪明的儿子,被外戚陷害至死,死前发下毒咒,6年后应验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最严重的时候,这些外戚还能直接决定皇帝的废立,严重地影响到了皇权。这些外戚权力过大会严重地导致皇权不集中而影响政治的决策。但是这头一旦开启,就很不好收拾了。历代皇帝不得不一边依靠外戚,一边又想尽办法压制着外戚。这样的事情昏庸无能之君避免不了,连一些被称之为圣明之君的皇帝也避免不了。就像李世民,他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