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才子断奇案,陈子昂替武则天排忧,百年后柳宗元翻案

唐朝才子断奇案,陈子昂替武则天排忧,百年后柳宗元翻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631 更新时间:2024/6/17 12:42:48

为此,朝廷上下争论不休,案件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时隔百年,一代文人柳宗元还将其翻案了,并且将他判的状书写入了正式的法律条款。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个故事的细节被详细地记载了官方正史《新唐书.孝友传》。

我们知道官方正式在列传部分的人物遴选,那是十分严格的,一个杀人凶手怎么可以作为孝顺的代表列入正史呢?这不是堂而皇之地为凶手歌功颂德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呢?案件的发生啊,是这样的。

朝廷重臣赵师韫被武则天委任为御史,前往长安执行公务,途中在驿站休息的时候死于非命。第二天的仆人们是左等右等啊,就是不见赵师韫出来,到他的房间一看惊呆了,赵赵师韫已经躺在了血泊之中。是谁这么大胆敢向朝廷重臣下手?

赵师韫被杀死的身份的是浴御史,我们知道所谓御史是干一些监察的事务,这种差使是很容易得罪人的,所以动不动就会受到人身威胁这也很正常。面御史被杀这事就严重了,很容易让人想到就是政敌干的,当然是害怕自己那些肮脏的事被揭露了。而且,赵师韫是在官方的驿站被杀的,这才是案件轰动的关键了,要不武则天为何会如此重视?谁这么大胆?

这个答案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种种的悬疑。御史被杀的消息传得很快了,地方官自感责任重大,就赶紧派人来调查。没想到正慌神之际,却有人非常淡定的来自首呢。有一个叫徐元庆的年轻人来到衙门,自称是他杀死的赵御史。他面无惧色,而且理直气壮。那么,这个年轻是为什么要杀赵御史呢?他究竟是何许人也?

徐元庆的的身份是驿站的驿夫,也就是说,他是驿站的差人。这并不是什么有头有脸的差使,和现在的服务生一样,也就是打工混口饭吃,只不过他吃的是官饭。他告诉地方官说,他只所以到驿站当驿夫,并不是为了讨生活,混口饭吃,他就是要潜伏在些,瞅机会刺杀赵师韫。他还说,他已经隐忍很久了,终于等到了机会。这赵师韫和他有何过节,值得他下如此大的功夫?

原来赵师韫在担任御史之前,曾经做过县尉,他在当县尉的时候处死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徐元庆的父亲徐爽。我们知道,在儒家思想中,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徐元庆为了给父亲报仇,处心积虑的伪装成驿站的服务生,也就是为了报弑父之仇的,好在天随人愿呢。

赵师韫作为一名朝廷重臣,他每次出行的时候都配备了不少护卫随从等,那可以想象一下,一介草民想要杀死一位朝廷重臣那是相当不容易的。这个是如何杀的,史书并没有记载,但不难想象,这个徐元庆也是非同寻常了。疑问来了,徐元庆的父亲徐爽到底是犯了什么罪呢?赵师韫为何要杀死他,有没有合理性呢?

可惜呀,旧唐书载记载这个故事时,只用了区区不到50个字。历史并没有给我们留下答案。御史被杀,大案很快告破,杀人凶手自己来投案,接下来应该按照法律审理判决,但没想到案子在审理环节上,官员群体产生了巨大的意见分歧,甚至朝廷上下市井百姓都在议论这个案子。因为徐元庆公然杀害朝廷重臣,从法律层面上来看,无疑是犯了重罪,但他是为报仇,所以从礼的角度衡量算是孝。该怎么判定呢?

法官拿不定主意,案子一层层报到了武则天那里,武则天最终会怎样判决呢?按理说,赵师韫被杀事实存在,杀人凶手徐延庆又自首认罪,事实很清楚,这应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案子,而且杀的又是朝廷命官,按照唐朝的法律规定,应该处于斩刑。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个环节了呢?

但是,问题恰恰出在杀人动机上。徐元庆的做法,如果参照儒家的伦理标准,杀死了自己的杀父仇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唐朝立国之后,明确恢复儒学的地位,将儒家伦理和国家法律结合在一起。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替父报仇已经不是一个新话题了,在儒家最高典籍《礼记》中已经有这方面的记载。

孔子的学生子夏曾经问孔子:“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孔子回答:“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之市朝,不反兵而斗。”这句话就表明了孔子的态度,就是对于杀父之仇,一定要时时记在心上,无论走到哪里,假如是遇到了仇人,不管他三七二十一,能生擒就生擒,能抄家伙就抄家伙,绝不可以与敌人那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孔子的回答体现了“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的态度。

唐朝不仅注重推行儒家思想,也重视法律在治国方面的作用,这也正是武则天为难的地方。如果是按照孔圣人所说的去做,徐元庆原本是为父报仇,他也没有过错,依律法处理似乎不太合理,所以谁也拿不定主意,这才层层上报到了武则天那里,一直报到了武则天那里。武则天意识到,如果这个案子处理不好的话,那会引起非常大的后患。万一有人效仿,凡是有家仇都纷纷去杀人报仇,那岂不是乱了王法吗。如果朝廷重臣因公丧命而得不到伸张,那官员就人人自危呀,负面影响也很大。

毕竟御史被杀代表着藐视朝廷,甚至影响到以后官方立法的权威。到底依据哪一个原则在处理呢?武则天为难了。所以她就决定在朝廷上的展开一番讨论,让大臣们各抒己见。争论的关键主要有三点:陈元庆杀人动机到底合不合理;陈元庆该不该杀;法外开恩行不行。最难的还是刑部了,无所适从啊!这时候。这时有个人站出来了,谁呀?唐朝才子、大诗人有一位陈子昂

这时候的陈子昂正担任左拾遗,他认为陈元庆杀人的目的是替父报仇,属于儒家伦理中的“成其德”。如果循着礼的原则去分析,这不正是唐朝立法的初衷吗?徐元庆杀人后没有逃跑,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他能够束身归罪,存在着从轻处罚的案由。从人情的角度来说,徐元庆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陈子昂建议先杀了徐元庆以正国法,然后再给他家中以荣誉表彰,旌表他的孝道。这种各打五十大板的判法,武则天会采纳吗?

陈子昂的建议一出,各位大臣的是拍手称赞。武则天可谓是在朝廷斗争中闯出来的人,她政治经验很丰富,仔细揣摩之后也认为陈子昂的建议是合理的,认为陈子昂的建议完美地化解了礼与法之间的矛盾,既维护了官方的面子,让肇事者承担了杀害朝廷重臣的后果,也兼顾了儒家立国之根本。

随后,武则天下的最高指示,徐元庆杀人属于情有可原,先杀后表彰。陈子昂因为此事写了篇《复仇议状》成为经典名篇,被记载到了官方正史陈子昂的个人传记。事情到这儿应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但是,尘埃未必落定,谁也没想到这个案子在百年之后,又被另一位唐朝才子翻案了。

一百多年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对这起案件提出了质疑。柳宗元在任礼部员外郎时看到了这个案子,通过对案件原委的梳理,他发现了其中的许多破绽。他认为陈子昂的处理意见并未彻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是将礼与法对立起来了。

柳宗元敏锐地指出,这个观点前后是矛盾的,有罪就是有罪,没罪就是没罪,这种两头兼顾的做法是讲不通的。如果同一件事情定性不准的话,继惩罚又表彰,怎么能够做到让老百姓心服口服呢?其实儒家并不是毫无理由地强调杀父之仇必须要报,那还要看是怎么死的,如果是因罪而死是可心不报的,柳宗元最可贵之处在于,他没有死搬儒家的理念。

柳宗元认为,这个案子的关键在于徐元庆的父亲是怎么死的。如果是有罪被杀,徐元庆当然有罪;如果是无辜的,徐元庆就是无罪,根本就没有必要死了。针对陈子昂的《复仇议状》,柳宗元又以此案为依据,撰写了一篇千古名作——《驳复仇议》,作为最终的判定文本。柳宗元在这篇名作里指出,本案的关键在于徐元庆的父亲当年是否被冤杀。关于这点,我们也想知道,只可惜史书并没有记载。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张果真实存在吗?他做了什么能让李世民都认为是神仙下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可从小看着剧中的人物和现在的形象相符的人与这里的称呼有些不相符,那是因为他是八仙之中年纪最长的人,所以大家才会将他的时候带着一个老字,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了叫他张果老了,相传他的年纪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古时候的人呢也许会相信,但若是按照现在的人来看,有存活100多岁的老寿星,但是怎么会有活了上千年

  • 武则天和李治的情感,为何武则天的位置越高,李治就会越不喜欢?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很显然李世民并不是太在意武则天,宠幸武则天也仅仅只是因为武则天漂亮罢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并没有到痴迷的地步,所以才导致武则天十二年都没有怀孕。然而就在李世民还没死的时候,武则天就和李世民的儿子李治好上了,但是李治就真的那么爱武则天吗?很显然并不是。其实就在武则天掌权之后,李治有很多次都想废掉武则天,

  • 张九龄是如何当上宰相的?据说与这件事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张九龄是一位很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为官期间忠于尽职,秉公朝政,敢于直言犯谏,对于人才提拔作用,也从不徇私枉法。他不趋炎附势,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盛世”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文才更是天下扬名,尤其五言古诗,诗风古朴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风格,寄托了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当时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尤很

  • 他是晋朝出了名的美男子,因为长得太好看,被同僚嫉妒陷害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潘安是河南郑州人,他是西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他自小就是富有才华的人,12岁的时候就可以作诗,20岁的时候就写出了名动当时的《籍田赋》是一位很有灵气的诗人。他喜欢用一些华丽的词汇来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描写出来,还会关联一些他去过的地方曾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偶尔也会借事物将道理引出来供人思考,当人们想表达一

  • 李素节对李治和武则天的感情是怎样的?一个谈不上恨、一个都是恨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古时皇家后宫的争斗是每朝每代都在不断发生和上演的事情,由此在国内关于后宫争斗的权谋电视剧总是能得到很高的收视率。在子以母贵和母以子贵的后宫之争中,胜败关乎的早已不是争宠者一个人的事情,所以一朝得宠子嗣受益,一朝失宠子嗣遭殃。论起后宫争斗的著名性和残酷性而言,唐高宗李治时期绝对首屈一指,围绕着王皇后、

  • 唐太宗李世民和弟媳杨氏之间不为人知的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按道理讲,杨氏和李世民是仇敌关系,毕竟李世民是把她丈夫李元吉,连同李元吉的五个儿子全都一起给灭了。就这样,二叔和弟媳还能混一块,可以说李世民的心也是够大的,也不怕晚上睡觉被一刀砍掉。为什么李世民这么放心杨氏,我们可以从四点来分析:一:李世民杀了李元吉,但没有杀杨氏的子女在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出掉兄弟

  • 虞世南最经典的一首咏蝉诗,被誉“咏蝉三绝”之一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蝉虞世南 〔唐代〕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

  • 张九龄最著名的一首诗,首句就让人惊叹不已,无愧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今天小编要向大家介绍的一首诗,便是张九龄最经典的诗作之一《望月怀远》。这首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千百年来受到无数人的赞颂。这首诗是张九龄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所写。全诗语言浑然天成,情意缠绵却不见丝毫感伤,景美、情真,情景交融、感人至深。下面我们便一起来看看张九龄的这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

  • 为何李治把亲妹妹以皇后礼下葬?千年之后的公主墓,揭开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女子在男权的压迫下,始终无法独立自主,她们被所谓无才便是德的话术压抑,自身命运总是随波逐流。纵使唐朝作为历史上最开明的朝代,也无法改变几千年来对女性的压迫。琵琶女身份卑微如是,贵为公主亦如是。唐朝公主著名的新城公主,身为天可汗李世民之女,出身富贵,品貌端庄,也在这样的封建社会的剥削下,郁郁寡欢,

  • 戚继光承袭的“登州卫指挥佥事”是多大的官?相当于如今什么军衔?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戚继光承袭的“登州卫指挥佥事”究竟是多大官职?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军衔?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共有17个都司(都指挥使司,明代地方最高军事领导机构)、329个卫、65个守御千户所,军数约为120万人。到永乐十二年(1414年)前后,全国总兵力为280万人左右。兵士称“军”,有军籍,世袭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