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二世而亡,命运和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何其相似,第一代帝王打下的天下,全都在第二代的手里毁于一旦,江山改姓!
隋朝末年也和秦朝末年一样天下动荡,与秦汉之际楚汉之争时极为相似的情况再度出现了,当时人心归附、多方看好的窦建德饮恨而死,反而是李家父子成了最后的赢家。
起于草莽,振臂一呼
窦建德原先是河北地区一个农民,为人仗义豪爽,对身边的乡邻非常厚道。
当他得知同乡一位年轻人没钱安葬父母时,就主动为他送去财物。身边的人都夸赞他,称他将来必有出息。
窦建德做了许多好事,当他父亲举行葬礼时,乡里有千人前来送葬,不可谓不是大规模。
大家纷纷带着礼而来,但是种地的人又有几个钱呢?窦建德坚持不肯收,大家也只好不再继续,心中对这个汉子的敬重又多了几分。
隋炀帝在国家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四处征伐,高句丽也是他的一个目标。
公元611年,朝廷委任窦建德为二百人长,前往战场。当时的隋朝已经是千疮百孔,窦建德抓住人们怨声载道的时机,振臂一呼,起兵造反。
乱世之中,农民英雄
他的推测没错,一个乱世即将开始。但是官府得知了他的行动,布置了官兵准备将这股势力剿灭在萌芽之中。窦建德深知自己还不是对手,于是带着几百个人一起跑了出去。
官府接下来的做法却为窦建德的心头更添一把火,他们残忍地杀害了他的亲人,从此结下了血海深仇,也使他更加坚定了这条反抗的道路。窦建德知道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成事,于是带领众人前往投奔了高士达,正式开始了自己的立业之路。
窦建德在战斗中身先士卒,为部下树立榜样,在生活中也和部下同吃同住,十分俭朴。
他重信守诺,看重义气,有许多人慕名投奔。到公元616年时,他已经有了一万多人马。
这时候,郭询率领军队征讨高士达,高士达知道自己不能抵挡,于是把军队交给了窦建德。
窦建德打败了郭询,但高士达在杨义臣进攻平原县时骄傲轻敌,军队也四散奔逃。
树倒猢狲散,窦建德带着一百多人也跑到了饶阳县。他把四散奔逃的士兵重新召集起来,拉了一支自己的队伍。
这支队伍和其他起义军不同,他们抓到隋朝的官吏士绅后不仅不会杀他们,还会以礼相待,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隋朝的官员也愿意向他投降。
称王称帝,万民拥戴
公元617年的正月,窦建德在河间和乐寿交界处举行了典礼,自称为长乐王,正式建立了自己的基业。
之后,隋朝曾经派遣军队讨伐他,但被他击败。之后,隋炀帝被杀,河间的郡守主动投降窦建德。他将乐寿改名金城宫,作为都城,之后又攻占了许多的郡县。
公元618年,窦建德在金城宫召集文武大臣,将年号改为五凤,政权定名为夏国。
他率领大军讨伐宇文化及,攻破聊城,活捉了宇文化及,并于大陆县将宇文化及和其两个儿子斩首。
史料记载,隋朝义成公主从突厥派人来迎接萧皇后,窦建德派出一千多人马护送,并传递宇文化及的首级向公主献礼。
窦建德在当时权势鼎盛,部下对他忠心耿耿,百姓也真心归附,他的军队从原先的几百年发展到了如今的十万人。
窦建德在治理自己的统治区域时,深知百姓的疾苦。他严格管束自己的军队,不允许他们搜刮民脂民膏,他还降低赋税,减轻百姓负担。每当攻陷一个城市,他都会把财宝分给自己的将士,自己分文不取。这样的他很受部下和夏国境内百姓的爱戴,事业蒸蒸日上。
而当时的李家父子影响力远弱于他,所以有史学家曾说,如果窦建德不死,李渊就很难办,估计难以成为一统天下的皇帝。
兵败虎牢,身死道消
李渊、窦建德和王世充相继建立了唐国、夏国和郑国。在隋末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原大地只剩下了这三股势力有资格来角逐天下之主。唐占据关中,夏占据河北,郑占据河南。
窦建德的局限性开始显露出来,作为一个农民,他不管是治军还是打仗,都比李渊显得更幼稚,出现的失误也更多。他的士兵大多数都是农民或者逃兵,有知识、有谋略、有眼光的人很少,几乎没人能为他拟定战略,出谋划策。
这样的队伍结构使得他在势力扩大后,控制力明显不足,部下,特别是将领的水平良莠不齐,也使他不像之前一样得心应手。
在随后的战斗中,他更是听信谗言,下令将两位忠心耿耿、骁勇善战的将军处决。这也直接导致他的军队士气低落,敢于直言的人更少了。
公元620年,李世民率军到洛邑攻打郑国王世充,王世充不敌,只得退到了洛阳,并派人向窦建德求援。正是这次事件,让这位深受爱戴的夏国君主走向了自己人生的终点。
窦建德为了避免唇亡齿寒的结局,也为了使自己能在唐国和郑国的交锋中渔利,他决定率领自己的主力军前往救援。
公元621年,窦建德一路率军前进,最后到达了荥阳,此时的李世民驻扎于虎牢关。
在窦建德和大伙儿商议策略时,王世充出于自身利益,派人贿赂了他的许多部下,这使得他没能听从属下凌敬和自己妻子提出的“围魏救赵”——即趁唐国兵力空虚前往进攻——这一正确的建议,而是选择和李世民正面对抗。
在手下一众人的怂恿下,窦建德贸然出兵,但被李世民轻松击败,他本人也在战争中被俘虏,帝王大业戛然而止,千秋梦断虎牢关。
在牛口渚被捉住的时候,窦建德表现得十分从容。李世民呵斥道:我来征伐王世充,与你何干?你越界前来,冒犯唐军锋锐!窦建德回复他:我今天不过来的话,恐怕还要辛苦你再度远征。
王世充眼看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也只好出城投降。窦建德随后被押到长安斩首,时年49岁。
窦建德前后活跃时间10年,前期是推翻隋朝残暴统治的一支农民义军,在反抗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后期在逐鹿中原的战斗中因为自身局限、军队实力等原因最终失败,身死道消。
正统之外,草莽英雄
在电视剧《贞观之治》之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李渊询问李世民如何处置窦建德与王世充,李世民说王世充挟持越王杨侗,自称郑王,心胸狭隘,河南人不服他,手下将领也纷纷背弃他,这样的人应当斩首。窦建德虽然出身农夫,称王于河北,但是人心归顺,如果斩首,恐怕会使得河北地区动荡。
李渊却作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说:隋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王世充是前朝贵族,贬为平民即可;但是窦建德是草莽,必须斩首。
斩了窦建德方可告诉天下人,不可以有草莽造反之心。如今斩杀窦建德,对大唐的安定有利。
散朝后,李渊单独对李世民解释道:天下人都是遵从正统的,不可以小瞧正统的力量。谁触犯了正统,就是造反,就可以讨伐他,这是名正言顺。
大唐开始时,虽然只有关中一小块地方,但并不是群雄的 “雄”,更不是寇,而是正统的存在。而窦建德这类,却是在造反,怎么能够得到宽宥呢 ?
这中间虽有李渊的正统说作掩护,但也体现出他对于窦建德的惧怕。他的臣下曾经说,如果释放了窦建德,那么他立刻就会再次起兵同唐军对抗。
事实上,尽管诛杀了窦建德,但其部下刘黑闼很快就再度起兵,主力便是窦建德旧部,这也体现出了其影响力之深远。
爱民如子,窦王长存
窦建德虽然最后未能成为九五之尊,登上真正的皇位,但是他一向以仁爱著称,得到了夏国百姓的爱戴。魏州的百姓为他修建了“窦王庙”,时常前去供奉,作为一种纪念。
如果窦建德当时在虎牢关前听从了正确的建议,他或许不会被轻易击败。
如果窦建德不死的话,凭借他在民众中的声望,李渊想要称帝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唐来自于门阀世家,是依靠自己手里的军权来争夺天下的,难以做到真正的体恤百姓。
但是窦建德出身于平民,对底层百姓的疾苦有着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所以更能做到爱民如子。
窦建德的仁厚之心能够使他得到部下和百姓的爱戴,却没能最终让他在波诡云谲的斗争当中取得胜利。他作为农民的局限性,使得他的眼界、实力、智慧都没有办法同士族出身的李家相比。从这方面来看,他的失败是有其必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