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8位开国名将:李渊杀3个,李世民杀4个,剩下1人结局如何?

唐朝8位开国名将:李渊杀3个,李世民杀4个,剩下1人结局如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881 更新时间:2024/1/19 14:05:09

因此封建王朝的君主对于那些功高震主的军事将领都极为忌惮,例如唐朝八位开国名将,就被李渊杀了三个,李世民杀了四个。

李渊杀三将——刘文静、阚棱、杜伏威

刘文静,出身于彭城刘氏,此人史书记载英俊魁梧,才干出众,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隋朝时期就已经被授仪同三司、晋阳县令。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刘文静同样从中嗅到了建功立业的机会,于是便主动联络到了李世民,然后投入了李渊麾下。

唐朝建立之后,刘文静也是因功被封为了宰相,其后还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功勋卓著,被封为了鲁国公。

但是刘文静此人却心胸狭隘,刘文静和裴寂一同投靠李渊,但是裴寂的地位却在刘文静之上,因此刘文静对裴寂非常不满,二人矛盾不断。

最终刘文静被裴寂陷害,以谋反罪名杀死,李渊不闻不问,竟然默许了裴寂对刘文静的诬陷。

说到阚棱,此人也是有着三国张飞一般的万夫不当之勇,唐高祖武德六年,辅公祏造反,唐军以赵郡王李孝恭为帅,率领了李靖、阚棱等大将对其进行讨伐。

阚棱乃是军中猛将,两军对阵,从不胆怯,甚至单枪匹马直冲对方阵营,和当时的王雄诞并称为双雄。

然而阚棱却因为和主帅李孝恭闹了矛盾,被陷害而亡。

原因竟然是李孝恭在平定叛乱之后,收缴叛军将领家产,也把阚棱的家产收缴了,阚棱不满,便前去理论,去得罪了李孝恭。

没想到李孝恭竟然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不经上报,便将阚棱处死了。

之后还上书李渊,说阚棱谋反,而李渊竟然不经调查便听信了李孝恭的说法,也没有追究阚棱的死。

杜伏威其实就是阚棱的养父,而且还和辅公祏乃是好友,但是辅公祏造反的时候,杜伏威已经前往长安投靠了李渊。

然而即便投靠了李渊,对于杜伏威的猜忌也从未减轻,尤其是辅公祏造反,杜伏威更加惊惧,整日惶惶不安。

史料加载杜伏威乃是中毒而亡,但究竟是自己服毒,还是被人下毒,就不得而知了,但无疑杜伏威的死和李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李世民杀四将——罗艺、侯君集、张亮、李君羡

罗艺乃是隋朝官员,李渊建立唐朝之后,便投靠了李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罗艺在唐朝阵营之中的生活,并不是很好。

但所幸罗艺此人勇猛无敌,投靠唐朝之后,立下了很多战功,也逐渐站稳了脚跟。

同时还攀上了太子李建成这棵大树,不出意外,罗艺必定是李建成手下数一数二的大将。

然而玄武门之变,却将罗艺推向了深渊,虽然李世民并没有怪罪罗艺,但因为身处不同阵营,罗艺依旧心有惶恐。

最终选择了谋反,然而却不敌李世民,被枭首示众,满门抄斩。

侯君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出身于上谷侯氏,也是最早追随李世民的将领之一,南征北战,功勋卓著,还一同参与了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登基之后,官至兵部尚书,其后参与灭突厥,破吐谷浑,攻灭高昌等大战,乃是唐代优秀的将领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出色的军事将领,依旧无法避免卷入政治斗争之中。

侯君集一直都是太子李承乾的坚定支持者,因此当李承乾选择谋反的时候,侯军集也是义无反顾参与了其中。

最终结果也是可想而知,李承乾谋反失败,侯君集受到株连被处死,家人流放岭南,一代名将就这样身败名裂。

张亮,同样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曾追随徐世勣参加瓦岗起义,之后一同归顺大唐,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

侯君集参与谋反的时候,张亮便曾站出来指证侯君集,因功被封为了刑部尚书。

然而晚年的张亮却开始不尊律法,宠信方士,家中光是义子就有五百人,并且还得罪了很多人。

于是便有人开始诬陷张亮想要造反,李世民派人调查,虽无证据,但却不满张亮养子五百人这种行为,于是咬定其要谋反,将其处死。

李君羡和张亮一样,早年参加了瓦岗起义,之后李密兵败,跟随秦琼、程咬金、单雄信等人投靠了王世充

后来秦琼和程咬金离开王世充投靠李世民的时候,李君羡也一同前往了,之后攻破窦建德等其他势力,立下了军功,李世民登基之后,负责驻守玄武门。

李世民晚年,天下传言“女主武氏有天下”,因而李世民非常忌惮。

而恰好李君羡小名叫做五娘子,因此李世民便将其革职下放,和李君羡有仇的大臣便趁机诬陷李君羡,最终李世民在猜忌之中下令杀死李君羡,并且株连其全家。

大将薛万彻

薛万彻乃是李世民的妹夫,地位崇高,乃是大唐外戚,然而在最初的时候,薛万彻乃是李建成的手下,玄武门之变之时,竟然直接带着大军直冲秦王府。

直到李建成被杀,薛万彻才放下了抵抗之心,之后受到了李世民的重要,先后参与了

平突厥、征高句丽等战役,功勋卓著,然后还迎娶了丹阳公主,成为了皇亲国戚,地位尊贵。

道理唐高宗时期因为外戚身份,地位更加尊贵,然而却选择了谋反,想要册立李世民的弟弟李元景为帝,最终被长孙无忌斩杀。

总结

自古以来,兔死狗烹之事,屡见不鲜,李世民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众多皇帝之中,也算得上是明君了。

然而长期的政治斗争,也让李世民养成了狠辣的性格,对于身边不忠于自己的人,绝不会手软。

这便是政治的残酷,也是政治的无奈,不论是臣子还是君王,一旦卷入其中,便无法脱身。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原创李世民带领十人发动玄武门之变,这十人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长孙无忌长孙无忌与李世民是布衣之交,他的妹妹就嫁给了李世民。被定为功臣第一,进封齐国公。不过也因为这样,他在贞观朝非常低调长期赋闲在家。不过期影响很大,尤其是在李世民选定太子这件事上,对于李治的上位,他功劳也很大。可惜,最终得罪了武则天和李治,被贬后流放外地,最终还是被逼着自杀了。尉迟恭尉迟恭是唐初

  • 开放通商就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为什么明朝皇帝却并不愿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说穿了,明朝不愿意打仗。草原上的鞑靼跟瓦剌呢,只要能获得日常所需的汉地农业手工业产品,其实也不想打仗。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明朝开放通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化干戈为玉帛,实现彼此得利的“双赢”。只不过,这个想法又的确是以今推古的“一厢情愿”。“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话虽

  • 当中原缺马时,明朝皇帝怎样获得这种“战略物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事在人为,办法总是有的。加强漠北与中原间的经济交流,也确是当时的大势所趋。蒙古牧民既然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势必要从汉地得到自己不能生产或至少是非常缺乏的各种生活必需品(粮食、布帛、锅釜)。如果中原的主政者坚持无视他们的需求,不啻将其“逼上梁山”,再行“扰边”——“沿边刁抢鼠窃之患,势必难免。”

  • 人这一辈子,一定要去巩义看杜甫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穿越千年,这是故乡对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思乡之情的又一次盛大回应——思念有声,千年传承。2019年杜甫诗歌周活动现场。巩义市委宣传部供图杜甫,大半生在外漂泊,其间不乏颠沛流离,却无时无刻没有停止对故乡的思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1310年前,杜甫在巩县(今河南省郑州巩义市)一窑

  • 明朝对铁器进行“出口管制”,为什么会沉重打击到蒙古社会?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换言之,明朝对铁器进行了“出口管制”,这对蒙古社会,又是一个沉重打击。说来奇怪,13世纪后期的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在名著《史集》里已经记述大约9世纪的蒙古人的先民为了走出额尔古纳河西南的森林谷地,利用铁矿“熔山出谷”的传奇故事。可是到了1368年元朝灭亡以后,回到草原的蒙古各部却经历了一个生产力大倒退

  • 专家谈上热搜的上官婉儿墓志:有理由推断其与太平公主有交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两位唐代传奇女性真正的关系如何?墓志诞生于怎样的背景?如果实地参观这一文物,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历史细节?4月29日,上官婉儿墓的考古领队李明接受了南都、N视频记者的采访,回应公众的好奇。上官婉儿生前应与太平公主关系密切在4月28日公开展出的《唐昭容上官氏墓志》(下称《墓志》)中,关于“太平公主哀

  • 三十六年前,山东安丘“女皇”晁正坤,效仿武则天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晁正坤,出生在山东潍坊安丘,自幼家境贫寒,但酷爱读书。在她的坚持下,父母送去了学堂学习知识。随着她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她的志向也越来越大。上学期间,正好赶上了改革开放,许多女性为了在真正意义上改变男女平等,发起了暴动,这一暴动引起了晁正坤的注意,他决心加入这些运动,以改变父母最初给取得名字,迫切表明

  • 明朝怎样应对因旱灾造成的中原流民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于谦一直在监察御史的任上,官声很好,朱瞻基更加重视于谦。由于中原流民问题逐渐严重,各地农民反抗时有发生,政府的赋役来源也受到影响。此时各省的地方系统,布政司管钱粮赋税,都司管军事,按察司管司法监察,遇到抗税暴动这种事还要三方协调,效率低下。宣德皇帝希望在各地设立一个有权柄的最高地方行政职务,因此选

  • 唐代大诗人李白-《春思》、《秋思》与《思边》赏析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一、唐代大诗人李白-《春思》赏析1.诗词原文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2.诗词难点燕草:即燕地的草,也就是诗词中女子丈夫当兵的地方。秦桑:即秦地的桑树,也就是诗词中女子自己的居所。罗帷:丝织的围帐。3.诗词赏析李白的这首《春思》道出了一位女子十分思念远在

  • 兵部集体反对,战争仍势在必行:明朝精锐野战部队的葬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原本出征之前,兵部全体极力反对这次军事行动,打头的就是尚书邝埜和左侍郎于谦。邝埜其实是个厚道人,非常清廉,同在官场的亲儿子送他一件夏天穿的薄衣服他都不收,结果在64岁的时候倒了霉,被王振强迫随军出行,最后死在阵上。此时明朝行政机构的主要负责人,以及最精锐的野战部队,一瞬间都葬送在土木堡的荒地里,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