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来看,石碑外形呈盝顶形,上面的碑文以阳文篆刻,共有55个字,经翻译后的内容为:“大唐故息隐王墓志,王讳建成,武德九年6月4日薨於京师,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
(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侵删)
通过对上述碑文的分析,它只简单记录了此为谁的墓志铭、谥号、死亡时间、葬在哪里,也让世人知道了此为“大唐故息隐王”的墓志铭,但至于谁是“息隐王”,专家在查阅典籍后才知晓,他就是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李世民射杀的太子李建成。
之后,考古学家又经仔细研究后发现,碑文中的“谥号”位置有改动过的痕迹,碑文中篆刻的“隐”字,为“灵”字改写。碑文为何会改动?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被射杀,后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李世民于两个月后即位,年号贞观。为斩草除根,太子与齐王府中男丁一律被杀,并被宗室除名。
只不过到了贞观二年,李世民却追封李建成为息王,有些专家认为,“息”为平息、安息的意思,将太子李建成追封为“息王”,其实就是李世民在表达过去的一切已经平息。随后,在与朝廷大臣商量太子的谥号时,李世民一开始暂定的为“灵”字。
灵虽说含有灵巧之褒义,但在古代却是楚方言中对跳舞降神巫的专称,与巫蛊有关,所以用此字为谥号,则无异于是对李建成这位失败者的抹黑。后在贞观十六年,李世民又将谥号改为“隐”字,有专家分析,是他在表达过去无论功过,就让一切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态度。
关于这点,有些人认为这是李世民对李建成的“不计前嫌”,也有人认为这是他对自己统治地位合理性的一种维护……至于究竟如何,至今无人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