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 韦应物
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
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盛唐气象万千,繁华似锦,但安史之乱后,唐朝开始走向衰落,各种弊端逐渐显现。还包括人才的选拔任用,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很多有识之士也很难被提拔,那些差生也没有办法被提拔。
中唐诗人魏虽有幸为滁州刺史,但他却时常郁郁寡欢。诗人晚年忧朝政,忧百姓疾苦。他觉得自己的事业无望,同时又总是忧国忧民。这种矛盾心理不断折磨着他,而他又无力改变现状,所以他感到压抑和无助。以下是对魏的《登楼》的介绍,表达了诗人心中的烦恼。它长度很短,但设计巧妙。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笔者抬头看到满山红叶。突然,他觉得时间飞逝,突然觉得岁月虚度。第一句点出了“登楼”的主题,“子”就是这个意思;“日”字传达的是作者每天都要爬楼梯。
为什么诗人会如此频繁地爬上这座高楼?总的来说,爬楼可以让你站得高,看得远,可以欣赏到更多更好的景点。拓宽自己的视野和心胸,很多不开心的事情都会忘记,从而达到缓解抑郁的目的。诗人几乎每天都要爬楼,可见他经常无聊,无处诉说,只好找个地方解忧,高楼自然成了首选。
第二句“流年”是说时间如流水,不经意间就消失了,就像孔子在河边叹息,逝者如斯夫,一夜未眠!“暗”字描述的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表现为作者忙于工作,经常走访乡村和住户,被各种社会活动所束缚。当他结束一天的工作时,已经是晚上和灯光,他可能会疲惫地跑在回家的路上。
魏年轻的时候,不想上进,经常和一群富家子弟混在一起。等到他希望好好学习,争取进步的时候,已经浪费了无数个小时。48岁时,作者任滁州刺史。在任期间,他非常勤奋,不仅积极做好本职工作,造福一方百姓,还希望通过努力找回一些逝去的岁月。但时间的车轮只会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不会给任何人回头的机会。
后两句解释了诗人为何有虚度年华的感觉,“坐在淮南之南,秋山红树多。”诗人惆怅地说,我淮南太守真没劲。幸运的是,山上覆盖着鲜红的树叶,这给了我一些安慰。
淮南为滁州刺史。唐代的滁州属于淮南道,这里既没有丰富的物产,也没有发达的工商业,百姓也是靠天吃饭。在灾难性的几年里,他也感到无助。
与青年时代的骄奢淫逸相比,魏在滁州的仕途实在令人头痛。艰苦的生活,忙碌的工作,都是难以克服的困难;蝗灾、旱涝、税负重也是可以通过一些手段解决的事情。
然而,诗人很难效仿那些在飞行中获利的小人物。他也明白陶渊明为什么不为五斗米跪拜。因此,诗人逐渐产生了隐居的想法,每次爬山,他也会在思考如何选择。这时,秋光满眼的红叶使诗人沉湎于怀旧之中,不愿归来。
魏的诗很简单,没有用典。虽然只有20个字,但构思巧妙,机智地表达了内心的矛盾心理。作者借助“秋山红树林”等意象,表达自己似乎暂时忘记了烦恼和烦恼。然而,诗人看似淡然,无心,实则那些烦恼,很难被轻易赶走,依然会伴随着他,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