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中贸圣佳2022秋拍:乾隆御题诗官窑贯耳瓶|官窑瓷器出手拍卖征集

中贸圣佳2022秋拍:乾隆御题诗官窑贯耳瓶|官窑瓷器出手拍卖征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82 更新时间:2024/2/2 1:23:35

Lot 804

乾隆御题官窑贯耳方壶

H:11.4cm

估价:RMB 8,000,000-12,000,000

来源:

1.清宫旧藏,乾隆御鉴御题;“乾隆乙未(1775年)春月御题”,钤刻“比德”印款。

2.艾弗瑞‧克拉克伉俪(Mr & Mrs. Alfred Clark,约1930年代至1970年代)旧藏。

3.伦敦苏富比,1975年3月25日,编号110。

4.伦敦Eskenazi旧藏。

5.纽约Earl and Irene Morse Collection旧藏。

展览:

1.《Arts de la Chine Anciennes》橘园博物馆,巴黎,1937年,编号 496。

2.《Ju and Kuan Wares-Imperial Wares of theSung Dynasty Related Wares and Derivatives of Later Date》,东方陶瓷学会,伦敦,1952年11月12日至12月13 日,编号73。

图1:1952 年东方陶瓷学会展览图录封面及内页

图2:1975 年伦敦苏富比克拉克夫人专场封面及内页

本品官窑贯耳方瓶,据乾隆御题诗,称其为“官窑小方瓶”。该瓶整体为扁方型,鼓腹,溜肩,直口,假圈足,胎质灰黑,一如清谷应泰《博物要览》所记“官窑……其土紫,故足色若铁。”两侧饰一对方形贯耳,与瓶扁方瓶身完美呼应。瓶身通体施青灰釉,釉质滋润,几无开片,呈现出乳浊的失透质感,体现了官窑所追求的 “类玉”般的釉质。口沿及边沿转折处釉层较薄,隐隐显出釉层下灰黑胎体,即古人评论宋官窑器所谓的“紫口铁足”现象。外底满釉,其底部所刻诗出自乾隆《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九《咏官窑小方瓶》(见图3),诗中描述“穿耳便携带”“方难圆易冶”,正是指本品特征而言。乾隆将瓶此视为官窑制品,并与柴窑较高下,可见至迟在乾隆时期,宫廷已经将该品认定为官窑制品。

图3:《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九中的《咏官窑小方瓶》

关于诗的解读

众所周知,身为满族的乾隆皇帝非常喜欢汉族文化,从10来岁开始,就以诗文形式记录生活,共作诗四万三千六百三十首。细算起来,乾隆皇帝一年写诗六七百首,有感而发,成诗速度很快。

故宫博物院资料显示,乾隆皇帝一生做了大量的咏瓷诗,新中国成立前郭宝昌统计为199首不同的诗词作品,其中大约300多首(包括一首出现多次)诗命工匠刻在了所赞美的瓷器底部或侧壁。具体统计为咏柴窑4首、定窑32首,官窑70首、汝窑7首、钧窑9首、哥窑22首、龙泉窑5首、宣德朝瓷器8首、成化瓷器2首、嘉靖瓷器1首、咏陶器15首、咏白瓷1首、咏宋瓷9首。其中咏官窑数量最多达到了70首,可见乾隆对官窑器物的偏爱。

拍品题识首句“官下柴一等,希珍致亦艰”即清晰指出官窑器物十分稀珍难得,值得注意的是乾隆收藏体系的建立大抵延续了明代的传统,明代皇家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但由于柴窑并无传世实物,故无可参照,由此句可见在乾隆看来,除柴窑以外,官窑的珍稀程度其实就是存世瓷器中的一等。

第二句“抚无薜暴类,置合研瓯间”描写乾隆是如对这件官窑方壶进行欣赏和把玩的,“薜暴”语出《周礼》,指陶器的破损、釉色不匀,而本品状态良好,乾隆将其视为其收藏的古物中较为完美之作,这也侧面体现出收藏“研瓯”等器物为乾隆皇帝当时普遍且重要的生活内容。

第三句“穿耳便携带,澄心伴晏闲”写了方壶的便捷设计,其设有穿耳,携带方便,可供自己在万机暇间品味欣赏。这也侧面体现当时收藏作为业余爱好和乐趣对于乾隆皇帝的宫廷生活是必不可缺的。

第四句“方难圆易冶,可以悟身闲”则升华内容,点明其收藏器物之用意与主旨,谈到瓷器制作中方器较圆器更难以成型,对此御制诗集中还特别引《窥天外乘》文献加以注释“瓷器圆者之立就,独方物即至小亦须手捻而成,最难完整。"由此可以“悟身闲”----联想到做人要有方正的气节亦十分不易,通过陶瓷鉴赏反思处世之道,以物抒情,这也是此方壶不同于其他形态器物的特殊意义所在,诗末所刻“比”“德”出于《礼记》中今人耳熟能详的“君子比德于玉焉”。这也预示着乾隆皇帝将自己的德行与方正器物之气节相比拟,印章此时此刻在本件器物上深化了这一点。

乾隆皇帝尤爱官釉青瓷

上面提到根据《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中收录的作品来看,乾隆皇帝一生创作了 200首左右歌咏陶瓷的御制诗,其中以青瓷为题者足足占据半数,而官窑器物就有70首,显见他热衷于青瓷尤其是官窑青瓷的程度。乾隆皇帝的御制诗中,常以 “少贵似晨星”、“晨星真可贵”等形容珍贵稀有。尤其有 “赵宋官窑晨星看”一句,可清晰知道乾隆皇帝珍视如宝贝的文物正是官窑青瓷。

所谓赵宋官窑,如参看文献的记载,可知是包括北宋官窑,南宋修内司和郊坛下官窑三类。近人对于南宋官窑的探索与研究,可以溯至1930年代中、日学者的采集与调查。虽然当时还未能分辨南宋官窑的真正内涵,但是从中酝酿而出的青瓷鉴赏趣味,以及想要解开谜团的意图,一直持续至今。尤其是浙江省杭州市老虎洞窑址发现之后,多数学者因此接受郊坛下和老虎洞正是文献记载中的两个南宋官窑。至于北宋官窑,除了根据文献的记载之外,亦有学者参考了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和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窑址的出土状况,思考汝窑作为北宋官窑的可能性。

两岸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宫传世青瓷,不仅件件可以追溯出原来存放的处所,而且透过镌刻其上的御制诗,亦呈现乾隆皇帝爬梳文献的心得,以及十八世纪的官窑概念与分类。下面笔者列举几例台北故宫藏原清宫旧藏并由乾隆题字的官釉瓷器,其中与拍品几乎一致者可见图4,根据“戊戌”年的题识可知,其与拍品刻字年分仅差三年,两者似乎均是乾隆帝左右手边之玩物,两者釉质感,器型均十分相近。

图4:官釉青瓷贯耳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第二例为图5乾隆四十年所作 “咏官窑碟子”,其破损露胎部分较多,此盘题识明确了当时乾隆皇帝对于宋官窑的认知,他认为南宋官窑是修内司司设在杭州凤凰山下烧造的供御产品,可见在18世纪没有现代考古学体系的帮助下,乾隆皇帝对于宋代官窑的生产及烧造认知就足以令人惊叹。

图5:官釉青瓷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第三例为乾隆四十年所作 《咏官窑》一官釉盘,与拍品题识表述相近,同样表明了乾隆对官窑的重视和珍视,“已自为佳今重之”,“物以少珍有如此” “玩物丧志戒惟兹” “精评早具辍耕縁”他认为官窑因其稀少而比起别的器物来说更加珍贵,同时在把玩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已,不要因其珍稀难得而玩物丧志,这也侧面体现出他在治国理政方面对宋朝南渡的反思。

又一例如图6 此瓶形制与拍品一致为官釉贯耳立件,据统计乾隆皇帝题诗的贯耳瓶类立件甚少,多为盘及碗,由题识可知,乾隆在欣赏这件瓶时着重提到了其便于携带的功能性,此关注点其对与拍品贯耳瓶一致,这也体现了乾隆在收藏中着重关注其功能性和趣味性。

图6:官釉青瓷贯耳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又两例著名者,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北宋汝窑青瓷胆瓶(图7),底部刻有“通体纯青缬细纹,用圜旅食古攸闻。难为兄固有其事,生二精陶实出群。乾隆乙未春御笔。”钤印“太璞”。该诗出自乾隆御题诗《咏官窑温壶》,将器物和诗文两相对照,虽乾隆并未分清其窑口属性,亦将清凉寺生产的汝窑产品认定为与拍品一致的官窑产品,但本质上来说均表明乾隆帝在欣赏青瓷时对其釉色,开片状态以及质感的较高艺术欣赏水平与当时对金石收藏概念的前卫认知。而从时间上看,本品与台北故宫所藏的这件胆瓶很可能是在同一时间经乾隆赏鉴并写下品鉴诗句,而经造办处分别刻于器物之上的。如此类似的汝窑题诗文作品还可参考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汝窑青瓷盘(图8),以现在的学术认知,其为典型的清凉寺制品,虽如今不可知乾隆帝如何判断其特征为汝窑还是官窑的,但笔者相信,皇帝同样因其幽古的釉质感所吸引感叹并题字鉴赏。

图7:汝窑青瓷胆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8:汝窑青瓷盘 北京故宫博物院

最后两例为少见的开片类哥者,质感与拍品有别,可资对照比较。

图9:青瓷方盆及葵口洗底部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对于以上介绍的御题诗作品,可清晰感受到乾隆皇帝对器物、人生与政治上的独特认知。清高宗继承康熙雍正盛世余绪,在位六十余年中,可谓两平准噶尔,一定回部,再扫金川,一靖台湾,一入缅甸,一复安南,雨胜廓尔喀,他将这些事迹合称“十全武功”,并志得意满地自号“十全老人”。乾隆一生不仅政治上功绩斐然,对艺术的审美鉴赏也令人称道。他酷爱珍宝文玩,公大臣投其所好,极力搜罗如五大名窑献贡, 使皇宫成为了盈千累万的文物收藏地。

翻阅清高宗御制诗集,有关吟咏珍玩的诗作不胜枚举。特别是对名画瓷器,乾隆帝钟爱有加。拍品就是乾隆帝政事之余,把玩观赏的艺术珍品。而乾隆皇帝励精图治,积极参与艺文,善鉴好艺,亲选能工巧匠,精制艺术臻品,这均体现了他深厚的汉学功底与超群的品味。

关于该器之流出,也有迹可循。应是在清末民国之际出宫,后经由英国艾弗瑞‧克拉克伉俪(Mr & Mrs. Alfred Clark)(图10)、伦敦Eskenazi、纽约Earl and Irene Morse Collection等国际知名的收藏家和古董商收藏。

艾弗瑞‧克拉克夫妇二人为举世闻名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大家,所藏中国古瓷质量精绝,尤其是所藏宋代瓷器更是久负盛名,均是博物馆级重要收藏,质量与大威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不相上下。其所珍藏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陆续荟集而成,直至1950年克拉克先生去世。

克拉克先生为伦敦东方陶瓷学会的支持者,1935-36年,英国皇家艺术学院(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在伦敦举办中国艺术展览会(The Royal Acadmy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展览理事会之一乔治•尤摩弗帕勒斯即为伦敦东方陶瓷学会的创始人和主席,以此为缘故,克拉克先生也积极协助筹备,并慷慨借展约六十件珍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展览的发起和策划正是大威德爵士,他亦是当时东方陶瓷学会非常活跃的积极人物,可见克拉克夫妇与大威德爵士在当时已有非常深厚的友情。

图10 拍品于1937年参加法国巴黎橘园博物馆展览之标签

图11拍品于1952年参加伦敦东方陶瓷学会汝、官窑专题展览之标签

标签可参阅图12:大英博物馆藏 汝窑长颈瓶底部 其为克拉克伉俪在1978年捐赠大英博物馆,同时于1952、1960东方陶瓷学会展览

大威德爵士的中国艺术品收藏约开始于1914年,当时主要从英国当地古董商如布鲁特父子(Bluett &Sons)处购入,而其最重要的收藏则得自于1927年盐业银行出售溥仪抵押在那里的清宫珍宝,这一收购行为历时长达一年,几经与盐业银行谈判才最终达成一致,最后他成功购得了40多件清宫旧藏精品,其中大部分为宋代名窑瓷器,以宋官、哥为主,约20余件,很多上刻有乾隆御题诗。据郭葆昌辑《清高宗御制咏瓷诗录》记载,清宫旧藏中有乾隆御题的瓷器大约有199件。在大维德收藏中,有乾隆御题的瓷器20件左右,大部分御题藏品出自这批银行出售的清宫旧藏,这也是除故宫收藏外,其它刻有御题器物的私人收藏最主要来源。故我们也可合理推断,以克拉克夫妇和大威德爵士的亲密关系看,本件清宫旧藏的乾隆御题诗方壶也极有可能由盐业银行的出售进入克拉克夫妇的收藏。大威德爵士夫人在1992年的一个访问中,被问及其先生生前最仰慕的收藏时,曾这样回答:“我想是克拉克……我认为这是最佳的收藏之一。规模小,由两个品味高致的人荟集……他们在楼上小房间,倚墙摆设展柜以保存他们的宋代藏品……”(林华田1992年4月,页56-63)此件方壶由克拉克夫人珍藏至1970年代,直至夫人于1976年仙逝前一年才由伦敦苏富比在克拉拉夫人的专拍中与其惜别。

希望对藏友有所帮助或者引起你的一些小兴趣。少走弯路,关于民间藏品的出手想必藏友们都会有疑问和顾虑,但是还是要尊重藏品的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以诚相待!你的一份认可才是重要的。

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

国内一线拍行送拍(嘉德,保利,翰海,全国国有文物商店交易会)(scjy18 陈老师)

送拍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瓷器、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等、钱币邮票资讯分享

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鉴者傻,以藏学师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缘友者雅,以藏养藏者!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贤被母后武则天逼死,遂留一首绝命诗,曝光母亲羞于提起的丑闻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古语有云:“虎毒不食子”。但在充满着勾心斗角与尔虞吾诈的皇族,这条古语似乎并不成立。公元684年3月13日,唐高宗李治和天后武则天的次子——李贤,在绝望和孤独中,凄凄惨惨地死在了他的流放地——巴州。在自杀前,李贤饱蘸着悲哀与血泪,写下了一首历史上知名的绝命诗,名曰《黄瓜台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

  • 民国仿清官窑真假难辨?一招教你鉴别民国“高科技仿品”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民国仿古瓷不仅器型、纹饰、色釉以前代器物为本,并且多署以相应的朝代款识。民国时仿制的雍正粉彩团蝶纹碗民国仿古瓷的显著特点是数量多、范围广。不仅仿制历代名窑作品,还有民国后期仿民国前期的器物,如20世纪30年代以后大量出现的“洪宪瓷”。而以仿明清器物居多,特别是仿清康、雍、乾三代的青花、古彩、斗彩、珐

  • 《雍正剑侠图》雍正:“最后一次武林盛世”的终结者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白眉大侠》中,五宗十三派八十一门,武学人才辈出,武林绝世高手满地走。这时有武林三圣、峨眉四大名剑、冰山四大名剑、少林八大名僧、辽东六老、春秋四老、三侠五义、小七杰、小五义等通过八十一门长普度联合大宋朝堂和军队,对武林进行彻底大清洗。武林天榜上的高手遭劫,第一高手武圣人于和、第四高手金灯剑客夏遂良

  • 历史解密:武则天为何那么喜欢宠幸男侍?真正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其被选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建立武周。705年,武则天在上阳宫崩逝,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说到武则天小编相信很多人应该不陌生了,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皇帝,对于武则天有的小编看到最近有不少的人也是议论纷纷

  • 慈禧死后发生的三件怪事,棺材渗出鲜血只是其一,第三件有点荒诞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这三件怪事分别是什么呢?光绪34年即公元1908年11月15日下午17点左右,正值寒冬时节的紫禁城并没有往昔的热闹,反倒是显得格外异常的安静。紧接着不过半晌的时间,一阵阵哭泣之声不断地从仪鸾殿传出,掌握大清帝国命运近50年的慈禧太后,在一众大臣与妃子们的哀嚎痛哭中,终于咽下了她人生中最后一口气,

  • 他被称为“唐朝霍去病”,被玄宗看成亲儿子,若他在安禄山不敢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名将之后,少年英雄 王忠嗣是名将的后代,其父是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王海滨,此人英勇善战,在与吐蕃的交战中屡次建功。开元二年(714年)七月,王海滨与薛讷等将领一起抵御入寇的吐蕃人。此战中,王海滨作为唐军先锋,杀获了很多吐蕃军。众将嫉妒他的战功,按兵观望,王海宾兵少,众寡不敌,结果战死。然而到了最后

  • ​解析贵为天子的咸丰帝短暂多灾的一生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导师张永红 弟子谢曼君清朝咸丰帝(1831年一1861年)原名爱新觉罗.奕詝。是清朝第九位皇帝,21岁登基,在位11年,年仅31岁就去世了。其在位期间是内忧外患的关键时期,国内太平天国爆发,外部西方列强入侵,发生了八国联军攻破北京的惨剧。来看看其命例就可知晓。乾造:辛卯 乙未 己丑 乙丑大运:3岁甲

  • 李白和王维真的不曾有交集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大唐诗坛,群英辈出且诗人之间总有交叉之处比如杜甫是李白迷弟李白推崇孟浩然孟浩然至交是王维王维和杜甫曾为同僚……然而从现存史料来看李白和王维却好像从未有过交集今天,糖糖就带你了解一下背后的故事~缘分匪浅?终为陌路人王李二人同生于公元701年相继逝世于公元761、762年同样的天资纵横,才华卓绝甚至曾同

  • 西游十1:西游记电视剧没拍摄的剧情,唐太宗在地下世界的见闻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1、十殿阎王和唐太宗聊天 唐太宗被十殿阎王请到森罗殿聊天。秦广王问唐太宗,为什么在答应救龙王的命的前提下,又让魏征斩杀龙王呢?唐太宗回答说,本来自己确实想救龙王的命,而且也是这么做的。他把自己找魏征下棋,魏征梦里斩杀龙王的故事说了一遍。十殿阎王听完之后也很感叹,他们佩服魏征的果决和神通。秦广王表示,

  • 李白古诗里的冬天,唯美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