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驾崩,临死前他将皇位传给了 太子朱高炽。在朱高炽的努力下,明朝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但 朱高炽过于短寿, 他 在位的时间仅有 10个月。
朱高炽去世前, 选定 朱瞻基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朱瞻基登基后确实没有辜负自家老爹的厚望,一直维持着王朝生机, 民间更是形成了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故而 后人将这一时期成为 仁宣之治。只不过朱瞻基此人虽然是个好皇帝,可也被人认为是毁了明朝的重要推手。
明朝有一个叫“仁宣之治”的盛世时期
文如李世民
明宣宗的个人才能没话说, 甚至 可以 与唐代的李世民相提并论。对比这两人在政治方面的一些主张,可以窥见不少相似之处。
比如说 这两位皇帝都 非常重视人才的任用。唐太宗李世民成为皇帝后,新设立了弘文馆,以进一步储备天下文才;同时对于朝廷中任职的大臣,他也是 “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
明宣宗朱瞻基同样如此,他成为皇帝后 重用杨士奇、杨荣、杨溥、夏原吉以及蹇义,这些大臣各有长处,互相补充,为“仁宣之治”的缔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明宣宗朱瞻基坐像
对于 大臣们提出的建议,朱瞻基也和李世民一样都能 虚心接纳,君臣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 《明史·杨士奇传》有记载:
“当是时,帝励精图治,(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岁首,赐百官旬休。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
杨士奇半身像
不仅如此, 李世民和朱瞻基上位后,还都 各自完善制度,以确保国家机构的运行更加顺畅。 李世民在对隋制进行完善后,给贞观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而 朱瞻基则是 完善了内阁制度,他 让内阁的作用更加突出,这 提高了皇帝处理朝政和形成决策的效率。且因为朱瞻基还 提出了新的行政程序,这让内阁的话语权得以保障,为杨士奇等内阁成员推行政令奠定了一条通畅的“大道”。
明朝内阁成员话语权较重
朱瞻基在文治上还有一点和李世民相似,那就是 他们都 十分重视吏治。李世民曾令房玄龄省并冗员,派专人考察官员风评,对于犯错的官员也是依法论处。朱瞻基一样,他也 提出了一系列 监察改革的措施, 目的就是将贪腐之风压一压。在朱瞻基的鼓励和主张下,朝廷的变好了很多。
艺赛宋徽宗
除了李世民,朱瞻基还总被后人拿出来与另一位皇帝做对比,即宋徽宗赵佶。由明入清的学者 钱谦益曾在《列朝诗集小传》中评价明宣宗朱瞻基说:
“帝游戏翰墨,点染写生,遂与宣和(宋徽宗赵佶曾号宣和主人)争胜。”
明宣宗朱瞻基行乐图局部
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艺术成就极高的一位皇帝,他独创的 “瘦金体”是很多书法爱好者的朱砂痣、白月光。朱瞻基在书法上确实没有达到宋徽宗这样的高度,但是 在绘画方面,朱瞻基确实是可以和宋徽宗相提并论的个中好手。
南宋邓椿在创作《画继》时,开卷就提到了宋徽宗,称宋徽宗 “天纵将圣,艺极于神”,《广川画跋》 中也对宋徽宗的绘画技术给予高度肯定:
“(画任意一物皆)寓物赋形,随意以得,笔驱造化,发于毫端,万物各得全其生理。”
宋徽宗的绘画作品
至于 朱瞻基同样擅长画各种东西,不管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鱼虫,都栩栩如生引人入胜。正如 《尧山堂外纪·卷八十二·国朝》记载的那样:
“其绘事亦入神品。”
抛开绘画不谈, 宋徽宗和明宣宗朱瞻基还都 花了大心思在收藏上。宋徽宗在位期间广收古物和书画,扩充翰林图画院,对我国的绘画艺术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和倡导作用。
而朱瞻基则是在宣德八年时,让杨士奇等人找一些“能书者”,将五经、《说苑》之类的文学典籍做以副本,对应地进行收藏。 仅 内阁当时的藏书就 约有2万余部,近百万卷。也无怪乎会有人评述称:
“仁、宣二主,世既承平,文物益盛”。
朱瞻基让人抄录收藏古籍
好皇帝不耽误搞事情
作为 仁宣之治的缔造人之一, 朱瞻基当然称得上是一个好皇帝。他掌权期间, 一直在实行 与民休息的政策。
正所谓“坐皇宫九重,思田里三农”,朱瞻基对国家的农业发展非常重视,宣德五年发生蝗灾时,他还专门派遣官员前去处理,亲自做了一首《捕蝗诗》颁给臣子,让他们重视蝗灾防治。
古代的治蝗灾策略辑要
纵观 朱瞻基在位的那10年,他经常下旨为民解困, 包括多次蠲免税额、积欠柴炭草,免除在京工匠中年老残疾和户内无丁力者的匠籍等。
《明史·明宣宗本纪》记载:
“仁宣之治,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明朝有一个叫“仁宣之治”的盛世时期
只是 好皇帝归好皇帝,朱瞻基在 搞事情毁明朝方面也是一把好手。 朱瞻基除了 “太平天子”的称号,还有一个 “促织皇帝”的名头。所谓 “促织”,其实就是 蟋蟀。
他 为了 满足自己的斗蟋蟀的娱乐需求,甚至 不惜破坏用人制度。《万历野获编》就记载说, 在当时捕蟋蟀和军队里取得敌人首级是同等功劳,这就导致明朝正常的官员选任和晋升制度遭到了破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明朝政治上的黑暗。
影视剧中的朱瞻基爱促织
与非常喜爱促织一样, 明宣宗朱瞻基还一直很崇尚佛教,为了彰显自己的虔诚,朱瞻基 总是 滥封藏僧,这同样给明朝的官员选任晋升造成过大麻烦。
朱瞻基有滥封藏僧的问题
明宣宗的另一个毁明朝方法就是 重用宦官。在宣德元年时, 明宣宗设置了“内书堂”,指定那些翰林学士 教导宦官们念书,取 其中成绩优异者作为 司礼监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
这种做法确实有一定的好处,比如 让办事变得效率更高。但这同时 也造成了宦官势力的扩张,相比于其他朝代, 明朝的宦官能更容易得到滥用皇帝特权的机会。
影视剧中的明朝宦官
就明宣宗本人来说,他其实是可以控制宦官势力的崛起的,比如说在重用宦官的同时,朱瞻基也一直在权衡宦官的任用,对于那些犯有重罪的宦官,朱瞻基会毫不犹豫地处决和严惩。但他忽视了一点, 并不是他之后的每一个明朝皇帝都能把握好“宦官力量”。
正如历史学家孟森先生在《明清史讲义》中所说:
“历代阉祸,岂非皆自宣宗造之?当即位初,诏求直言,有湖广参政黄泽上书言十事,其言远嬖佞,即反复以宦官典兵干政为戒,帝嘉叹而不能用,旋即设内书堂,可知嘉叹之为好名浮慕。”
以明朝为背景的影视剧中的宦官形象
明宣宗朱瞻基作为一个 文可比太宗,艺能争宣和的好皇帝,他的一些喜好和主张却如同锄头一样,松动了明朝的根基,约摸也正是因为如此, 历史上对他的评论基本毁誉参半,既认可他的文治作为,但也批判他“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的荒唐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