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公元650年-公元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开元”年号讳,改名姚崇。父姚懿,曾任硖石县令,祖籍江苏吴兴,因先辈世代在陕州为官,遂定居陕州硖石(今属陕县硖石乡)。姚崇出身于官僚家庭。年轻时喜好逸乐,年长以后,才刻苦读书,大器晚成。历仕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两任宰相,有“救时宰相”之称,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宰相。
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继位消灭了太平公主的党羽,巩固了地位。十月,唐玄宗在骊山下举行盛大阅兵式,按照传统,皇帝出巡,方圆三百里内的州郡长官都得到行在(皇帝行营)去朝见。 当时姚崇,任同州刺史,而且又得到玄宗的秘密召唤,是非去不可。姚崇到的时候,玄宗正在打猎,问他会不会,他说从小就不喜欢读书,而喜好打猎、习武等活动。一直到了二十岁的时候,他才开始发奋苦读。于是就参加了玄宗的打猎行列。他在猎场上驰逐自如,要快即快,要慢即慢,处处都使得玄宗满意和喜欢。
罢猎之后,玄宗征求他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他侃侃而谈,不知疲倦。唐玄宗诚恳地对姚崇说:“我早知道你是人才,请您做我的宰相吧!”姚崇推辞不肯,唐玄宗很奇怪,问他什么缘故。姚崇随即跪下说道:“臣有十件大事,恐怕陛下未必同意,所以不敢接受任命。”姚崇知道玄宗胸襟比较宽广,而且锐意图治,就故意激他一下。谁知唐玄宗说:“你说说看,是哪十件大事?”
姚崇便从容地说:“第一,垂拱年间以来,朝廷以严刑峻法治理天下。我请求圣上,改成以仁义先行,可以吗?”“玄宗说:“我衷心希望你这么做。”
“第二,朝廷自仪凤三年(678年)在青海被吐蕃(古藏族)战败以来,从来没有后悔之意。我请求在数十年内不求边功,可以吗?”玄宗说:“行。”
“第三,自从则天太后临朝称制以来,往往由宦官代表朝廷发言。我请求今后不要让宦官参与公事,可以吗?”玄宗说:“这个问题我考虑很久了,正有此意。”
“第四,自从武氏诸亲窃据显官要职,继之以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都专权擅事,官场秩序混乱。我请求以后不准国戚在朝廷要害部门做官,以前巧立名目任命的官吏一律撤销不算,可以吗?”玄宗说:“我老早就立志要这么做。”
“第五,近来,亲近佞幸之徒,触犯法律的,都因为是宠臣而免予惩处。我请求以后依法办事,可以吗?”玄宗说:“对于这种现象,我早就是切齿痛恨的。”
“第六,近年以来,那些豪家大族,凭着同乡的关系,向上送礼行贿,以至公卿、方镇们也这么干。我请求除租、庸、调等赋税而外,其它一切摊派都要杜绝,可以吗?”玄宗说;“愿意这么做。”
“第七,武后造福先寺,中宗造圣善寺,上皇(睿宗)造金仙、玉真观,皆耗资巨万,坑害百姓。我请求禁止建造寺观宫殿,可以吗?”玄宗说:“我一看到这些现象,心里就不安,又怎么敢再这样干呢?”
“第八,前朝皇帝玩弄大臣,有损于君臣之间互相尊敬的常礼。我希望陛下对臣下以礼相待,可以吗?”玄宗说:“事情就应该这么办,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第九,前朝大臣直言进谏者,有的就丢了性命,从而忠臣都感到灰心。我请求,凡是做臣子的,都可以犯颜直谏,无所忌讳,可以吗?”玄宗说:“我不但能够容忍臣下这样对待我,而且还可以按照忠言去做。”
“第十,西汉与东汉,外戚乱政,后世感到寒心,而我们唐朝的外戚专政,则更加厉害。我请求陛下将我朝的这种事情写在史册上,永远作为前车之鉴,成为万世不能重犯之法,可以吗?”玄宗听了,情绪久久不能平静,说道:“朕对此也深有同感啊!此事诚可谓是镂骨铭肌之事啊!”
姚崇见玄宗一一答应,非常高兴,再拜说:“这就是陛下施行仁政的开始。”第二天,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封梁国公,后升任紫微令。
唐玄宗对待姚崇非常器重和尊重。每每向他征询军国要政,单独在便殿里接见他时,每次都起身迎接,商议完走到平台上相送,有一回,唐玄宗召姚崇入宫议事,正遇上天降大雨,道路泥泞,就命人用御轿前去接他入宫。姚崇在京城没有住宅,寓居在罔极寺中,因疟疾卧病不起。唐玄宗每日派遣使者数十人,前去探病,每遇军国重事,都命黄门侍郎源乾曜去征求他的意见。后来,唐玄宗采纳源乾曜的建议,命姚崇搬入四方馆居住,并准许他的家属侍疾。姚崇认为四方馆存有官署文书,不是病人居住之地,极力推辞。唐玄宗道:“设置四方馆本就是为官员服务,朕安排您住进来,是为国家考虑。如果可能,朕恨不得让您住进宫里,您不要推辞!”
姚崇虽然已为宰相,最初还是放不开手脚去做事,就算是任命一些底级官员,姚崇也要在朝会上一一禀报,不敢自专。有一次,姚崇拿着一批郎官的名单来见唐玄宗,想要请示一下皇帝任用这批人适不适合。结果,姚崇把名单念了一遍,唐玄宗只是看着房梁,一句话也不说,姚崇不明就理,再念一遍又问,唐玄宗还是保持沉默。这下,姚崇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非常惶恐地退出去了。他一走,唐玄宗身边的大宦官高力士就劝谏唐太宗说:“陛下总理万机,时间宝贵,宰相向你奏报政事,行还是不行,应该当面给予批复,陛下为什么沉默不语呢?”唐玄宗就回答说:“朕任命姚崇当宰相,他有大事自然要和我商量商量,小事自己决定就可以了。任命五品郎官这样的小事,我有什么必要一定要去插手呢?”高力士恍然大悟,随后便把皇帝的这个指示精神透露给了姚崇。姚崇听了之后,所有的忧愁和顾虑都一扫而光,从此,放手大胆管理政事,大小政务都能断割不滞,尽心辅佐。
当时的另一个宰相,卢怀慎自知才能及不上姚崇,于是,就把所有的事情都推让给姚崇,后来人称之为“伴食宰相”。有一次,姚崇家中办丧事。请了十多天假,朝堂中政务公文堆积如山,伴食宰相卢怀慎不敢决断,只好向玄宗请罪,没想到玄宗劝说道:“朕把天下事交给姚崇,卿等坐观其成就行了。”姚崇假满归来,没几天,就把积压的政务全部处理完了,众人大为叹服,姚崇也甚是自得,他忍不住问中书舍人齐浣说:“我这样的宰相,比起管仲,晏子如何啊?”齐浣稍稍想了一会儿说:“管仲和晏婴的治国方法虽然不能施行于后世,但至少用其一生,而你的政法,随时变更,不够稳定,似乎你比不上他们两个呀。”姚崇又问:“那么你对我这个宰相有什么评价呢?”齐浣答道:“你可以说是一个救时宰相了。”姚崇大笑,把手中的毛笔一扔说:“救时宰相,那也非常难得了呀。”姚崇理政,善于权变,因事制宜,从来都不墨守成规,而且办事雷厉风行,注重实效,所以“救时宰相”之誉,可以说真是恰如其分,实至名归。
点评:
唐玄宗即位后,用雷霆手段,终结了“后武则天时代”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巩固了岌岌可危的皇权,充分显示唐玄宗的魄力,胆识和韬略都是超越不凡的。长期的政治磨砺练就了唐玄宗心思缜密的性格,他深深的意识到在英明的帝王,也不可能以一人之力去创造太平盛世,他需要贤相能臣的辅佐。历史上有很多勤政的帝王,却少有治世的明君,其主要原因之一,要么是身边没有贤明宰相和能臣干吏,要么就是君王刚愎用自用,出于猜忌之心,明知有贤臣也不愿意放手任用。所以,面对姚崇的讨价还价提出十事疏时,唐玄宗纡尊降贵去聆听,并且还一一回复解释,就是心里早就认定了姚崇的才干和政治智慧,同时也看出了这个老臣对于时局的洞悉和把握,这些治国理念正合时宜,都是姚崇从长时间的政治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教训,所以说是条条切中要害。唐玄宗礼贤下士的态度显示自己内心强大,求才若渴。既然觅得贤才,自然要给他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让他放手去大干一场,唐玄宗给予姚崇充分的信任和权利,不该管的事,自己绝不干涉。从而成就了姚崇这个“救时宰相”雷厉风行处事,高效而务实的政风,把混乱不堪的帝国政治引上了一条健全的发展轨道,为盛世的来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在生活上的一些细节里,唐玄宗也表现尊重和关怀,感情上的联络,更让是姚崇肝脑涂地的为国效力。
主办:洛阳市隋唐史学会
作者:零零
审稿:王恺
策划:安锋
编辑:零零
(ID:suitangshixuehui)
欲知隋唐事,走进隋唐史
交流河洛文化,传承隋唐历史
欢迎您关注洛阳市隋唐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