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与日月悬——陈子昂
初唐著名诗人陈子昂,是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二十一岁的陈子昂初到长安,不为人所知,同时他在长安也不认识有权势或有名气的朋友。为了能迅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他采用了一种极为少见的方法。一次他在街上见有人卖胡琴,价格非常昂贵,围观的人很多,可谁也不知道这琴有何妙处。陈子昂灵机一动,当着众人将琴买了,并且宣布第二天公开演奏。第二天,他对来听琴的人高声说:“我是蜀人陈子昂,善作诗文,现有文百篇,可在长安不为人知。胡琴是乐工用的东西,不值得我们注意。”说完将胡琴当场打碎,将诗文分给众人。由于他的诗文的确写得好,于是一日之内,声名传遍了长安城。
可就是这样,也不一定能使陈子昂考上进士。次年,陈子昂在东都洛阳应进士试,结果落第。失望之余,他准备西经长安再回归故乡了,临行前写诗与友人们告别:
落第西还别刘祭酒高明府
陈子昂
别馆分周国,归骖入汉京。
地连函谷塞,川接广阳城。
望迥楼台出,途遥烟雾生。
莫言长落羽,贫贱一交情。
诗题中的“祭酒”、“明府”都是官名,“祭酒”是国子监的最高领导,相当于国立大学校长;“明府”是县令的尊称。诗的意思是:我即将乘马回归长安,在周国(长安一带为周朝的发源地)的客店中歇宿。长安地与函谷关相连,我将沿着渭水直抵广阳城(故城在今陕西临潼县北,离长安很近)。旅途遥望,楼台渐渐出现,在漫长的道路上,远处烟雾迷蒙。谢谢你们安慰我,说这次落第是暂时的不会长期如此,你我这贫贱之交永不会改变。
两年之后,二十四岁的陈子昂再次来到长安应试,这次考中了进士。陈子昂中进士,是很应当的,他是初唐最有成就的诗人,他提出的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在唐代有深远的影响。他反对词藻华丽、内容空泛、浮艳不实的齐梁诗风,主张诗歌要有“兴寄”、“风骨”,要清新自然。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尽量地做到这两点。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诗人杜甫来到射洪,参观了陈子昂故居,他在所写的五言诗《陈拾遗故宅》中,热情地赞扬陈子昂道:
陈拾遗故宅 ( 摘录)
杜 甫
位下曷足伤,所贵者圣贤。
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
诗题中的“拾遗”指右拾遗,是陈子昂所担任过的谏官名。摘录诗的意思是:陈子昂的官位低下(右拾遗是从八品上的小官)又有什么关系,值得珍贵的是他那像圣贤一样的品质。他那才气横溢的作品继承了屈原《离骚》及《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的风格,历史上许多富于智慧而又有才学的人,也不能和他比拟。陈子昂他生在大文学家扬雄和司马相如之后,但声名将和日月一样,与世长存。
中唐时的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五言长诗《荐士》中称赞陈子昂说:“国朝文章盛,子昂始高蹈。”而在后人赞颂陈子昂功绩的诗歌中,金国诗人元好问写的《论诗三十首》中的一首七绝,对他作了极高而又中肯的评价:
论诗三十首
[金] 元好问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诗中的“沈宋”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这两位诗人在发展诗的格律,确立七律和七绝形式方面很有贡献,但在他们的诗作中,还有着明显的齐、梁那种华而不实的绮靡诗风的影响。“平吴例”指春秋时,越国的范蠡协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弃官到五湖去隐居。越王命金匠用良金铸范蠡之像,放在座位旁边加以礼拜。
由此可知,元好问诗的意思是:初唐时沈佺期和宋之问在诗坛上驰骋,可他们的诗风中仍有着齐梁绮靡的余韵。如果像勾践对待平吴功臣范蠡那样对待陈子昂在诗坛上的功绩,应该用黄金铸成陈子昂的像来纪念他。
写到这里,读者一定想看看陈子昂有代表性的杰作是什么,《登幽州台歌》就是其中之一: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幽州台即蓟北楼,又称蓟台、燕台,唐时属幽州,所以也称幽州台,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战国时燕国被齐国打败,几乎灭亡,燕昭王筑幽州台,招徕天下豪杰,后来得到名将乐毅,兴兵复仇打败了齐国。武则天时,武攸宜率军征讨侵扰河北的契丹,陈子昂为参谋,他要求分兵万人为前驱,武不听,反而将他降职。因此陈在登幽州台时,吊古伤今,写出了上面那首苍凉悲壮的好诗。
《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文字明白如话,用不着多加解释。可它的情调慷慨悲凉,包括了广阔无垠的背景和往来古今的时光长河,其深远的意境是值得反复吟诵玩味的。
来源:王署《新编唐诗故事集》
编辑:李可
校对:教育中心
审核: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