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十全老人,在自己八十多岁的时候向远在大洋彼岸的英国下了一道“圣旨”,这道不足千字的圣旨至今还被英国收藏展览,完完本本的凸显了这个皇帝的愚昧和目光短浅。
他就是爱新觉罗·弘历。
流传最广的通俗名字就是乾隆皇帝,因为弘历登基时把年号改为了“乾隆”,取“天道昌隆”的美好寓意,完完本本的继承了父亲和爷爷的遗志,续写了清帝国康雍乾盛世的末路辉煌。
这种辉煌很耀眼,但丝毫遮不住封建帝制日薄西山的苍凉和孤傲,也盖不住帝国将亡之时透露出的无知和迷茫。
“乾隆”皇帝借助民间野史的流传和超长待机的寿命闻名于中国史书,关于他的议论也没有那么纯粹,有人说他是不折不扣的昏君,有人说他是帝国最后的辉煌,也有人说他是个败光基业的无能之辈。
那么情况到底如何,让我们通过一件“小事”来看看清帝国内部的腐朽和孤芳自赏。
清朝的老百姓
特殊的朝见
1792年,乾隆八十多岁了,一边办公一边回顾自己的一生,顿时觉得充满了辉煌和荣光,自己带领整个帝国击溃外地发展经济,似乎超过了爷爷和爸爸。
他的爷爷圣祖康熙,一辈子都没有治好黄河的问题,后半辈子深陷九子夺嫡中差点没能善终。
他的父亲雍正皇帝,耗尽心力才从九子中脱颖而出,谣传也罢,阴谋也罢,总之就是为自己谋得了一丝窥探皇位的机会。
父亲在世那十三年,国库一步步充盈起来,爷爷缔造的康熙盛世,明明是盛世,不知道为啥国库没有钱。
轮到爸爸,他日干夜干精明强干,终于让我弘历吃了一顿现成饭。
每当弘历回忆起过往,总会将自己当做千古的圣王,虽三皇五帝又能比我还强?
这时候,一个消息打碎了乾隆的幻想,将他从美梦中拉出来,不得不把眼光放到眼前的奏章上。
这是什么啊,英吉利王国的奏章?这世界之外的英吉利王国难道也要来大清朝拜了?乾隆心里那个高兴啊,看来自己的威名海外都知道了。
然而事实真的像乾隆所想的那样吗?
18世纪,英国已经完成了几次工业革命,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制度都和东方截然不同。
他们听着来自东方的传说,认为东方真的是一个遍地都是宝贝的国家,彼时的英国资产阶级急需大量的物资和金钱来发展工业,神秘而又强大的东方自然成了最理想的造访地。
1792年,英国人第一次起了想和中国交流的念头,便开始着手打探大清国的现状。
在他们的印象中,大清是个强大的国家,英国人自然要使用最高水平的外交使臣和最贵重的礼物,希望以此获得平等通商的合作机会。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同样也是一个对大清国充满好奇的人,他命令手下置备最高规格的礼物。
当时最炙手可热的是什么?那当然是火器,英国借助工业革命发展了先进的火器装备。
为了表示建立外交的诚意,乔治三世准备了大大小小600多箱的各色礼品,其中包括了手枪火器等一系列热武器,以及工业制造的机械品。
外交使团的带头人物是马戈尔尼,他是英国外交史上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物,第一次造访神秘的大清国,乔治三世可谓是费尽了心思。
既然有对外交流的思想,乔治三世也算第一个能对外有先进主张的君王,而同时期的乾隆皇帝已经垂垂老矣。
可能是因为人越老就越糊涂吧,老年的乾隆变得更加地自负和自恋。
所以英国即便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即便在世界上已经扬名,在乾隆的眼里依旧是个番邦小国而已。
英国人也知道大清的关口卡得很严,因为雍正时期对外贸易就有非常严格的管束和规定,主要集中在广东地区,由专门的“十三行”进行交易,他们也希望大清国能把口子开得大一点。
通过十三行的关系,英国向清政府递交了一份请求觐见的信件,对于英国人来说,这就是平等的信件,但在乾隆的眼里就是求见的文书。
当时的理由便是向乾隆祝寿,那时,正巧是乾隆的寿辰。
马戈尔尼对自己的团队也进行了精简,有精通中文的学者,有掌握先进科技的医生和翻译等等。
收到信件的乾隆当然是非常高兴的,自己的威名连外国人都知道了,竟然不远万里赶来觐见。
其实英国并没有想那么多,为了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才来进行这一次对未知大清国的探索。
马戈尔尼使团沿着大西洋一路出发,最终到达中国澳门,在澳门沿江北上,一边向北京出发一边调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状况。
所见所闻真可谓是触目惊心,马戈尔尼走过的都是大清国当时的大城市,但是表现出来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和庞大的清国并不相符。
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在马戈尔尼见到金碧辉煌的紫禁城时才稍有缓解,看来这个庞大的清国政治中心还是有点实力的。
那么,在外国使臣进入北京之后,乾隆是如何接见的呢?
要说在仪式感方面,大清国确实做得很到位,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又是看戏,又是宴席,又是游览皇家园林,同时还看故宫珍藏的宝贝等等。
但就有一个问题,见不到乾隆本人。
马戈尔尼大为不解,为什么外交仪式上见不到君王出来迎接呢?难道说君王有什么意见吗?等到马戈尔尼细细打探之后才发现,这位大清的君王可没有那么简单。
波折的过程
马戈尔尼拜访乾隆的过程并不像大家所想的那么融洽,中间经历了非常多的波折,这也让马戈尔尼对中国的印象发生了改变。
马戈尔尼向太监们打探消息,这才知道乾隆皇帝等待着英国使臣用最高的三跪九叩礼节正式拜见呢。
这让,马戈尔尼大为震惊,他认为自己代表的英国和大清是平等的关系,即使他是臣子和乾隆这个皇帝的身份不对等,但自己有外交使臣的身份加成,大清应该对自己有基本的尊重。
可传话的人就把双膝下跪,三叩九拜之礼的规定传达之后就匆匆离去了,只剩下一脸懵逼的使团众人。
马戈尔尼为此据理力争,在英国并没有这样的丧失尊严地跪拜礼仪,外交使臣更不能丧失国家尊严。
乾隆听到此话后勃然大怒,小小的英吉利竟然不想跪拜大清,那你们来干什么?当即就想将他们驱逐出境。
后来不知道是经过了怎样的协商,似乎是马戈尔尼通过一些收买人的方式进了几句美言,毕竟自己身负使命,不能就这样被驱逐出境了。
双方协商各退一步,马戈尔尼答应单膝下跪,等到正式的宴会上再用三叩九拜的大礼,乾隆觉得这样也行,就勉强答应了马戈尔尼觐见的要求。
觐见的过程非常顺利,但马戈尔尼的话让乾隆皇帝很不开心,因为他提到了通商的问题。
马戈尔尼希望清朝皇帝能够开放广东以外的沿海地区,有着如此广袤的海岸线为什么不加以利用呢。
同时还给乾隆讲了很多对外通商的好处,什么发展经济开放思想的,乾隆越听越觉得荒谬,最后直接打断了马戈尔尼的叙述,只说了一句:“祖宗都是有定制的,不能随便更改”。
此后的马戈尔尼还是不死心,依旧多次阐述自己的主张,最终只换来了个驱逐出境的下场,马戈尔尼无奈只能离去。
清朝的老百姓
可没想到,这时候的乾隆竟然下了一份“圣旨”,要求马戈尔尼交给当时的英国国王。
圣旨上的话语尽显了当时乾隆的愚昧与无知。
圣旨中大多是以命令的口吻居高临下,说什么英国这次觐见的诚意自己已经知道了,但是大清是不可能对外通商的,违背了天朝的体制,文中不止一次提到了天朝的祖训和体制。
其中乾隆还提到,我大清国物产丰富应有尽有,不稀罕你们的工业化物件,如果你们喜欢东方的瓷器,我可以每年赏赐给你们一些。
从文中的语气可以看出,乾隆并没有意识到西方国家正在崛起,并且始终认为此次英国使者之行是为了巴结大清国。
而这份“圣旨”,至今还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真的说不清楚英国是在嘲讽还是在纪念。
乾隆
送走了马戈尔尼使团之后,乾隆内心还是感到愤懑不已,最终他下了一道令所有人都困惑不已的命令,也正是这道命令使得大清彻底地走向地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乾隆下令让沿海的通商口岸全部关闭,并且还严厉禁止私下对外国进行贸易往来,彻底地开始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我真的不理解乾隆对自己的清政府是太过自信还是太过无知,他狂妄地认为自己的国家完全可以实现一个内部的自给自足,并不需要外部的商业往来。
他忘记了,他忘记了汉朝时期就已经有了对外贸易的丝绸之路,历朝历代的君主都非常赞成与外国进行通商。
清朝的老百姓
当时的马戈尔尼就察觉到,大清国并不像传说中那么繁荣富强,反而是充满了愚昧和落后,必定会走向灭亡。
所以当1840年英国人再次造访的时候,既没有国书也没有使团,只有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大清国的大门。
有人说,中国往后之所以经历了近百年的屈辱,其中有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乾隆晚年所做的自负的举动。
功过之比
关于乾隆,也有人说他是一位明君,这又是为什么呢?
前面有说到在英国使臣第一次拜访大清的时候,清朝是属于康乾盛世,在乾隆的治理下,大清才达到了这样的巅峰。
若从以前的皇帝中做出比较的话,乾隆其实算是一位少见的博学皇帝。
但关于他的劣迹和传说也不在少数,其中乾隆几次下江南,就弄得民不聊生,很多人说皇帝不体恤民情。
在文化方面,乾隆非常重视典籍文案,其中《四库全书》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资料
所以乾隆的早期可以说是国泰民安,不过,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乾隆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他开始变得过于的自负与自傲,当时正是世界开始走向交流和友好的关键时期,很多外邦使者朝拜乾隆,并且缴纳朝贡,为的是能够和当时的清朝进行贸易往来,这使乾隆的自尊心达到了极大地满足
但是人到中年,大概可能是更年期到了,乾隆便开始安于享乐。
到了晚年更是过分,先是信佛信神严重地破坏了历史,而后又昏庸的在国家大事上频频犯错,思想一直被所谓的繁华盛世所迷惑,甚至自诩为“十全老人。”
有的人说乾隆的功大于过,有的人说乾隆的过大于功,至于具体如何?就看各位心中是如何评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