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轼:仕途坎坷,被贬海南,美食发明家,至今粉丝无数的北宋文豪

苏轼:仕途坎坷,被贬海南,美食发明家,至今粉丝无数的北宋文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403 更新时间:2024/1/21 11:56:5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宋词豪放派主要代表。苏轼是“三苏”中最为出名的一个,苏洵正是因为有苏轼这个儿子,所以才在历史上有一定知名度,苏辙其实并不比苏轼差,但是奈何苏轼的名气太高,硬生生盖过了他。

苏轼从小就是一块读书的好料,称得上是神童,他曾立志要识遍天下字,读尽天下书,不过这个目标估计是没有实现,汉字浩如烟海,还有各种变体字和异体字,穷尽一生也很难学完。苏轼虽然没有学完所有的汉字,但不能否认,他依然是个博学的人。嘉祐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考试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 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因为欧阳修误认为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了个第二。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傲人的应试成绩加上欧阳修等文坛大佬的称赞赏识,苏轼一时间名声大噪,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按照科举的老套路,苏轼中举之后的生涯应该是一帆风顺平步青云的,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他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家乡突然传来噩耗,他的母亲去世了,需要回家守孝,于是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踏上了回家的路,这一去就是三年,三年之后,守丧期满,苏轼返回东京,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此时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党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彼时的苏轼,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内心有一种莫名的悲凉,他觉得他应该做点什么,王安石的新法并没有收到太大的成效,反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这一切苏轼都看在眼里,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任知州,熙宁十年四月至元丰二年三月在徐州任知州,元丰二年四月调往湖州任知州。

无论被外放到哪里,苏轼都以一颗平静的心接受着,他在当地革新除弊,因法便民,不因循守旧,为官颇有政绩。如果一直能过这样的为官生活,对苏轼来说也是很不错的,但是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元丰二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帝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 乌台诗案”。苏轼在乌台诗案中差点没了性命,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新党们一定要借着这次案件置他于死地,但是宋朝有祖宗家法,不杀文人,再加上太后求情,苏轼得以免死,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受当地官员监视。这个职位很低,还要受人监控,一时间苏轼心灰意冷,心情郁闷,为了排遣胸中块垒,苏轼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著作,同时在黄州,他于公务之余带领家人在城东开垦了一块坡地,种田贴补家用,“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在黄州,苏轼还发明了一种美食,就是现在的东坡肉,苏轼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介绍了这种食物的做法,他吃货的外号绝对不是吹出来的。如果能一直留在黄州为官,对他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可是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的,就在苏轼以为人生再也没有希望的时候,转机再一次出现,起起落落,真的是造化弄人,1085年, 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用为相,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元祐四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湖水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苏轼来杭州的第二年率众疏浚西湖,动用民工20余万,开除葑田,恢复旧观,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映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曰“苏公堤”,简称“苏堤”。苏堤在春天的清晨,烟柳笼纱,波光树影,鸟鸣莺啼,是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

苏轼在杭州的一段岁月应该是他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快乐时光,西湖风景如画,苏轼泛舟湖上,吟诗作画,或与高僧大德谈经论道,直到今天,苏轼依然是杭州的一块金字招牌。不过命中注定苏轼的一生是漂泊的,苏轼在杭州并没有待多久,因为他又被贬官了,绍圣四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当时的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追从苏轼学习。正是“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元符三年四月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葬于汝州郏城县,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为“文忠”。纵观苏轼的一生,多次起起落落,也正是在起起落落中,他的人生得到升华,最终成就一段文豪传奇。留给我们的,只是无尽的猜想,以及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百味历史观)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宣宗李忱演技有多好?装傻36年无人看出,丢进粪坑也面不改色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装疯卖傻36年,一朝称帝高龄上位令人刮目相看,那么唐宣宗李忱为什么要装疯卖傻?这其中究竟有什么缘由?李忱,唐宪宗李纯的第13子,虽说是唐宪宗的第13个儿子,然而大皇宫里讲究母凭子贵,又何尝不讲究子凭母贵。李忱的母亲郑氏,原本是唐宪宗的宠妃郭贵妃身边的一个侍女。民间关于李忱的生母,有不少的传闻。有史记

  • 武则天之后登基的是哪个皇帝?想知道真相吗,我们一起往下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政治斗争中,无论是作为后宫中的人还是前朝臣子,都需要建立自己的势力,武家当时只是一个没有很多大官的家族,在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后,逐渐提拔自己娘家人,武家这个家族渐渐发展壮大起来。在武家的后代中,较为出众的有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与武三思,其中,武承嗣的能力更优秀,在“造神运动”中发挥了特别大的作用,甚至

  • 大明王朝:谭伦劝说海瑞修改供词,海瑞一句话揭开大明朝致命问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海瑞二审何茂才,得出了一份比较满意的供词,里面有扳倒严党的证据,也能使得胡宗宪开脱,唯一的缺陷就是涉及到了嘉靖帝。面对赵贞吉和锦衣卫的要求,海瑞仍然不肯修改或重审何茂才,一心要把这份供词上交朝廷,并直接搬出了大明律,凡是更改供词的行为,均为欺君!情况一下子僵持在那里,赵贞吉只得先让大家退下,其后便请

  • 武则天是如何把皇位还给李家的同时又保住武家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百年之后,李武两家不管是谁掌权,最后总有一方会被清算,武则天该如何保全两方?武则天76岁的时候纳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俩入宫,这背后其实是武则天预谋已久的一招妙棋。当时武则天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她死后到底是把皇位传给武家呢,还是李家呢?其实她也很清楚,如果把皇位传给武家的话,势必会激起超长的动乱

  • 苏轼:转变心态,坦然面对逆境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01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21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出川进京参加科举考试,次年二人同时登科,轰动朝野。父亲苏洵感慨吟诗一首:“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但苏轼此后的人生却因“熙宁变法”与“乌台诗案”变得相当坎坷。先贬湖北黄州,再贬广东惠州,三贬海南儋州

  • 唐朝兴庆宫,李隆基对其宠爱有加,见证了开元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作为中国古代最为繁盛的朝代之一。唐朝是极其繁盛的一个朝代,在各方面都不断地发展,为了展现唐朝的恢弘气势,宫殿是必不可少的,辉宏的宫殿也能体现出每个朝代的发展。唐朝有三个著名的宫殿群,今天我们要讲的一个就是其中一个,那就是兴庆宫,兴庆宫也称为‘南内’。为什么要讲兴庆宫,也是因为兴庆宫是开创了唐朝开元盛

  • 宋江被毒死时仍有三位梁山好汉手握重兵,为何却无一人为他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不久后,朝廷赐毒酒给宋江。在宋江死后李逵、吴用等人也相继死去。但是此刻仍有三位梁山好汉手握兵权即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美髯公朱仝,那为何他们不起义为宋江等人报仇呢?大刀关胜乃关羽的嫡系子孙,在梁山之前担任蒲东巡检。在梁山攻打大名府时,关胜以“安邦定国之策,降兵斩将之才”的美誉对抗梁山。宋江也就是在大

  • 朱棣开创的永乐盛世有的不仅是盛世繁荣,还有鲜血与杀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明朝富强起来以后明成祖朱棣又把目光放在了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上,他亲自率大军北伐漠北、南讨安南,经过多次战役终将漠北与安南统一,使中华民族的领土没有被分裂。明成祖朱棣剧照明成祖在位时期的大明朝繁荣昌盛、万国来朝,这时大明的子民不知要比晚清时期的百姓自豪多少。后世学者为了表扬与肯定朱棣的功绩,故将朱棣统

  • 唐太宗错杀催生唐代死刑复奏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死刑,并不是一件手起刀落的简单刑罚,而是关系到一条活生生的人命,因此在中国古代就已经给出重视死刑的判罚,所以能被判死刑的十之八九是罪大恶极!从中国汉朝开始,就诞生了死刑复核制度,即死刑必须要得到朝廷中央司法部门的审核,然后再提交给皇帝,当皇帝批准才能生效!在隋朝时期,死刑的复奏达到“三复奏”的程度,

  • 「冷门历史人物科普」明朝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彬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不是你啦,你走开。序言明武宗年间,有宦官八人,因为都是武宗在东宫时的旧臣,都被重用,号为“八虎”,因为诱导武宗玩乐而饱受争议。其中知名度最高也最高调嚣张的,当属刘瑾;也有一位,不仅推翻了刘瑾,还保全了平叛功臣王守仁,那就是张永。所谓八虎,就是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小编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