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冷门历史人物科普」明朝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彬

「冷门历史人物科普」明朝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彬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57 更新时间:2024/1/5 18:44:06

不是你啦,你走开。

序言

明武宗年间,有宦官八人,因为都是武宗在东宫时的旧臣,都被重用,号为“八虎”,因为诱导武宗玩乐而饱受争议。

其中知名度最高也最高调嚣张的,当属刘瑾;也有一位,不仅推翻了刘瑾,还保全了平叛功臣王守仁,那就是张永

所谓八虎,就是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小编今天要讲的,就是魏彬的故事。

少年得志

魏彬本是陕西平凉府隆德县弼隆里人,世代耕作。但他还小的时候,有一次外敌入侵,官军在御敌时发现了他,觉得他相貌出众,就将他送回京城,在掖庭上班。

当然,代价是惨重的。

魏彬早慧,才七岁就被明宪宗选为聪颖内侍,进行文化培训,选入乾清宫,历升内官监左少监,获赐飞鱼服(如此恩典是值得在墓志上大书的)。明孝宗为太子选择辅导官,觉得魏彬为人厚重而选了他,魏彬就是这样成为武宗东宫旧臣的。

魏彬字文质,大概取的是文质彬彬之意。别号药庵,也很有文人气质。

亦正亦邪

明武宗登基后,魏彬得到推荐,升御马监太监,入掌乾清宫事,提督尚衣等监局兼管内教场操练,管神机营中军头司并奋武营奉敕督五军三千等营戍务。武宗刚登基,设宴款待各国以示大国风范,也是魏彬奉命招待。

如前所述,“八虎”实在不是什么正面形象,早在正德元年(1506年),工科给事中陶谐就上书弹劾他们了,而且还弹劾武宗的其他东宫旧臣宦官黄伟坐视不问之罪。然而,他把黄伟写成了王伟,武宗批复有错字,念你认错态度好赦你无罪,就这么过去了……过去了……

才没那么容易过去呢。

在郎中李梦阳鼓动下,户部尚书韩文冒死率众臣上书请求除去“八虎”,称他们“造作巧伪,淫荡上心”,举了汉十常侍、唐甘露之变的例子,吓得武宗哭泣不吃饭,刘瑾等也很害怕;

南京御史陆昆与十三道御史薄彦徽、葛浩、贡安甫、王蕃、史良佐、李熙、任诺、姚学礼、张鸣凤、蒋钦、曹闵、黄昭道、王弘、萧乾元等上疏极谏,举赵高和士开、仇士良惑乱君主的例子,称宦官们蒙蔽皇帝、日事宴游。

但是宦官们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一举罢斥了阁臣刘健、谢迁;薄彦徽为首众人再上疏请求留下刘健、谢迁而归罪马永成、刘瑾等,也遭刘瑾报复,都被逮捕下诏狱,各杖三十,除名。江西清军御史王良臣得知陆昆等被逮,赶紧骑马前去上疏相救,也被逮捕下诏狱,杖三十,斥为庶民。

礼科都给事中周玺亦有弹劾“八虎”的奏请。

正德二年(1507年),“八虎”的家属们鸡犬升天:魏彬弟冠带舍人魏英、张永弟张容、张寰、谷大用兄舍人谷大宽、马永成兄(一作弟、侄)马山被任为锦衣卫世袭百户。魏彬父魏全早亡,他迎接母亲李氏来京奉养;李氏死后,他请假为她办理归葬,得到朝廷厚恤,赠魏全为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李氏一品夫人,赐葬赙;追封魏彬三代祖先。这在当时也是很高的恩礼。

但“八虎”并不是铁板一块,不然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以推翻刘瑾为由起兵失败后,刘瑾也不会因与张永反目而被其趁机弹劾倒台。魏彬似乎站在了张永一边,因为墓志显示他因揭发有功被升职了——代理司礼监掌印太监!

“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早就不适合当时的时代了。当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已经“遂专掌机密,凡进御章奏及降敕批疏,无有不经其出纳者”。

与此同时,因李东阳所请,魏英等也因“平定安化王有功”加官进爵,魏英进封镇安伯。李东阳当初也在请求诛杀“八虎”之列,但刘瑾之死让他成为了魏彬、张永们的队友。

马永成却不服魏彬,一次他想更改诏书,魏彬不肯,马永成觉得魏彬拿鸡毛当令箭,气得拳脚相向,二人又都去找武宗告状,结果双双下岗,司礼监由张永接手。京师传唱歌谣:“马饱不用喂(魏),鼓(谷)破不用张,五人同一心,刘瑾去顶缸。”

魏彬暂时以高待遇退休了,但很快正德九年(1514年)就因乾清宫毁于火灾需要老人照应打理,被复起用为掌内府供用库印,提督如前,又转尚衣监掌印。当时,依附刘瑾的焦芳、曹元被罢免,正直的刘忠、梁储进入内阁,政事一新,但张永、魏彬、马永成、谷大用等仍然参与政事,武宗嬉游如故,除了刘忠等少数正直的人以外,大臣们也争着交好他们。除了宦官们以外,被武宗收为义子的钱宁、江彬也很霸横,武宗的老师首辅杨廷和虽不屈服于他们,却也不能制约他们。据《明朝小史》,年长武宗整30岁的魏彬本人竟也是武宗义子。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武宗赏赐魏彬等每年加禄米十二石,各荫弟侄一人为锦衣卫、世袭正千户锦衣卫;同年武宗打败鞑靼小王子的应州大捷,魏彬也跟着去打了个酱油。

第二年,武宗的嫡祖母太皇太后没了,魏彬因为熟悉业务,奉命主办丧事。这一年,武宗又想亲征宣府、大同抵抗敌军,被魏彬劝阻,改为派将领们分兵御敌,据说都是魏彬从中策划的功劳。武宗论应州大捷之功,加张永、魏彬各每年加禄米二十四石,荫弟侄一人为锦衣卫,又升魏彬等弟侄指挥同知魏天祥等十五人官,升魏天祥为都督佥事。魏天祥等人又自叙其功,认为如此升官还不够,武宗却也大方,便升魏天祥为都督同知。

魏彬的弟弟叫魏英,魏天祥显然和他俩不是一个画风,所以小编大胆猜测魏天祥是魏彬的侄子,指不定就是魏英的儿子。

正德十四年(1519年),宁王作乱,武宗亲征,却遇到个不解风情的王守仁,竟然抢在皇帝大驾光临之前就把宁王镇压了。这下随驾众人不乐意了,率军走长江水路进城,塞得街巷里都是,大家都别出门了;又商议说王守仁是宁王的同伙,是见大军来了才反戈冒功的。

好在张永良心发现,给老王支了招。老王赶紧写了一份表功捷报,把随驾众人都写了进去。

这时,在随驾之列的魏彬已经正在因功受赏了:因重建乾清坤宁二宫有功,魏彬等子侄各二人获授锦衣卫世袭正千户,魏彬侄孙魏镇由总旗加为指挥同知。

所以魏英、魏天祥、魏镇有可能是直系的祖孙三代。

至于同谋诬陷王守仁有没有魏彬一份……天知道。

正德十五年(1520年),魏彬传谕征求对宁王一伙逆臣们的处置意见,众人商议就在南京处决,阁臣梁储、蒋冕则请求如宣德年间明宣宗亲征汉庶人朱高煦例,班师回京告庙、会合勋戚文武重臣明白公审,确保不及无辜,魏彬恻然同意,武宗准奏。无辜的二百余人也因此而脱罪。

宗爱玩,难得以南征为由出来一次,却被南京百官跪请回京,震怒,魏彬哭着恳求奏道:“此皆忠臣为天下社稷计,不可不听。”于是武宗班师。

但武宗迟迟没有回京,京城不安,且传言手握重兵的江彬要造反了。魏彬闻讯,奉命传旨令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鸿胪寺、锦衣卫六科十三道每衙门只留辅佐官一员在京,其余同内阁、皇亲、公侯、驸马、伯爵都赶赴行在(皇帝所在),结果人情愈发恐惧。

这时武宗倒是一点不慌,还在以平定宁王之功给魏彬等按例赏赐。但是,很快,不仅是他,整个国家都慌了。

他病了,第二年新年了也没好,但他还记得加谷大用、张永、魏彬等每年禄米各二十四石,命魏彬会各合营内外提督官阅视军官武艺并考察其是否贤能。

有一天,魏彬等人突然入阁去找杨廷和,说:“御医们都尽力了,我们请求捐出万金从民间招募医生。”

杨廷和不愧是帝师,当即听出了弦外之音:武宗还没有儿子,一旦驾崩,大明江山托付何人?

于是他稍微和魏彬讲了讲选新皇帝的基本法,魏彬也恭敬地应答。

因为武宗身体没好,说好的郊祀礼没有进行。他告诉大家,等自己身体好了再行礼不迟。

但是,这一推迟,便是永远。

告别官场

靠山倒了,受命捧册文、传谕严守诸城门防备奸细的魏彬心里慌得很。

果然,杨廷和来找他了。

原来,杨廷和与蒋冕、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毛纪、司礼中官温祥合谋,想以皇太后密旨的名义干掉江彬,而机智的张永对此也早有察觉做好了准备,而杨廷和此来,就是要说服魏彬合作。

虽然魏英和江彬是儿女亲家,但杨廷和显然不会做与虎谋皮的蠢事,他的把握就是:魏彬胆小怕事,早就怕被江彬牵连了。

虽然另一太监张锐力陈江彬无辜,却被杨廷和驳斥。

于是魏彬果然上了杨廷和的船,与温祥入内禀告太后,好久没出来,杨廷和、蒋冕以为情况有变,有些害怕,好在很快就传来了江彬被捕的消息,大快人心,欢声如雷。

魏英却和乃兄不同心,设计让江彬的党羽吏部尚书王琼跑路了。

魏彬深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在新君登基后,代弟弟辞去伯爵。明世宗下诏改魏英为都督同知,世袭锦衣指挥使。新君登基一月有余后,魏彬就请求告老。

给事中杨秉义、徐景嵩、吴严都说魏彬附和刘瑾,结姻江彬,宜处以极刑,削魏英职务、取消世袭。世宗宽宥不问。

随即福建道监察御史王钧又弹劾魏彬与江彬结姻、内外勾结,世宗于是令魏彬闲住,并应兵部所奏革除魏英等人的职位。魏英和姻亲襄城伯李鄌家的女性们关系混乱,后来就因此罪被处死。

但魏彬却活了下来,即使云南道监察御史萧淮、巡按陕西监察御史王杲、吏、兵二科给事中安磐、行人司行人章侨、南京兵科给事中毛玉等再弹劾其旧罪,世宗也以已有处分为由不再加罪或不了了之,但也不是完全没听,他同意杜绝其侥幸心理,也就此断绝了魏彬等人通过行贿复出的可能性。

悄然离世

即使魏彬不在江湖,江湖也仍然流传着他的传说:当世宗任用宦官崔文言建造乾清、坤宁诸宫、西天、西番、汉经诸厂、五花宫两暖阁、东次阁时,户科左给事中郑一鹏称这些必是魏彬、张锐余党所为,劝世宗不要再犯武宗的错误。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说魏彬被世宗排挤得沦为乞丐,但小编实在查不到出处,故表示质疑。小编也很难想象魏彬会靠讨饭活到嘉靖十八年(1539年)。相比之下,小编宁可相信其墓志所说,“每岁终遣赐白金五十两,以为颐养老臣之礼”。

魏彬死后,获赐钱三万贯,其墓志《皇明故司礼监太监魏公墓志铭》由名臣夏言撰写、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张瓒书写、成国公朱希忠篆写。本文中说魏彬好话的部分,大多就是出自这篇墓志。

虽然墓志贴金的现象非常普遍,但小编相信夏言的节操。虽然墓志称“予素闻魏公之贤,义不忍辞,姑道其实”,但夏言绝不是魏彬的舔狗脑残粉——嘉靖初年,才入官场不久的夏言就上过《查革武职疏》,点名谷大用、马永成、魏彬等结为朋党专权,应该革除他们的兄弟子侄因武宗滥赏所得的武职;而且嘉靖十八年的魏彬,似乎也没有一点值得夏言公然出卖良心为之撒谎粉饰的政治影响力。

相比之下,李东阳为死于正德七年的高凤所作的墓志就显得不那么可信了。嘉靖初年,他就因为“能同时得到性行不同的刘瑾、张永、魏彬等人的欢心”惨遭御史张芹鞭尸。

但是论明哲保身,夏言还真不是李东阳的对手……当然,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魏彬当也和张永一样,是好坏参半的一类人。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高祖李渊:因为一个玩笑,差一点丢了性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有一次,李渊在国宴上喝醉了,然后看着自己的小表弟独孤怀恩,感慨了一句“弟姑子悉为天子,次当舅子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们独孤家女人生的孩子,一个接一个都当上皇帝了,什么时候能轮到你们家男人呢?正所谓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独孤怀恩听了这话,心中立马火冒三丈,这简直是瞧不起我们独孤家族。本就心高气傲的

  • 隋炀帝杨广真的是昏君吗?史书也许会欺骗你,但是历史不会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杨广隋炀帝杨广真的是一个昏君吗?在我们的印象中,隋炀帝杨广一直都是我们口诛笔伐的人物,他杀兄弑父、荒淫无道、贪图享乐,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可在真实的历史中,杨广究竟是一个什么角色?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杨广未登基前在公元569年杨广出生于弘农华阴,也就是如今

  • 宋徽宗被俘北上,哭着写了8字密信,赵构看后为何不去救他?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而与此同时,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在南方称帝,建立了南宋政权,生活那叫一个滋润,尽管时常被金兵追逐,但是有岳飞、韩世忠等名将撑着,赵构自然没有办法顾及自己的父亲怎么样。而等到局势稍微安定下来之后,宋徽宗在1127年7月派遣自己的臣子曹勋,准备让他悄悄逃到南宋,传递自己这边的悲惨情况。在临行前,宋徽宗

  • 隋朝礼部尚书起兵造反,为何失败?原因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隋大业九年,隋炀帝杨广第二次远征高句丽,企图歼灭高句丽,重振大隋国威。不料,高句丽军民拚死抵抗,隋军在辽东毫无进展,陷入了战争的泥潭,后方也发生了暴乱。隋炀帝穷兵赎武,广发徭役,横征暴敛,山东乡民率先爆发起义,战火遍及黄河两岸。在黎阳督运粮草的礼部尚书、上柱国、楚国公杨玄感也趁机举兵起义,并截断杨广

  • 杨贵妃到底有多美?生前容貌被还原,和一位女明星长得很像!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杨贵妃的五官长得非常耐看,一双流盼生光的眼睛,扑闪扑闪的好像会说话一样,如蝶翼一般的睫毛仿佛流连花丛的彩蝶,肌肤似雪,红唇皓齿,秀眉似柳……美得不食人间烟火,就仿佛是从那画中走出的仙子。传闻杨贵妃有“羞花”之貌,这是因为有一次杨贵妃伤心落泪,不小心碰到了一朵花,而这朵花竟然将所有的花瓣合拢了起来,大

  • 赵匡胤问手下为何像叫花子一样将他打发,手下一句回复让他大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有人可能会说赵匡胤家族世代为官,怎么会只比刘邦、朱元璋略强一点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起。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持续不断。普通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自不必说,就连那些拥有一官半职的官员,他们的生活也是非常拮据。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当时只是禁军中一个不大不小的中层领导干部,领着一

  • 唐朝时期盐城境内经历了两次大的战争,而且都跟唐朝一位王爷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隋炀帝像大业十二年(616),隋炀帝第三次巡幸江都。而不远处的盐城境内,杜伏威大战隋虎牙郎将公孙上哲,取胜。十三年(617),隋军右御卫将军陈棱率兵来盐,但他慑于杜伏威,迟迟没有动作。杜伏威派人送女装给陈棱,称其为“陈姥”,将其激怒,双方激战,隋军溃败。杜伏威乘胜进军高邮,留部下韦彻守盐城。韦彻,今

  • 古代惨不忍睹的腰斩酷刑,一般会用在什么人身上?方孝孺现身说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随便查阅了些史料,上面记载着酷刑我简单列举了一些,诸如夏商时期的膑刑、战国时期的活埋、春秋时期的车裂、商朝的炮烙以及五代的凌迟等等。这些酷刑让人生不如死,让身心遭受到极大的折磨后才一命呜呼,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不过我们今天聊的问题并不是以上的酷刑,而是腰斩!这种刑法一般会用在什么人身上?它的起

  • 唐宪宗中兴唐朝,爆锤藩镇不留情,三战三捷大显神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宦官在唐德宗的扶持下掌握了禁军的领导权,藩镇在唐德宗的姑息纵容下形成了自择主帅的风气,这两股势力反对王叔文的改革,支持唐宪宗上台,完全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试图维持唐德宗时代的局面。然而唐宪宗并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皇帝,他念念不忘唐太宗和唐玄宗时代的盛世,渴望打破唐德宗时代的局面,改变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败

  • 明代名臣徐阶年轻时科场得意,做官后不畏强权,官至内阁首辅大臣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考卷却是波澜周折,差点让自己名落孙山。应天府批卷考官看到他的卷子,不知道什么原因,心生厌恶,气不打一处来,二话没说,顺手便丢到了落榜的那一堆里。而这一幕呢,恰巧被走进来的主考官看到了,鬼使神差地,主考官顺手捡起了刚刚被批卷考官阅过的徐阶的试卷。这不看不要紧,一看眼前一亮,紧接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