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演义,全是演义!真实的包拯审过什么案子?

演义,全是演义!真实的包拯审过什么案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930 更新时间:2024/1/21 8:58:44

提起铁面无私包青天,那就是不畏权贵、为民请命的代言人,但实际上,那些著名的“铡美案”“狸猫换太子”都是民间传说,真实的包拯是没有审过这些案子的。不过,案子虽然是编的,但包拯的为人是真。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包拯到底做了什么才让后世如此推崇?

影视剧中的“包青天”。来源/电视剧《包青天》截图

欧阳修与包拯的恩怨

说包拯“坏话”的名人,最突出的是欧阳修。我们就先从欧阳修和包拯的恩怨说起。

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欧阳修生于景德四年(1007年),包拯比欧阳修大八岁。包拯的父亲中过进士,后来不知道为什么退居乡里;欧阳修早年丧父,家世也不算显赫。

包拯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考中进士,名次不详;欧阳修在天圣八年(1030)甲科十四名进士及第。据说,欧阳修本来是可以中状元的,但是锋芒过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实际上,欧阳修的排名被挪后,更可能和朝廷党争有关。包拯不如欧阳修才华横溢,但不到三十岁中进士,可以算是个考场达人,非寻常学子可比了。

步入官场后,欧阳修虽然仕途颇坎坷,却大体算活跃的风云人物。包拯由于家庭原因,基本游离在官场边缘,算是耽误了十年。直到景祐四年(1037),包拯才获授天长(今安徽滁州天长县)知县。之后包拯倒是升迁颇快,到庆历三年(1043),包拯回到朝廷,进了御史台,即成为朝廷监察系统的一名官员,提携他的人,是御史中丞王拱辰。

王拱辰是欧阳修那一榜的状元。有谣言说,由于殿试之前,欧阳修是礼部试第一,那榜状元欧阳修本来是志在必得的,特意做了件新衣服。结果这件衣服被王拱辰试穿了,因此王拱辰沾了灵气,结果状元就落到他头上。谣言归谣言,确实反映了欧阳修和王拱辰虽然都是前参知政事薛奎的女婿,但关系却别别扭扭。

庆历三年十一月,也就是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加里行二字表示资望尚浅)那个月,欧阳修上书宋仁宗,声称御史台的官员,“多非其才”“无一人可称者”。欧阳修是庆历新政的活跃人物,王拱辰怎样陷害新党的滕宗谅(就是引出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滕子京)、苏舜钦,则是宋代历史上著名的段子。所以,若按照党争思路,包拯和欧阳修的矛盾是注定的。

在一些政策问题上,可以看出包拯和欧阳修是明显对立的。比如,欧阳修认为,天下官员不合格的太多,应该加强监管。欧阳修非常理想主义,以为只要朝廷精选二十来个按察使,对地方官进行巡视、考核,半年时间,“足以澄清天下”。

庆历四年(1044),包拯则有《请不用苛虐之人充监司》的奏议,大致指出了这样一些问题:

第一,真正有背景的官员,监察官员也是不敢管的,大多数只是抓毫无背景的凑数,结果是“孤弱无援者则按以深文,权势豪滑者则纵而不顾”。

第二,真正道德高尚、认真办事的官员,往往人际关系是不好的,360°环评下来,往往最差的就是他们。考核越严格,越是逆淘汰,“遂使守节之士或负终身之玷”。

第三,加强考核之后,官员就会不择手段刷绩效,百姓负担只会更重。“方今民力凋残,国用窘迫,若乃传用刻薄好进之吏,则民不聊生,窃恐非国家之福也。”尤其是借机增加赋税的行为,真是为国家收集怨恨了(“为国敛怨”)。

这些说法当然让欧阳修十分气愤,宋仁宗改革的意志本来就不很坚定,这些问题一摆出来,皇帝自然就想退缩了。

影视剧中,欧阳修弹劾包拯。来源/电视剧《清平乐》截图

欧阳修上书宋仁宗,表示包拯等人是“妄说”,并想和包拯当面论理(《论台官上言按察使状》)。包拯虽然不像欧阳修那样文采斐然,但奏议中确实不见党争的意气,全是摆事实讲道理,对事不对人。文末表态,还是支持改革,不过要求注意监管官员的素质而已,这本来也就是欧阳修自己的主张。

前后两位开封府之争

庆历五年(1045),新政失败,欧阳修被贬滁州,在滁州,欧阳修作了著名的《醉翁亭记》标榜自己的豁达状态。到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回朝,很得宋仁宗信任,但至和元年(1054)八月,欧阳修又遭贬。仁宗旋即后悔,让欧阳修不要离朝,与宋祁一同修史书。嘉祐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这一榜人才济济,号称“龙虎榜”,包括苏轼、苏辙、曾巩这样的文学名家,张载、程颢、程颐这样的理学大师,还有曾布、吕惠卿、章惇这样未来王安石变法中的新党大将。这一年,也是欧阳修人生的高光时刻。与欧阳修的起起落落不一样,包拯的仕途显得比较平顺甚至平淡,他在地方做了几任转运使,有时也调回朝廷,都有政绩。除了一次因为举荐非人被连累外,大体一直在升迁。

文徵明书法《醉翁亭记》。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嘉祐三年(1058)六月,包拯权任御史中丞,这是御史台的长官,俗称“台长”,算是皇帝的心腹之任。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次年(1059)正月,京师大雪,天地酷寒,堂堂天子脚下,竟然尸横道路。开封府尹欧阳修请求停止当年的上元节放灯活动,节约开支,赈济灾民。包拯也提出如何救灾的方案,在重大灾情面前,两个人是能够良好合作的。

欧阳修在开封只工作了半年,雪灾后不久转到其他岗位。接替他的人,正是包拯。包拯一上任,就一连弹劾掉两位三司使(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主理财赋,三司使也就是主管国家财政的官员)。

影视剧中的开封府。来源/电视剧《包青天》截图

首先是张方平,理由是张方平乘人之危,贱买富户的家产。

张方平被免后,宋祁接任。包拯又弹劾宋祁,理由是宋祁生活奢侈,宋祁的兄长宋庠是宰相,宋祁理应避嫌,不适合在三司使这么重要的岗位上。

包拯提出的罪名都是成立的,不过按照大宋朝的惯例,这些问题通常也是不追究的。更引人遐想的是,宋祁被免后,宋仁宗干脆任命包拯为三司使了。根据惯例,宋朝任用执政,多从三司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御史中丞进拜,俗称“四入头”,包拯已经做过开封府尹、御史中丞,再担任三司使,以后升迁为宰执,希望也就更大了。

欧阳修和张方平交情一般,但两个人的关系向来被认为是君子之交的代表。当年张方平发现了苏洵、苏轼、苏辙的才华,自觉影响力不够,把这三个人推荐给自己的对头欧阳修,欧阳修果然对苏家父子大力提携;宋祁则是与欧阳修一道修《新唐书》,关系是不错的。

所以于公于私,欧阳修都有必要说话。欧阳修指出,包拯以并不太有力的罪证,参倒了两任三司使,自己当上这个职务,实在太容易引人猜疑了。欧阳修说,我大宋的言官能够有如今这样良好的风气和足够的公信力,真是太不容易了。言官的公信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你挑了别人的毛病,自己并无什么好处,大家才会相信你是出自公心。现在,包拯得到的好处实在太大了,欧阳修表示,他相信包拯的人格,但天下人未必相信,所以包拯理应避嫌。

总之,不能让包拯担任三司使,可让他去当别的官,这是“全拯之名节”,为了包拯好,也是“陛下用谏之效已著,实不欲因拯而坏之者”,也是为了维护陛下好不容易打造出来的环境。

当然,欧阳修还是批评了几句包拯“素少学问,朝廷事体或有不思”“学问不深,思虑不熟,而处之乖当,其人亦可惜也”,这是指责包拯贸然同意就任三司使思虑不周,可能也是想起了当年包拯为了一些具体弊端而批评庆历新政的旧怨。

此时,已经年过半百的欧阳修,早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才子。当年的名篇如《与高司谏书》根本是怼脸骂;现在行文,则是处处顾全大局,显得是在为包拯着想。文章做到这份上,当然让人无法辩驳。包拯因此待在家里,躲避代理三司使的任命,但宋仁宗不许,过了一段时间,包拯到底成为权三司使。

不论是包拯弹劾张方平和宋祁,还是欧阳修反对包拯入主三司,要深挖不良动机,一定可以找到;要作善意理解,也一定可以说通。所以,动机问题,这里就不必深究了。

到嘉祐六年(1061),包拯这个“三司使”的“权”字去掉,表示转正,不久后又拜枢密副使,按照惯例,再积累一点资历,就很可能要担任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但嘉祐七年(1062)五月,包拯在枢密院处理公务时,突然得病,不久后去世。显然,包拯算是北宋中期的一位重臣,虽然不像过去民间文艺中描述的那么举足轻重,但也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不重要。

什么成就了包拯的名声

历史人物包拯和小说、戏曲、影视之类文艺作品中的包拯,形象差别巨大。这一点如此众所周知,以至于不得不说一句,至少有一点,真实包拯和艺术包拯还是高度一致的——那就是包拯深受百姓爱戴。老百姓喜欢包拯的原因,说穿了也很简单。

“包青天”额顶月牙、黑面耿直的形象深入人心。来源/电视剧《包青天》截图

第一,包拯是清官。比如说,端州的砚台最有名,照规矩,是要向朝廷进贡的。做端州知府的人,以此为名敛取的砚台数量,向来是贡品数的几十倍。因为端砚拿来给当朝权贵行贿,效果实在太好了。包拯知端州,就打破了这个潜规则,该进贡多少就征收多少,他在任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对端州的砚工来说,这就是意味着这年的负担,只是往年的几十分之一。多生产出来的砚台,都可以变成自己的收入。

史料中包拯的事迹,往往是这一类,包拯是想方设法减轻民众的负担。有些做法,长远看来效果如何,当然可以讨论。比如包拯曾建议说,漳河流域土地肥沃,都用来养马,很可惜,不如给老百姓种田。又建议说,河北地区驻扎大量军队,军费惊人,不如无事的时候不要驻军,改成要求河南地区加强民兵训练,有突发情况,迅速集中即可,这样一年的开支,还不如屯兵的一个月。这些建议的共同点是:国防角度看有点冒险,相关领域的贪官污吏的既得利益严重受损,老百姓的收益,则立竿见影。

欧阳修批评包拯“朝廷事体或有不思”“学问不深,思虑不熟”,其实这些都可以算案例。这种做法,确实缺乏“先苦一苦百姓,骂名我来担”的精神,在当权者眼里有点不识大体。现代人受教育水平太高,吃得太饱,看问题动不动上升到从国家的命运历史的进程上着眼,喜欢说清官的意义也不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设身处地,古代百姓饭都吃不饱,凭切身体验,自然赞美清官。

第二,包拯是能吏。这个“能”,包括侦破案件的能力,但破案能力不是主要地位。《宋史·包拯传》中只有一个破案故事:包拯出知天长县时,有一农人状告一个歹人割去他们家耕牛的舌头。包拯命农人干脆宰牛卖肉,不久后,便有人来举报他私宰耕牛。包拯略加审问,举报者果然就是割去牛舌之人。原来包拯分析:割牛舌无利可图,理当是仇家所为。牛主私宰耕牛,仇家自然要来举报,这就自投罗网了。

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不论儒家、法家,对福尔摩斯的破案能力,总体是鄙视的。孔子说过“听讼吾犹人也”,韩非子则嘲笑名相子产亲自破案是多此一举。包拯是差点做到宰执的人物,所以正史本传中破的案子,只此一件。搜检《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人笔记,包拯破案的记载还有不少,这些史料,总体可信度很高,但正史不收,只是觉得不值一提而已。

当然,这些案子大多数确实没什么戏剧性。实际上,高智商犯罪从来是极少数,案子之所以难办,多半只是因为牵扯到复杂的人际关系而已。包公的“能”,正在于他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人际关系特别干净的人。

朱熹说自己读到过一则材料:包拯年轻时曾和朋友一起住在寺庙里,邻居还有一个有钱人。这个有钱人几次请包拯他们坐下来聊天,或者吃个饭,包拯总是找理由推脱。朋友觉得不妨接受邀请,包拯正色说:“我们将来很可能做地方官,和富人有交情,以后恐怕被连累。”(《朱子语类》卷129)

朱熹于是感叹,自己这个时代,地方官和本地的有钱人往往关系太好,后来有问题要处理,掣肘就多了,包拯真是学习的榜样。《宋史》本传则说,包拯日常连私人间的书信往来都没有,“故人、亲党皆绝之”。这肯定是有所夸张的。包拯当然有自己所属的政治派系,本党派的一些基本立场,还是不能违背的。但比起大多数官员,包拯在官场和社会的关系网络中,陷得不深,因此可以比较干脆而公平地对许多问题做出判断和处置,是可以相信的。

如包公墓志铭里提到的两个事例:

一是有位“贵臣”拿了人家的货物后赖账,包拯逼他还钱,贵臣仗着权势,不同意,包拯就直接把他传唤到公堂对质。

一是宦官家的园榭,侵占惠民河的河道,导致淤塞不通。一次京师水灾之后,包拯乘机把这些违章建筑全部拆毁。

办这类案子,重点不在破案能力,在不怕得罪人的胆色和执行力。“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名声,便由此而来。

还有一点应该强调的是,看包拯的履历,监察之外,他在财政领域的工作经验,也很丰富。从前面引用的一些材料就可以看出,包拯讨论问题,基本不谈价值观,他比较善于从技术性、事务性的角度出发,处理财政问题,这是应有的态度。比包拯更富有文学才华的官员,则往往缺乏这种素质。

包拯做过三司户部判官,还做过几任转运使,宋代转运使职掌扩大,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但仍以财赋为首要工作。包拯在这些岗位上工作表现是很好的,所以宋仁宗才会不顾欧阳修反对,让包拯担任三司使。

第三,包拯做人很宽厚。提到包拯,早期史料往往会强调这一点:包拯说话很直接尖锐不给人留面子,但发表的意见,却是平和公允的;包拯对待下属,态度是严厉的,但考核的时候,却绝不吹毛求疵。对百姓,包拯更是十分关爱。《宋史》本传最后的论赞也说:“拯为开封,其政严明,人到于今称之。而不尚苛刻,推本忠厚,非孔子所谓刚者乎?”这点很难得。因为清廉而刚直的官员,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苛刻。司马迁写《酷吏列传》,不少酷吏,很清廉。清末刘鹗的《老残游记》,更是对“清官”大力挞伐。也就是说,这是贯穿中国古代史的一个现象。

有时,是一个官做了清官,就产生了一种道德上的自恋,觉得自己问心无愧,自然可以为所欲为。所以,清官也就格外刚愎。一个能力很强的官员做一个清官,意味着不能把自己的能力变现。若非道德极高,他追求的是什么呢?自然多半是要权,是更快的升官。所以他为了在考核中表现出色,可以不择手段。

所以清官、能吏和宽厚,实在是难以兼得的。有的官清廉又能干,但是特别凶暴;有的官清廉又厚道,但是非常无能;有的官能干,对下属也是真提携,但是特别贪婪。包拯就是三者兼备的人。所以,宋代百姓感念包拯的好,是自然不过的。

正因如此,民间艺人在塑造包拯形象时,遇到了一个难题。动人的艺术形象,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让人瑟瑟发抖。比如,现代很多人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还有《水浒传》中的李逵,真碰上那等倒霉吧。同理,现实生活中很容易让人感念他好的人,在艺术作品中毫无吸引力。宋朝人称赞包拯是最好的开封府尹,理由是“本朝称治天府以孝肃为最者,得省事之要故也”(徐度《却扫篇》)。只是清廉、刚直、厚道,事都省了,还讲什么故事呢?

宋代话本里,包拯的形象比较单薄,确实,当时的人既要赞美包公,但年代又太近,故事讲得不能离现实太远,所以左支右绌。越到后来,越可以放飞自我。文人喜欢猜字谜,便讲字谜可以破案的故事;老百姓喜欢看侠客,就在包拯身边多安插几个侠客。故事不用编新的,现成的公案故事,把审案的官员,改成是包拯就可以了。

连环画中的“狸猫换太子”。来源/李家平编《七侠五义》(上)

这个创作传统,大概一直延续至今。20世纪90年代,港台拍摄《包青天》系列,囊括传统的各种冤案;21世纪的《少年包》,则对海外奇谈也拿来主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隋唐演义:是褚人获玩穿越,还是李世民穿越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隋唐演义李世民登上皇位,穿越隋唐辅佐李世民的小说,隋唐演义中李世民的六大战神

    自古以来,要想成大事者,必定要先经历一番磨难的,李世民也是如此,于是,在书中便出现了李世民,被李密囚禁的故事。不过,在这次的囚禁当中,李世民也是有惊无险,虽然被李密捉住并囚禁,但是,在这次囚禁当中,李世民不仅结识了日后帮助自己创立大业的英雄们,还结识了自己的一段美好姻缘。不过,从李密处逃脱之后,李世

  • 『金石碑拓』北宋《郭文庆妻刘氏墓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故彭城刘氏墓志铭并序:夫人郭文庆妻姓刘氏,河清高赀者信之息女,而今汧源尉滋之姊也。夫人孝滋婉淑,而能奉夫以礼夫殁,十馀岁不喜谈笑,真有古节妇之风。又能力教诸子,各随品器,非隶以儒业,则诲之孝谨。壶彝严整,乡里称之。年四十九,嘉祐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以寝疾卒。卜嘉祐八年十月三十日得吉,穿其夫之茔而袝焉

  • 日本发现原版吴三桂讨清檄文,披露明朝公案真相,清朝极力掩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这首诗正是诗人通过描写陈圆圆和吴三桂的爱情故事,进而对吴三桂叛变行为的谴责和批判。历史上的吴三桂背叛了大明王朝,而日本的资料却记载的却是吴三桂讨伐清朝,并且清朝也在极力掩盖历史真相。这些资料是什么?清朝为何要极力掩盖历史真相呢? 一、在日资料,讨清檄文 吴三桂,这个名字大家不仅不陌生,而且对其有着非

  • 武则天封禅时曾埋下一件宝物,千年过去后,被河南一农民发现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武则天泰山封禅金册,登封市武则天封禅遗址,武则天封禅事件

    公元前26世纪,黄帝为了祭祀上帝而营造了一座明堂,从此开启了中国帝王祭祀建筑的先河,后来众多认为自己功绩很高,可以与黄帝并肩的帝王也纷纷开始类似的祭祀活动,这就是“封禅”的发端。而且想要封禅也是具备一定条件的,并不是说只要是个王、帝就可以封禅。在《史记》中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曾经想要自己前去

  • 长期断货的必备案头书,「宋朝GDP占世界80%」的误读就出自这里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GDP自然是很后起的概念,这句话其实并非空穴来风,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史》曾经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经济规模进行过详细测算,这个“80%”的提法就来自这里。这张图中,78.9并非百分比,它表明公元1000年时候亚洲(不包括日本)GDP为789亿(国际元),占世界的67.55%,而实际

  • 朱元璋为何不杀徐达?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尽管这只是传说,但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徐达的为人:一生小心谨慎。徐达,字天德,1332年出生于濠州钟离永丰乡(今安徽凤阳东北)。自小家境贫寒,与朱元璋一块放过牛,两人从小就很要好。1353年(元朝顺帝至正十三年)夏,徐达追随郭子兴造反,结识朱元璋,在他手下当了一名头领。。他为人宽厚,深通兵法,历数十役

  • 武则天命令:时候不早,快替我解开龙袍,薛怀义面露难色:这2天,我清心寡欲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武则天遇见年轻力壮的薛怀义,薛怀义为什么会得到武则天的欢心,薛怀义对武则天的感情

    可骂归骂,武则天手头就这一个“面首”,总不能宰了吧?薛怀义趁势告辞,哼着歌儿,一路小跑出了皇宫。武则天猜的没错,薛怀义自恃宠爱,已经看不上她这把老骨头了。走在路上,他突然看见一列出殡的队伍,为首的道士,正在叽里咕噜念着什么。薛怀义一下来了脾气,上前揪住道士,“老道,你说说,如来爷爷和老君爷爷,哪个厉

  • 朱棡逝世打乱朱元璋布局,朱允炆:三叔若活着,朱棣肯定不敢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想当初刘邦一个地痞流氓如果没有韩信张良等人的帮助怎能击败强大的项羽,可最后想想他又是怎么对待韩信这些股肱之臣的;再有当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可最后建立王朝后却用了一招杯酒释兵权寒了众家兄弟的心。再有和尚乞丐出身的朱元璋也算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跟他打拼天下的开国将领几乎没有人得以善终。虽然

  • 明朝危难,此人提出2条奇策,一条可灭八旗,一条可增国土22万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明末清初之际,内政腐败、外临强敌的明朝危在旦夕,在此危急存亡之秋,明朝大学士徐光启提出2条奇策,一条可灭八旗,一条可增国土22万。只可惜,当时统治者的庸碌使得徐光启的妙计没能完全发挥出一百分的作用,两百余年的大明王朝最终也为满清政权所取代。 师夷长技以制旗 徐光启最初是万历年间进士出身,后步入仕途,

  •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堂弟率大军造反,死前大骂你会和我一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2022年玄武门规划,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有多惨烈,玄武门全集免费

    这个堂弟名叫李瑗,要算起来李瑗的身份和皇族之间挨得也算是很近,虽然他并不是李渊的儿子,但是二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学员关系,李瑗的父亲李哲是隋朝柱国、备身将军,在唐建立以后,被李渊追授为庐江王,因为去世得很早,所以在唐建立以后,李瑗就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并担任了刑部侍郎等官职。但在史书上,李瑗的评价并不是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