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明朝到共和国,活了600年的屯堡人:一群被“遗忘”的汉族人

从明朝到共和国,活了600年的屯堡人:一群被“遗忘”的汉族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998 更新时间:2024/1/24 15:45:51

他们穿着明朝时期的服饰、说着明代江南的方言、操持着明代传统的手工艺,俨然一副600多年前的模样······

这个族群就是“屯堡人”——一个几乎被时代“遗忘”的特殊汉族!

安顺平坝的屯堡人

屯军和土著的血与火

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屯堡人”并不为人们所熟知。

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是哪一个民族——毕竟谁能想到,身着类似于少数民族服饰的人竟然能说一口流利的江淮方言呢!

尽管此前并没有人在意他们的存在,但屯堡人有自己的坚守,而这份坚守则要从600多年前的明朝开始说起······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

但即便如此,对于一个新王朝而言,边陲地区始终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这其中就包括今天的云贵地区。

当时,占据云贵的是元朝亲王八匝刺瓦尔密,他自恃地域偏远且有山川为障,并不惧怕朱元璋,在几次劝降都无果的情况下,朱元璋只能用武力征服了。

1381年9月,朱元璋任命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兵分两路远征云南:一路从湖广方向西进,另一路从四川南下。

次年二月,明军势如破竹攻下大理,包括贵州在内的西南地区正式纳入明朝的版图。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云贵地区毕竟是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军队迟早是要撤回来的,派重兵驻守的话供给又是一个问题。

一番头脑风暴之后,朱元璋最具创造性的管理制度诞生了:

卫所军屯制度!

到底什么是“卫所军屯制度”?

其实,所谓的卫所军屯制度包含两个内容:

卫所

军屯。

卫所,是一种明代兵部所辖的基层单位,其建制类似于今天的基层兵营,负责对地区实行军事保护。

而军屯则是明代实行的“兵粮自足”制度,驻守在某地区的士兵一部分负责驻防,另一部分则负责种田,所收获的粮食无需上缴,留给部队自产自销。

朱元璋曾非常骄傲地说:

“我养百万雄兵,却不费国家一粒粮食!”

于是,在这样的双重制度驱使下,第一批来到云贵地区的屯军和官民就成为了“屯堡人”的祖先。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第一批屯军来到贵州时的景象:

历经秦汉唐宋元都没能得到完全开发的贵州,在明朝依然被视为化外之地,甚至在封建华夷观念中,贵州是山鬼居住的地方,交通闭塞,土地贫瘠。

当承载着先进文明的屯军移民和落后蛮荒的土著相遇时,激烈的对抗就无可避免了!

翻阅贵州志史,几乎满纸都是血与火。明代276年中,贵州发生大小战事的年份共有145年,占明朝历史年份一半以上!

屯军的到来破坏了贵州土著原本的社会关系,卫所和军屯占据了本就有限的耕种资源,这极大地刺激了当地土著的敏感心理。

被剥夺财产的当地各族民众别无选择,只能为自己的尊严、权利以及土地而抗争到底。

如此所导致的结局往往是两败俱伤:

贵州土著惨遭屠戮,而明朝政府也白白耗费了巨额的军力与财力,甚至有些时候发生战争的地区都不能通行。

这些无疑都加剧了贵州和中原政权的对抗。

追溯民族优越感

战争与和平往往是共生的,屯军和土著的抗争说到底也只是一种应激反应而已,当最初的气血上涌过去以后,剩下就是冷静思考了:

作为明朝政府而言,如何更加行之有效地进行控制呢?

有趣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朝廷大臣们想出来的,而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填南”。

何为“填南”?

简单来说就是民间自发移民。

和屯军相比,平民移民原因就复杂多了:内乱、饥荒、流放······等等。

但有一样是可以肯定的,平民移民带给贵州的绝对不是战火,而是一种文化的迁入——一种带有先进文明优越感的文化。

这些自发组织移民到贵州的中原百姓实行了区别于“军屯”的制度:民屯。

民屯不具备军事压力,因此在和贵州土著的交往当中显得要和平一些,但也不是绝对的和平——

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的汉民又怎会轻易地和被视为蛮夷的人分享呢?

我们不妨再设身处地地联想一下,平民移民来到贵州后会在哪里落脚呢?

自然是和有着同样文明归属的军屯户们比邻而居了!毕竟谁也不会随便就和陌生人共居吧,更何况还是蛮夷呢?

军屯代表政府、民屯代表子民,再加上陌生且敌对的大环境,一种分化于贵州土著文明的区域就自发地形成了。

这不仅仅是地区的分化,更是一种文明的相互排斥!

无论是军屯还是民屯,他们共同构建的这一民族聚落成为了贵州土著区域的“国中国”——他们所承载的汉文化被贵州土著文明所包围。

而这两种文明的边界线则是文化、习俗、礼仪等精神层面的信仰。

纵观整个历史,我们其实很少能看见两种文明长久共存的——强势文化必定会吞并落后文化,先进文明必定会同化落后文明。

但历史的巧合偏偏落在了“屯堡人”身上,他们携带的华夏文明既没有被蛮夷同化,也没有同化蛮夷!

即使是今天,屯堡人的文明依然独立在贵州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之间,这是为何呢?

【文化优越感】

这是一个被经常谈起的话题,相较于当时落后的贵州土著来说,先进的华夏文明尤其是农耕技术方面无疑是最大的刺激。

举个很浅显的例子:

一个穿着雍容华贵的富家子弟突然出现在了贫民窟里,这种对比所产生的落差正是文化优越感的集中体现。

这种优越感被带到了屯堡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晚明时期。

晚明时期追求“奢靡之风”,包括五大类:

衣:

讲究质地、花色、款式等

食:

讲究食材、烹饪方法、宴请规模等

住:

讲究建筑风格、建筑规模,建材等

行:

讲究代步工具的选择

交际:

讲究婚娶,祭祀、丧葬的仪式感等

这其中所包含的宗教信仰、民族习俗并不是当时贵州土著所能理解的,更客观地说,这些东西的花费也并不是他们所能承担的。

因此,精神和物质方面所追求的不同维度成为了屯堡人能“独善其身”的先决条件。

但屯堡人的奢靡之风和内地的奢靡之风又不完全一样!

明朝自正德开始,社会的风气就逐渐堕落,到嘉靖时期更是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而身处云贵地区的屯堡人因为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其生活方式和内地的汉人相比显然也不在一个级别。

因此,对于屯堡人来说,奢靡之风成为了一种象征,他们用这种看似高贵的生活方式区别于当时的贵州土著,但就其实质而言,并不上升到社会风气堕落的高度。

如果说文明优越感只是让屯堡人不被同化的话,那么屯堡人没有同化周边的蛮夷又作何解释呢?

【自我封闭】

这其实是很难得的事情——先进文明竟然没有主动去驯服落后文明。

华夏民族的不断扩大首先是源于文明的传播,相对落后的文明被逐渐同化是必然的趋势,但这有一个大前提:

以扩张为最终目标!

很明显,迁徙到贵州居住的屯堡人并不是带着这样的目的来的,屯堡人的汉人祖先大多都是被迫来到贵州的,对于他们而言,其实就是想找个地方安顿下来,仅此而已。

在当时,但凡有一点办法,谁也不愿意离开内地啊,更何况,屯堡人的祖先是从江南水乡过来的!

没有攻击意愿的心理促成了屯堡人独善其身的性格——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汉民是不会随意举起屠刀的。

我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另一个小故事:

浙江缙云是南方地区祭祀黄帝最出名的地区之一,我们知道,黄帝文化其实是在北方比较盛行,那么为何会在南方小镇缙云流传呢?

据说,缙云氏是黄帝掌管南方的官员,后来缙云氏的分支因为触怒了舜被流放到今天的缙云一带。

在当时,缙云也是蛮荒之地,为了凸显自己的优越感,缙云氏的后人就在这个地区设立了黄帝祠宇,通过祭祀黄帝的方式来彰显自己族群的优越性。

缙云黄帝祠宇

这个典故和今天我们所说的屯堡人很相似。

我大致可以猜到,来到贵州的屯堡人祖先并不都是自愿的,更多的是被迫的,或者迫于压力,或者迫于生计,无论是哪种都足以让这群千里漂泊的人感到既羞耻又自傲。

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作用下,屯堡人的祖先就立下了规矩:

一切都以明朝为想象!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屯堡妇女的服饰:

屯堡人爱穿蓝色或者黑色,妇女头上都会裹着头箍,而头箍正是明朝妇女头上的一大特色。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屯堡妇女的服饰是传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夫人“马大脚”的服饰,俗称“凤阳汉装”。

这些服饰从安徽传来,如今在安徽当地早已失传,但是在屯堡却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因此,我完全可以想象,屯堡人的祖先对于周边的蛮族绝不会报以征服的心态,他们所想要的,其实是一种区别于蛮夷的生活状态。

从这一点来看,屯堡人的“自我封闭”也就很好理解了。

如今,“屯堡人”又该何去何从呢?

坦白地说,我并不能很准确地预计“屯堡人”未来的生存情况,作为一个鲜活的历史烙印,我当然不愿意看到他们走向衰落。

但现实情况是,安顺地区的屯堡人内部分化已经很严重了,这种分化包括聚居地的分离,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对“屯堡历史”的不同解释。

在如今多元化且飞速发展的社会中,这都是难以避免的情况,不过,让我感到欣慰的是:

有关屯堡人的历史记述依然在屯堡人中间传承着,当物质变迁斗转星移时,精神传承就成为了唯一的永恒!

我想,只要将屯堡人的故事继续传承下去,那么“屯堡人”就不会消亡,正如他们所走过的600年一样······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唐玄宗对杨贵妃究竟是不是真爱?错误的时间却碰到了对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熟悉这一段历史的人应该都不陌生,杨贵妃其实起初并非是唐玄宗的妃子,而是唐玄宗儿子李瑁的爱妃。只是奈何杨玉环的容貌真的称得上绝艳,而同样在《长恨歌》中白居易这位大诗人也有提到杨贵妃的容貌,说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可见其颜值之高。当然我们也知道在古代女子祸国殃民这句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倘

  • 关于元朝,蒙古史料与我国记载差距很大,是故意为之还是文化差异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蒙古人的史料记载,与我国史料到底有哪些不同?对比之下才见差距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必须要说明一件事,我们不可能对整个蒙人历史与我国历史相对比,还是以元朝这个王朝为轴心,来看其不同之处吧。首先我们要认识一下河套地区的正确属位,所谓河套,它是指黄河沿着贺兰山一路朝北至阴山转向东方,再绕吕梁山向南环绕,如此几

  • 武则天为争宠杀害自己的女儿嫁祸给皇后,或许我们都误会她了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欢言,发衾视儿,死矣。又惊问左右,皆曰:‘后适来。’昭仪即悲涕,帝不能察,怒曰:‘后杀吾女,往与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此文讲诉了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王皇后前去看望,等皇后离开后,武昭仪闷死

  • 杨玉环睡觉喜欢打呼噜,为何唐玄宗还如此宠爱?原因很是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李隆基其实也是仪表堂堂,据史书记载,李隆基高俊挺拔,英俊潇洒,再说了,古代的皇家子弟的质量都很高,因为他们的基因都很优异。历史上,李隆基是有个原配妻子的,当时他还没有成为皇帝,王有容就成了他的原配妻子了,后来他当上皇帝,自然王有容也变成了皇后,但是后来这个王有容一直没能给皇帝生下皇子,连个公主

  • 军事占据优势的北宋,为何始终无法平定西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只是军事上取得这样成绩的宋朝却始终无法真正灭掉西夏,无论取得多大的胜利最后都能让西夏缓过气来,继而再次爆发宋夏战争,这一点和汉唐时期的灭国战是极大不同的。很多人认为,这是宋朝“杯酒释兵权”后造成的后遗症,文强武弱的背后缺乏开拓疆土的意识,只懂得守成而治。而汪郎认为恰恰相反,宋在对阵西夏的时候是具有开

  • 武则天母亲43岁结婚,其身世已成千古之谜,晚年“韵事”颇为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579-670),号太贞夫人,出身于关陇名门,为隋朝宰相杨达之女。杨氏是在武士彟的原配相里氏逝世后,由李渊做主、桂阳公主(李渊之女、杨氏的弟媳)最终撮合,43岁时嫁到武家的,育有三女,长女嫁给了贺兰越石,三女则嫁给了郭姓,早殁,次女即是武则天。母凭子贵,到了杨氏这里变成了母凭女贵。

  • 古城风云·锦衣卫!宁夏儿童沉浸式剧本杀《少年锦衣卫》火热上线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剧本杀《少年锦衣卫》一场守卫古都的正义之战一场路途惊险刺激的脑部战争少年们向着藏兵洞出发凭着超人的智慧和勇气通过重重关卡破解了五大谜题成功拿下五块令牌解救皇帝!日2022年 8 月历日一二三四五六__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集结日21222324252627集结

  • 武则天的女儿怎么死的?真相残忍,史书都不敢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这就说到她在后宫的上位过程,当时王皇后把她弄回宫里,是让她对付萧淑妃的。然而她却来了个恩将仇报,想要把皇后给废掉,为此她就设了一个圈套让王皇后钻。虽然王皇后只是前来看望她刚生下的女儿,但她却乘着这个功夫,狠心把自己的女儿给捂死了。那么有人就说了,唐朝都没有记载的事,凭什么相信宋朝的史料呢?其实更

  • 从现代人眼光看:崇祯该如何做,才能守住祖宗基业?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大明帝国灭亡,后世深感惋惜,认为本可以复兴的王朝,硬是被崇祯一手玩得稀巴烂。其实,崇祯上台时,手头掌握的牌不可谓不好,对手也远没想象中那么强大,复兴帝国也并非不可能。那么,从现代人眼光去看,崇祯如何做,才能守住祖宗基业呢?01.培植下一个“魏忠贤”,对抗文官集团,给自己挡枪如今许多人都说,崇祯诛

  • 唐朝善交友的人是谁?当属程咬金,他说有这4个朋友就足够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点,唐朝最擅长交朋友的人——程咬金应该深有体会。甚至有人认为:程咬金这一辈子,有这4个朋友就足够了!程咬金的传奇经历在各种民间传说和影视剧里,中老年的程咬金,都被塑造成一个人缘不错的老好人形象。而在历史上,他不光交游广阔,而且同样有着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程咬金祖上在北齐当官。他出生后家族虽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