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军事占据优势的北宋,为何始终无法平定西夏!

军事占据优势的北宋,为何始终无法平定西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860 更新时间:2024/1/17 3:43:21

只是军事上取得这样成绩的宋朝却始终无法真正灭掉西夏,无论取得多大的胜利最后都能让西夏缓过气来,继而再次爆发宋夏战争,这一点和汉唐时期的灭国战是极大不同的。

很多人认为,这是宋朝“杯酒释兵权”后造成的后遗症,文强武弱的背后缺乏开拓疆土的意识,只懂得守成而治。

而汪郎认为恰恰相反,宋在对阵西夏的时候是具有开边意识的。之所以每次都能让西夏在绝境中重生,主要在于宋朝内部对西夏的态度是,打服西夏让其臣服!

1、西夏对宋而言只是藩镇,和辽国是截然不同的外交关系,所以西夏必须臣服大宋!

宋朝要想西夏臣服就必须通过战争来实现。在宋廷眼中西夏属于不服管教、肆意挑战中央权威的边臣,而这种思想的存在是有继承因素的,即唐末以来的中原王朝与边境具有藩镇和少数民族双重性质的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继承。

所以赵匡胤夺取帝位后,对党项李氏采取的是安抚的策略,不仅继续赐予其在后周时期获得的“西平王”爵位,更是“许之世袭”。

宋太宗赵光义时期,宋廷接受了李继捧“献其银、夏、绥、宥四州”的归顺,目的自然是剪除党项藩镇,而这也引发了李继迁反宋。宋廷期间虽然多次用武力和官爵厚利诱降,但党项李氏这匹野马时服时叛,为此赵光义也很无奈。

继迁负固不庭,啸聚边境,朕君临四海,须与含容,昨者赐以诏书俾移镇守而狂不奉诏,尚恣陆梁,朕哀此孽重死亡非久也。---《宋史》

宋真宗时期,宋廷为了不两线作战,不得不“遣张崇贵、王涉议和,割河西银、夏等五州与之”,但党项李氏依然接受宋廷的西平王、夏州刺史、定难军节度使、夏银绥宥静等州观察处置押蕃落等官职,也就是说无论此时的党项李氏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如何作威作福,但面子上依然是宋朝的藩镇,替赵宋镇守西藩。

这才是宋朝自立国之初对西夏、对党项李氏的真实态度。因为对于宋朝来说,他们的真正对手只有辽国,夏州(西夏)对他们而言只是叛乱而已,这就让他们在心理上建立了对西夏的优越感!

所以李元昊自立帝号、脱宋建国对宋廷朝野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他的这种叛宋和李继迁时期的叛宋是截然不同的。

李继迁的做法可以看成是地方藩镇不服中央管教、追求自由的行为,但可以“俾移镇守”,而李元昊的行为不是以此谋取宋朝对其节钺封授,而是建立一个能和宋、辽平起平坐的大夏王朝。

这在宋朝君臣看来属于僭逆,同时也撕裂了长久以来宋夏之间君臣宗藩的心照不宣。故而宋廷在对李元昊开战之前,剥夺了所有赏赐给他的官职,并对他下发了捉拿归案的诏令:

诏削夺官爵、互市,揭榜于边,募人能擒元昊若斩首献者,即为定难军节度使。---《宋史》

宋仁宗认为李元昊是“戎汉余妖,边关小种,性含虺毒,志负狼贪”,但为了缓和双方的激烈对立,又规劝李元昊“守我西图”,切勿“坏尔考之约,孤本朝之恩,忠孝两亏”,强调他父亲李德明和宋朝的臣属关系。

但西夏的国力或者说军事力量也不全是弱势,宋廷虽然认为李元昊“小丑可即诛灭”,然而李元昊利用西北荒野宜于机动作战的条件,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局部歼灭战,这确实让宋军吃了不少苦头,也让宋朝君臣不得不面对现实。

在毁了面子但不能失去里子的思维下,宋廷才会在“庆历和议”的谈判中坚持李元昊去帝号称臣,接受夏国主的封号。而后在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时期的宋夏之战中,宋廷始终坚持这一理念,即西夏必须臣服!

在这种思维下,宋朝无论是官方还是士大夫都坚持在外交上不给西夏平等的待遇礼节,“虽在外国,乃朝廷策命守土之臣”;在国书格式上宋是赐诏,西夏是奉表上书或贡函,对西夏的官署官员一律称伪。

宗藩关系才是宋夏之间最正确的外交关系、也是宋朝坚持的脸面!

2、因为辽国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干涉,这也决定了宋对西夏的国策只能是先战后和,打服西夏后让其跪服!

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一度实现了和平,但在庆历二年,辽兴宗借宋夏之间的战争的机会向宋朝施压,陈兵宋辽边境,试图从宋朝的身上再一次获取利益,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借口就是李元昊与辽国有联姻之亲(李元昊妻兴平公主是辽宗室女),且早已向辽称臣,宋兴师伐夏,不应不事先告知。

但站在宋朝的角度,李元昊先人“赐姓称藩,禀朔受禄”(宋太宗端拱年间,赐予李继捧姓赵,改名保忠;淳化年间,赐李继迁姓赵,改名保吉),但他现在居然敢称帝自立,这对于大宋来说是无法容忍的,必须要教训下这个不听话的子民。

宋辽之间通过口角战,得到的结果就是宋在澶渊之盟的岁币基础上再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解决了辽国的军事威胁,史称“庆历增币”。

辽国的趁火打劫,让宋廷上下都意识到无论自己如何妥协,北国的威胁始终就像一把利剑悬挂在头顶之上,能亡宋的只有契丹而不是党项。

基于这样的心思,宋朝君臣上下都加重了对辽国的防范和警惕心,在对西夏的征伐过程中也注意辽国的动向,这也使得宋不可能全力进攻西夏,以免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辽国始终是宋朝的劲敌,这一点即使在李元昊三败宋军的情况下也没有改变宋朝精英们的认识。

范仲淹认为“国家御戎之计在北为大”,欧阳修认为“天下之患不在西戎而在北处”,苏轼也提出了“西边患小,北边之患大,此天下所明知也”的看法。

而在宋夏近百年的反复战争中,每每在宋打得西夏喘不过气来的关键时刻,辽国都会以调停人的身份进行干涉,或主动,或被邀,最典型的就是宋哲宗时期的第二次平夏城之战。

这是宋夏之间的决定性战役,这一战使得鄜延、河东和麟府三路连成一道新防线,沿横山绵延超过三百里,宋军将党项人驱赶到了沙漠地带,完成了范仲淹当年收复西土的初步构想。

这一战让西夏再也没有能力组建军事力量进行对抗,也真的被打怕了,在其三次请求辽国调停后,宋廷接受了和平的协议,但保留了最终解释权。

夏国罪恶深重,虽欲遣使谢罪,未当开纳,以北朝遣使劝和之故,令边臣与之商量,若至诚服罪听命,当相度许以自新。---《曾公遗录》

也就是说西夏必须真正臣服大宋,如果还是和之前那样两面三刀,那对不起,大宋的刀也是很利的,不会因为有辽国出面而放弃之前由太宗、真宗授予李继迁的疆土,大宋必定会收回来,我们保留着最终解释权。

边臣进筑城寨,以御其奔冲,兼系本朝郡县境土,及蕃臣作过,理须削地。---《曾公遗录》

经此和议,宋朝最终还是放过了平定西夏。元符二年,西夏臣服,宋夏重新制定了新的疆域。

当然,宋朝敢对西夏死磕,主要还在于宋朝君臣对西夏的态度上处于一种很复杂的情感,即并没有把西夏看成是真正的蛮夷。

西夏虽然是党项立国,并以军事入侵宋朝边境,但在宋朝官方的眼中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狄夷入侵,反而将西夏看成是和农民起义同等性质的反官府组织。

这是因为西夏占据的主要区域,如河西走廊、朔方、河湟等地并不是生番、蛮荒之地,而是汉、唐旧疆,属于儒家口中的“王化之地”。所以在宋朝各种官方和士大夫文献中,西夏的反叛行为多被冠以“贼”、“盗”等封建王朝用来诋毁农民起义的专用名词,如:西贼、夏贼、贼酋、迁盗、昊贼等,这就是一种文化情感上的认同。

而对于农民起义,封建王朝通常采取的是两种方式,或剿、或抚,这也是宋朝敢死磕西夏的原因所在。这一点和宋朝统治者在对抗辽国,以及之后对抗金国的态度上是截然不同的。

参考资料:

李华瑞:《北宋朝野人士对西夏的看法》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武则天母亲43岁结婚,其身世已成千古之谜,晚年“韵事”颇为传奇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武则天的母亲杨氏(579-670),号太贞夫人,出身于关陇名门,为隋朝宰相杨达之女。杨氏是在武士彟的原配相里氏逝世后,由李渊做主、桂阳公主(李渊之女、杨氏的弟媳)最终撮合,43岁时嫁到武家的,育有三女,长女嫁给了贺兰越石,三女则嫁给了郭姓,早殁,次女即是武则天。母凭子贵,到了杨氏这里变成了母凭女贵。

  • 古城风云·锦衣卫!宁夏儿童沉浸式剧本杀《少年锦衣卫》火热上线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剧本杀《少年锦衣卫》一场守卫古都的正义之战一场路途惊险刺激的脑部战争少年们向着藏兵洞出发凭着超人的智慧和勇气通过重重关卡破解了五大谜题成功拿下五块令牌解救皇帝!日2022年 8 月历日一二三四五六__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集结日21222324252627集结

  • 武则天的女儿怎么死的?真相残忍,史书都不敢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这就说到她在后宫的上位过程,当时王皇后把她弄回宫里,是让她对付萧淑妃的。然而她却来了个恩将仇报,想要把皇后给废掉,为此她就设了一个圈套让王皇后钻。虽然王皇后只是前来看望她刚生下的女儿,但她却乘着这个功夫,狠心把自己的女儿给捂死了。那么有人就说了,唐朝都没有记载的事,凭什么相信宋朝的史料呢?其实更

  • 从现代人眼光看:崇祯该如何做,才能守住祖宗基业?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对于大明帝国灭亡,后世深感惋惜,认为本可以复兴的王朝,硬是被崇祯一手玩得稀巴烂。其实,崇祯上台时,手头掌握的牌不可谓不好,对手也远没想象中那么强大,复兴帝国也并非不可能。那么,从现代人眼光去看,崇祯如何做,才能守住祖宗基业呢?01.培植下一个“魏忠贤”,对抗文官集团,给自己挡枪如今许多人都说,崇祯诛

  • 唐朝善交友的人是谁?当属程咬金,他说有这4个朋友就足够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点,唐朝最擅长交朋友的人——程咬金应该深有体会。甚至有人认为:程咬金这一辈子,有这4个朋友就足够了!程咬金的传奇经历在各种民间传说和影视剧里,中老年的程咬金,都被塑造成一个人缘不错的老好人形象。而在历史上,他不光交游广阔,而且同样有着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程咬金祖上在北齐当官。他出生后家族虽已

  • 养猪还能卖钱,养二十万宗室能得到什么?看看明朝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编者按: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中国古代,一个王朝的建立,必然会导致其家族,也就是宗室的大兴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室也就会衍生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说到古代宗室问题,最严重的可能莫过于明代了。明朝的宗室因为特殊的政策,不光给明朝带来严重的财政负担,对宗室自身和当时的百姓而且也是一种伤害。根据明

  • 唐朝最“负能量”的诗人,一句诗写出人生深沉的无奈,成古诗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正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要说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唐诗了,唐诗的著名程度,可以说是整个世界的人都是有目共睹的,其影响力甚至要远远超过唐朝,我们从很小开始就开始接触唐诗了。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后来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再到后来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李白的放荡不羁似乎已经深深

  • 公孙策人称在世诸葛,包拯为何将他推上虎头铡问斩?原因令人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事实上,包拯能够取得如此政绩,一定程度上也要依赖于他与展昭、公孙策以及四位铁杆衙役的共同努力,由七个人组成的小团队始终致力于为民伸冤、为天下除害的事业。可就在这七人小团队中,公孙策迎来的却是被包拯推向虎头铡问斩的结局,很多人对此表示不解及惋惜,要知道,公孙策也是一位十分有才能的人物,甚至还有再世诸葛

  • 乞丐去赵匡胤家蹭饭,边吃边说出10条建议,后来当了20年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这位不要命的“乞丐”的名字叫做张齐贤。从小的时候他就特别能吃,常常叹息说人生最大的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没能吃上一顿饱饭。有一次,一大群强盗打劫归来,正在旅店之中饮酒作乐,张齐贤就大摇大摆的进来对强盗们鞠躬说:“对不起,我的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希望能和你们一起去吃顿饱饭。”而强盗们看到一个书生竟然比

  • 唐宪宗被刺杀,所谓的“元和中兴”,实际上是唐朝的“回光返照”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天宝年间,藩镇节度使安禄山带着史思明,率领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和室韦共15万人,发动了对抗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由于晚年昏庸的唐玄宗胡乱指挥,加上唐朝承平日久,内地多年未见兵戈,安禄山率领的叛军长驱直入。当时,唐朝实行的是募兵制,政府用钱去征召士兵,这些士兵没有经过严格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