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初代boss李渊曾经只是个地方的小小官员,后来隋朝末期的起义,他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是带领着自己的儿子征战中原大地,他是幸运的,在征战的途中得到了很多厉害的将领并让他们忠心为自己效劳,而其中功劳最大的便要数唐王李世民,也就是他的二儿子。甚至因为常年在外征战,他的威名比父亲还要更强一些。
对于当年的那场事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或者是什么导致了兄弟之间的兵戎相见,我们不清楚,但是,就当时的局势而言,如果李世民不去杀李建成,那么死的就会是他。不过,成王败寇历史上的事有谁能说的清呢?李世民终于夺得他日思夜想的王位,再加上手下诸位将领的扶植,国家的运势也蒸蒸日上。其中的有一位名叫郑仁泰的将领,他曾随李世民从起义之初,一直打到了上司从唐王成为皇帝,甚至在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玄武门之变,他也有参与,可以说他参加了如此多的关键战役,应当能力是十分出众的。
所以也正是如此,在李治登基之后,想要对外征战却没有可用之将时便想到了曾经在父亲手下叱咤风云的郑仁泰。应该说有了老将的坐镇,这场战争应当轻轻松松,只是让李治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派他出战,不仅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反而还让大唐损失了近一万的骑兵。原来郑仁泰曾经参加战争时很少能够成为主帅主导战争,好不容易有了一次难得的机会却扑了空,于是不甘心的他打算去突袭敌人的后勤基地,为国家立功。
但是不知是由于情报有误,还是什么其他因素,他所带领的军队走错了路,被困在风雪之中,更惨的是他们所带的粮草也快没有了,大军无法补充粮食,只能选择撤回。然而严酷的环境之中又没有战马的帮助,他们的行进速度更慢,因此也饿死了很多人。
就这样他们没有杀死一个敌兵,甚至连对方的面都没见到,一万骑兵却只回来了800人,可想而知,当时死了多少人,也是这件事让李治看到了郑仁泰的无能还有贪心,于是在大臣上书以后,狠狠地惩治了他一番。但是在这之中最可怜的还要说那些士兵们了,没有死在敌人手中,也没来得及报效国家,反而是因为自己主帅的谈心而死,说来李治也需要承担一部分的责任,他自认为郑仁泰随着自己的父亲打了那么多场战争,必定是经验十分丰富的,于是便没有多想,便将决定生死的战争的胜负以及数万士兵的性命交予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