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历史上,唐朝高力士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和李白、杨贵妃有何关系?

历史上,唐朝高力士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和李白、杨贵妃有何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1820 更新时间:2024/1/18 15:57:17

那么,历史真相如何,历史上的高力士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虽然是宦官,但是高力士却是少见的在历史上留有美名的权宦之一,明代的思想家李贽曾经评价他: “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

1、武周时期

高力士原名冯元一,出自岭南冯氏,他的祖上世代为官,他的父亲冯君衡袭封潘州刺史之职。

693年,有人向朝廷报告岭南有人谋反,于是酷吏万国俊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前往广州审察这件事。

万国俊到了广州之后,召集了相关人等,然后根本不问青红皂白,直接诛杀近千人。潘州刺史冯君衡受到此事牵连,全部财产充公,家人蒙难,年幼的冯元一则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送入宫中。

冯元一聪明伶俐,相貌清秀,武则天非常喜欢他,于是就把他留在身边服侍。不过冯元一到底年纪小,后来不知道犯了什么错误惹怒武则天,武则天下令痛打了他一顿,然后驱逐了出去。

冯元一孤苦无助的时候,宫中宦官高延福收留了他。和冯元一一样,高延福也来自岭南,这两个人一个老年无子,一个幼年失亲,冯元一就认高延福为义父,改姓高,由高延福抚养长大。

高延福是由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送入宫中的,所以高力士经常跟随高延福出入武三思府邸,武三思又深受武则天器重,不久之后,高力士又被武则天召回,派去服侍李隆基。

2、一路从龙

此时正是唐中宗李显景龙年间,李隆基还只是一位普通的藩王。高力士尽心服侍李隆基,从此陪伴在他身边长达50余年,跟随他经历了宫中的一次次明争暗斗,两个人共同经历了许多沉伏荣辱。

710年,唐睿宗李旦即位,李隆基被立为太子,高力士随之被提升为朝散大夫、内给事,常侍太子左右,负责东宫内外联系等事宜。

712年,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

唐玄宗即位,他和姑姑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凸显。713年,唐玄宗亲自带领十多名亲信,先后除掉太平公主的党羽,包括左、右羽林大将军、宰相等人,最终太平公主被赐死家中。

从始至终,高力士始终紧紧跟随在唐玄宗身边。事件平息之后,高力士被破格提升为银青光禄大夫,任内侍省同正员。不久,高力士兼任右监门卫将军,执掌内侍省事务。

按照唐初的内侍制度,内侍省内没有三品官,最高的内侍官阶是四品。但是这种情况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极大改变,唐玄宗很重视身边这些内侍的作用,办事得力的宦官一般都会得到三品左右的官职,高力士的“右监门卫将军”就是个正三品的职位。

当时受到唐玄宗重用的宦官不只高力士一位,像名将杨思勖,他比高力士入宫更早,因为跟随李隆基除掉韦氏也被封为右监门卫将军。

唐玄宗把朝廷的很多重要工作都交给宦官去做,小到传递诏令、掌管书院,大到执掌军权,在军中担任监军等。担任监军的宦官往往权力比节度使还大,他们出行常常会让沿途的郡县长官惊惧不安。

因为地位的提升,唐玄宗时期的宦官也拥有大量财产,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当时京城中的豪华住宅、物产丰美的果园、池塘、园林、田产等,有一半都归宦官所有。

唐玄宗重用宦官,很明显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人就在他身边,便于监管;另外一个考虑,那就是这些人没有家庭顾虑,应该只会为朝廷利益考虑,很少会出于个人私欲。

事实是否如此呢?

3、抄近道

以高力士为例。

当时各个地方呈报上来的奏章,往往会先呈送给高力士,然后再呈送唐玄宗。高力士认为不值得惊动唐玄宗的小事,就由他自己决定处置。

唐玄宗十分相信高力士的办事能力,他经常说: “力士当上,我寝则稳。”

有高力士为我处理事情,我可以安稳地休息了。

高力士有处理政务的权力,自然会成为百官依附和讨好的对象,通过高力士获得将相之位的人很多,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后来发动“安史之乱”的安禄山等人。

就连李唐宗室的人对高力士也都是毕恭毕敬:太子李亨尊称他为“二兄”,其他皇子公主称他为“阿翁”,公主的驸马们则直接称呼他为“爷”。

只是服侍在唐玄宗身边的一位宦官,就受到如此高规格的尊重,可见高力士的确是到了“位高权重”的程度。人们尊重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手中可以运用的权力,他能够及时传递消息的能力,还有他身后那个掌握最高权力的主宰者。

其中难免就有各种恩惠、巨额回报等以润其手。

4、高力士其人

高力士做事小心谨慎,虽然经手事情很多,但是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差错。正因为如此,他的职位几度获得提升,终于达到最高点。

742年,唐玄宗给高力士加官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封渤海郡公;748年,加官骠骑大将军,其势力威望远非一般王侯可比。其家资殷实,富可敌国。

高力士有了地位之后,没有忘记当初抚养照顾自己的义父高延福,他把高延福夫妇接到府中,像照顾亲人一般侍奉供养。

岭南节度使知道高力士的身世后,特意为他在潘州找到了母亲麦氏,麦氏也被接到长安,高力士让母亲居住在府中,自己尽心尽意地照顾赡养。

5、高力士和李白、杨贵妃

常在唐玄宗身边,高力士自然少不了和杨贵妃、李白接触的机会。

742年,经过近8年的努力追逐后,李白终于得到了面见唐玄宗的机会,他以奇伟诗才得到唐玄宗的青睐,奉旨供奉翰林,做起了唐玄宗的御用文人。

这个时候,高力士已经被封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是唐玄宗身边屈指可数的实权人物,很多人想巴结都来不及。

可是李白偏偏想惹他。

李白奉旨入翰林,专门负责为唐玄宗在各种场合写诗助兴;可是李白也有自己的私生活,他需要经常和朋友们喝酒畅聊,这两者之间就产生了矛盾。

一个美好的春日,宫廷中牡丹盛开。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在沉香亭饮酒赏牡丹,兴致正浓时想起李白,于是派人把李白召来赋诗助兴。

此时李白酒兴正浓,他已经喝得醉醺醺的不省人事,被来人哄着送进宫里。

李白平时狂妄,喝过酒后更是如此,他仗着酒劲来到宫中,毛笔被塞到手里时,诗兴渐起,狂傲也由此而生。

于是,提笔之前,李白带些戏谑地对高力士说: “你先给我脱掉靴子!”

以高力士的身份,被他服侍的只有唐玄宗本人,很有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意味,突然被李白这么呼喝,他显然觉得有些被侮辱的感觉,但此时唐玄宗正要用李白,他知道不能因为自己扫了圣上的雅兴,于是就勉为其难地上前,给李白脱下了靴子。

双脚获得自由的李白诗兴大发,一口气写出了三首《清平调词》,盛赞杨贵妃的美貌和牡丹的娇艳,以及君王和宠妃之间的深情。

诗词一出,技惊四座,唐玄宗和杨贵妃意兴更浓,旁边的高力士却为刚才受辱闷闷不乐,想找机会报复李白。

杨贵妃喜欢吟咏李白的这三首诗,有一次高力士恰好听到了,于是趁机说道:“我还以为贵妃受了李白的侮辱,一定会记恨他呢!没想到却还是如此喜欢他的诗词。”

杨贵妃一惊,连忙问道: “他怎么侮辱我了?”

高力士说道: “诗中把贵妃比作汉朝的赵飞燕,那赵飞燕是什么人?她出身卑贱,后来还被贬为庶人,李白用她跟您相比,这不是明显侮辱您吗?”

杨贵妃听了,居然信以为真。

后来,唐玄宗几次想任命李白更重要的官职,都被杨贵妃顺口拦下了。

这个故事记载在唐朝李濬所著的杂史《松窗杂录》中,并不见于正史。和正史中的高大人物形象相比,杂史中的人物明显更加生动、有趣。

6、陪伴

无论李白让高力士脱靴的故事是真是假,那个时期都是唐玄宗朝最兴盛的时候,唐玄宗可以在杨贵妃的陪伴下尽情地吃喝玩乐,欣赏文人诗词和宫廷歌舞。

无休止的奢靡最终只能走向穷途末路。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755年年底,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迫不得已,带着杨贵妃等人仓皇出逃。

即使是君主逃难,仍然不免狼狈不堪。在漫长的逃跑过程中,唐玄宗身边的人越来越少,有的投降了安禄山的乱军,有的投奔了太子李亨,有的则被逼迫而死。

高力士始终陪伴在唐玄宗身边,还是像当初一样细心周到,小心谨慎。

唐玄宗再次回到京城时,身边少了心爱的杨贵妃,自己也从九五之尊的宝座跌落,命运完全听凭别人安排。他居住于兴庆宫中,每天沉迷于歌舞声乐,和外界的联系限于妹妹玉真公主的拜访。

即便如此,唐肃宗李亨仍然担心唐玄宗有复位的危险,因此小心防范,时刻提防。

最能体察君主心的自然是他身边服侍的人。760年八月,深受唐肃宗信任的宦官李辅国主动出手收拾残局:他以“兴庆宫中有异谋”为名,将唐玄宗移居太极宫甘露殿,将经常来探望唐玄宗的玉真公主打发回道观,高力士等人则被流放黔中道。

两年后,年近80高龄的高力士遇大赦返回长安,当他走到郎州时,听到唐玄宗去世的消息,高力士望着北方痛哭不已,最终吐血而亡。

后记

当年,李林甫通过高力士引荐迈向宰相高位,唐玄宗对他十分信任。

有一次,唐玄宗对高力士说道: “现在海内无事,我想专心于吐纳修养一事,把天下交给李林甫掌管,你以为如何?”

高力士答道: “天子权力的变动,应该遵从祖制。按时税入,百姓才不会觉得辛苦。现在按照李林甫的做法,以赋粟充漕运,臣恐怕国家连十个月的积蓄都没有;同样,买粮不止,库藏早晚会用尽,追逐利益的人则会越来越多。天下大权不可以假手于人,如果臣子的权威大了,其他人谁还敢议政呢?”

唐玄宗听了这话很不高兴,高力士连忙叩头谢罪: “我一时糊涂说错了话,有罪当死!”

这是《新唐书》中的记载,可见即使高力士深得唐玄宗的信任和看重,唐玄宗犯糊涂时他的话也不一定能使其警醒。

开元盛世之后唐朝的由盛转衰,显然不是高力士这样的人所能够扭转的。

本文参考:《旧唐书》、《松窗杂录》、《新唐书》

更多文章

  • 宋高宗赵构行书《白居易自咏诗》欣赏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赵构政治上昏庸无能,然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入神韵,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其书法影响和左右了南末书坛,后人多效法其书迹。赵构行书《白居易自咏诗》全貌放大了看:声明:本平台是用于 欣赏与 学术交流,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唐寅题李奴奴歌舞图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明代是青楼业昌盛的时期,唐寅等许多极富才情、仕途失意的画家纷纷饮酒狎妓,试图通过游妓来摆脱失意的郁闷和伦理的负担,获得心理的平衡与精神的松弛。他们对于自己的放浪行为并不加以掩饰 ,唐寅自刻“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章及吴伟所创作的此图,都意在表明自己玩世不恭的人生观。明,吴伟《歌舞图》纸本墨纸,纵118

  • 成王败寇:安禄山被杀死的那一夜!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安禄山患有眼疾,自起兵以来,视力渐渐减退,至此又双目失明,看不见任何物体。同时又患有疽病,性情变得格外暴躁,对左右侍从稍不如意,非打即骂。稍有过失,便行杀戮。他称帝后,常居深宫,诸将很少能面见他议事,都通过严庄转达。严庄虽受亲重,也时而遭安禄山鞭挞。宦官李猪儿常为安禄山穿衣解带,服侍左右,挨打最多,

  • 杨贵妃生前容貌被复原,绝代芳华,与现代一位女明星很像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杨贵妃美在哪里?白居易在《长恨歌》她说:“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被选为王方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先是嫁给皇帝的儿子寿王李嫅,后来被皇帝看中,皇帝身边的高力士想了个办法,先让她出家当女道士,然后下令还俗入宫,正式册封为贵妃庐山叛变后,跟随唐玄宗李隆基投奔蜀中,经马屿站,士兵剧变,含恨身亡有人死在马嵬

  • 大明王朝十六位皇帝却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个去哪儿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十三陵中的陵寝大部分是皇帝死后由下一任皇帝下旨修建,少数陵寝如永陵是在皇帝生前就开始动工。十三陵研究者胡汉生曾介绍说:“明代陵寝讲究‘法先王’,陵寝建造时不能跟先王有太多区别,连细节上都相差不大。这六座陵寝中,除了永陵规模最大,其他几座在面积上基本相近。”然而这个相近只是表面的形态,背后的故事则大

  • 铜雕人物主题雕塑——文天祥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1278年,文天祥在一次战役中,被元军俘虏了。元军主帅劝文天祥投降,但被文天祥一口拒绝。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的残余部队。文天祥知道国家灭亡了,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表达他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它的意思是 :”自古以来,有哪一个人不会死去呢

  • 铜雕范仲淹人物雕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宋史范仲淹传》云:“仲淹泛通六经, 长于《易》。"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写有不少著名作品,包括《严先生祠堂记》及《岳阳楼记》等,后者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为千古名句。除此之外,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词作,如《渔家傲》《苏幕遮》,苍凉豪放、感情强烈,为历代传诵。欧阳修曾称渔家傲为"穷

  • 西游记:唐太宗能够复活,除了一张大过天的关系网,还因为一个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唐太宗的简介,西游记唐太宗魂游地府,唐太宗李世民完整版

    唐太宗答应救触犯天条的泾河龙王,故意留住负责斩首的人曹魏征下棋,没想到魏征在睡梦中灵魂出窍,斩了泾河龙王。龙王认为太宗食言,欲找他讨说法,被观音制止后便去了地府告状,要和太宗三曹对案。俗话说,“阎王要你三更死,谁敢留你到五更”。唐太宗突患大病,挣扎了几天,又是派秦叔宝尉迟恭把守,又是贴鬼符,还是被阎

  • 奇女子萧绰:败宋太宗俘杨业,逼宋和盟,堪比吕后与武则天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景宗身体多病,难以承担繁重的朝廷事务,因此,萧绰就有了介入政坛的机会她以过人的才识,代替景宗决断处理国内的政治、军事大事。在这个处理朝政的实践中,她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为日后的大显身手奠定了基础。公元983年,景宗病死,年仅十一岁的圣宗即位做了皇帝,萧绰被尊封为承天太后。由于圣宗年幼,不能处

  • 【世文联】宋代十大窑系第十二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世文联】宋代十大窑系第十二集“FOWCAAS” Top Ten Kilns Of The Song Dynasty - Episode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