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药王孙思邈: “一人饮酒,全家无疫”

药王孙思邈: “一人饮酒,全家无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126 更新时间:2023/12/18 15:29:12

孙思邈(541年—682年,存在争议),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

在本次疫情发生之后,网上辟谣的内容之一就包括“饮酒可以杀死病毒”之说。科学无容置疑。但是,本次防疫普遍采用75%的酒精外用消毒防疫也是消杀规程之一。喝酒消毒杀菌这种说法到底从何而来?华夏酒报记者独家采访了中医学者、烟台大学硕士生导师孙波教授。而千年前,药王孙思邈对酒“一人饮,全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的评价亦被孙波教授重新提及。

01

“喝酒杀病毒”?科学规范防疫才对

喝酒能不能灭病毒、喝多少度的酒、喝什么样的酒、喝多少量可以在体内灭菌杀毒?华夏酒报记者就此问题与孙波教授沟通时,他表示,现 在还没有人做这样的临床试验,拿不出一个科学的数据,所以,在疫情时期,辟了“喝酒杀病毒”这个谣,科学规范地防疫是对的。

但是饮酒避疫是人类的生活经验之一,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中外历史上,关于饮酒避疫,有史可证。

孙波教授随手在本子上写下两个字,一个是简体的“医”字,一个繁体的“醫”。

在解释这个“医”字时,孙波教授直截了当地说,汉字“医”(繁体字写作“醫”),“医”本作“醫”,从“医”,从“殳”,从“酉”。其中的酉,本义就是酒。可见, 古人关于“医”的认识与“酒”是一体共生的。

02

喝酒避疫是中国人人体实验的结果

孙波教授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喝酒避疫是中国人人体实验的结果,并传承为族群的生活经验乃至形成文化习俗。《诗经》中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说。在传说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便有关于酒用于医疗的记载,书中指出,作“汤液醪醴”(酒),其医疗作用是“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显然,酒的作用不言而喻。孙波教授进一步向华夏酒报记者举例佐证。他说,古人过春节有喝 “屠苏酒”(在一种称作屠苏的房子里酿造的药酒)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至今延续了近千年仍被中国人用作新春对联的、宋代政治家王安石的《元日》诗,记录下中国人的这种传统习俗。而据现代学者研究, 这种药酒有“避除疫疠”的功效。

此外,中国古人还有在端午节饮 艾叶酒、重阳节饮 菊花酒以避瘟疫的习俗。

03

孙思邈的“一人饮,全家无疫”论

古往今来,酒在中国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医结缘,以酒避疫,无可争论。

孙波教授向华夏酒报记者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被后世誉为“药王”的唐代伟大医药学家孙思邈。

从书柜上取下 《备急千金要方》,孙波教授说,这本孙思邈的著作中,就有以酒避疫的重要作用。

值得引起酒界再度关注的是,早在千年前, 孙思邈就将酒评价为:“一人饮,全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

历代中医认为,“酒为百药之长”,对其本身的药用价值、以及以其制备药酒而使药力大增的作用倍加推崇。

中国古人在酿酒的过程中即使单用粮食酿酒,也充分考虑到营养价值的丰富均衡。孙波教授以茅台和五粮液为例,他说,比如,茅台酒以特殊水质、微生物、特殊的酒窖菌群而酿出独一无二的对人体有综合营养的佳酿;五粮液对五谷杂粮中的营养成分科学量化配比,酿造出的酒是五粮黄金比例所带来的营养丰富的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而据史书记载,古代欧洲人在瘟疫肆虐的时候,直接用饮酒来取代饮水。鲜为人知的是,现代科学证明, 75%的酒精与细菌的渗透压相近,可以在细菌表面蛋白未变性前逐渐不断地向菌体内部渗入,使细菌所有蛋白脱水、变性凝固,最终杀死细菌。 这是指外用。

04

喝酒到底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爱喝酒的人士比比皆是,但能说出酒有何作用的人却少之又少。那么,喝酒到底对人体有什么作用?

孙波教授的看法是, 饮酒量是界定酒对人体有益还是有害的关键,是分水岭。多则有害,古今无数事实也早已验证。

但适量饮酒有益人体,也是数千年人体实验证明了的生活经验。至于其用于医疗领域的价值,孙波教授认为, 不能离开饮酒“量”和酒的成分、单独拿乙醇来“说事”。而且,对酒的药用评价应该从中医哲学的视角即人体的整体性、系统性与酒的互动来思考,来研究,而不是紧盯住一点,作出非此即彼的结论。

当然,如果能以实验数据得出完整的科学结论是最理想的结果。孙波教授向华夏酒报记者建议,中国的酒业界应该共同发起一个专项基金,委托各科研机构对“酒与人体健康”展开系统化研究,毕竟酒产业是一项传统的大产业。在科技发达的时代,也应该给曾承载着人类健康保健使命的“酒”一个公正、科学的“名分”,而不仅仅是助兴的“酒精饮料”。

“一旦有了‘名分’”,对中国酒产业的意义将是巨大的!”孙波教授表示。

内容来源于华夏酒报,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葡萄酒智库

微信公众号:wineku

葡萄酒智库让你更懂吃喝。本账号系网易新闻 ·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你都这么好看了,不给我个好看么~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被大火吞噬的皇后:嘉靖帝为什么对方皇后见死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嘉靖二十六年(1547)十一月壬午日,北京皇城之内火光烛天。失火之处不在紫禁城内,而在位于宫城之北,万岁山(今景山)以西大高玄殿。大高玄殿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是用来尊奉“三清”的皇家道观,下令修建者自然是以迷信道教而闻名的嘉靖皇帝朱厚熜。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初一,明世宗朱厚熜偕皇后方氏

  • 明成祖朱棣折腾程度不亚于隋炀帝杨广,为何明朝没二世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明成祖朱棣历史评价,杨广朱棣,朱棣为什么叫明成祖

    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他之前是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历经四年的靖难之役,是成功将侄子赶下皇位,成为大一统王朝中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可以说朱棣就是明朝实际上的二代皇帝。纵观朱棣在位时期,大手笔可谓是相当多,迁都北京、派郑和下西洋、五征蒙古、收复安南等等;朱棣这些作为,说不好听的就

  • 张居正帝师生涯的难题:给太子每月讲课多少天?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给太子每月多少天讲课?确实让张居正发愁一番。如果皇帝每天上朝,上朝后又上课,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而言,强度太大,不利于身体发育,非节宣之道。因此必须在学习和身心健康上保持平衡。相对而言,高度形式化的上朝显然没有上课重要,所以张居正初步意思是每月初三、初六、初九、十三、十六、十九、廿三、廿六、廿九9

  • 唐朝大诗人李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 “赖先生为师”:万历与张居正的师生情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一次,在文华殿讲课结束后,张居正率讲官进呈《帝鉴图说》。之前,张居正嘱托学生马自强认真考究历代故事,选择正面案例八十一个,负面案例三十六个,每个案例后面附图一幅,做到图文并茂。书上呈给皇帝后,皇帝先读奏疏,朗诵数十个词。张居正走到御前奉上图册,左右侍从展开之后,张居正给皇帝一一讲解,皇帝回应自然,

  • 晋朝国姓司马,为什么还设司马官职?中国古代的名讳礼法及避讳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名讳”的规则,一般情况下是遇到君主、长官、长辈,或者圣贤时,不能直呼其名,甚至书写的时候也要避开。古人为了避讳,发明了各种方法,比如“读白”,就是故意读成白字(近音字),书写的时候要按规定采取“空字”、“缺笔”或“改字”的办法,也叫“写白”。因此在中国古代时,有文化修养的人,在接人待物时,是要先查

  • 元朝时,蒙古贵族曾拥有百万奴隶,明朝建立,朱元璋将其全部解放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在元朝,奴婢被称为驱口,原意为“被俘获驱使之人”。蒙古人歼灭金朝后,贵族、将校所得驱口,约当原金统治区残存人口的一半,这是个可怕的数字。即使元朝建立后,驱口仍大量存在,蒙古、色目的贵族们争相驱赶平民为奴,他们手中拥有奴隶动辄数千,甚至还有过万的。其中,忽必烈的宠臣阿合马就拥有7000多名驱口。而汉人

  • 程咬金帮助李世民稳固住唐朝江山近百年,他都做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程咬金真实历史上并不是这样,他没有贩卖过私盐,他出身显赫,家里是当官的。隋朝末期,各地纷纷起义反抗隋朝统治,程咬金来到了瓦岗寨。之后瓦岗寨被平定,本来程咬金是在王世充手下,但王世充的为人让很多人都看不下去,程咬金向来就是很直爽,他跟秦琼等人归降了李世民。程咬金跟秦琼两个人基本上都是一同出战的,程咬金

  • 女真字的疑云:被金朝极力提倡,却难逃沦为“死文字”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上的辽、金往往并称。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原是契丹属部,后来才取而代之。由于辽朝的文化制度和国家制度都比较完善,所以金人在文字方面也明显受到了契丹人的影响。1119年,完颜希尹奉金太祖阿骨打之命创造了一种女真文字,其具体做法是“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也就是跟契丹大字一样,

  • “许以西郊之地,册为南面之君”:李元昊对宋朝的真实态度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西辽又并非个例。中原文化无可置疑的向心力,在整个东亚形成了“譬如北辰,居其中而众星拱之”的局面。周边政权往往在脱离中原王朝统治之初,就会效法中原王朝做法,创立自己的“年号”,以宣示自身政权的正统性。党项人建立的西夏政权就是这样。1034年,自觉羽翼丰满的李元昊已经在做建国称帝的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