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宋的酒局很奇葩

大宋的酒局很奇葩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204 更新时间:2024/1/26 11:02:19

古代的酒和现代的酒差别还是很大的。现代酒局主打蒸馏酒,度数太高,而宋朝时蒸馏酒尚未问世。当时的果酒、米酒、高粱酒,统统只发酵不蒸馏,度数很低,且有甜味儿,即使不喜欢喝酒的人,也容易接受这样的酒。

01

女 生 爱 喝 酒

北宋时期,宋哲宗有一个孟皇后,特别能喝酒,而且特别爱喝烈酒。宋哲宗并不讨厌她喝酒,还允许她自己酿酒。只是有一回,她喝酒太多,发了酒疯,乱打宫女,把哲宗惹恼了,把她打入了冷宫。后来北宋灭亡,那些有名分的后妃都成了金兵俘虏,只有她身在冷宫,躲过一劫,辗转逃出开封,逃到江南,成了新成立的南宋小朝廷的皇太后。

从辈分上讲,这位孟皇后只是宋高宗的伯母。可是南宋立国时,宋哲宗和宋徽宗的嫔妃(包括宋高宗的亲生母亲)早已被掳到金国,除了这位伯母,宋高宗再也没有别的女性长辈了,不拿她当皇太后,又让谁来当呢?你看,大宋女生喝酒不但能保命,还能成功上位,一下子从冷宫里逆袭成高高在上的皇太后。

孟皇后成了皇太后以后,喝酒的兴趣更浓了。孟皇后活了六十岁,得以善终。她死后十几年,宋高宗和金国议和,派人从金国接回了自己的亲妈韦太后。巧合的是,韦太后也特爱喝酒,与高宗见面时痛哭流涕,说自己很久没有尝到家乡酒了。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宋高宗命令“临安府每月供奉皇太后法酒一石五斗,法糯酒一石”。“法酒”是按宫廷秘方酿造的高粱酒,“法糯酒”是按宫廷秘方酿造的糯米酒,两样酒加起来二十五斗,重约二三百斤。每月供应这么多酒,肯定有富余,喝不完,但是宋高宗让临安府供应这么多,说明他妈一定是海量。

02

灌 酒 的 恶 习

包公当过一段“枢密副使”,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那时候王安石和司马光都比他年轻得多,都是刚刚进入官场的晚辈,而且都是他的下属,负责协助他管理全国的战马。

有一回,包公带着下属们聚餐,宴席之上,包公举起酒杯说:“大家共同干了这一杯!”所有人都陪着他干了一杯。然后包公又说:“再干一杯!”大伙只好再喝一杯。当时司马光跟王安石也在酒局上,司马光不会喝酒,喝了两杯头就晕了,等到包公让喝第三杯的时候,他撑不住了,对包公说:“领导,我的酒量实在太小,再喝下去会出事儿的,后面的酒我能不能不喝?”包公一瞪眼:“哪有喝三杯就出事儿的,接着喝!”司马光没办法,只好接着喝,直到喝得头大,包公才放过他。

王安石跟司马光的脾气不一样,宋神宗时主持变法,他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宋神宗提出反对意见,他敢当场顶撞宋神宗,把神宗顶得一愣一愣的。他连皇帝都不怕,当然更不怕他的顶头上司包公,他早就反感包公灌别人喝酒,从包公下令让干第一杯的时候就不配合,直到宴席结束,他一滴酒都没沾。而包公呢?似乎有些欺软怕硬,专拣司马光那样的软柿子捏,对于敢跟他戗茬儿的王安石反倒无可奈何了。

寇准也是宋朝有名的清官,对金银珠宝和香车宝马从来不感兴趣,当了四十年大官,连一套房子都没有混上。不过寇准是富二代出身,父亲寇相在五代十国时期赚了很多钱,使得寇准小时候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寇准做官以后,小日子过得比较奢侈,每天晚上只要不值夜班,一准要找人喝酒,而且一定要喝到人人大醉才罢休。

后来寇准当了宰相,爱喝酒的毛病不但没改,还变本加厉了,经常强迫下属陪他喝酒,排座次的时候不按官员品级,只按酒量大小,见了爱喝酒、能喝酒的干部,他觉得臭味相投,就很开心;见了不爱喝酒、不能喝酒的干部,他就气不打一处来,一定得找机会把人家灌高。

再后来寇准从宰相位置上退下来,碰见一个爱喝酒的下属,高兴坏了,只要有酒局就让他作陪,结果很快把那个下属喝成了胃溃疡。那个下属的老婆找到寇准,跪在地上磕了几个响头,哭着说:“求求寇大人,以后别再让俺们当家的陪酒了,再喝下去他会死掉的!”寇准笑道:“你是女人,你不懂,喝酒是一种享受,陪酒是一种美差,怎么会死人呢?”仍然让那个下属继续陪着喝酒。

03

国 宴 是 最 虐 心 的 酒 局

北宋时期,宋辽和好了百余年,双方每年互派使臣,去对方都城谒见,或者祝寿,或者拜年,或者报丧,或者庆祝新君登基。两国在战场上不厮杀了,却在酒场上厮杀起来,大宋接待辽使,会想方设法把对方灌倒;辽国接待宋使,同样会想方设法把对方灌倒。

据宋人笔记《东轩笔录》,宋使抵辽,辽国君臣必设宴款待,而且是每到一个驿站都要摆一桌酒席。吃酒席当然快活,可是辽国人会跟你拼酒喔!“北番每宴使人,劝酒器不一,其间最大者,剖大瓠之半,范以金,受三升,前后使人无能饮者。”

喝酒用鎏金大瓢,一瓢能盛三升酒。按宋朝度量衡,一升为六百毫升,三升即一千八百毫升,将近两公斤酒,这样凶猛的喝法儿,谁受得了?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财政部有一个官员刘冕出使辽国,仗着海量,“酒倒”杯干,结果喝大了,丢脸丢到国外,回去被宋真宗贬了官,从度支副使变成了一个知州。

参加如此变态的国宴,假如你不喝酒,等于丢祖国的脸;假如你喝高了,更丢祖国的脸。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咸阳发现的上官婉儿墓,墓志铭居然还有唐玄宗的黑历史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上官婉儿的坟墓是咸阳工程队修路时发现的,之后就上报有关部门,有关部门也是第一时间就派人对古墓进行挖掘。一开始的时候,考古团体也不知道这个墓是谁的。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墓的主人生前一定是个达官显贵。因为该墓的规格非常高,随着挖掘工作不断进行,专家发现里面有许多陶俑,但是一直没有挖掘出较为珍贵的陪葬品。

  • 大明第一名将:朱元璋的股肱之臣,无奈死因成谜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徐达最初只是一个穷苦的农民,他与朱元璋是同乡,两人刚开始都是个放牛娃,且目不识丁,但也都一并胸怀大志,想要凭借着身上的这股蛮劲来闯出一片天下来。当朱元璋参军不久后,徐达也跟着一起去闯荡天下,深得其信任。并且在作战间歇时间,往往用于看书来培养自己的文化和学识。每当作战之前,徐达也会认真地研究敌我双方的

  • 唐朝军神李靖其实也是一个富二代,舅舅还是前朝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李靖东击突厥大胜,封代国公,拜尚书仆射。贞观九年,吐谷浑入寇,李靖不顾年高,率师逾积石山,一举将其荡平。唐太宗赞为:“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唐高祖李渊评价他:“古代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与李靖相比,皆望尘莫及矣。”(注2)贞观十一年,李靖改封卫国公。贞观十

  • 天启年间魏忠贤专权明朝没亡,为何到崇祯年间,皇帝勤政反而灭了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十七年(1644年),也就是大明灭亡的那一年,他频繁地召见群臣,甚至有时一日三见,其目的无非是希望大臣们能提供好的建议,以改变紧张的局势。但群臣的反应又如何呢?我们先来看看对于南迁一事群臣们的态度。当时对于崇祯帝来说,南迁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可以自保。放弃北京,迁都南京,既可以保住半壁江山,

  • 唐朝著名文学家,一生两袖清风,对人仁慈宽厚,把俸禄都给了别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元德秀是唐玄宗朝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进士,擅长文辞、弹奏音乐。他性情纯朴,自己的生活非常素简,对人仁慈宽厚,把俸禄都给了别人。元德秀人如其名,从家庭到国家,对生命中相遇的人,都展现了仁慈宽厚的高贵情操。一视同仁物我两忘元德秀小时候就丧父。虽然父亲曾当过延州刺史,父亲去世后,他们一家过着贫困的

  •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宝丰汝窑博物馆:汝窑天青 雅冠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雨过天青色,汝窑清淡含蓄之美冠压诸窑 汝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与官、哥、钧、定诸窑齐名于世,并有“汝窑为魁”之称。历史文献记载的汝窑,系指北宋汝州辖区内专为宫廷烧造青瓷之窑,窑址在今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其卓绝的烧造工艺源于清凉寺窑。宝丰清凉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终于明初,在北宋晚期成功烧制天青

  • 时为太子的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安史之乱,不管安禄山如何强大,大唐都城长安,在潼关的庇佑之下,还是可以确保万无一失的。甚至,在确保关中无碍的情况下,大唐军队还是可以尽早平定叛乱的。可是,唐玄宗却因为远贤臣,而亲小人,最终丢了都城,失了皇位,让安史之乱持续了八年之久。叛乱之初,唐玄宗听信了宦官边令诚的谗言,处死了退守潼关的唐朝名将封

  • 北宋为何不能像汉唐那样纵横东亚?北宋军事力量薄弱原因是啥?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时光飞逝,到了大宋的时候,往日的强盛不复存在,北宋被北方民族欺负的无可奈何,俯首称臣。那么,北宋为何不能像汉唐那样纵横东亚,万国来朝?北宋军事力量薄弱原因是啥?宋朝之所以不能像汉唐那样纵横东亚,万国来朝,主要是军事力量薄弱,说白了,打不过人家,所以就被人感到了屈辱了。而北宋军事力量薄弱有这么两

  • 刘伯温临终前送上一筐鱼,朱元璋花了17年才明白背后深意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刘伯温料事如神,深受朱元璋重用,加上个性正直,因此得罪不少人,最终被奸人所害。尽管如此,刘伯温仍心系朝廷,临终前为朱元璋送去一筐鱼和一本书,送去的书是《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尚且能够看懂,但是唯独这筐鱼,朱元璋却百思不得其解。直到17年后,太子朱标去世,皇位继承面临着极大的问题,这时朱元璋才明白刘伯温

  • 李世民本来无意做太子,为什么后来反悔而发动兵变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李渊最终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建成这个人作风比较散漫,喜欢女色,闲着没事了就去打猎;而齐王李元吉常常犯错误,两个人都不受李渊的喜爱。而当时李世民的功勋和名望是众所瞩目的,李渊有意让他取代李建成当太子,李建成心里常因此事而不安。李建成就与三弟李元吉共同策划,来结交更多的党羽,来排挤李世民。李渊当了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