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说明朝的亲王最幸福?朱元璋为何又恢复隋朝后沉寂的分封制?

为何说明朝的亲王最幸福?朱元璋为何又恢复隋朝后沉寂的分封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890 更新时间:2024/1/21 12:07:56

洪武九年(1376),一位名叫叶伯巨的明朝低级官员,胆大包天地上万言书指责皇帝朱元璋施政中的三大弊端,即“分封太侈也,用刑太繁也,求治太速也”。刚愎自用的朱元璋自然无法容忍如此尖锐的批评,叶伯巨最后落得瘐毙牢狱的下场。但解决了指出弊政之人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三大弊政尤其是其中的“分封太侈”,不仅成为整个洪武时期的政治基调,更伴随明朝近三百年统治始终……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确立一代之制时,就将分封视为一项核心制度。他于洪武二年(1369)四月开始着手“编《祖训录》,定封建诸之制”。第二年四月辛酉,朱元璋更是在大封功臣之前,先行完成分封的议程,以确立诸王、功臣尊卑之序:“诸子之封,本待报赏功臣之后。然尊卑之分所宜早定。”到了洪武六年(1373),《祖训录》大功告成,分封制度以“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的“皇明祖训”形式固定下来,朱氏政权“家天下”的格局由此奠定。

朱元璋想得很远。他在祖宗家法里所分封的不仅是自己的儿子,还包括未来繁衍而来的子嗣们。按宗法制度,除了皇帝嫡长子即为皇储之外,朱元璋的其余儿子皆封亲王,官服一品。亲王以下,其嫡长子“世袭罔替”亲王爵位,其余子皆封郡王,官服二品;郡王嫡长子世袭郡王爵位,其余子封镇国将军,官服三品;镇国将军子皆封辅国将军,官服四品;辅国将军子皆封奉国将军,官服五品;奉国将军子皆封镇国中尉,官服六品;镇国中尉子皆封辅国中尉,官服七品;辅国中尉子皆封奉国中尉,官服八品。镇国将军至辅国中尉属于“降袭”,而奉国中尉以下则不再降,“虽十世之外,犹赡以禄”,皆封奉国中尉不变。

为了维护家族秩序,避免子孙重名,朱元璋又借鉴宋代的做法,为皇族各房分别拟定派语二十字。“子孙初生,宗人府依世次立双名,以上一字为据,其下一字则取五行偏旁者,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不拘。”如长房太子朱标一支派语是:“允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朱标诸子中,除早夭的怀王朱雄英外,其余四子名字皆属允字辈,火旁。再如朱元璋第四子燕府即后来的明太宗(成祖)后裔派语是:“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末代的崇祯皇帝即为燕府第十世,名由检,属由字辈,木旁。这种拟名方法,可以清楚地区分宗室成员的支属和世次。后世,清人声称所册封的明室后裔“延恩侯”朱之琏为“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简王之后”,而明代简王谱系中,并无“之”字辈,足见其明朝宗室后裔身份十分可疑。至于各房宗室后裔在年满五岁时,需向朝廷请名,经宗人府审核合格后,再由礼部官员按照派语拟定双名,最后以皇帝名义赐名,并列入玉牒(皇帝家谱)。获得赐名者,年龄稍长,再依次请封、请婚、请禄,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爵位。

明朝亲王地位之隆,为历代罕见。凡公侯大臣见亲王,都要俯首拜谒,亲王实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皇帝之外,任何人都无权节制亲王和亲王府。甚至当皇帝为亲王晚辈时,亲王还可在便殿内与皇帝互行家人礼,坐受天子四拜,其地位之隆崇可见一斑。但更为重要的是,亲王各有封地,诸王在各自的封国里建立王府,凡王府文武官属于境内选用,武官千户、百户等于所部军职内选用。“凡亲王所自用文武官吏并军士,生杀予夺,从王区处,朝廷毋得干预”;“凡所居国城及境内市井乡村人民,敢有违犯及侮慢王者,从王区处,朝廷及风宪官毋得举问。”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分封的诸王在自己封国内,不但具有官员任免的权利,而且还有司法上的特权。

朱元璋共封二十四王。分别是:韩王(开原)、辽王(广宁)、宁王(大宁)、燕王(北平)、谷王(宜府)、代王(大同)、晋王(太原)、秦王(西安)、安王(平凉)、庆王(韦州)、肃王(甘州)、齐王(青州)、鲁王(兖州)、周王(开封)、沈王(潞州)、伊王(洛阳)、唐王(南阳)、郢王(安陆)、楚王(武昌)、湘王(荆州)、蜀王(成都)、潭王(长沙)、岷王(岷州)、靖江王(桂林)。大明版图之内,“惟吴、越不以封,以其膏腴,闽、广、滇、黔不以封,以其险远”,而除此之外的边塞和内地名城均有诸王坐镇,足以“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

按说在历史上,秦亡之后汉有分封,魏灭之后晋有分封。然“封建”之不可恃,亦不足恃。故自隋迄宋,终于沉寂了七八百年。此时朱元璋为什么会想到恢复这个制度呢?

对此,朱元璋自己在洪武三年四月“以封建诸王告太庙”后,对廷臣说明其建立宗藩体制的缘由:“先王封建,所以庇民,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汉晋以来,莫不皆然。”问题在于,汉代封王遂有“七国之乱”,晋朝分封亦生“八王之乱”。如何谈得上朱元璋大开历史倒车封建诸王,是为国家长久之计呢?这也正是叶伯巨所说的“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雍正让甄嬛给果郡王送毒酒时,为啥没有派人偷听?甄嬛死都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在甄嬛传中,最为伤心最为感人一段就是果郡王饮下毒酒的那一段!两个人都想自己去死,但最后果郡王趁甄嬛关窗户偷换了酒杯,选择自己死!当果郡王死在甄嬛怀里的那一瞬间,多少人为之落泪,为之动容。且不议论有多么的伤心,大家是否记得皇帝派夏刈偷听甄嬛和摩格尔的对话,有了前车之鉴,这次皇帝为什么没有派人偷听甄嬛

  • 药王孙思邈真人,延年益寿的养生秘诀!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孙思邈,道教称为孙真人,陕西耀县人,少聪颖善谈老庄及百家之说。唐太宗召至京师,观见其颜少,知是有道之人,诚为尊重,授予爵位。思邈“辞疾请归”,太宗特赐良马,并将鄱阳公主原住之邑,令思邈居住。当时的著名人士如卢照邻等人以师事之。孙思邈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乐善好施,予人治病,不分吏属百姓,具以仁

  • 连雍正都不放在眼里的年羹尧,为何对此人毕恭毕敬,还亲自扶上马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年间,年羹尧次次打胜仗,雍正对其非常重用,年羹尧仗着自己的军功,任何人都不放在眼里,甚至让雍正的贴身太监为自己试菜,就连皇后都不敢这么干!因为这个太监只侍奉皇上,年羹尧敢如此做,明明就是对皇帝大不敬,但此时年羹尧正盛气,雍正也正是用得着他,所以便答应了。还有一次,皇上跟大臣商谈要事,年羹尧来找

  • 韦后为何没能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和武三思私通,李显真的不介意?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汉朝崩溃之后,中国进入了一段漫长的分裂时期。这段时期既在北魏出过强势的冯太后,也在西晋出过癫狂的贾南风皇后。但是总体来说,皇后嫔妃们还是很难分享丈夫手中的权力。几百年来,她们的活动天地有所扩大,但皇后们真正的黄金时代,还是需要等到隋唐年间才宣告到来。隋文帝的皇后独孤伽罗就是这个黄金时代的一个代表。

  • 雍正手下最厉害的两个将领,一个是岳飞后代,一个是成吉思汗后代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雍正在历史上算得上比较厉害的皇帝,一生政绩也很多,整顿吏史,设立军机处,完善了密折制度,还废除了贱籍,也算是做了不少好事。但也有人说他篡位,谋父,弑杀兄弟,天生疑心重,因此错杀很多忠臣。雍正的位是怎么得来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做的政绩却是历史上真真实实存在,史书记载着的。雍正手下一共有四名得力干将,

  • 日本遣唐使在中国:玩命学习,辛勤搬运,唐朝培养也是不遗余力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遣唐使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它在唐朝贪婪地吸收所有东西,然后像搬运工一样全部送到日本。第一期的6次遣唐使虽是政治先行,但亦肩负着吸收唐朝文化的重要使命。645年日本开始了大化革新,效法隋唐制度建立了二官、八省、一台,地方上设置了郡、国、里;在经济上模仿唐制推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法制建设和兵制也都

  • 王勃和王维都是天才诗人,各写下一首《山中》,千百年来高下难分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唐朝就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无处不在,也正是由于人们喜爱诗歌,把生活当成了诗,才让唐诗名满天下,成为了古典文学里一颗耀眼的明星,千百年来影响了无数人;当时的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诗歌就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诗写得好机会也更多。而那一时期也是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天才诗人,譬如初唐诗时期的王勃,还有盛唐诗人王维就

  • 一代名相魏徵竟然还是中国的葡萄酒宗师,唐太宗亲自酿酒向其致敬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但凡对中国历史有些许了解,都不会不知道魏徵。作为唐初“贞观之治”时期的一代名相,他留下了从“以人为镜”到“梦中斩龙”的一系列故事。不过,在朝廷之外,他还有另一个身份:葡萄酒酿酒师。唐朝一代名相魏徵丝绸之路八千里,葡萄美酒三千年中国葡萄酒最著名的宣传词至今仍是唐代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只是“葡萄

  • 和珅家中有一宝,嘉庆都不敢动!至今还在恭王府中存留!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和珅在历史上是一个大贪官,所贪钱财数不胜数。后来,乾隆驾崩,和珅没有了依靠,嘉庆在乾隆去世的几天内就把和珅给查办了。连带抄家,把所有的金银财宝都一洗而空,充盈国库。因此民间还有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一说。在抄和珅的府里时,有一宝物,嘉庆也不敢动,所以一直就在和珅府里留存,至今仍在。这个

  • 李白另一面:没资格科考,学剑术跑到山东拜师,还收了徒弟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近日,一个“很重视的友情对方却不看重是种什么体验”的回答火了,网友吐槽李白为什么不给杜甫回信,李白对杜甫无情。不仅成了一个梗,还使李白成了“负心汉”。虽然网友花样吐槽、洗白,剧情有牵扯到孟浩然、王维,但这都体现的是网友们对这些大文豪们的喜爱。然而李白不仅是“负心汉”,还是个“古惑仔”,下面国历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