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方孝孺虽是宋濂得意门生但与宋濂思想截然相反,大力批驳佛道二教

方孝孺虽是宋濂得意门生但与宋濂思想截然相反,大力批驳佛道二教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819 更新时间:2024/1/21 7:49:58

建文皇帝召他为翰林博士,进侍读学士。他深得建文帝的信赖,建文帝有什么疑问时,常常宣召相谈,君臣之间就像师友一般。

然而,“靖难之役”后,当夺得帝位的燕王朱棣要他起草登基诏书时,他却坚决不从,而且怒骂不已,并大书“燕贼窃位”。

于是,他被拉到聚宝门外肢解,还株及十族,坐及此事者达847人。当时,方孝孺年仅46岁。

方孝孺(1357年——1402年)字希直,号逊志。浙江宁海人。

据《明儒学案》记载,方孝孺自幼精敏绝伦,8岁读书,15岁学文,常常受到他人的称赞。20岁时游历京师,跟从当时的太史宋濂学习。

宋濂

宋濂是浙江金华人,以文章事功名于当世,其学术思想亦出于金华学派,以程朱之学为宗。

方孝孺从宋濂学习达6年之久,成为宋濂的入室弟子。宋濂也很欣赏方孝孺,称其为“孤凤”,认为自己的弟子中没有能比得上他的。

朱元璋定鼎金陵后,蜀献王聘他为世子师。

献王对方孝孺甚为称道,并为他的读书之堂取名为“正学”,因此,人们也就称方孝孺为正学先生。

与明初的不少理学家一样,方孝孺认为,在朱熹之后,人们不必再进行著述,重要的应在于道德的实践。

这是因为,诸如“理本于天”等道理,经过“近世大儒剖析刮磨,具已明白”。

因此,方孝孺指责一些道学人物侈谈性命而行为不端,认为这是导致理学日渐“污坏”的重要原因。

从这个意义上讲,方孝孺忠于君臣大义,面斥朱棣的篡逆行为,乃至以身殉道,应该看作是他崇信理学的具体表现。

方孝孺

的确,他杀身成仁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他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应该是一贯的,君子学道,不应只是为了“自适”,而应有“经世宰物”之志。

方孝孺本人十分重视修身,以圣贤自任。他以为入道之路最重要的要讲究公私义利之辨,一旦私欲产生,就必须立即加以克制。

对于如何学道,方孝孺非常重视小学。

他作《幼仪杂箴》,将坐立行揖、饮食言动等20项作为小学科目,使幼童从中学到形体外表的“规则”,同时也涉及到心性涵养。

这样,自少而长,包括成人在内,都在此处进行实践,人们“忘己以观物,忘物以观道”,就是说由“克己”达到“忘己”,使心不“滞于一物”,便可直觉到天道了。

方孝孺是宋濂的得意门生,但他却与其师有不少不同之处。

宋濂

宋濂强调吾心“天下最大”,以佛教的“明心见性”作为其“入道之要”;宋濂遍览佛典,称佛、道“其道揆一”“同一”,认为学道者应当兼儒、佛,他事实上成了“佞佛者流”。

方孝孺则不然,他“放言驱逐二氏”,力主“明王道,辟异端”,被称为“千秋正学”。

他的所谓“明王道”,就是以《周礼》为模式来改造现实社会。

他认为《周礼》可以“经世淑民”,如果推行《周礼》之法,少则十年,多则数十年,周代的王道政治便可以复见于今日。

方孝孺认为佛、道二教尤其是佛教极有害于古道,认为佛、道二教“用之修身则德隳,用之治家则伦乱,用之于国于天下,则毒乎生民”。因此,反佛应该像古代善于保卫国家严守疆域那样,使佛教不致造成什么危害。

方孝孺企图行《周礼》于世和对佛教进行彻底的否定,都证明了他的“憨迂”。

很显然,他按照《周礼》所设计的蓝图是行不通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提要》对此评论道:“明去周几三千年,势移事变,不知凡几,而乃与惠帝讲求六官,改制定礼。即使燕兵不起,其所设施亦未必能致太平。”

方孝孺对佛学的一概抨击与摒弃,也与当时儒、佛在哲学思想方法上的渐趋一致的事实相背离。

方孝孺及其亲族惨遭屠戮,对儒林是一个极大的震动。直到明后期的崇祯末年,方孝孺始获宽宥,被追谥为“文正”。其后的史书、稗乘等对方氏“抗乘之威”的“节行”给以表彰,他的行为深受后人的称道与景仰。

然而,自方孝孺被杀后,他的学术自然也遭到严厉的禁止,所以他的著作多已散佚。等到明朝开禁以后,才辑得著作24卷,名为《方正学先生逊志斋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泪痕春雨漫评隋唐历史(四)周宣帝信任杨坚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最简单而言,周宣帝上位后,把宇文宪、宇文孝伯、宇文神举、王轨都清理出局了,却是独独留下了杨坚。宇文宪、宇文孝伯的江湖地位明显高于杨坚;这个我们上一节已分析过,这里就不再多说了。这里,我们再说一下宇文神举、王轨的江湖地位。事实上,这两个人的江湖地位,也不比杨坚低多少。周武帝死的时候,宇文神举的头衔是柱

  • 方国珍实力不足加之朱元璋需要树立典型故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不过从一个刀尖舔血的私盐贩子,到称霸浙东的一方诸侯,最后还在以翻脸无情著称的大明开国太祖朱元璋手下混到善终,方国珍这一生堪称一段传奇。浙东海贼王的发家史方国珍,原名方珍,浙江黄岩人,祖辈都以贩盐浮海为生。方国珍的相貌,按照《明史》描述是“长身黑面,体白如瓠,力逐奔马”。和元末有明确政治诉求的红巾军领

  • 大蒙古国刚崛起时宋蒙就有接触,而且已经担心蒙古对宋朝的威胁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不仅如此,当时刚刚崛起的大蒙古国和宋朝为了针对共同的敌人金国还有结盟意向,所以双方还互派过使者联络。早在嘉定十三年(1220年)宋就派赵珙、苟梦玉等人出使蒙古商讨联合进攻金国的事宜,尤其是苟梦玉还经过长途跋涉来到铁门关(今俄罗斯杰尔宾特西)见到过尚在西征的成吉思汗,而他更是写下了《使北录》这样的长篇

  • 杨贵妃到底有没有死在马嵬坡?存在哪些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杨贵妃到底死没死在马嵬坡,其实在史学界是有争议的。因为正史上并没有明确说明,而且一些野史则是记载,杨贵妃是活了下来的。对于杨贵妃,其实唐玄宗也是舍不得的,但是没办法,大难临头,当时的局势已经不是唐玄宗说的算了。如果唐玄宗不抛弃杨玉环,那么大臣们也绝对不会再保护唐玄宗,江山与美人只能够二选一,唐玄宗只

  • 发现新大陆后大量白银流入明朝,故从明朝起白银开始作为主要货币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那么为什么到了明朝中叶,民间就开始大规模使用白银了呢?这就需要把目光放眼到当时的世界。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美洲那边的银矿和金矿激起了欧洲世界的淘金梦,白银产量急剧上升,大量白银流入欧洲。而与此同时,明朝以瓷器、丝绸、茶叶等为主的商品行销整个世界,与欧洲那边保持着巨大的顺差。费尔南·布罗代尔在《15至

  • 杨素伐陈势如破竹,隋秦王杨俊却在躺平,但傻人有傻福胜利自来投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上期说隋陈第一场战斗杨素旗开得胜,杨素通过厚待俘虏赢得了很好的声望,但南康内史吕忠肃并没有受到先前陈军战败的影响,稳稳当当地屯兵在岐亭。岐亭是杨素渡过三峡的最后一站,吕忠肃下令在两岸的石崖上凿孔,用三条铁链横截江面,这就是传说中“铁索横江”的大手笔。果然杨素来到岐亭对吕忠肃的铁链非常头疼,辛苦修造的

  • 从“陈桥兵变”到正式“黄袍加身”,赵匡胤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显德六年(959年),后周柴荣皇帝在商议攻取幽州时突发疾病,不久驾崩,年仅三十九岁,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此时,深受柴荣信任和倚重的赵匡胤是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他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后周的主要军权。小皇帝柴宗训年幼不懂事,而垂帘听政的符太后和主持朝中军政大事的宰相范质、王溥等

  • 李渊有四个儿子,将他们的名字合起来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若是将他这四个儿子的名字连在一起,你就会发现其实李渊很早之前就已经有野心了。那么,他儿子们的名字中蕴含着什么秘密呢?李渊的野心又是什么?四个儿子的名字李渊在称帝前,妻子窦氏先后为其生下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建成便是他的第一个孩子,那个时候的李渊还是隋朝时期的一名官员,加上彼时的他比较年轻,因此在心态方面

  • 明朝墓出土元代瓷器,为何这件瓷器盗墓贼都看不上,那是有理由的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上世纪70年代,安徽蚌埠市东郊要进行交通建设,相关部门进过研究后,决定对汤和墓进行保护性发掘。在此之前,文物专家已经对汤和墓进行考察,他们怀疑该墓已被盗墓贼光顾。当专家进入墓里时,他们看到盗墓贼留下的痕迹。根据专家们讲述,墓室内一片狼藉,被破坏的非常严重。专家们无法得知盗墓贼究竟带走了什么,因为已经

  • 汉灵帝时给宫女设立澡堂,明朝时正式成立“混堂司”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洗澡,甚至可以上升到“礼”的层次,在《礼记》中,就曾经说到,作为孩子,必须要给父母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五日则镡汤请浴,三日具浴。其间面垢,镡潘请缋,足垢,镡汤请洗。”对年迈的老人如此,新陈代谢更快的年轻人更是不必说了,这种观念不分宫里宫外,是古人的一种基本意识。在汉代,洗澡甚至被写进了《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