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代崇祯青花瓷为何出现大量人物故事图案?

明代崇祯青花瓷为何出现大量人物故事图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2846 更新时间:2024/1/11 13:17:18

1. 表达帝王喜好图案减少,人物故事图案大批出现

瓷器断代中所谓的“转变期”、“过渡期”,一般指明万历末的1620年到清康熙前期的1683年,而崇祯一朝则是其中的关键时期。崇祯朝所处的17世纪,是一个波谲云诡、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从全球来看,在17世纪的欧洲,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刚刚过去,文艺复兴带来的曙光使人们开始觉醒,封建社会逐渐瓦解,代之以资本主义的勃兴,生产力的解放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大航海时代更是继续推进。反观中国,大厦将倾的明王朝却在内忧外患中风雨飘摇,国内政治气氛紧张而低迷,失意于仕途的文人士大夫阶层更是以醉生梦死、纵情声色来自我麻醉。然而社会的动荡与政局的黑暗,并不代表着文化艺术的一蹶不振。崇祯时期,青花瓷的烧造迸发出不同于之前一百年的灿烂火花。

嘉万时期的青花瓷纹饰题材以仙道元素居多,而这种云雾缭绕的道教气氛在崇祯时期却大为改观。崇祯青花的纹饰内容丰富,以前官窑器上纯粹表达帝王意志及其喜好的规范图案逐渐减少,各类动物纹、山水景物、人物故事图案大批出现。尤其是人物故事题材,多反映戏曲小说、历史故事等叙事性内容,世俗人物开始成为青花人物画的主角。在笔触描绘上,较之元代、明早期和明中期同类题材的拘谨,也明显放开了手脚,人物身形普遍拉长变高,潇洒利落,呈现出不同于前朝的风貌,这在后来清早期的青花人物纹瓷器上可见由此承续而来的影子。

明崇祯青花戏曲人物故事图花觚,将画面徐徐展开,可见一位官宦模样的男子站在庭园中,一手托着腰间的环圈,一手指天,两个婢女站在他身后,正窃窃私语着什么。在他脚下跪着一女子,一手撑地,一手以袖掩面,似乎是正在因男子厉声训斥而啜泣。婢女们的身后是这家的厅堂,一妇人躲在半掩的门后注视着庭园里发生的一切,一个小孩紧紧拽着她的衣角,脸上是好奇而迷惘的神色,在他们身边还立着一个陪伺的婢女,眉眼弯弯,仿佛有一丝莫名的笑意。

图1-1:明崇祯青花戏曲人物故事图花觚

图2:明崇祯青花戏曲人物故事图花觚 全景

明早期和明中期的青花瓷器上也不乏人物故事题材,但其内容表现的多是传统历史故事和元杂剧中的场景,如三国故事、《西厢记》、《拜月记》等,内容和种类都较为单一。而明晚期戏曲小说的创作较之元代内容更加丰富,种类更为多样,是创作空前繁荣发展的时代,元代之后一度式微的戏曲出现了新发展,产生了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作品,如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明代也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三部和《金瓶梅》都诞生在明中期后,明晚期冯梦龙的《三言二拍》更是贴近市民阶层喜好的独具特色的通俗小说的杰出典范。因此,明晚期青花瓷器上出现的贴近世俗生活的人物故事题材,是这一社会现象的折射,表现出的是当时民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2. 科举官宦相关题材大量出现在青花瓷器上

明代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莘莘学子对一朝中举充满了热切的渴望。明中期以后,与科举官宦相关的题材也大量出现在青花瓷器上。而明晚期社会的动荡不安,让普通民众内心急需安定祥和的愿望更加急切,这种世俗的祈求与愿望,也是崇祯青花热衷表现的题材。明崇祯青花求签图筒瓶,图中一男子骑于马上,一手抱如意,一手执签,其僮仆身背行囊,主仆二人似是赶考或是赴任;一旁有一老者面目温和慈祥,眉目含喜,怀中的签筒内还有数签,一旁的小厮腰间系着葫芦。而明崇祯青花戏曲人物故事图花觚上的人物手指天上的太阳,也迎合了“指日高升”的期盼,是当时较为常见的人物形象。

图3-1:明崇祯青花求签图筒瓶

图4:明崇祯青花求签图筒瓶 全景

3. 芭蕉、萱草和合欢树 寓意植物绘入画中

值得注意的是,崇祯青花纹饰的一般性特征在这两件瓷器上均有体现。如花觚的近口沿处和胫部、明崇祯青花求签图筒瓶的肩部和近足跟处均装饰一周釉下暗刻花纹;画面中绘有左右回绕盘旋如水涡状(或括号状)的云纹,这一极富时代特征的纹饰一直延续至顺治。另外,筒瓶的口沿和花觚的胫部都装饰一周倒垂的大小相间的蕉叶纹,蕉叶中间留白,加上故事背景图上出现的芭蕉,均为崇祯青花纹饰中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手法。芭蕉在古时由东南亚的热带国家传入中国,南朝宋以后逐渐成为象征文人士大夫形象的植物,广泛出现在文学艺术与绘画艺术中。随着佛教的传入,芭蕉所寓含的“空”和“无常”的意义也被大众接受。如《大正新修大藏经》之《阿差末菩萨经》中曰:“生死如芭蕉,识者如幻叶”,表现人生和世事的无常。明晚期,随着商品经济与市民阶层的发展,芭蕉形象更多表达的是文人阶层生活闲适、高情逸致的含义,而明晚期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来源于对动荡生活和无常时世的厌倦与无奈,芭蕉的装饰意义蕴藉其中。而且这两件器物的画面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出现了萱草和合欢树。所绘萱草为鱼鳞状,合欢树叶很小很密,左右对称组成一小枝,再由若干小枝以放射状组成圆形,颇具特色。嵇康在《养生论》中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明晚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促使人们以合欢、萱草为饰,籍此来免除心中因战乱、天灾而来的烦闷和忧虑,与芭蕉在这一时期青花瓷器上大规模出现的原因异曲同工。

4.崇祯青花人物题材的绘制风格与明晚期绘画之间的联系

前文已经提及17世纪在社会方面的特点,而在文化艺术领域,17世纪则是一个灿烂绚丽的时代。在欧洲,这是一个承前后的阶段,上承文艺复兴,下启19世纪。发源于意大利,以热情奔放、装饰华丽而著称的巴洛克美术风格,也在这一时期风靡欧洲。在中国,在陈淳和徐渭手中发扬光大的大写意画,于似与不似之间开一代先河,引领后继者无数,而版画的影响也直接反映在了崇祯青花瓷器的制作上。

戏曲人物题材在青花瓷器上的大量出现与蓬勃发展的文艺创作不无关系,而这些作品的传播需要依托书籍作为载体,由此带动了与刻书业密切相关的另一个行业的发展壮大,即版画。明清两朝是中国版画发展的高峰时期,明代版画不仅用于文学名著的刻本插图,还用于画谱及酒牌等,受众广泛。崇祯青花瓷上的戏曲人物题材有的就是以同时期的版画样稿为基础描绘而来的。目前可见流行于明晚期的戏曲小说插图,人物线条沉着劲练,勾勒精细,风格雄健,富于强烈的个性。如明崇祯青花戏曲人物故事图花觚中人物的线条起笔略重,收笔略轻,清劲有力,方笔直拐,线条的转折与变化均比较强烈。版画人物的风靡,在青花瓷器上也可一窥端倪。徽州版画风格精细秀美,线条柔细,典雅工丽,花觚上的仕女形象一如版画中的一样,体形修长柔软,弯眉细眼,表情似笑非笑,充满了心理刻画。另外,崇祯青花瓷所绘人物的衣饰上大多绘有“*”形花纹,这一衣饰纹样亦广泛见于明晚期的绘画、版画等其他艺术领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次是大写意绘画风格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特征是意象思维,水墨大写意的主要特点就是讲究意象造型,注重笔墨神韵。明代是中国绘画中学古与创新两种意识相碰撞的特殊阶段,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中国画掀起了一股反传统的思潮,文人画一改古人理法,注重精神自由、个性解放及情感宣泄。作为中国绘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大写意所蕴含的自由奔放的精神和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充满了东方神韵与现代意味,得以迅速发展,尤以明晚期的徐渭为集大成者。徐渭曾云:“观夏圭此画,苍洁旷迥,令人舍形而悦影。”“舍形悦影”是徐渭水墨大写意的基本追求,他的画气势纵横奔放,笔简意赅,虚实相生,层次分明,又融劲健的笔法于画中,把水墨大写意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写内心情感的至高境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影响同样深入到当时瓷画创作中。明晚期青花瓷器上的绘画内容、意境和笔法与当时的文人水墨画风格一致,着意表现文人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失意后寄情山水田园的隐逸思想。青花山水、人物题材上的留白,表现了民窑瓷画对文人大写意绘画的理解。明晚期青花瓷上的画法,更加注重通过勾、点、写的途径来达到“影”的效果。在“舍形”的基础上摒弃了物体形象,“不求形似求生韵”,营造一种视觉感受的“影像”,以“影像”间的亲疏、远近、上下关系来体现意趣。这种深藏的布局意趣在崇祯青花瓷器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如明崇祯青花戏曲人物图花觚,虽然山水成为背景,但绘制技法和风格却没有改变。虽然画法有勾线、分水两步,但起主要视觉作用的还是分水之后形成的“影”之轮廓和“影”与“影”之间所留的空白美,大片的空白并不使画面苍白空旷,相反却给观者带来了空灵幽美的心理感受。这些形象虽与生活中的实景相差较远,但却符合视觉美。由于广泛采取分水和晕染技法,多有大写意的情趣,画面开阔,笔意潇洒酣畅,着笔不多但艺术效果不凡,与同时代绘画中丰富的运动轨迹与浓淡、徐疾、大小、干湿、疏密程度各异的笔踪墨韵相映成趣。有些绘画笔法,如用青花点染太阳,则具有这一时期明显的时代特征。

综上,崇祯青花中大量出现的贴近世俗审美观念的人物故事题材,既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又与明晚期的绘画、版画等艺术形式相联系。社会与艺术之间的关联性,在崇祯青花瓷器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元朝凭啥拳打俄罗斯,脚踢欧罗巴?答案原来是……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元朝鼎盛时期,东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贝加尔湖,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朝代。元朝为何能拥有如此广袤的疆域呢?不仅因为元朝的统治者是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更重要的是元朝的武器技术十分先进。01打败郭靖、黄蓉的不是绝世武功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两位主角——郭靖和黄蓉。在作者的笔下,郭靖

  • 李世民喝的大醉,薛仁贵把一个姿色不错的宫女塞进了他的帐篷里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李世民公元644年,李世民决定跨海征东,亲征高句丽,这是他表叔隋炀帝一直没有办成的事,杨广三征高句丽,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薛王兄,回家吧,风高浪急,咱不去高句丽了吧?”李世民是马上征战的王者,到了渤海边,看着茫茫的大海,这个旱鸭子有些发怵了,不想上船了。薛仁贵薛仁贵看到李世民打退堂鼓,心生一计。“陛

  • 明朝第一战将蓝玉被剥皮实草,全因一个人的死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常遇春又是太子朱标的老丈人,蓝玉也就是太子妃的舅舅,和太子也就成为了亲戚关系。蓝玉早年跟随常遇春为朱元璋效力,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他是一员有勇有谋的沙场悍将。随着徐达和常遇春的谢世,蓝玉逐渐成为明朝最能征惯战的将领,深受朱元璋的器重。他也没让朱元璋失望过,他多次建立大功。蓝玉一

  • 李世民也有怕的大臣,直接取了“威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侯君集对唐太宗情感也非常复杂,又佩服又敬畏,所以侯君集虽然答应和太子谋反,但内心总是不安。李世民李承乾侯君集心头一惊,所谓“威骨”,是骨相中的奇骨,有“威骨”的人才有成为将军的命格。果真过来了几个人,手持屠刀,割开他的头顶和右胳膊,各取出一块骨头,样子好像鱼尾骨一样。侯君集侯君集大喊一声从梦中惊醒,

  • 旅顺黄金山奇案,唐朝时的碑刻被盗出国,竟在日本皇宫的庭院内?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698年,肃慎族群的后裔靺鞨族群首领大祚荣建国,称“震国”。公元712年,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统为忽汗州,后去靺鞨的称号,专称渤海。渤海国积极地吸收唐代的中原先进文化,社会经济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被誉为“与华夏同风”,“海东盛国”。渤海国地图在大唐朝的鸿胪卿崔忻

  • 全玖:南宋末代皇后,为儿子不愿轻生甘受折辱,被逼削发为尼出家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她见证了风雨飘摇中南宋最后的挣扎。她经历了被俘虏后折辱悲惨的亡国奴生活。1264年宋度宗继位,全玖被封为皇后。彼时他们成亲已有四载。1274年,全玖失去了丈夫,儿子失去了父亲,她成了太后。十四年的夫妻,她一直贤惠顺从,悉心教导儿子。彼时的南宋王朝风雨飘摇、垂暮老已、内外交困。外有强敌内有奸臣,谢道清

  • 揭秘:武则天在反对声中成为女皇,薛怀义送来的经书告诉你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朱玉林李治驾崩后的一天,武则天想把持朝政,徐敬业等起兵反对。这时看了薛怀义送来的一部佛教经书,武则天马上信心满满。那天,太平公主满脸喜色,快步来到武则天住处,笑着说,我给您送来了一份“厚礼”。说完就叫人将一个人领了进来。武则天一看来人,感到莫呜其妙。这是什么啊?太平公主笑了笑说:“您懂得。”说完就吩

  • 张邦昌:比岳飞还冤的“大宋第一奸臣”,为保一城人性命而屈节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危际远忠贞,冤肩风波亭 宋朝至少在开初是不杀大臣的,即使是被皇帝恨得咬牙的苏东坡也最多是放逐放逐再放逐,赶去那海南岛了事。终宋一朝被杀的一品大员除后面的韩侂冑被逼杀外,只有两人被杀,一是岳王爷,他的罪名是“莫须有”;另一位是张邦昌,他的罪名是睡了皇帝的女人。作为名列《宋史 叛臣传》第一号人物,这张邦

  • 慕容氏②悲催的吐谷浑太子慕容顺,隋唐两朝质子,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在隋唐两朝为质子。吐谷浑被灭后,因为吐谷浑各部落不服他,被部下所杀。慕容顺是吐谷浑悲催的太子。慕容顺是慕容伏允和隋朝光化公主的儿子。旧唐书为慕容顺,资治通鉴为慕容顺光。友友们看历史的时候,这两个名字其实是同一人。慕容伏允继位后,607年,派遣慕容顺向隋朝朝贡,当时隋朝的帝王是隋炀帝杨广。慕容顺很倒霉

  • 徐茂公和李世民喝酒,酒醒后惊恐发现身上披着龙袍,保命方式绝了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在瓦岗的这些武将中,有一位武功并不高强的人却是他们的大脑,这个人就是军师徐茂公,他精通兵法,运筹帷幄之中帮助瓦岗完成了早期的创业。唐朝建立之后,徐茂公作为开国大功臣,自然是收到了太宗皇帝李世民的重用,可是也因为他的性格,李世民一直无法完全信任他,一次两人喝酒,酒醒后徐茂公发现身上披着龙袍,立马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