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说商鞅才是“游戏晋升机制”的鼻祖?

为什么说商鞅才是“游戏晋升机制”的鼻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1457 更新时间:2024/2/8 0:07:28

“想脱离平民之身吗?想改变命运吗?想获得无尽的良田和忠诚的仆人吗?加入大军吧,只要拿下敌人的首级,就能不断晋升,最低门槛一个起”!

[var1]

但真进入了这个晋升的体系内,那才知道套路深。

而且跟玩游戏不一样的是,玩游戏需要氪金,“玩”商鞅的二十等爵制,是要氪命的。

二十等爵制,根据后世的史学推断论证,在最初的时候,只有“十六级”(另一说十八级),因为二十等爵,最高的两个等级“关内侯”和“彻侯”,都快赶上了秦国的最高统治者“公爵”秦孝公了,这种爵位,不是没称王的秦孝公敢乱制定的。

这个爵位体系的魅力在于,可以“抑贵扬平”,也就是打压已经腐朽的贵族,拔高想要改变命运,摩拳擦掌的平民的地位,说句哲学一点的话,就是在重新调整分配,调动社会潜在的、沉寂的积极性。

根据《商君书》的多次描述,二十等爵制最吸引百姓的就是“第一级”爵位,乃为“公士”,因为这个爵位的门槛最低,只要拿下一个敌人的首级就可以获得,拿下一个敌人的脑袋,家族命运立即改变。

这个原理就跟超市搞促销时,百分之八十的人都是奔着平价鸡蛋去是一个道理的。

[var1]

那有的人就起了心思了,我力气大,我手臂粗,我有祖上秘传迷药,一撒倒一片,然后再一个个收割敌人脑袋,砍上几十一百个,我岂不是就位列“将相”了?

想象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商鞅更残酷。

商鞅制定的规则是有“壁垒”的,或者说是需要质变的功劳才能跨越的界限。

二十等爵制,前四级被称为“玩命级”

第一级:公士。

第二级:上造。

第三级:簪枭。

第四级:不更。

为什么叫玩命级呢?

因为这四个等级,的的确确就是可以靠杀敌人,取得敌人首级升上去,而且是杀几个升一级,升级速度堪称“飞快”,秦国士兵那是越杀越开心,觉得再努力一把,自己都可以去洛阳跟周天子一起吃饭了。

看到这里是不是有很浓重的网游风格,前期升级丝毫不讲究逻辑,爽就完事了!

[var1]

但严肃地说,不得不说,这基础的四级,其实也是秦国战斗力爆增最根本原因和底层逻辑,也是秦国战斗力的根本(将强能领兵,兵强才致胜)。

可惜若是有志气的人,想用这种方式继续往上爬,那对不起了,新手福利结束了!

从第四级到第五级,你就算再砍十个人都没用了,因为“壁垒”出现了。

被网游坑过的朋友看到这里,肯定有点不妙的预感了,咱们继续。

第五到第九级,可以称之为“玩计级”,这几个几乎都有一个很显眼的后缀:大夫。

第‬五级‬:大夫。

第‬六级‬:官大夫。

第‬七级‬:公大夫。

第‬八级‬:公乘。

第‬九级‬:五大夫。

咱们以前说周代的等级制度,常说的就是: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其实二十等爵制,也没有背离这套等级逻辑,前四级,就是“士”,而第五到第九级,就是“大夫”。

[var1]

因此,第五级起,商鞅就暴露了他的真实“规则”了,再怎么单打独斗,终究是勇夫罢了,勇夫固然可取,但也是“重赏”之下才冒出头来的,而商鞅想要在勇夫中选“将”,率领勇夫。

换句话说,你干基层再厉害,也就是在基层里玩,一定要通过某种“考验”晋升,如果还是那些古板的工作,做得再好,也没有意义。

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

商鞅给出的标准也很简单,想要升入“大夫”,就要开始率领军士集体作战,这个时候讲究“集团军功”,不再是个人军功了,屯长也好,百人将也好,他们自己砍了敌人,只算“团队”军功,标准是“净歼敌”三十三人及以上,也就是杀敌53,自损20这才符合标准。

有的人直接就拍桌子了,这不是坑人吗,怎么一开始商鞅没有把话说完呢?

不然为什么说商鞅是现代“游戏晋升体制”的鼻祖,有时候语焉不详,对什么群体说什么话,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和艺术。

到了大夫级,难度就几何上升了,除了用这种方式选拔将军以外,这里面还涉及了“责任制”,基层士兵可以拼命,砍下了敌人头颅,那是他的本事。丢了自己的头,那是他的造化,所以基层军士只需要保护自己,这次没杀敌,下次再接再厉。

[var1]

将军不一样,他们治下的士兵阵亡得多了,他要被牵连,治下的士兵全部摆烂或者摸鱼,他也要被牵连,可能士兵偷懒士兵没事,但将军一定会出事。

这就导致了到了大夫这个层级,晋升的“功勋”有时候还会被“倒扣”,玩着玩着回到刚开始的时候,可想而知,白起那样杀敌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不屯多一点,后面完全不够造的。

不过若真的有人才从第一级一直爬上来,然后爬到了第九级,那不得不说,他的确是个人才了,到了五大夫,一般都是个分水岭,再往前进一步,就是“卿”了,卿这种存在,是足以“名留青史”的,不仅仅是吃饱饭那么简单了。

所以到了卿这个层次,又可以叫做“玩脑级”。

卿仅次于诸侯,也就是各国君主,一般来说,国家的真正统治阶级,都是“卿”,相国是卿,御史是卿,史官是卿,就连商鞅自己刚开始变法,也都给予了“第十级”的爵位:左庶长。

十左庶长

十一右庶长

十二左更

十三中更

十四右更

十五少上造(少‬良‬造‬)

十六大上造(大良‬造‬)

十七驷车庶长

十八大庶长

显然商鞅自己也有“晋升”的精神,没有让秦孝公给他直接登天的机会,但他也表示了,一定要给他“卿”的资格,不然的话,就不是晋升与否那么简单了,而是“有没有资格”在政治上发表意见,此乃阶级的桎梏和习惯。

[var1]

因此卿已经是一种新的层次了,想到这一步,不是愣头青杀敌人就能做到了的,商鞅后来靠变法之功,征战之功被封商君,爵位升至“大良造”,后来也还是被针对逼得谋反,最终被处刑而死。

跟商鞅一样的,还有战功赫赫的白起,白起也是爵至大良造,被封为武安君,最终却落得被“赐死”的下场,他们到头来的荣耀,一个不留神,也会是一场空,跟那些在战场上征战的士兵实则无异。

如此说起来,“二十等爵制”更像是虚无主义,因为除了统治者一直永恒长久,其他人晋升来晋升去,到头来很容易就是一场空,可话说回来,自古以来君臣之间不都是如此这般的不平等吗,回头看看,还是“玩命级”的四个爵位最轻松。

虽说“晋升”到大夫不容易了,可这四个初始爵位带来的“福利”,是实打实的。

为了激励士兵,商鞅的“新手大礼包”也是准备得很给力的。

比如某士兵拿下了一个敌首,那么他就可以升为“公士”,成为公士之后,他就能够获得封赏,奖品是“一顷田”、“一处住宅”(可能是给地)、“一个庶子”

[var1]

这个“一顷”田可是厉害了,按照现在的计算,一顷田大概有6万多平米,虽然秦时期跟现在的计算单位不一样,但仍旧有“一万平米”左右,再加上住宅给的地,而且还配有一个“仆人”(庶子是指仆人),这生活妥妥的人生赢家。

第二级的上造、第三级的簪枭、第四级的不更,田地的封赏都是在公士的基础上依次加一,所以上造就是二顷田,两处宅子,簪枭就是三顷田,三处宅子,不更是四顷田,四处宅子。

这样看起来,二十等爵制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多的什么名份、精神层面的奖赏暂且不说,这物质是最重要的,虽然商鞅这套路不浅,但对基层的爵位还是算厚待了,也难得基层士兵愿意那么拼命。

除了这些基础的赏赐外,这些获得了军功的士兵还可以拿自己的功劳给“亲人”顶罪,而“罪”这种东西,在秦国堪称是烂大街的存在,商鞅的核心思想里有一个“弱民之术”,就是制定大量的法律,让百姓动不动就犯错,甚至是犯罪,他用这种方法,推着百姓们上战场。

[var1]

很多秦国士兵,一开始都是为了“抵罪”或者是给家人“赎罪”才上场杀敌的,所以这又是一个套路,看似是福利,实则是商鞅和秦国统治者制订出来的“套娃游戏”,他们将获得勇往直前的士兵,但后来秦朝崩溃,这些将士也没有多忠诚,就因为他们对“暴秦”的确没啥感情。

话题扯远了,再说回秦国爵位的“大夫”、“卿”阶级的含金量有多高。

到了大夫开始,基础的赏赐在第八级和第九级的“公乘”、“五大夫”开始,第七级还只是赏田九顷,宅子久处,可公乘却直接被赏赐了“二十顷”田,二十处宅,五大夫则是有二十五顷田,二十五处宅。

这个时候,质变就开始了,这还不算完,这个等爵制还有点“阶级性”,越高级,差距越大。

因为第十级的左庶长,赏赐的田就有74顷,宅子74处了,第一级的卿尚且如此,更别说后面的高等级卿的待遇了,这凸显了在二十等爵制中,差异奇大的阶级性。

讲完了这些“赏赐”,最后让人关心的,无非就是“继承”问题了,有的人会问了,这些东西能不能留给后代?

[var1]

虽然商鞅变法打击“世卿世禄制”,但二十等爵制中,仍旧是可以“世袭”的,但这个体系内的世袭跟清朝的爵位世袭很像,要“降级继承”,这个意思就是,公士在去世后,他的儿子就没有资格享用他的田地了,又要继续自己奋斗了。

即便是如此,二十等爵制还一直发展到了“汉朝”才被终结,之所以会被结束,还是因为这套等爵制后面越来越泛滥了,人是存在“心理追求”的,刘邦时期分封功臣就开始直接大量赏赐“关内侯”,完全破坏了这个制度的自洽性,导致后来没得玩了。

总结:

二十等爵制,是秦国变法中最核心的一环,秦国能六世剧变,横扫天下,跟这种军爵制度的底层逻辑有着很密切的关联,没有二十等爵制,就没有悍不畏死的战斗精神,秦人的基础本就比赵国弱,后来得以长平一战比狠获胜,盖源自这个精神。

而二十等爵制,是更早的“晋升”天梯,有效地打破了秦国时期的社会固化,突破了壁垒,虽然最顶尖的爵位还是只能贵族获得,但却也造成了中低层的社会阶级的流动竞争,对社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更多文章

  • 被围魏救赵骗了两千年,原来并没有成功解救赵国,一切都是演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围魏救赵赵国结局,围魏救赵视频完版,围魏救赵200字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原典为“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根据度娘的解释,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千百来年,这一计所展现的高超调动敌军之艺术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实际上未必有多少人了解其真正含义。我们知道,此计出自两位战国时期的一流

  • 剧辛本是燕国名将,为何不分敌我执意伐赵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剧辛简介,燕国六十万大军打不过赵国,剧辛出生日期

    [var1]剧辛再一次出现再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是在燕王喜时,当时剧辛的复出并不是为了富国强兵对抗秦国的步步紧逼,而是想在赵国全心全意对抗秦国的时候偷袭赵国,从而可以掳掠赵国的一部分土地,也给自己再次留下一点功勋。但是让剧辛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仅没有让自己的人生走向另一个巅峰,反而因为那场战争被俘虏杀

  • 大殿之上用两个桃子杀了三个人,论手段之阴险毒辣,堪称春秋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大殿之上用两个桃子杀了三个人,三桃杀四士的故事,史书对二桃杀三士的评价

    说起江湖上的暗器,人们很快就会想到李寻欢的“小李飞刀”。但这毕竟是武侠小说,过于虚幻。然而在历史上果真有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用两颗桃子就杀了三位大将。这简直是骇人听闻,桃子不是用来吃的吗?怎么还能用来杀人呢?莫非是被噎死的?事实如何,我们不妨回到春秋时期的齐国一探究竟。话说春秋时期齐景公麾下有三员大将

  • 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出口就套路了四个国,改变了五个国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孔子的得意门生有哪几位,孔子金言10句,孔子手抄报

    文:花筝 说起孔子的得意门生,很多人立刻想到“一箪食,一瓢饮”的颜回。的确,在道德方面,孔子对颜回最为肯定,但是在政治方面,孔子最赞赏的弟子是子贡,最喜欢和子贡讨论为人处世的道理。子贡原名端木赐,和其他弟子不同,他不常在孔子门下听课,而是周游列国,不仅囤货做生意成为首富,还多次参与政治事务。他最大的

  • 从马车夫到战国七雄,赵氏发家到底靠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商朝帝大戊执政时期,大戊有一个御用车夫,叫中衍,他是赵国和秦国共同的祖先。 不要小瞧了一个赶马车的人。这种职业在当时,是高级的技术活儿。我小时在农村,见过不少赶马车的乡亲,扬起鞭子,“哦哦,驾,吁……”,马儿便撒开四蹄“嘚嘚”前行。中衍显然不是这样的赶车人。他是稀缺的精通御术的御手。再想想看,即使在

  • 他是赵国最厉害的君王,却处理家庭关系心太软,落得被困沙宫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国最牛逼的君王,一位赵国名将遭受君王猜忌,赵逸是赵国第几代君王

    01 按照史书记载,古代帝王出生大多伴有异兆,比如满室红光,整个宫殿弥漫奇香,或者冬天百花齐放,天降甘霖。与这些现场才有的祥瑞相比,赵武灵王厉害多了,早在七世之前,就预定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门票。赵国与秦国同祖,都是一只鸟的后裔。子子孙孙传到蜚廉这代,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子恶来为纣王服务,被周武王杀了,

  • 他救刘邦捡韩信,担任一个官职做到死,屹立四朝而不倒!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楚汉骄雄,做人学韩信做事学刘邦,韩信刘邦对话视频

    秦末英雄辈出,他是唯一一个厚道人。夏侯婴是沛县人,刘邦的老乡,最初做县里的厩司御,赶马车的。每次送客人归来,都要路过沛县泗水亭,找亭长刘邦喝酒。后来升任县吏,和刘邦的关系更亲密了。一次刘邦和他闹着玩儿,失手把他弄伤,被人告到县令那里。这要在今日看来,那个告发者是个好事之人。然而在秦代,有严格的连坐法

  • 齐桓公好穿紫服,经过专家的复原与研究,这种衣服上带有一种臭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齐桓公老婆,春秋霸主齐桓公,老梁讲齐桓公之死

    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的整个封建王朝总共持续了2000多年,在这期间诞生了众多朝代以及帝王,各个朝代都有着属于各自的特色文化。要说在古代时,由于身份、地位不同,所以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各方面的东西都是很不一样的,即便是衣服颜色也很有讲究,不知大家有没有了解过,就像是龙,是帝王的象征,皇帝所穿的衣服上也都

  • 长平之战中,你死我活的秦赵两国在800年前,其实是一家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赵长平之战到底死了多少人,长平之战赵孝成和赵军,长平之战赵兵之死

    提起长平之战,很多人都第一印象或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或是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的“人屠”白起。赵括手握四十万大军却打的惨败,白起竟将四十万降卒全部坑杀。这两件事在今人看来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但如果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就会发现,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赵括和白起都没得选。春秋时期就形成了东齐、西秦、南楚、北晋四

  • 路人形容孔子为“丧家犬”,孔子:说得对极了!这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孔子如丧家之犬,孔子弟子怎么评价孔子,孔子学府与孔子国际学校

    公元前517年,即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斗鸡之变”,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大败,狼狈逃亡至齐国。 同年,35岁的孔子也来到了齐国。除了迫于鲁国局势动荡之外,孔子更是想借助齐国施展抱负,实现政治理想。《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仕齐“为高阳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但后来由于齐相晏子的反对,孔子很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