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围魏救赵骗了两千年,原来并没有成功解救赵国,一切都是演戏

被围魏救赵骗了两千年,原来并没有成功解救赵国,一切都是演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594 更新时间:2024/2/8 0:07:04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原典为“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根据度娘的解释,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千百来年,这一计所展现的高超调动敌军之艺术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实际上未必有多少人了解其真正含义。

我们知道,此计出自两位战国时期的一流兵家之手:孙膑庞涓。战争是双方相互合作,共同演绎的舞台大剧。因此,孙膑与庞涓都是领衔主演,而非孙膑一人的独角戏。

01

据度娘讲述:故事发生在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迫使卫国屈服于它。卫国原来是入朝魏国的,后来改向亲附赵国,魏惠王不由十分恼火,于是决定派庞涓讨伐赵国。不到一年时间,庞涓便攻到了赵国的国都邯郸。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国君赵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齐国求救(此时,赵国与齐国结盟)。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出计,要军中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佯攻魏国的军事要地——平陵,以麻痹魏军。而大军却绕道直插大梁。庞涓得到魏惠王的命令只得火速返国救援。魏军为疲惫之师,怎能打过齐国以逸待劳的精锐之师。所以大败。

让我们静下来心来逐一分析,还原这场历史大戏。首先,从整体上来说,围魏救赵,不是一记重拳,而是一套组合拳。孙膑是聪明,庞涓也不傻。如果围魏救赵真的是直接攻敌必所救,那未免太小儿科了。所以铺垫要做实,氛围要做足,假戏要做真。因而孙膑出了第一招:以最不会打仗的齐城、高唐这匹“下等马”对驻守魏国军事要地平陵的精锐部队这匹“上等马”,结果显而易见。

齐军首场大败至少带来了两个结果。其一,当然是麻痹了魏军。其二,不但麻痹了魏国本土的守军,更加麻痹了镇守国都的魏王与进攻赵国的庞涓。让魏王松懈思想、放松警惕;让庞涓策马扬鞭,更加放心大胆的进攻赵国。如此一来,齐国所收的渔人之利就会更大。因此,围魏救赵的第一战,孙膑实际上是通过“诱敌战”达到了“心理战”的效果,不但降低了魏国的战斗力,还使魏国的思想意识松懈。

[var1]

02

我们再看孙膑的第二招:大军绕道直插大梁。这是一步险棋,也是一手虚招。诚然,攻敌必所救是正确的战略选择。可实施起来却有一个关键问题:敌所必救之处,必然也是核心之处,必然有重兵把守,急切之间,大军如何准时抵达战场,又怎么可能攻得下来?同时又如何调动敌军呢?就好比心脏是一个人的必救之处,人家一拳过来,必然要伸手阻挡一样。

妙就妙在第一战的铺垫,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放松下来的魏国守军,此时此刻,已成为那匹战力不济的“中等马”,按常理推算,是应该出动齐军的“上等马”了,但孙膑没有这么做,因为他的战略不是攻破大梁,而是“围城打援”,吃掉“庞涓兵团”。攻破大梁谈何容易,即使攻下,要消耗多少军力,如何驻守等等,都是问题。

因此,攻城部队不需要真的攻破大梁,而是造成强敌压境的战略态势,在魏国上下还沉浸在第一战的胜利与喜悦之时,齐军就已经大兵压境,造成强烈的心理反差与态势反差,迫使魏王下令庞涓回援。所以,攻城部队用的不是“上等马”,而是“中等马”对“中等马”。

03

据最新史料记载,庞涓并没有立即撤军,而是继续攻击赵国,并最终拿下赵国,说明他至少看透了两点。一是大梁守军未必不行,齐军未必就行,二是此时回军,必然遇伏。如果看不到这两点,他就不是庞涓了。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孙膑就是要他看到这两点,为什么?看到这两点之后,庞涓会加快攻打赵国的步伐,而赵国也会更加全力抵抗,两者之间的消耗会更大。最终得利的,还是齐国。

因此,第二战是相持阶段。孙膑要做的有两件事情,一是强压魏王,逼他更急,二是想好自己的“上等马”究竟放在何处。

[var1]

04

我们再看第三战,也就是桂陵之战。好不容易攻下赵国的庞涓,此时此刻既是骄兵,也是衰兵,成了一匹不折不扣的“下等马”了。他能想到之前孙膑会在回军途中设伏,就不能想到,现在回军,也会遇伏吗?经不住魏王的再三催促,摆在庞涓面前的,就是选择一条最快的行军路线回到大梁。

翻开地图,我们一目了然。大梁与邯郸,两点成一直线,而桂陵正好大致处于这条线上,是必经之地。而桂陵地势两边高中间低,是天然的伏击场所。想到了这一点,孙膑把主力部队这匹“上等马”摆在了桂陵道,专候专吃庞涓这匹“下等马”。

最终决战的时刻到了,齐军大败魏军,并生擒了庞涓。孙膑在此战中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

05

看完了整个事件的脉络,我们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围魏救赵”的本质是建立在对各方态势的准确评估上所产生的军事行动,是一套集诱敌、心理甚至赛马在内的“联合作战体系”,而非单独存在,单独运用的一只手。这有点类似于“围城打援”,不是一刀致人死命,而是先砍掉其手脚,让它失去行动力,最终成为待宰的羔羊。

《三十六计》第一计“瞒天过海”当中,有这样的话语: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我们不能从常见的现象与历史事件中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因为太常见了,太熟悉了,已经没有新鲜感了,所以我们不会去想它了。

可正因如此,才能“太阳、太阴”。

策划:鱼羊史记监制:鱼公子

撰文:江东子弟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文由「鱼羊史记」独家制作,并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追究法律责任。欢迎转发朋友圈。

更多文章

  • 剧辛本是燕国名将,为何不分敌我执意伐赵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剧辛简介,燕国六十万大军打不过赵国,剧辛出生日期

    [var1]剧辛再一次出现再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是在燕王喜时,当时剧辛的复出并不是为了富国强兵对抗秦国的步步紧逼,而是想在赵国全心全意对抗秦国的时候偷袭赵国,从而可以掳掠赵国的一部分土地,也给自己再次留下一点功勋。但是让剧辛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仅没有让自己的人生走向另一个巅峰,反而因为那场战争被俘虏杀

  • 大殿之上用两个桃子杀了三个人,论手段之阴险毒辣,堪称春秋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大殿之上用两个桃子杀了三个人,三桃杀四士的故事,史书对二桃杀三士的评价

    说起江湖上的暗器,人们很快就会想到李寻欢的“小李飞刀”。但这毕竟是武侠小说,过于虚幻。然而在历史上果真有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用两颗桃子就杀了三位大将。这简直是骇人听闻,桃子不是用来吃的吗?怎么还能用来杀人呢?莫非是被噎死的?事实如何,我们不妨回到春秋时期的齐国一探究竟。话说春秋时期齐景公麾下有三员大将

  • 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出口就套路了四个国,改变了五个国的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孔子的得意门生有哪几位,孔子金言10句,孔子手抄报

    文:花筝 说起孔子的得意门生,很多人立刻想到“一箪食,一瓢饮”的颜回。的确,在道德方面,孔子对颜回最为肯定,但是在政治方面,孔子最赞赏的弟子是子贡,最喜欢和子贡讨论为人处世的道理。子贡原名端木赐,和其他弟子不同,他不常在孔子门下听课,而是周游列国,不仅囤货做生意成为首富,还多次参与政治事务。他最大的

  • 从马车夫到战国七雄,赵氏发家到底靠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商朝帝大戊执政时期,大戊有一个御用车夫,叫中衍,他是赵国和秦国共同的祖先。 不要小瞧了一个赶马车的人。这种职业在当时,是高级的技术活儿。我小时在农村,见过不少赶马车的乡亲,扬起鞭子,“哦哦,驾,吁……”,马儿便撒开四蹄“嘚嘚”前行。中衍显然不是这样的赶车人。他是稀缺的精通御术的御手。再想想看,即使在

  • 他是赵国最厉害的君王,却处理家庭关系心太软,落得被困沙宫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赵国最牛逼的君王,一位赵国名将遭受君王猜忌,赵逸是赵国第几代君王

    01 按照史书记载,古代帝王出生大多伴有异兆,比如满室红光,整个宫殿弥漫奇香,或者冬天百花齐放,天降甘霖。与这些现场才有的祥瑞相比,赵武灵王厉害多了,早在七世之前,就预定了战国七雄之一的门票。赵国与秦国同祖,都是一只鸟的后裔。子子孙孙传到蜚廉这代,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子恶来为纣王服务,被周武王杀了,

  • 他救刘邦捡韩信,担任一个官职做到死,屹立四朝而不倒!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楚汉骄雄,做人学韩信做事学刘邦,韩信刘邦对话视频

    秦末英雄辈出,他是唯一一个厚道人。夏侯婴是沛县人,刘邦的老乡,最初做县里的厩司御,赶马车的。每次送客人归来,都要路过沛县泗水亭,找亭长刘邦喝酒。后来升任县吏,和刘邦的关系更亲密了。一次刘邦和他闹着玩儿,失手把他弄伤,被人告到县令那里。这要在今日看来,那个告发者是个好事之人。然而在秦代,有严格的连坐法

  • 齐桓公好穿紫服,经过专家的复原与研究,这种衣服上带有一种臭味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齐桓公老婆,春秋霸主齐桓公,老梁讲齐桓公之死

    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的整个封建王朝总共持续了2000多年,在这期间诞生了众多朝代以及帝王,各个朝代都有着属于各自的特色文化。要说在古代时,由于身份、地位不同,所以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各方面的东西都是很不一样的,即便是衣服颜色也很有讲究,不知大家有没有了解过,就像是龙,是帝王的象征,皇帝所穿的衣服上也都

  • 长平之战中,你死我活的秦赵两国在800年前,其实是一家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赵长平之战到底死了多少人,长平之战赵孝成和赵军,长平之战赵兵之死

    提起长平之战,很多人都第一印象或是纸上谈兵的赵括,或是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的“人屠”白起。赵括手握四十万大军却打的惨败,白起竟将四十万降卒全部坑杀。这两件事在今人看来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但如果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就会发现,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赵括和白起都没得选。春秋时期就形成了东齐、西秦、南楚、北晋四

  • 路人形容孔子为“丧家犬”,孔子:说得对极了!这是为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孔子如丧家之犬,孔子弟子怎么评价孔子,孔子学府与孔子国际学校

    公元前517年,即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斗鸡之变”,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大败,狼狈逃亡至齐国。 同年,35岁的孔子也来到了齐国。除了迫于鲁国局势动荡之外,孔子更是想借助齐国施展抱负,实现政治理想。《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仕齐“为高阳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但后来由于齐相晏子的反对,孔子很快离

  • 课本上为何没有完璧归赵的后续?看完才知,其实秦王在下一盘大棋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完璧归赵秦王结局,完璧归赵真正的赢家秦王,完璧归赵之中秦王是谁

    而长大后,我们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在学习时,就要思考得深一些,考虑一件事的时候,也不能只单看一面,还需理性地将更多东西考虑进去。就拿小时候我们学过的《完璧归赵》来说,当时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注意力主要是放在“蔺相如能不能把和氏璧带回赵国”、“他是怎么做到的”、“他是个机智又勇敢的人”这些问题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