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先伐齐国后又展开北伐,这是为何?

陈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先伐齐国后又展开北伐,这是为何?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544 更新时间:2024/2/7 5:32:41

陈朝建立之后,陈武帝多次遣使请北周将陈昌及陈顼放还,北周都是许而不遣。陈武帝崩逝后,陈文帝即位,北周遣还陈昌,想以此引发陈朝的内争,最终以陈昌之死而终,直到天嘉三年陈朝与北周关系修好的情况下,陈项才得以返国。

[var1]

一、陈宣帝时期的伐齐战争

陈朝皇室势力单薄,陈文帝时诸子都年幼,只有其弟陈顼可助其巩固皇权,所以陈顼回国后即受到重用,被授侍中、中书监、中卫将军,置佐吏,不久后加授使持节、都督扬南徐东扬南豫北江五州诸军事、扬州刺史,进号骠骑将军,后又因讨伐周迪有功,在朝中地位日益提高。

陈文帝去世时,太子以弱龄即位,此时的陈顼已经权倾朝野,之后一步步铲除文帝的亲信势力,杀了到仲举、韩子高及刘师知,华皎叛逃江陵,陈顼掌权之势己经形成。569年,陈顼即位,为陈宣帝,改元太建。

在陈宣帝即位前不久,陈朝的政权才在内外动乱之中稳固下来,但宣帝即位之初太建元年就发生了欧阳纥叛乱事件。欧阳纥为陈初开国功臣欧阳領之子,欧阳顦在梁末助陈霸先经营岭南,陈初被任命为广州都督,自此“合门显贵,名振南土。”天嘉四年欧阳頠死后,由其子欧阳纥继任广州都督,其“在州十余载,威惠著于百越。”

欧阳氏家族长期经营岭南,家族势力庞大,为朝廷所忌惮。陈宣帝即位后担心其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就下诏征欧阳纥为左卫将军。欧阳纥深感不安,不敢应召,之后在部下的劝说下举兵反叛。太建二年二月,杀欧阳纥于建康,其家族在岭南的势力被铲除,自此,陈朝确立完全的威权,陈朝进入到了稳定统治时期。

[var1]

从陈文帝天嘉三年开始,陈朝与北齐、北周关系开始修好,一直到陈废帝光大元年,陈朝与北齐、北周之间使节来往不断。光大元年,陈顼把持朝政,企图铲除文帝所留亲信,导致华皎之叛。华皎举兵反叛,后降于后梁,引来北周兵,导致陈朝与北周关系破裂。

所以陈宣帝即位之初,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就是,内部割据势力基本被消灭,陈朝的政权统治至此稳定下来,外部是与北齐和平往来而与北周交恶的状态,但基本上已经消除了来自北齐与北周的威胁。

自侯景之乱以来,东、西魏及之后的北齐、北周趁机出兵,江北之地,尽归于北齐,汉中、四川之地都为北周占领,北周又在长江中游的江陵之地扶植附庸国后梁,陈朝立国之初只有江陵以东、长江以南以及交趾以北的地区,就战略形势来看,对陈朝极其不利。

从东晋以来,北边的防线基本保持在淮水沿线,西边有巴蜀之地,但是在侯景之乱以后建立的陈朝只有长江可守。长江虽为天险,但是失去了淮水流域诸要地以及长江中上游的屏障,守江也变得不再容易。所以,位于淮水流域的寿春以及汉水流域的襄阳,是历代南北战争中的兵家必争之地。

陈朝在东边既没有淮南江北诸要地作为屏障,中间无荆州、襄阳等地为藩篱,西边又无巴、蜀为右臂,在国防战略上相当的空虚。陈宣帝即位后,想要有一番作为,首先就需改善国防上的弱点,才能谋求国家的长治久安。

[var1]

《陈书·宣帝纪》记载:“高宗(宣帝)在田之日,有大度干略,及乎登庸,是允天人之望。梁室丧乱,淮南地并入齐,局宗太建初,志复旧境,乃运神略,授律出师,至于战胜攻取,献捷相继,逐获反侵地,功实懋焉。及周灭齐,乘胜略地,还达江际矣。”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宣帝即位之后,想要有一番作为,收复从侯景之乱后丧失的淮南故土,这应该也是宣帝北伐的原因之一,通过北伐收复淮南故土,借此改善国防战略上的弱点。

基于以上原因,陈宣帝决定北伐,在准备伐齐之前,陈朝原本的打算是联齐伐周,《北齐书》中记载在武平二年夏四月“陈遣使连和,谋伐周,朝议弗许。”此时北周正出兵围攻北齐的宜阳,但是北齐却拒绝了陈朝的联齐伐周策略。在齐武成帝之前,北齐一直对北周采取的是攻势,周人最怕北齐兵西渡。

但是武成帝即位之后,这种情况完全翻转,北周多次联合突厥伐齐,之后北齐开始对北周采取守势,谋求与北周的和平共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北齐拒绝了陈朝的两国联合伐周的策略。而北周在武帝的统治下,积极图谋伐齐,并与陈朝保持着良好的聘使关系,陈朝与北周应该达成了某种默契。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宣帝将北伐的矛头指向了北齐。

[var1]

北伐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夺回了淮南江北之地,且一路势如破竹,说明北伐军本身的实力不容小觑,但北伐军的胜利推进与北齐本身的失策也有关系。第一,北齐最大的对手向来是北周,所以精兵大多都部署在西部边防以备北周,面对陈军来犯,北齐不敢轻易调动西边的布防来御敌。

第二,北齐后来调派十万军队援历阳,但因号令不齐、将帅之间不协及相互制肘导致军队无法发挥完全的战斗力。第三,北齐在占据淮南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对当地的百姓实行残酷的剥削政策,已经失去民心,所以陈军一到,当地百姓就积极响应。

第四,北齐统治者的残酷统治,宠信小人,滥杀无辜,导致政治腐败,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不断,在北伐军到来之际,仍醉心政治斗争,无心御敌。这也是北齐在对陈作战中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些原因再加上陈朝上下的全力配合,使得北伐军在短短时间内就收复了淮南江北之地。

二、陈周和平关系的破裂与南北对峙的重现

陈宣帝太建五年正月与北周就联合伐齐达成了协议,随后陈宣帝下令北伐。在陈宣帝北伐期间与北周保持着和平的交往关系,但以太建九年北周灭北齐为转折点,两国间的和平关系迅速破裂,由和平转为战争。

[var1]

太建八年在北周伐齐之时,陈朝并没有趁机夹攻,对于这期间的陈军动向,史书并未有详细记载。但是在北周灭齐数月之后,陈宣帝想要与北周争夺徐、兗之地,中书舍人蔡景历“谏称师老将骄,不宜过穷远略但是陈宣帝并没有采纳毛喜的建议,还将蔡景历贬官,执意出兵,下诏南兗州刺史、司空吴明彻率众伐周。

太建九年十月,吴明彻与北周的徐州总管梁士彦在吕梁开战,梁士彦败退徐州,吴明彻进军围彭城。太建十年二月,北周派上大将军王轨率兵来援救,北周军从清水入淮口,阻断了陈军的水上退路后,又增兵来攻打,陈军败退“明彻及将士三万余人,并器械辎重,并就俘获。

陈之锐卒,于是残焉。”陈军只有萧摩诃率领少数精骑突围出来,与任忠等全军而退。不久之后,吴明彻就因为忧愤过度而亡于北周。陈宣帝得知北伐军失败的消息后,后悔没有听毛喜的谏言,又想起蔡景历说过的话,立即召见他,恢复他原来的官职。

三月,陈宣帝任命淳于量为大都督,总领水陆诸军事,分命众军以备周旋。五月,北周武帝在征讨突厥的路上因病而返,不久后在长安崩逝,北周军攻势因此稍缓,陈军得以喘息。

[var1]

太建十一年二月,北周的徐州总管韦孝宽在淮南用兵。九月,北周下令以上柱国郧国公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杞国公亮、廊国公梁士彦出兵伐陈,北周与陈朝在江淮之间展开战争。十一月,北周军接连攻取了寿阳、黄城、广陵、霍州,江北尽归北周。

十二月“南·北兖、晋三州及盱眙、山阳、阳平、马头、秦、历阳、沛、北谯、南梁等九郡民并自拔还江南。周又取樵、北徐州。自是江北之地尽没于周。至此吴明彻北伐所取得的江北淮南之地,又全部失去。战争一直持续到太建十二年五月,北周宣帝崩逝,周静帝即位后,因为左丞相杨坚独揽大权,把持朝政,爆发了三方之乱,北周无法他顾,使陈朝获得暂时喘息的机会。

陈宣帝太建十一年,陈朝在与北周的战争中失败,淮南之地全部归于北周,陈朝失去了都城建康周围的防御之地。至此,南北大概以长江为线,基本上为北朝统一南方奠定了基础。其实北周武帝联陈伐齐的目标不止是灭齐统一北方这么简单,他的最终目标是灭陈统一全国。

[var1]

陈宣帝的北伐基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为了“安边”,以江淮之地为目标,主要是为了弥补国防战略的不足;第二阶段主要就是为了“开疆拓土”,与北周争夺徐、兖之地。但陈宣帝对形势估计错误,过于骄傲自大,做出了错误的决策。首先陈宣帝出兵时机不对,太建五年三月到太建七年九月,北伐军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却在这之后再无动作。

太建八年北周武帝下令伐齐,并于次年火齐,这期间陈朝军队的动向史料都没有记载。趁着北周与北齐交战之际出兵是最好的时机,但陈宣帝却选择在北周灭北齐数月后再次发兵,决策失误。其次,陈朝的经济实力并不足以支撑起这场大规模的持久之战。

“在古代以耕织为基础的农业社会里,人口的优胜也就是经济的优胜。”由此可以得知,陈朝国力积弱是基本的事实,无法在经济上支撑起一场持久且大规模的北伐战争。综上,陈初就形成的北强南弱的形势,是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

[var1]

吴明彻兵败吕梁是陈宣帝北伐失败的标志,以此为转折点,陈朝在对外关系上开始变主动为被动。吕梁之败的打击对陈朝来说是致命的,陈宣帝“至于纂业,万机平理,命将出师,克淮南之地,开拓土宇,静谧封疆。卓国十余年,志大意逸,吕梁覆军,大丧师徒矣。江左削弱,抑此之由。”

总结

陈宣帝北伐以失败告终,这一结果使陈朝陷入了完全不利的局势。首先,这次陈朝北伐的军队大多为精锐部队,吴明彻的吕梁之败,损失三万余人,陈朝的精锐,至此损失惨重,再加上其他各路军队的溃败,陈朝自此元气大伤。

其次,从战略形势上来说,在陈宣帝北伐之前,还是三国鼎立的形势,陈朝虽然是二国中实力最弱的,但是还可以在对外交往中通过合纵连横以求自保。但是北伐失败之后,北周灭北齐,南北对峙的局面重现。隋朝代北周自立,最后形成隋朝对陈朝的三面包围之势,局势对陈朝非常不利。

梁末陈初形成的北强南弱的形势,在北周灭齐统一北方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在南北对峙的局势下,从根本上制约了陈朝的对外策略,由可选择的主动化为完全的被动,陈朝的对外局势更加严峻。

更多文章

  • 管仲告诉我,遇到帮忙的人,除了请吃饭,还要用以下几种报答方式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管仲经典语录,管仲的哥哥叫什么,管仲破厚葬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春秋时期,管仲、鲍叔牙同为齐国的大臣,留下了“管鲍之交”的千古美名。管仲年轻的时候,家境很一般,为了谋生,他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赚了钱,管仲就偷偷拿一些回家。管钱的人说,管仲很自私。鲍叔牙却说,管仲家有老母亲,不得不这样做。齐襄公在位的时

  • 孙俪饰演的芈月有没有爱过秦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孙俪芈月照片,孙俪演的芈月太一般了,孙俪对芈月的评价

    [var1][var1]秦王在芈月初入宫时,对她并没有强烈的困难。 但是,每天听到芈月和她谈起黄休的过去,直到有一天芈月哭着说话才说完,没有话可说。秦王以父兄之爱,尊敬、包容、爱护她,给了她很多温柔与宽容,感动了芈月。[var1]秦王喜欢芈月的聪明,审时度势,不拘小节,有大局观念。芈月从小缺乏父爱,

  •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魏书中毫无记载,整个魏国无人理会?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诸葛亮频繁北伐对魏国有什么影响,诸葛亮北伐时魏国多少兵力,诸葛亮北伐时魏国将领

    [var1] 如果吴国称帝成为必然事实,那么蜀汉在政治上必须做出表态以确定大义。由于第一次北伐失利,此时蜀国诸葛丞相还是右将军衔,如果没有足够的军功提升回丞相,那么在这个重大政治事件上的话语权将会低于同是托孤重臣的都护李严。而事实上自公元221年孙权为吴王之日起,劝进的呼声一直存在。只是魏国的强大始

  • 说秦王嬴政是暴君?那是你不懂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王嬴政是不是暴君,如何去评价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嬴政是暴君吗

    后人过多的注意了他的残暴与虐政,但是时代的更替不就是伴随着万千伤害的吗?新中国的成立也是人民用血与汗共同建立的,所以秦始皇究竟是暴政还是时代更替的推手,用事实说话。[var1] 在秦以前是战国,乱世英雄辈出的时代,却也是百姓水深火热的时代,动不动就是战争的动荡年代,试问当时贫苦百姓谁人不战战兢兢的活

  • 百年间先后建立五个政权,盘点慕容鲜卑建立的五个燕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慕容鲜卑被灭族了吗,慕容鲜卑汉化图片,宋朝慕容氏建立的燕国

    [var1] 前燕(337年至370年):鲜卑慕容氏所建,被前秦所灭 三国时期,在轲比能被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人刺杀后,鲜卑各部“部落离散,互相征伐”,鲜卑慕容部与宇文部、段部原本居于辽西,后于西晋初期迁徙至辽东。西晋末期,当中原陷入混战之时,拓跋部、段部等鲜卑部落先后依附于西晋重臣参与其中,而慕容部

  • 长平之战赵国大败后,为何还能歼灭秦军30万,全歼匈奴10万骑兵?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这场几乎赌上了两国国运的战争,最终以秦国的惨胜而告终,而赵国经此一战几乎被灭国,那残喘的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命运如何呢?我们再来回顾下这段历史吧。血战长平公元前262年,秦国出兵攻打韩国,韩国上党太守冯亭不愿降秦,遂把城池献给赵国,引发了秦赵长平之战。[var1]这场战争的结果,赵军被坑杀四

  • 秦国经过几代皇帝的励精图治才迎来了发动统一战争的机会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国六代君王励精图治,白起不死秦国能提前统一吗,秦国统一天下纪录片

    苏秦曾游说秦惠王言:“秦四塞之国,被山带渭,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众,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而秦王认为,此时秦国“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可见此时秦国虽已具有完成统一的潜力,但实力尚未发展到可以兼并天下的程度。一、秦国发动统一战

  • 《吕氏春秋》的战争思想为秦朝发动统一战争做出了合法性的声明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秦朝统一的措施,秦朝统一前的板块图,秦朝统一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刻石中多次涉及到平息战乱的宣传,“武力征服自始至终都表现为惩罚性的,而非攻击性的远征;铭文的字里行间回荡着,不是暴力带来了统一,而是源自正义的合法性——确切地说,是政治正义、道德正义,而不是法律正义。”可见,秦始皇的政治宣传中留有《吕氏春秋》中对战争具有惩戒性的影子。[var1]一、迟到的统一战争合

  • 吕不韦传奇:吕不韦长期与赵姬私通,他的原配妻子去哪儿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吕不韦与赵姬第一次接吻,赵姬秘史电视剧,赵姬怀孕挺大肚子

    后来,吕不韦去了秦国,一直在与赵姬暗中苟且,并悄悄地“并肩作战”,实现他的野心,可他的妻子却销声匿迹了。就算到最后,吕不韦也只与赵姬死在了一起,并没有再提及他的发妻。[var1]那么,他的妻子齐娟到底去了哪里呢?是生还是死?难道为了一个赵姬,吕不韦连结发妻子都不要了吗?1、吕不韦有了赵姬后,开始嫌弃

  • 从项羽分封到刘邦的白马之盟,六国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项羽分封图,项羽与刘邦的真实历史事件,刘邦项羽详细讲解

    秦朝被灭之后,项羽便恢复了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分封了十八个诸侯国。项羽的分封使得诸侯国内部便起了内讧,再加上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序幕的拉开,诸侯国再次迎来了消亡。到了刘邦白马盟誓的时候,大汉王朝只剩下了刘姓诸侯王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并列的场面一去不复返了。[var1]一、秦国灭亡之后,项羽分封十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