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宋代沿袭唐朝,官品服色的尚紫渊源

宋代沿袭唐朝,官品服色的尚紫渊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885 更新时间:2023/12/7 1:08:27

而色彩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直观区分人身份高低的作用,成了等级的标志。

朝品色服制度,在修缮了唐代品色服制度的色彩,过于细化,而导致服色僭越现象的弊端后。

将各个颜色,所对应的身份之间的关系,都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摈弃了唐代品色服,通过深浅所分化的八种色彩等级模式,改为了四种色彩,做到了极大程度上的简练。

北宋元丰元年后,更是将停留在“纸面制度”上已久的青色大胆摒弃,只留下了三种色彩:紫、赤、绿,这样使得官僚的身份更加明确,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混色与僭越现象。

唐代,紫袍为三品以上的官吏所服,据《资治通鉴·唐纪·卷九》记载:“服未有差等,自今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服青,妇人从其夫色。”

宋朝官品服色制沿袭唐代,紫色依旧保持最高,据《宋史·舆服志》记载:“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

唐宋尚紫的色彩观念影响深远,后世近千年,都将这种阶级色彩的象征义予以保留。

两宋时期,紫色不仅在官服上指代高级,在其他领域,也被人也被冠以贵、雅、美的属性,民间士庶,同样也对紫衣抱有强烈的好感,并纷纷穿着之。

不过,由于紫衣是官服之色,具有区分阶级的作用,因此宋朝统治者,一开始就对此类问题规令禁止。

太平兴国七年(982)正月初九,宋太宗针对近些年来服色僭逾问题作出规定,要求“士庶时间,车舆之制,至于丧葬,各有等差”。

翰林学士昉,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后开始制定对策,首当其冲的便是紫色的限禁:“今后富商大贾乘马,漆素鞍者勿禁。

尽管宋太宗时期,对紫衣有着明确的限禁,然而民间服紫的现象却无法禁制。据宋会要辑稿·舆服四》记载,“冒法者众,故除其禁”

宋神宗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所引起的奢靡之风,导致僭越现象开始变得严重,朝廷下令“禁朝服紫色近黑者”。

唐宋时期,紫色作为高级的服色,并不仅限于官服,帝“赐紫”的做法也被用于道、释领域,从这个角度来看,官服以紫为尊的观念,可能源于人们的一种普遍认知。

简言之,早在品色服出现以前,紫色就已经被人们视作,是一种尊贵地位的色彩,后来君王在制定品服时,由此将紫色定为最高品色。

唐代佛教与政治关系密切,许多僧人供奉祀于朝廷,因有“僧官”之说。唐代多位帝王尊尚佛教,“赐紫袈裟”也频繁,被用于皇帝对于高僧地位提拔的场合。

宋朝道教盛行,宋朝多位帝王招纳道士,进入宫殿任职,为帝王造天书、烧仙丹。

如同品色服,道士职服也按照色彩来划分职级。普通的道士,服“得罗”,即青衣道服(也为道士日常所着)。

高等级的道士则穿紫色的道服,道士白玉蟾《六铢·五首其四》云:“我着紫绮裘,俯视蓬莱洲”,紫色道袍也被称为“天仙洞衣”。

道家以紫色道袍为最上等,虽也可以理解为对紫微星的崇拜,但帝王以“赐紫道袍”来定义那些高级道长,以“赐紫袈裟”来定义那些朝廷中的高级法师,却只能认为是与官服中的“赐紫章服”的形式类似。

紫色最接近于“玄、黑”,其色彩与“天”有着密切联系,因而体现了“高级色彩”的身份;同时,紫色为间色,而黄属正色,因而低于天子之色。

紫色作为“黑”的象征色,从五行“水克火”的角度讲可以压制下级“绯”。从染织角度来看,紫色是源于青色帛的基础上续染赤而成。

因此紫色是一种复合色彩,兼顾有红、蓝两种底色,也可以看做是对后者品色绯、绿、青的兼顾。

从色彩的对立角度来分析,如果不用紫而是用“赤”作为最高品色,便面临了“亮赤危黄”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在赤色和黄色之间,以间色紫作为一个缓冲区域,来维持品色结构的稳定性。

紫色在传统道释宗教之中,也受到强烈的推崇,被认为是一种寓意吉祥的色彩。另一方面,自古紫衣从染紫与工艺上都属于奢侈品。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的尚紫观念源于宗教、物质、政治等多方面的影响,品色服因此以紫为最上等。

更多文章

  • “六军不发无奈何”,逼死杨贵妃的“六军”,到底是什么来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香港老片杨贵妃,杨贵妃韩国,陈玉莲版杨贵妃

    说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想必许多人都不陌生,然而这段爱情故事却也不那么光鲜。贵妃杨玉环原本是寿王李瑁的王妃,也就是玄宗皇帝李隆基的儿媳妇。但受制于人伦礼法玄宗皇帝并不敢直接将杨玉环带入宫廷,而是下令让她出家当道士,道号“太真”。天宝四年(745年),玄宗皇帝给儿子另立了一个王妃,之后便将杨玉环召入

  •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负主要责任的应该是士族还是寒门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五胡八王,士族和寒门

    在中华民族浩浩荡荡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历经了多次的改朝换代,大大小小的政权不断更迭。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之后,以司马懿为首的司马政权得以建立西晋王朝,然而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统一仅仅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昙花一现。公元291年,晋惠帝皇后贾南风乱权干政,一场持续了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拉开序幕。一、士族

  • 唐朝的战力不输于元、清,为何面对吐蕃,却打得如此艰难?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唐朝对吐蕃的几次大败,唐朝打得过吐蕃吗,吐蕃为什么能与唐朝抗衡

    唐朝的鼎盛时期,其实正是吐蕃国发展的鼎盛时期,雪域高原上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吐蕃王朝大一统的时代。这个时候的吐蕃王朝具备了同唐、回屹对抗的实力。但是唐朝的初期吐蕃的实力还没有达到统治整个雪域高原的实力,因为还有一个鲜卑人吐谷浑创建的政权,横在突厥和大唐之间。突厥也是向大唐递交了友好的国书,并迎娶了文成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佛教的发展,是如何达到高峰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魏晋南北朝的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帝重视佛教

    不论是哪个文明,自古以来皆有神话。神话跟统治权,本是密不可分。而随着第一阶段的神王体系崩溃,宗教信仰才会随之诞生。说得更准确一些,当人们确实体会到现实(王)与超现实(神)的区别后,文明将会出现两个以上的统治者。大汉天威,是一个建筑在“真命天子论”上的王朝。而东汉三国两百年,逐渐在演绎着人人可能是天子

  • 李白最深情的一首诗,居然是写给这个骗子的,小学生背得滚瓜烂熟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白写给妻子的离别诗,李白写给三年级学生的诗,李白最长又最难背的诗

    在世人眼中,李白是鼎鼎大名的诗人,而李白自己最引以为豪的是他的“剑术”,而非“文才”,就连他向别人的自我介绍中,都特别强调“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关于这一点,《新唐书·文苑传》中有证明,说李白“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李白自幼就有一种侠客情结,25岁时便开始仗剑走天涯,据李长之的《李白传》记

  • 唐朝一位美貌才女,被父亲送入道观修行,导致她被乱棒打死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四大才女杀两人,唐朝豪放才女图片,唐朝才女鱼玄机完整版

    李冶从小就长得天生丽质,而且很有才华,后来她之所以去道观,主要还是因为父亲的思想,李冶六岁时写下了一首诗: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父亲一看到这句诗,就把她送入道观里,原因是这首诗里的“架却”跟“嫁却”同音,以后对她的出嫁定然不祥,而且这首诗也体现出六岁一个女孩子,心中紊乱的情愫,父亲思来想去,这孩子

  • 隋朝灭亡当真杨广的错?其实根本原因在杨坚,房玄龄早就看透了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隋朝只有杨坚和杨广吗,隋朝杨坚杨广的下场,杨坚 杨广

    “替罪羊”不是一个好词,但是在历史上被这么冤枉的人也不少,例如我们的“炀帝”杨广。现在提起杨广的历史,无一不是“好战欺民,昏庸无度”的评价,甚至绝大部分的人认为,隋朝之所以覆灭,基本就是因为有杨广这个祸害,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房玄龄一言道出根本,不在杨广,在杨坚。晚年多疑杨坚出生于公元前541年,在

  • 隋朝二世而亡,是因为隋文帝废了杨勇而错选了杨广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再来分析一下问题的主角杨勇。作为最开始的太子,杨勇并没有积极地建功立业,为自己接任大统做着准备,而是在太子之位就迷失了自我,以为自己已经高枕无忧。做事开始不计行为后果,任性妄为。身在太子之位,竟然逾越礼制接受百官朝见,足见杨勇作为大统继任者的心智不全。杨勇作为太子,明知隋文帝喜好节俭,竟逆皇命而为之

  • 武则天“巾帼宰相”上官婉儿墓被发现,考古专家看后心都凉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上官 婉儿,唐朝女皇武则天的墓,武则天与上官婉儿故事

    近年来,随着上官婉儿的墓穴被找到,被研究,考古专家揭秘说,上官婉儿的墓志铭明确的记载着:上官婉儿曾先后嫁给唐高宗和唐中宗两位父子皇帝,这都是历史上所不曾记载的,她的经历堪比武则天。而且,墓志文中也没有提到武则天,大家都知道上官婉儿是在武则天时期才发挥才能的,史书上记载倒是挺多,为什么墓志铭中却有意回

  • 《奉天靖难记》对朱棣形象的塑造:仿照唐太宗,为自己正名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棣奉天靖难成功,朱棣靖难路线图,朱棣靖难成功后都杀了哪些人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多达四百位左右的皇帝。虽然这些皇帝性格不一,政策不一,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都各不相同,但如果细细探究他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却能够发现他们不少人之间所存在的不少相似之处,而唐太宗李世民和明成祖朱棣便因为自己曾经的造反行为,彼此之间建立起了诸多联系。即便从时代上来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