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惨败,背上纸上谈兵的罪名,可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惨败,背上纸上谈兵的罪名,可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111 更新时间:2023/12/18 7:37:52

[var1]

但是,如果我们对司马迁的《史记》有所了解,就会明白这本书是“无韵之离骚”。是司马迁借以歌物咏志的作品。中间有很多微言大义,让人难以分辨真假。司马迁写人,多是为受委屈的老人鸣冤叫屈,而对那些年轻的新进大加贬斥。而长平之战,正是司马迁最好的题材。于是,廉颇正面持重的形象和赵括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形象,就在司马迁的笔下呈现在大家面前。

一、长平之战的经过。

长平之战的经过比较简单。那就是在秦昭王时期,秦国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在关东取得了重大的战果。周赧王五十四年,秦国攻下了韩国的野王。这样一来,就断绝了韩国上党郡和韩国本土的联系,将韩国切为两段。韩国的国王只得向秦国献上党郡求和。

[var1]

可就在秦国以为上党唾手可得的时候,韩国的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意献地于秦。他为了拉赵国下水,让赵国和秦国发生冲突,以此作为关东各国合纵抗秦的契机,将上党献给了赵国。

赵国对于上党只能接受。因为上党战略位置对于赵国十分重要,赵国的都城就在上党的形势笼罩之下。如果秦国占有了上党,那么赵国将在秦国的威胁之下,战略形势十分不利。

但是,如果接受上党,就要遭受秦国必然的报复。本来是韩国献给秦国的土地,和赵国没有一分一毫的关系。赵国接管上党,于情、于理、于法都不会得到任何国家的认可。这使得赵国在外交上空前孤立。它只有单独的对抗秦国,这是它的国力不能承受的。

[var1]

于是,在长平之战初期,秦国挟正义之气,打背信无理之敌,迅速占领了上党大半。一个偏将王龁就把赵国的名将廉颇打得接连败退,伤亡惨重。连自己的营垒都被秦军夺取,只得拼命在长平一带防守,才勉强将战局稳定下来。

在战役后期,秦国施展反间计,诱使赵王更换了主帅,让赵括替换了廉颇。赵括在接管赵军后,就更换将领,改变部署,准备反攻。而秦国得到消息后,也更换了将领,派白起担任主帅。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白起利用赵括精锐在前,全线反攻的机会,派精锐骑兵包抄了赵军的后路,包围了赵军。在断粮四十六日后,赵括将军队分为四队,反复冲杀突围。赵括在亲自率领精锐突击时,被秦军射死。赵军最终投降,白起将投降的四十万赵军全部坑杀。

[var1]

二、长平之战赵国必败的原因。

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赵括的指挥要占一部分,但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并不在赵括的身上。在赵括接管赵军之前,赵军的失败已经是注定的了。

首先,赵国违反道义的底线,不顾各国之间的约定俗成的法规,越过上党本来应该的主人韩国和秦国,接受了他根本就不应该得到的土地。这使得它陷入了极端的孤立。其他的国家宁可袖手旁观,也不会对它进行援助。没有一个国家会助长这样的歪风邪气。在外交上,赵国没有开战就已经完败。

[var1]

第二,赵国和秦国的国力相差很大,无力抵抗秦国。由于其他国家袖手旁观,赵国只有独自对抗秦国。赵国的军事、经济、政治和秦国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在战略层次上,双方对抗的结果就是赵国必败。

第三,赵国的计谋方面根本就不是秦国的对手。我们可以看到赵国和秦国的战争中,有一个现象,那就是赵国的一举一动,秦国了如指掌。而秦国的举动,赵国则一无所知。可以说,赵国的策略还没有实施,秦国的对策就已经实施了。这样一来,赵国怎么可能有胜利的希望?

[var1]

第四,在战术上,对付精锐的秦军,廉颇也实在没有办法。在野战屡战屡败之后,廉颇只得转入防守。在被秦军多处夺取营垒后,他只得步步后退,加筑营垒,继续防守。兵法云,小敌之坚,大敌所擒也。在这样相持的情况下,最终只有失败被歼灭的下场。

因此,当赵括接手赵军的时候,赵军早就陷入了失败的灭顶之灾。没有一个人能够挽救赵军,包括赵括自己。

三、赵国唯一破局的办法。

由于赵国战略、外交、战术等方面的错误,相持到最后,赵国已经陷入必败的局面。在当时,只有一个办法能够打破这个僵局。赵括也正是采取了这个策略,可惜由于赵国的内奸破坏,使得赵括最后只有用生命去实现了它。

[var1]

这个策略是针对秦国的破绽制订的。当时双方对峙的结果虽然对秦国有利,但是秦国也不愿意长久的相持下去。这是因为秦国和赵国的国情不同。赵国只需要面对秦国一个强国,他身边只有一个弱国燕国需要警惕。而秦国不但要面对赵国,它还必须要紧盯着楚、魏、韩这些国家。如果这些国家趁着秦赵对峙的机会合纵,那么秦国将十分不利。

这次长平之战秦国最大的破绽就是嘴张得太大。秦国的实力不足以在消灭赵军主力的同时,威慑住其他各国。这是秦国战略上的错误,它只能用外交手段弥补。但是,这只能骗得了一时,当骗局破灭的时候,就是秦国失败的时候。

[var1]

当时,赵国的谋士也极力想达成关东各国的合纵。但是,赵国接受上党的恶行,让关东各国对它十分厌恶和警惕。关东各国都不希望赶走了一个贪得无厌的秦国,再在身边冒出来一个贪得无厌的赵国,而且赵国会比秦国更危险。

因此,关东各国都按兵不动。要想达到合纵的条件,那就是秦国和赵国两个国家互相削弱。当双方到了两败俱伤的情况下,才可能与赵国合纵。这样,赵国和秦国的决战,就成为合纵的必要的条件。

[var1]

四、赵括唯一扭转战局的机会。

赵王任用赵括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赵括是赞同自己反攻意见的将领,也是当时赵国唯一敢和秦国拼命的将领。二是赵括出身军人世家,他的父亲赵奢在阏与之战中大败过秦军。但是的情况和现在长平之战的情况相似,老将廉颇、乐乘都束手无策,是赵奢创造了奇迹。赵括是赵奢的儿子,受到他父亲的言传身教,万一这一次也能够创造奇迹呢?

因此,赵括接任赵军的统帅,是赵王想让他接任,赵括也想证明自己,想去接任。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跟那个所谓的反间计没有多少关系。

[var1]

赵括接任赵军统帅,其实也就一个任务。那就是反击,这是因为赵国已经难以支持战争的压力,只有孤注一掷的反击去赌国运。但是,由于上面的那些原因,内奸的出卖,赵括赌输了,他被白起包围了起来。

在被包围之后,才是赵括真正显现自己的将才的时候。在断粮四十六天的情况下,赵军没有崩溃,军心不变。在这段时间里,是赵国唯一可能挽回战局的机会。秦军在战术上也照样犯了嘴张得太大的错误,想以三十多万秦军去围歼四十万赵军。

[var1]

秦军白起本来以为一旦包围了赵军就可以看到赵军崩溃的局面,但是,他没有看到。而且,他的嘴张得太大,反而让自己陷入最危险的境地。如果赵国邯郸的救兵赶到,内外夹击,白起反而很可能会全军崩溃。秦王没有办法,只有赶紧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壮丁赶往长平前线增援。

但赵括没有能够等来援军。赵王没有从邯郸派来援军,具体的原因无法知晓。这个整个长平之战中,赵军唯一能够取胜的战机就这样丢失了。于是,赵括决定突围,让秦军付出最大的代价。

[var1]

在最后的决战中,赵括率领的赵军消灭了大半秦军,最终弹尽粮绝,全军覆灭。赵括也身死沙场,他初次出战,就做到了自己不死,赵军不降的地步。这一点,是绝大多数处于他境地的将领做不到的。

在长平之战后,由于赵括的奋战,秦军损失惨重。在秦军和赵军都拼得两败俱伤的情况下,关东各个合纵的时机成熟了。在接下来的邯郸之战中,被严重削弱的秦军再也无法用虚言恫吓住关东各国了。关东各国一拍即合,合纵后的联军在信陵君的带领下,让秦军遭受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败绩,丢掉关东的领土,退守函谷关几十年。这一切,都发轫于赵括在长平的血战。

[var1]

结语:

由于司马迁《史记》的影响,赵括的“纸上谈兵”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在这背后,有着赵括的一颗拳拳的报国之心。赵括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将领,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显示了这一点。如果,在赵括被包围的时候,赵王从邯郸快速派出援军,被歼灭的可能就是白起了。

[var1]

可惜,庸碌无能的赵王,还有分崩离析的赵国内部,把这赵括用生命创造的战机轻易抛弃了。但是,赵括没有投降。他用生命换来了秦军被歼大半的战果,为将来关东各国合纵创造了条件。在赵括的努力下,最终秦军被打退回函谷关几十年。

可惜,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由于司马迁的《史记》,由于司马迁个人的好恶,赵括的“纸上谈兵”的罪名是很难洗清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春秋五霸中最厉害的男人,食童肉,抢人妻,终被活活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春秋五霸谁死最惨,春秋五霸排行,春秋五霸哪一个最强

    比起战国七雄,春秋五霸无疑分量更重,因为战国七雄是七个国家,而春秋五霸却是五个霸主。而五霸当中,头号霸主当属齐桓公。[var1]齐桓公算是一号人物,他在位的时候正好是治世能臣管仲大放异彩之际,君臣二人合力,将齐国治理为春秋第一大国。但是齐桓公这个家伙在年老的时候成了一个糊涂蛋,不仅不任用贤能吧,更是

  • 康熙祭拜孔子不愿下跪,大臣遮住墓碑上一字后,扑通一声跪下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康熙跪孔子墓地,康熙下跪孔子为什么不跪,孔子临死前预言

    康熙祭拜孔子不愿下跪,大臣遮住墓碑上一字后,扑通一声跪下了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如果说一个男子膝下有黄金的话,那么皇帝膝下的黄金大概有可能就有千万斤,因为封建时代的皇帝坐享天下,地位至高无上,基本上不会轻易下跪。不过基本上历朝历代的皇帝都逃不过对一个人下跪的命运,除了向先祖下跪之外,还有一个人下跪的

  • 战国绝对狠角色,为当将军灭同胞杀妻子,死也要拉一群人垫背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战国孙红雷,战国四大美女,战国中最勇猛的三大名将

    [var1]吴起本身是一个勉勉强强的村中的小富二代,但生来却不甘于平凡,不想像其他有钱人家的少爷那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总想着成就一番大业。在那个时代,想要功成名就的必经途径就是要谋求个一官半职。于是出手阔绰的吴少爷就毫不吝惜的拿出了自己家里面的金山银山,想要借此可以捐个官咋的。[var

  • 战国时最厉害的两个纵横家,老师都是鬼谷子,却成不死不休的对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战国时期纵横家鬼谷子,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有声小说,鬼谷子纵横家详解

    [var1]庞涓和孙膑是鬼谷子最为得意的两个学生,他们积极学习,不耻下问,在他们还是同学期间互相帮组互相欣赏。但是,随着离出师的时间越来越近,庞涓发现自己和孙膑的差距越来越大,并且已经超越了他,庞涓开始了对孙膑的嫉妒,并且害怕有一天孙膑会把他排挤下去。[var1]于是,庞涓毕业后来到了魏国担任重职,

  • 战国七雄之外的鲁国:也曾是一方强国,为何被楚国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提到战国时期,大家想到更多的是秦灭六国,战国七雄争霸。何为战国七雄,其实是战国时期国力最为强盛的七个诸侯国的统称。赵魏韩三家分晋跻身于强国之列,其余四个诸侯国为秦楚燕齐,至此战国七雄争霸格局形成。但对于七雄之外的其他国家,很多人都是知之甚少。其实在当时中原境内也是有不少诸侯国存在,比如郑国,宋国,中

  • 长平之战赵国军队输给秦国,赵括对此需要负多大的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括兵败长平完整版,赵括战死之后赵国打败秦国,赵括兵败长平原文怎样读

    历史上对于长平之战的记载,其实是比较模糊的,而这场战争崛起的人物之一便是战神白起。而秦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过程之中,长平之战可以说是耗费时间最长,而长平之战具体打了多久,在历史上是存在非常大的争议。[var1]▲长平之战不同史学家在计算的时候,认为应当把老将廉颇和秦军对峙的时间一起算进去,那么长平之

  • 说说刘备到底是不是刘邦的后代:两人的个性很是相像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刘邦和刘备是一个人吗,历史上刘备真的是刘邦的后代吗,刘备和刘邦什么关系图

    那么,刘备到底是不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再进行实证。但是这也并非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两个人的性格实在太相像了,刘备仿佛是刘邦在投胎转世。一、向往游侠受司马迁《史记》以及后世的戏剧影视作品的改编,我们对刘邦的印象大概逃不过“流氓无赖”云云。但是大家要知道刘邦可是司马迁黑化的重点对象。

  • 周亚夫功劳极大,为何汉景帝要杀他?看他的脾气,不杀留着干嘛?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景帝怎么拿下周亚夫,汉景帝对周亚夫的影响,汉景帝见周亚夫

    周亚夫是汉文帝亲自为他的儿子汉景帝挑选的名将,可两人为什么会闹到这种程度?这其实就是周亚夫的性格问题了。《智囊全集》中记录了一件事情,各位可以对其有更深的了解。公元158年匈奴兵锋直指长安城,汉文帝派了三路大军。分别是刘礼,徐历和周亚夫三路。为了表示对三人的敬重,汉文帝决定亲自劳军,结果出了问题。刘

  • 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盛世到来的困难度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一般公认的盛世有西汉的文景之治,文景盛世现状,西汉历史上的文景之治

    提高生产力,让人们也能够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在他们的努力之下,社会逐渐的呈现出了一片安定的局面,并且经济也得到了大发展。而这一时期也就被人们称之为“文景之治”。任何一片繁华盛世的到来之前,都是经历种种磨难的,并且面临的阻力一点儿也不小。一、文景之治的大背景1、政治方面的措施汉文帝对于农业的发展是相当

  • 白门楼上曹操本有可能饶吕布一命,但吕布用三句话直接把自己说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白门楼吕布曹操,连环画白门楼中被俘的吕布,吕布白门楼被绑恶搞配音

    在漫长的岁月中或因为当时人类无法抵抗的自然灾害,或因为文化的载体不够强大被别的国家侵略,最终被灭国。连同文明也一同消失在了时间漫漫长河中。在这其中只有中华文明保存并延续了下来,中华上下五千年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瑰宝。在漫长五千年中朝代不断更迭,王朝的兴衰也造就了大量人们津津乐道的典故。每一个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