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岁月中或因为当时人类无法抵抗的自然灾害,或因为文化的载体不够强大被别的国家侵略,最终被灭国。连同文明也一同消失在了时间漫漫长河中。在这其中只有中华文明保存并延续了下来,中华上下五千年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瑰宝。
在漫长五千年中朝代不断更迭,王朝的兴衰也造就了大量人们津津乐道的典故。每一个新王朝的崛起必定是伴随着连年征战,最后武力推翻,完成改朝换代。
这其中出名的大将更是多之又多,《三国演义》的名声大振也让更多人记住了战神吕布,但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白门楼上曹操有可能饶吕布一命,愚蠢的吕布三句话就把自己说死了。
作战英勇人品堪忧的吕布
吕布出生时间不详,199年2月7日被曹操捕获处死,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县人。东汉末年群雄之一。吕布因为骁武被并州牧丁原授骑都尉、河内主簿等职。杀死丁原后,成为董卓的义子,授中郎将。
吕布在《三国演义》中担任三国第一猛将的称号,亦以勇武闻名,号称“飞将”,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说。
吕布所用的实战武器为矛,也被神话为方天画戟。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文学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虽然有些神话吕布,但是正史上记载的吕布也是英勇异常。
按按理来说在那个乱世出英雄的时代,拥有此等战力的吕布不说称霸一方,至少能够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后功成名就退隐山林。
但是毕竟人不能决定命运,吕布确确实实做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最终却是被惜才的曹操所伏,而且没有给他留一丝生路直接处决,真乃讽刺,而且在历史上众人对于吕布的评价也是爱惜其才能,唾弃其为人。
吕布发迹之后就拜董卓为义父,当时董卓淫乱宫中,掌管大权,对其也极其重视时常将其带在身边。一部分原因是吕布着实单兵作战强势,另一部分也是董卓疑心比较大,只有吕布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才放心。
之后的事情我们也是知道了,因为貂蝉吕布和董卓之间矛盾也越来越大,最终吕布和王允士、孙瑞、杨瓒等一起除掉了董卓,吕布也比较倒霉,除掉董卓之后与董卓旧部鏖战,最后城内叟兵叛变,吕布战败,于是率兵百余骑兵,带着董卓的首级杀出武关。
之后吕布先投袁术,被袁术拒绝。改投袁绍,被袁绍猜忌。于是去依附张杨。和刘备也时好时战,可以说吕布虽然战力称得上战神之名,但是一生刚愎自用墙头草一个。
自作孽不可活
吕布在白门楼上向曹操求饶,据说曹操当时准备给他松绑,但是被刘备一句“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然后曹操就下定决心把吕布给杀了。
看到这里肯定很多人心里暗骂刘备也太损了吧。其实深究我们可以知道真正让吕布断送自己生命的其实是他自己临死前说的那三句话。
按照正史记载,把吕布这四句话全文展示:“明公之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令布将骑,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玄德,卿为坐上客,我为降虏,绳缚我急,独不可一言邪?”“明公何瘦?”“大耳儿最叵信(是儿最叵信者)。”这三句话可是大有问题。
首先第一句,吕布并未认清自己所处的环境,在自己被捕的时候竟然还对曹操说要和曹操平分军权,自己掌管骑兵,曹操掌管步兵。
我们都知道曹操最是惜才,但同时也最小心谨慎,不然也不会有那句著名的“宁使天下人负我,无使我负天下人”。
第二句吕布竟然当着曹操的面和刘备套近乎,这让一旁的刘备大为吃惊,要知道当时刘备也投靠于曹操,赶紧站出来说吕布的坏话,撇清自己同吕布的关系。另一方面,刘备这一番话可能也给了吕布一线生机。
至于最后一句,吕布和曹操套近乎,本意是好的,但是这表达方式就有些问题了。“曹操兄,那么多天没有见你怎么变瘦了”。
可能吕布本无其他意思,但是落到曹操耳里就不一样了,要知道当时男子以威武高壮为美,这一句话把曹操烦的,况且回忆当年曹操战败于吕布还差点被吕布杀掉,当时吕布就称曹操为曹贼。
种种原因叠加起来最终一代战神不是死于战场上,而是被俘后砍头,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做人应该有坚定地信念和自知之明
俗话说得好啊“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曹操惜才是没错的,可是其最看重的仍然是一个人的人品。就像你有两辆小车,一辆动力超凡难以控制,一辆性能均衡在你危险的时候甚至还能自动保护你,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一辆吧。
这也是曹操抓到关羽后让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最终将其释放的,而抓到吕布后直接处决的原因。
可以说吕布的摇摆不定和刚愎自用最终害了自己,自己没有成为枭雄的能力,却又在几个人物中来回横跳,设想一下如果吕布忠心耿耿立场坚定,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我想下场终归是远远好此的。
小结:
我国现在越来越提倡素质教育,强调孩子的全面发展。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加强孩子的思想教育,让其形成正确的三观,毕竟“成才先成人”是恒古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