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夏朝都灭亡了,为何商朝却还在频繁迁都?他们到底在躲什么?

夏朝都灭亡了,为何商朝却还在频繁迁都?他们到底在躲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991 更新时间:2024/1/29 23:51:32

前言

都城作为一个国家的核心,其内部包含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甚至其他一些比较特殊的功能。也正是因为都城当中涵盖了如此多的职权,所以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防来说,守卫都城是重中之重,一旦都城陷落,那么这个国家也基本要面临灭亡。同时都城的建设也是相当耗费和人力物力的,如果没有战争发生的话,单纯是迁都都会导致一个国家在很长的时间内面临混乱的局面,这样一个局面一直得到新都城所有设施完备,并且人员也就位以后才能略有缓解,所以一般情况下国家是不会迁都的。

不过对于商朝来说,迁都好像是一件非常频繁的事情。根据古代《竹书纪年》的记载,商朝的都城前前后后可能搬迁过13次之多,同时根据现在的考古结果可知,商朝实际迁都的次数可能比代文献记载的还要更多一些。商朝为何要这么不遗余力的来回迁都呢?

商朝的发展

根据目前的调查结果显示,商族人大概率发源于我国的辽西一带,从契到汤这样一段时间之内,商朝就已经经历了八次迁都,同时每一次迁移的都更靠近中原地区。其实这八次迁都还是有理可循的,毕竟中国的核心腹地是中原,为了能够让自己发展的更强大,向中原地区迁徙肯定是很正常的。而到了商汤时期,商朝已基本占据了中原的核心地区。

这时候商朝已经位于中原地区了,并且对这个地区有了相当稳定的统治,按理来说不应该再迁都才对。但是等到商朝的第十任君主仲丁时期开始,商朝就又开始频繁的迁徙了。根据后续的迁徙方向来看,原本已经占据了中原核心地区的商朝却又非常莫名其妙的开始向北迁徙,后来一直搬迁到了安阳地区,这算是中原地区比较偏僻的地方了。

后来一直到了周武王推翻商朝,商朝的都城还是位于这个地区。都城因为其本身的重要性,肯定要设置在国土的腹地,或者是交通比较方便之地。哪怕是在曾经奴隶社会,最起码也得找一个气候和土壤比较好的地方。而根据专家的分析,原本商汤迁都到伊洛平原才是最合理的选择,而仲丁却选择把都城迁到条件更恶劣且偏僻的豫北,实在有些难以想象。

oieque为何迁都?

放着肥沃的土地和核心的地理位置不用,反而迁徙到土壤贫瘠且偏僻的地方,并且这个时候的商朝也并没有任何敌对势力威胁,历史上很多人们都对此事有所疑问。对于古代人们来说,他们一般都是比较认可商朝是因为洪水的原因才选择迁都的,很多史书上也对此事有所记载。外加上中国古代也记载过大洪水的事情,所以人们也就认可了“洪水说”。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们普遍认可的学说,却一直有一个致命且难以解释的矛盾存在,那就是如果商朝的都城遭受了这么严重的洪水灾难的话,为什么曾经盘庚在提出迁都的这样一个想法的时候,却遭受了众多贵族们的一致反对呢?同时如果是为了躲避洪水迁都的话,应该也一次就到位了,不可能连着迁都五次,毕竟洪水又不能能追着人跑。

同时还是根据考古调查得知,在商朝从伊洛平原迁都的那段时间之内,该地可是没有发生任何洪灾的,遭受过洪灾的商朝君主祖乙,他和迁都的时间却隔了三四代人。另外一个遭受洪灾的君主武丁,他那时候也没有迁都。所以这一系列的迹象就表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商朝迁都绝非因为洪水灾害,那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根据《史记》当中的记载,商朝的国力其实一直以来都不是很稳定。有的时候强极一时,有的时候却十分衰弱。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商朝的王位继承和权力交接一直以来还是比较混乱的。从仲丁时期开始,商朝就一直被这一系列的问题所困扰,而这种问题也绝对会影响商朝的稳定和国立的发展。同时商朝的兄终弟及、父子相传这个模式,更会加强这点弊端。

主要原因

那么商朝频繁迁都的原因,是不是因为权力交接的问题呢?专家通过对于出土的商朝甲骨文的分析,得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虽然商朝有的时候会有权力交接不稳的问题,但是在商朝频繁迁都的那样一段时期之内,商朝却非常反常的保持了好几代君主位置的稳定交接,看来因为这一问题导致的商朝迁都也是不太能站得住脚的。

后来在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之下,我们发现了伊洛平原出土的商朝青铜器当中,礼器的占比达到了80%,而兵器却只占15%。后来在商朝迁都以后,在殷墟出土的青铜兵器居然比曾经在伊洛平原出土的兵器比例居然完全相反,多了数倍还不止。同时商朝偏爱人殉,而这些被当做陪葬的人,居然有高加索人、太平洋黑人和爱斯基摩人等。

这一系列发现都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商朝一直以来都处于一个对外扩张的状态,商朝通过军事征服使得自己的疆域越变越大,而商朝迁都的目的也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为了方便自己对外扩张。毕竟在古代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情况下,都城离战线近,君主了解战况也就越方便,也更好对前线下达命令。虽然有风险,但是商朝在强盛时期根本不用考虑这个问题。

结语

而商朝也并不能算得上是穷兵黩武,商朝每一次都在稳定发展很长一段时间以后,积蓄自己的人力和物力,等到实际成熟以后再对外进行扩张。而商朝对外扩张可并不只是单纯派军队去征服,在扩张的同时商朝也会将自己的都城迁到附近,加强对这地区的统治。

商朝最后一次迁都到了殷,后续就没有再继续迁都了,而人普遍认为商朝没有继续迁都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难以解决东夷。毕竟到了商纣王时期的时候,商纣王还是在持续进攻东夷和淮夷地区。所以我们也就可以了解到了,商朝迁都还是为了自己的军事目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妲己为何不除掉闻太师?这1重要原因,让她对闻太师只能气得咬牙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苏妲己与闻太师,妲己为什么不害闻太师,闻太师和苏妲己的关系

    在封神演义中,她被九尾狐妖附身,从而用美色去诱惑商纣王,让他沉浸在美色之中,没有心思去治理国家,从内部慢慢地去瓦解这个暴虐无度的国家。尽管苏妲己在考古学家的探索中,已经渐渐地露出了真相,她只是帝辛征战所带回来的战利品,并没有那样神通广大,妖气蓬生。但是她确实美的倾国倾城,使人入目难忘,甚至达到了一种

  • 姜子牙的《乾坤万年歌》预言有多准?至今每一句都应验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民间有一个很神奇的流传很广的姜太公预言,姜太公的预言便是一个奇特的图谶,他把后代王朝的更迭,每朝每代历经多少时间,多少个皇帝都说的明明白白,准确无误,没有丝毫差错。至今每一句都应验了。姜子牙的《乾坤万年歌》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一个预言社会兴衰的大预言,全文770字,预知其生后一万年之事,可谓神奇之作

  • 姜子牙对周朝功不可没,为何在他去世后,周王却将其后人活活煮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姜子牙预言周朝有多强,姜子牙和周朝什么关系,老版姜子牙八百步定周朝视频

    正是在姜太公的辅佐下,周武王才得以最终打败商纣王,建立了周朝。对于有功之臣,很多君王都会赏赐良多,哪怕是犯下了大错,也会酌情处理,原谅。可是,姜子牙死后,为何他的后人就被周朝王室给活活煮了呢?今天,咱们就俩聊一聊这个故事。姜子牙被“发配”边疆众所周知,姜子牙是我国赫赫有名的人物,周朝能够建立,他有着

  • 在春秋中后期和战国初期,为什么会出现一大堆军事家?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战国时期军事家怎么那么多,战国十大著名军事家,战国最厉害军事家

    可是从吴越争霸到七雄并立,先后出现了孙武、孙膑、吴起之类的军事家,后面更是有了“战国四大名将”的说法。这是为什么呢?[var1]按照传统史书的说法是,春秋初期很讲礼仪,所以大家都讲究“做人留一线”,打仗的水平没能完全体现。而春秋中后期和战国时期,惨烈的兼并战开打,大家都不讲礼仪,只讲利益了,对于军事

  • 诸葛亮缺少供给,战国七雄却从不缺,1件事诸葛亮办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有关诸葛亮的三大事迹,诸葛亮未能平定天下的原因,梳理诸葛亮一生的大事

    文/古史新谈[var1][var1][var1]根据《三国志》所记载,在当时整个蜀汉的人口数量大概在100万左右,但是呢,军队人数就占了十分之一,也就是有十万之多,并且在朝中为官的人数也达到了4万多,可以说是7个百姓养一个人了。我们都知道,古代战争拼的就是消耗,在后备力量远不足其他两国的蜀汉,有时候

  • 李世民在做太子前是什么官?并非秦王那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世民是多少岁当秦王的,隋唐英雄秦王李世民,为什么李世民被称呼为秦王

    在这些帝王中,李世民一直都是最为历代史学家所推崇的一位。他是大唐第一开国功臣,是史上少有的军事天才。后来通过玄武门之变称为唐朝第二位统治者,在位期间文治武功,为千古帝王所难企及。[var1]那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太子之位之前是一个什么官职呢?这可能是很多人所不了解的,如果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可不

  • 为什么说商鞅才是“游戏晋升机制”的鼻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商鞅的历史资料,晋升机制的标准图,从小宫女一步步晋升到皇后的游戏

    “想脱离平民之身吗?想改变命运吗?想获得无尽的良田和忠诚的仆人吗?加入大军吧,只要拿下敌人的首级,就能不断晋升,最低门槛一个起”![var1]但真进入了这个晋升的体系内,那才知道套路深。而且跟玩游戏不一样的是,玩游戏需要氪金,“玩”商鞅的二十等爵制,是要氪命的。二十等爵制,根据后世的史学推断论证,在

  • 被围魏救赵骗了两千年,原来并没有成功解救赵国,一切都是演戏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围魏救赵赵国结局,围魏救赵视频完版,围魏救赵200字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原典为“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根据度娘的解释,本指围攻魏国的都城以解救赵国。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千百来年,这一计所展现的高超调动敌军之艺术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实际上未必有多少人了解其真正含义。我们知道,此计出自两位战国时期的一流

  • 剧辛本是燕国名将,为何不分敌我执意伐赵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剧辛简介,燕国六十万大军打不过赵国,剧辛出生日期

    [var1]剧辛再一次出现再一次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是在燕王喜时,当时剧辛的复出并不是为了富国强兵对抗秦国的步步紧逼,而是想在赵国全心全意对抗秦国的时候偷袭赵国,从而可以掳掠赵国的一部分土地,也给自己再次留下一点功勋。但是让剧辛没有想到的是他不仅没有让自己的人生走向另一个巅峰,反而因为那场战争被俘虏杀

  • 大殿之上用两个桃子杀了三个人,论手段之阴险毒辣,堪称春秋第一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大殿之上用两个桃子杀了三个人,三桃杀四士的故事,史书对二桃杀三士的评价

    说起江湖上的暗器,人们很快就会想到李寻欢的“小李飞刀”。但这毕竟是武侠小说,过于虚幻。然而在历史上果真有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用两颗桃子就杀了三位大将。这简直是骇人听闻,桃子不是用来吃的吗?怎么还能用来杀人呢?莫非是被噎死的?事实如何,我们不妨回到春秋时期的齐国一探究竟。话说春秋时期齐景公麾下有三员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