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外戚嚣张,金朝皇帝“身不由己”,金熙宗后为何外戚“退出政坛”?

外戚嚣张,金朝皇帝“身不由己”,金熙宗后为何外戚“退出政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24 更新时间:2024/2/25 13:20:54

故此他坚定了全面汉化的决心,对女真贵族以及外戚势力进行打压,以此夺得自己的绝对皇权。在他治下,经历了一系列变革,致使女真贵族无论前朝后宫势力都逐渐衰微。金熙宗后女真贵族外戚干预朝政的现象便极少出现了。

一、金熙宗时期金朝接受全面汉化

1其一全盘接受汉族化摒弃旧俗

金朝初期,朝廷重臣多为女真贵族,核心决策人全部出自女真贵族,朝堂上下依旧按照旧时俗礼,君臣之间并与严格礼制等级,帝的权利也被女真贵族其他参与决策的人分散。这让深受中原汉文化洗礼的金熙宗十分不满。在金熙宗眼中,帝王威仪未能够树立,极大影响君主权利的把控。

而且粗鲁蛮夷的游牧民族气息,更不能彰显其正统强国的气势。毕竟在那个时候人们眼中,华夏正统而先进的文化便是中原王朝的汉文化,那才是天命神授的帝王气象与朝堂气势。天眷元年,完颜亶命令百官详定仪制,开始各类仪制制度的改革。

经过近八年的改革,金熙宗在宗庙、祭祀、尊号、谥法、朝参、车服、仪卫及官禁制度等方面基本接受汉化制定了周密详尽的礼仪制度。新的礼仪制度自然是处处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之后更是大肆迁入女真族百姓进入中原地区,与汉人杂居,放弃游牧安排田地进行农耕。

皇统五年,更是颁布了千余条皇律。“大抵皆依仿大宋,其间亦有创立者。”使得金朝在推进君权专治同时全面汉化基本放弃了原来女真民族的文化底色。“天眷新制”里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各项仪制,曾经女真民族熟悉的旧时习俗几乎都不存在了。

同样消失的还有女真贵族特有的高贵身份地位,因为在君权面前,无论是女真贵族还是其他民族官员都不过是皇帝的臣子。

2其二官员选拔任命依照汉族制度

除去仪制的各方面汉化改革,金熙宗更是废除了女真旧时统治使用的勃极烈制度,改使用辽、宋的汉官制度,设立三师与三省作为朝廷运行机构。此制度改革极大地削弱了女真贵族的权势地位。勃极烈制度由完颜阿骨打创立,采取的是源生于游牧部族的集体统治制度,由皇帝和其他几位贵族共同协理。

其统领的人员基本就是历代君王和完颜氏的宗族子弟。权势地位始终在女真贵族里牢牢掌控,可是汉化的官员制度使得君权强盛,女真贵族权利被其他各机构分化,在官员任免上也有相关制度管理不能由女真贵族内部自荐独断。

在全面汉化进程里,完颜氏的金朝走了先进的封建化却使得本民族底色消失,女真贵族在前朝的势力与地位也跟随着没落。

二、女真贵族在后宫里的优势也跟着衰退

1其一世婚制带来的约束力

前朝后宫同气连枝,女真贵族在前朝势力被打压分散。其嫁入后宫的女子也必然受到影响,后妃身后的女真外戚自然也会受到各种掣肘。金朝承袭了女真的世婚制,但做了很多改革。最初都是为了女真权势的强大,通过这样贵族通婚方式将权利牢牢掌控在权利核心成员手里。

起初的世婚制有一个安排,就是对进入皇室的女真贵族进行特别的职位安排,起初的游牧部族统治下,一家人自然是将权柄化而分之。

后来的金朝也始终遵循天子娶后必从女真贵族中选出,公主出嫁亦要到女真贵族中去的原则。但在授予职位权势上,却基本赋予虚衔,不许实权,这便是世婚制的改革。效仿了宋代的外戚管理制度,虽然后位始终在女真贵族手中,但这些女真贵族皇后的身后却无太多势力支撑。

2其二汉族后妃不断崛起

在不断推进汉化的过程中,后宫自然也是不能忽视的。最初的世婚制是不允许皇族与庶民通婚的,但汉族礼制下妃嫔的采选也有从其他民族中产生的,尤其以汉族女子居多。毕竟汉人在前朝的势力,那后宫中的汉人妃子也就拥有了势力。

如此,即使后位是在女真贵族手上,但论综合实力汉族妃嫔也不差。这样互相牵制,对后宫势力起到了有力约束。自然女真贵族外戚想要干涉朝政会受到诸多势力的阻止。这也是为了保证君王权利的绝对至高无上。

三、为后来女真外戚干政很少

1其一女真贵族前朝后宫势力丢失

金熙宗开金朝全面汉化的制度变革,使得很多女真民族的旧俗消失,曾经女真贵族把持权利的勃极烈制度便在这场变革中被取代,他们的前朝权利被效仿汉制的行政机构分散。

而保障女真贵族后宫权势的世婚制度亦在变革中,成为架空女真贵族外戚的手段,使得后位虽然在手但权势反而被削弱。女真贵族的权利在前朝后宫齐齐被削弱,如此女真贵族的外戚根本不具备能够干预朝政的能力了。

这其中影射的不仅是女真贵族势力的衰弱,更是金朝为了能达到君主专制权利顶峰的抉择。只有将曾经为了夺得天下赋予女真贵族的权利不断收回才能做到。

2其二受到汉族文化影响

金熙宗推行汉文化,其中影响深远的儒学更是被推广到金朝上下,使国中臣民百姓同受熏陶。儒学之中的君臣、夫妻、父子等伦理纲常对女真贵族以及百姓都有深远的影响。毕竟在这样的国风之下,即使女真贵族有能力做到干预朝政也会受礼制的教化作用弱化违背君王意志的心思。

忠心孝慈更是儒家推崇,即使女真贵族外戚得了权势也生出了心思,但群臣百姓可不会驯服听从他们的指令。因为女真贵族外戚干政是名不正言不顺的。除此外,汉族历史里多的是数不清关于后宫干政带来的社会混乱国家动荡的记载。

身为君王,自然以史为鉴不愿重蹈覆辙。对女真贵族外戚自然诸多防备与不信任,那么女真贵族外戚想要干预朝政便变得更加困难了,因为他们失去了能干预朝政的重要优势——君王的信任。

毕竟想要在古代干预朝政必定要得到皇帝的信任,而在外戚会祸乱朝纲的意识引导下,女真贵族外戚自然是很难取得信任的。其次,朝臣百姓也会时时盯住女真贵族外戚家族,一旦出现异动,轻则非议重则声名损毁身死殒命。毕竟女真贵族外戚是有些太多阶层的对家,汉族官员以及其他女真贵族势力。

3其三女真贵族耽于享乐

女真民族的旧俗不断被丢弃,取而代之的汉族文化,文弱享乐风气重,但游牧部族的血性与质朴逐渐被丢弃。这些曾经在北方苦寒之地生存之人,忽然拥有了富贵荣华,很难不陷于享乐中。常言说:由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这些温香软玉,声色犬马的温汤水逐渐泡软了曾经马上的天下女真贵族们的筋骨和气节。他们失去的不仅是曾经的高超骑射武艺,更失去了面对艰难困苦的气节。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在这些女真贵族外戚眼中与其去把持权柄不如享受眼前富贵来得畅快轻松。

这是不断进入中原地区游牧部族都会犯的错误,亦是人性弱点。女真贵族外戚们与其去参与朝政,惹来君王的猜忌和给其他官员落口实而受到惩罚失去地位与富贵,不如安安分分做个富贵闲人来的清净。

但他们忘记了这些都是先辈们用血汗生命打下来的,不去战斗不去进取只默默消耗,最终便是将所有家业败光,连最初的荣耀一同丢失。

不过外戚势力是君王喜闻乐见的,没有一个君王会喜欢手下的臣子有盖过自己的势力。女真贵族外戚作为拥有双重特殊身份的存在也只能在专制君权下被动或主动地选择自抑的一生。

四、总结

女真贵族外戚原本在游牧部族原始母系的礼仪制度下,是可以拥有极大干预朝政权利地位的。然而金熙宗开启了金朝全面汉化制度革新。不仅量女真贵族的权利收回分散,更是教女真贵族安置在后宫的权利也进行压制。

使得女真贵族外戚只得一个皇后的虚位而无实际权利加持。在君权专治和各方崛起新势力的围追堵截下,女真贵族外戚这个拥有金朝高贵血统和优势的一派势力不断被压制。致使金熙宗后很难看到女真贵族外戚干预朝政的记录。但是完全汉化虽然使得金朝快速完成了君权统一,但失去女真游牧民族的文化底色的他们,没有了血性和勇气最终也只能在安逸的温水之中全部消弭掉。

参考文献:

《宋史》

《金史》

《辽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从文化名媛到颠沛流离、寡妇再婚,宋朝第一才女李清照的悲欢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快乐天忧的少年时光古代女子不管家世背景如何,基本都逃不过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于闺房里低眉耷眼学习女红的过程。颜值高的不用太担心,长相没有优势的总要努力学点技能,可以为日后嫁个好人家增加一些砝码。李清照的父母是受过教育的人,思想很开明,他们没有约束李清照做这做那。这个小女孩儿由此过着自由自在的放养生活

  • 太子病逝,朱元璋欲立朱棣为太子,他只说一句话,朱元璋无奈放弃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个草根皇帝,在做皇帝之前,朱元璋做过乞丐,当过和尚,最终被生活所逼,为了反抗元朝的残暴统治,朱元璋这才揭竿而起,结果一不小心就建立了大明朝,从而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为了皇位的继承问题,朱元璋很忧心,在燕王朱棣跟皇孙朱允炆之间难以抉择,所以就询问大臣意

  • 南明为什么没能像南宋一样延续百年?都是因为这个留守重臣误国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古代,当强势的少数民族占领中原时,原来的中央王朝都要南迁续命。比如南宋这个偏安政权,它不仅成功延续了一百多年,而且还发展出了先进的经济和文化。而另一个命运类似的王朝南明,结局却悲惨得多。1644年开国没多久,国都就沦陷了,连弘光皇帝也落到了清兵手里。之后,南明政权在皇族内几经更迭,虽拥有南边广阔的富

  • 看看朱棣干的这几件事,你就知道朱元璋选接班人的决定有多大失误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首先就是五次北征蒙古。朱元璋推翻元朝只是把元朝的皇帝赶到了北方的沙漠边缘。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元朝是谁?那可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曾经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颤的蒙古铁骑。把他们赶出了北京城,并不意味着明朝的君臣和百姓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他们在自己的边境线上像游魂一样游荡随时都可能上来咬上一口。作为英明的皇

  • 梁山一百单八将六人最不配好汉之称,宋江排名第一,林冲榜上有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读过《水浒传》的人大都早已意识到,虽然梁山一百单八将又称一百零八好汉,但是梁山水泊中大都在一群草莽,或草菅人命,或违法乱纪,真正能够被称之为好汉的不多。不过,他们能够被尊崇多年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那就是,他们虽然可能对不起百姓、对不起朝廷,甚至三观不正,但是大多数人都宁死不背叛兄弟,甚至宁愿用自己

  • 明朝的嘉靖皇帝,为了能够修仙不仅需要少女鲜血,还需要这个东西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在正德十六年的时候,嘉靖的堂哥明武宗去世了,但是明武宗生前却是没有儿子的,所以之后的皇位也是难以决定是谁,之后明武宗的母亲张太后便和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一起商讨,最后决定让朱厚熜来继承皇位,虽然当时的朱厚熜只是皇室近支,但是毕竟他毕竟也是前任皇帝的堂弟,所以说这个皇位他来继承也算是合乎情理的。在很多影

  • 明朝公主墓被发现,挖了好多年才打开,专家看了几眼后大惊:跑!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发现明朝公主墓,专家挖了多年才得以打开,看了几眼大惊失色:跑明朝有位公主叫咸宁公主,是朱棣最喜欢的掌上明珠。朱棣从小对她无限宠爱,想要什么都无偿满足。后来,咸宁公主下嫁给了当时开国功臣的后代,也就是西宁侯宋瑛。侯宋瑛地位虽然不及咸宁公主那么高,但是他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对军事十分感兴趣。小小年纪,就

  • 最先背叛晁盖投靠宋江的不是吴用,而是这个人,后来他死的很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后来一个人的出现,对晁盖的地位带来了威胁,这个人虽然未上梁山,但是影响力却已经让晁盖领略到了,从此晁盖的这帮兄弟,心里逐渐有了想法,后来宋江上了梁山之后,便逐渐架空了晁盖,这里面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军师智多星吴用了,但是有一点,我们大家可能忽略了,在晁盖的这些铁杆心腹之中,最先背叛晁盖投靠宋江的并非是

  • 元朝37年里换了9个皇帝,这究竟是怎样造成的?专家给出三个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元朝没有一个完善的继承制度,继承非常的混乱。按照蒙古人的习惯,新任领导者,要在皇室成员跟各族的长老的推荐之下而产生。蒙古人的还有一个继承法则叫“幼子守灶”,但是汉人的习俗是立嫡长子为尊,这几种制度没有统一,导致了元朝的继承制度非常之混乱的现象。 其实元朝的第一任皇帝忽必烈,想采取汉人的嫡长

  • 朱祁镇的回家之路,真是出乎想象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想法是不错的,可是还没有交战,前锋就一败再败。朱祁镇一看不好,有危险,建功立业算了吧!还是回去吧,留下成国公朱勇率领的五万骑兵阻挡瓦剌也先,自己就风风光光回去了。本来准备回去之后,让史官大书特书,皇帝指挥过人,大破瓦剌骑兵,瓦剌骑兵在皇帝面前,不堪一击。可是不好意思,由于太监王振出来一趟不容易,想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