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寿在《三国志》中,为何说曹睿是曹魏“最后一个”皇帝?

陈寿在《三国志》中,为何说曹睿是曹魏“最后一个”皇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091 更新时间:2024/1/22 4:55:18

曹丕的长子,也是曹魏“最后一个”皇帝。事实上,曹魏居九五之尊的,应该有五帝。

但曹睿之后,两帝被废,一帝禅让。所以在陈寿《三国志》里面,只有曹操,曹丕,曹睿有“帝号”。

不过在《魏世谱》里,最后一个皇帝曹奂,也是有谥号的,叫做魏元帝这样。陈寿干嘛这么大逆不道?不记魏元帝?

啊陈老师都比魏元帝还早死了,是要怎么在作品里头知道人家的谥号啦……这些看起来很高潮迭起的魏朝皇帝传记,后面再慢慢来看。曹睿一登场,就先爆了一个大雷。

他到底是曹丕的儿子?

还是袁熙的儿子?袁熙就是甄姬的前夫啦。怎么说呢?陈寿记下,曹睿卒于景初三年正月初一,时年三十六岁。

景初三年,是西元239年。古人算虚岁,减去三十五,那就是西元204年出生。

即为建安九年。三国志第一专家裴松之就奇了:建安九年,曹丕才刚攻入邺城啊。

“九年……八月,审配兄子荣夜开所守城东门内兵。配逆战,败,生禽配,斩之,邺定。”曹丕娶甄姬,莫非是买一送一?其实只要看懂曹睿之后的曹芳即位诏,就没问题了。

“烈祖明皇帝以正月弃背天下,臣子永惟忌日之哀,其复用夏正;虽违先帝通三统之义,斯亦礼制所由变改也。又夏正于数为得天正,其以建寅之月为正始元年正月,以建丑月为后十二月。”简单说,曹睿死于某年正月,但曹芳的大臣建议把那个月改成十二月。

免得以后大家过年都在哀悼。然后你打开中研院的万年历一看就会发现,西元239年底跟240年初,确实在历法上有两个十二月。

而且不是闰月。意思是,曹睿其实卒于西元240年的正月。

回推出生于建安十年。西元226年,也就是黄初七年五月,曹丕立平原王曹睿为太子。

五月十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司马懿),并受遗诏辅嗣主。

五月十八,曹丕驾崩。曹丕原本并没有打算立曹睿为太子,陈寿认为这跟曹丕赐死甄姬有关。

就东汉而言,太子的妈妈是谁并不重要,但《三国志》给曹丕的评价就是心眼小。很多不合传统不合时代价值观的事情,曹丕都干得出来。按照《魏略》的说法,曹丕当时的意向,在于另一个儿子曹礼

但选太子,以两汉而言,并不是皇帝说了算。特别是东汉,太后跟群臣的意见,相对重要。所以我们同样可以在《魏略》中看到,曹丕命郭后为曹睿养母。

而曹睿虽封平原王,但没有就国的记录,意思是他仍在京师王府。这两条讯息就表示出,当时朝廷的舆论,本身就是支持曹睿为太子的。生于建安十年的曹睿,从小就很得曹操喜欢。

“生而太祖爱之,常令在左右。”什么是“在左右”?裴松之帮我们找了注解:“每朝宴会同,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年少的曹睿,在魏王之国,是等同于内朝近臣的地位。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未逝,曹睿便已封侯。简单说起来,当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时,就已经确定曹睿的继承人地位。一方面来说,曹睿是曹丕成为太子的加分项。

另一方面,同时又是曹操为魏文帝下的套。我们很容易理解曹丕的不情不愿,但同时也要明白,对于卞太后跟一众老臣而言,曹睿为文帝太子是必然之选项。即使曹丕能拖则拖,但在自己病情转剧之际,他也无力改变。

但曹丕仍然是清醒的。身后之事最要紧,不是太子肖或不肖。

辅政大臣,才是决定这个王朝将会如何走下去的关键。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

这四个堪称曹丕“兄弟”的大臣,在这几年间已经坐稳军派大位。有此四英,国家安稳可期。相对而言,曹丕直到最后一刻才任命曹睿为太子,或许还有另一个用意。

他不希望曹睿跟魏朝的“老派系”走得太近。“世语曰:帝与朝士素不接。”老人家自有贤明,但死拖着曹丕自身后腿,也是不争的事实。曹丕为儿子留下的,将是一个有全新气象的魏朝。

就后世人眼光而言,曹丕这一步是相当成功的。曹睿从小就好学多识,特别钟情于法理,但也有点毛病。

即位之后,朝廷大臣认为,新皇帝应该要大会群臣了吧?结果曹睿的老师高堂隆建议他,不用大会。

大臣们觉得奇怪,想要赶紧去跟新皇帝攀点交情,曹睿却只愿意接见侍中刘晔。两人聊了一整天,刘晔才出来,一群人马上去问他,这个年轻的新皇帝如何?

刘晔咳了两声,“秦始皇、汉武帝的才干,恐怕都要差新帝一些。”才干如何,那可是量化不来。刘晔这边纯属嘴炮。

但也明白的表示了:曹睿志在四方,而非安民为先。当然,也是被刘晔一屁弹中,这个记录才保存了下来。曹睿一生对吴、对蜀、对匈奴、对乌丸,对鲜卑,都有战功。

自然不比秦皇汉高光武帝那般一统天下,但你知道,其实汉武帝也仅仅消灭过大宛国。用兵有成,敌国臣服,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就是绝大的功绩了。曹睿在位期间,大月氏、高句丽来朝,鲜卑与匈奴臣服。

逆贼诸葛亮自爆,辽东亦为司马懿所平。不但是曹魏一朝的重大进展,更重要的是,这是晋宣帝司马懿宛如魏武帝曹操一般名震天下的时期。但曹睿一连串的奇特举动,其来有自。

据东晋史家孙盛打听,魏明帝曹睿“天姿秀出,立发垂地,口吃少言,而沉毅好断”。

呃,“立发垂地”是啥?是个矮冬瓜吗?其实在晋以后的南北朝,是用来描述毛发旺盛的帝王之相。

举凡司马炎,宇文泰,还有个拓跋什翼健,都有类似的描述。附带一提,司马炎才是“手长过膝”的创始人。如果光看前两个,那就是开国君主等级。

但再把鲜卑拓跋哥跟曹睿放进来,我想共通点就仍然是“战功彪炳”的皇帝。不过曹睿是个小结巴这件事,大概是真的。

说到三国小结巴,其实最有名的应该是名将邓艾。我们从邓艾传也能看到,邓艾在建安年间,是当不了什么大官的。

虽然《三国志》说邓艾是受到司马懿赏识,但他到底也进了朝廷当上尚书郎。稍微比对一下时间,没意外就是这个口吃皇帝曹睿的时代。曹睿本人先天上的缺陷,也是合理解释他各种不与人往来,能闪就闪的原因之一。然而,对政治面来说,光只是战功彪炳,就想比美汉武,那还不够。

汉武帝还有两大特色,曹睿其实也学了个全。光宗耀祖,执法严苛。皇帝要怎么光宗耀祖,跟老百姓也差不了太多。

起大厝,盖大墓那是个人基本款。而这种事情,通常不会创业维艰那几代干的。我们很难从《三国志》中评断,曹丕与民休息到什么程度。

虽然他的偶像是汉文帝,不过我想曹丕的政绩顶多是汉景帝的程度。六年多的帝皇生涯,他也搞了一次大型战争,一次巡狩天下。

此外曹丕倒没有太多奢华的举动,他老妈更是勤俭持家的太后。相比之下,曹睿可是忙得多。如果你去搜寻《三国志》中,“明帝即位”四个字,会发现几乎都连结着“进爵”。

曹睿本身没有“霸气”,又不愿意接见群臣,他的即位是很让人心浮动的。我们不知道是哪个天才提出这样的建议,但对于这一次的政权交接来说,曹睿立即展开大洒币,绝对是正确的。

这是乱世中,魏朝第一次的皇帝交替。试着想像一下,刘秀在征战天下时突然挂点,就算云台二十八将仍愿意为新皇帝效力,河北诸豪,山东群雄,关中诸将能不骚动吗?

蜀中公孙述,奸雄隗嚣会不动手吗?历史没有如果。不过三国第一背刺王孙权马上就动手了。

蜀中政权,也紧锣密鼓的展开第一次北伐。在这样的动荡中,曹睿不可能凭着“我爸曹丕”稳住民心士气。

列侯进爵,不经济,但是实惠。而为了加强对全国军民大臣宣告:“我会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又该如何表现呢?百善孝为先。哈哈哈,很好笑对不对?

价值观就是这样的。一个候选人跑来跟你握手,投票的时候你看一堆都不认识,只有这个跟你笑过握过手。

感觉还是挺不错的。曹睿先是追谥母亲甄氏。

又大举祭祀曹操曹丕,开始兴建宗庙。

也没忘了亲自到田里耕作。一连串的举动,打造出一个勤恳、孝顺、大气的帝皇形象。哇,年少时候,我们都会说,这个领导人很厉害。

年纪渐长,很多人会说,这个人背后的军师、谋士、文胆很厉害。曹睿身后的文胆是谁?

他的四大辅政,有三个都是将军,立刻就上战场各种迎击平乱。看起来就剩陈群了。不过,陈群其实是反对曹睿花钱如流水的那个人。

在曹睿之世中后期,还因着陈群的谏言,一下子转变为“禁浮华”的时代。是陈群滚动式调整政策吗?又或者,从一开始,支持着曹睿政权的,就另有他人?

那个在三国史上,总是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中书监令:刘放孙资。无论如何,曹睿的时代即将开展。

那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三国”时代。也是魏朝与“剧贼”诸葛亮正面交锋的年代。

更多文章

  • 三国最被低估的名将:终结赵云不败神话,司马懿在他面前都要认怂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十大猛将排名第一名是赵云,司马懿赵云,三国正史赵云的实力

    其实,三国是成也《三国演义》,败也《三国演义》。若没有罗贯中著作《三国演义》,恐怕三国那段金戈铁马的历史时期,就不会成为历史的标杆之一。同时,也正是《三国演义》横空出世,又导致了“三国变形记”。何为“三国变形记”,概括说来变形在如下三个方面。其一:主角变形了。翻看三国正史等,会很容易发现,三国时期的

  • 黄忠60岁还和关羽战平?那么20岁时候岂不是超越吕布?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黄忠年轻10岁能打过关羽吗,黄忠与关羽的实力,黄忠年轻时候能斩关羽吗

    吕布,字奉先,是《三国演义》里的第一勇将,辕门射戟,声名远播,勇战三英,对手称佩,虽然吕布的人品谋略等让人不能称道,但单以武功而论,三国中的英雄们则是无人超越吕布的。一吕二赵三马四典,黄忠距离吕布远着呢。60岁的黄忠不可以,20岁的黄忠更不可以。黄忠60岁时,能与关羽战个平手,让关羽找不出缺陷,这是

  • 从性格入手,浅析刘邦和项羽的成败关键,老男人与青年人的博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邦和项羽性格对比,刘邦和项羽动画片,周老师讲项羽和刘邦

    【刘邦的性格:市侩无赖】楚汉争霸时,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虽然很多人感觉他和秦始皇是两个时代的人物,但实际上刘邦只比秦始皇小3岁而已。到秦始皇死后,陈胜吴广起义,此时的刘邦已经40多岁了,要比后来与他同台竞争,生于公元前232年的项羽大了24岁(整整两轮)。四十多岁的刘邦,前半生和如今大多数青年人

  • 神医华佗为曹操看病,却被曹操所杀,到底谁冤?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神医华佗为曹操治病,没有曹操命却得了曹操病什么意思,曹操被马超割须弃袍谁救了曹操

    华佗字元化,今安徽亳县人,生于东汉末年。虽然华佗在当时就已经被誉为“神医”,但是医生这个职业,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被称作为“方技”,即很低贱的职业。因此华佗要想混出来,除了要有真才实学之外,还得让人相信他有真才实学。在医疗环境相对落后的古代,人们对于健康的寄托,恐怕多是放在封建迷信上。华佗推行科学治病

  • 秦朝设立的36个郡县地名,现在竟有19个在用,中华文化魅力十足!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秦朝36郡简介,秦朝代郡有哪些县,秦朝各郡各县名字

    距今2200多年的秦汉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时期,岁月洗掉了不少历史碎片,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遗产。秦朝废除分封制,实施郡县制,全境分设48郡(最初只有36郡),郡名至今还作为政区地名沿用的有19个。西汉既继承了秦的郡县制,又在部分地域恢复分封制,因而设置103个郡国(几经变化),其中

  • 秦始皇的哪些贡献,使得秦朝在灭亡后,并没有出现分裂的现象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始皇一死秦朝就灭亡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到秦朝灭亡多久,秦始皇残暴统治有哪些方面

    当时的秦朝将六国灭掉以后,要说这六国的后代没有仇恨的心理那时不可能,在秦朝灭掉以后,他们也想的将自己的国家恢复,然而却没有已经没有这个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首先便是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这一制度的影响可以说非常的大,当时的几个国家,各自之间都是独自为政,不论

  • 诸葛亮说关羽盛气凌人又骄傲不逊,为什么刘备偏偏还要关羽守荆州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关羽丢荆州真实历史,假如赵云帮关羽守荆州,老版三国演义关羽守荆州

    随着建安十六年刘备大军进军益州,刘备的蜀汉集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此时五虎将各自为刘备势力开疆拓土。谋士集团方面虽然庞统命丧落凤坡,但以诸葛亮为首的顶尖智谋团还是有能力帮助刘备一统天下的。此时的荆州事务愈发使得诸葛亮担忧,在诸葛亮率领张飞赵云帮助刘备拿下益州之时。诸葛亮曾反对刘备让关羽守卫荆州的决

  • 袁绍为何没能东山再起就死了?死后曹操为何要去他墓前大哭一场?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曹操与袁绍的最后决战,曹操战袁绍完整版,袁绍老婆刘氏嫁给曹操了吗

    主笔:江湖闲乐生官渡之战,袁绍惨败,其十余万大军,损失总共七万余人(见《帝起居注》之曹操上书),元气大伤,冀州很多郡县也闻讯投归曹操,袁绍气的大病一场,躺在床上对一帮亲信伤心的表示:“吾不听别驾田丰之言,致有此败。吾今归去,羞见此人。”逢纪一听傻了,难道袁绍要重新启用田丰,抢我第一亲信之位?赶紧上前

  • 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四次做一件事像极刘邦,血脉传承果然不假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备为什么自称靖王,刘邦刘秀刘备谁最厉害,刘备跟刘邦关系

    虽说后来刘备被皇帝认作叔叔,有了皇叔的称号,可他身体里流着的究竟是不是汉高祖刘邦的血脉还有待商榷,毕竟你见过哪个皇室宗亲过得如此落魄。当时追随他的人,对于他的身份是真是假,根本毫不在意。只要所有人以为这是真的,那么就一定是真的。刘备心里头跟明镜儿似的,点破不说破,反正有这些人追随自己,自己也乐得逍遥

  •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为何刘备还是失败了?后面一句更关键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备得了卧龙凤雏却没得天下,卧龙凤雏刘备,刘备卧龙凤雏

    导语:刘备的前半生和他的后半生呈现了截然不同的状态,前半生尽管带着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南征北战,也曾经打下了徐州这样富裕的地方,但因为没有顶级军师的加盟,得到的利益很快就被吐回去。当他到达荆州之后终于意识到军师的重要性,于是四处求贤。荆州著名的大贤水镜先生告诉他,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后来刘备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