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改。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三国演义》】
【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三国志】
“吾乃天水姜伯约!”
当诸葛亮派遣赵云作为疑兵出箕谷,引诱魏国的主力部队,姜维认为诸葛亮只是声东击西,真正的目的是陇西诸郡。可是姜维人微言轻,天水太守马遵不以为然。当诸葛亮真正的主力出现在天水附近,马遵才紧急向姜维问计。姜维提出通知在上邽巡视的雍州刺使郭淮,然后坚壁清野,以挫敌锐,太守自带大军拖住诸葛亮大军,姜维自己分兵去翼城布置防御,然后慢慢退入易守难攻的翼城,等待郭淮援军的计策。可是太守口头答应了姜维的计策,却不顾天水安危,自己跑路了。诸葛亮包围翼城,姜维迟迟没有等到援军,为了翼城百姓安危,宣布投降。而诸葛亮,爱惜姜维的才华,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成就师徒之情的千古佳话。
“奉丞相之遗志,讨篡汉之逆贼!”
继承武侯遗志的姜维执著的发动11次北伐,共计大胜2次,小胜3次,大败1次,小败1次,相距不克4次,整体来说是胜多败少,并非某些人以为的屡战屡败。在蜀汉国力远远不如魏国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收胡王,降李简,斩徐质,破王经”,迫使魏国战略防守数十年。
【明年,加督中外军事。复出陇西,守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围襄武,与魏将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维乘胜多所降下,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后十八年,复与车骑将军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於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三国志】
姜维承受的的压力比诸葛亮要大的多。作为魏国的降将,羁旅托国的姜维并不受蜀汉完全信任,黄皓一直想要让阎宇取代姜维。诸葛亮同时掌握军政大权调动全国的力量去北伐,而姜维不能参与政治,并且只能掌握部分军权。在这种情况下姜维依然执着的坚持北伐,取得如此战绩,不愧诸葛亲传弟子之名。
当初后主如果听从姜维的建议,设防阴平,邓艾怎么能够偷渡阴平呢?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寻被后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诣会於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三国志】
蜀汉皇帝刘禅都下诏投降了,姜维此时如果投降,仍不失拜将封侯。何况姜维是奉诏而降,也不算失节。譬如蜀汉南中督霍弋在得知刘禅受到礼遇之后选择投降也不失为忠义之士。
【今道路隔塞,未详主之安危,大故去就,不可苟也。若主上与魏和,见遇以礼,则保境而降,不晚也。若万一危辱,吾将以死拒之,何论迟速邪!——三国志】
姜维如果不愿意投降完全可以效仿以身殉国的诸葛瞻以死明志。
【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三国志】
姜维既没有奉诏而降,也没有以死明志,以至于孙盛讥讽姜维:“败不死难,不可谓节”。
姜维做出了常人无法理解的选择,费尽心机,想出了平生最绝妙的一计。此计如果成功,是可以恢复蜀汉江山的:姜维计划假装投降钟会,说服钟会造反诛杀魏国诸将,然后找机会诛杀钟会,坑杀魏军,恢复蜀汉国祚。
【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密书与后主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华阳国志】
姜维诈降钟会,成功的离间了邓艾和钟会的关系。姜维和钟会散布谣言说邓艾想要造反,于是邓艾父子被下狱诛杀。然后姜维怂恿钟会起兵造反,如果有不愿意追随的魏将就诛杀。可惜事情泄漏,魏国诸将都不愿意造反。钟会又犹豫不决,不愿意斩草除根。结果诸将先发制人,反杀钟会。因为之前钟会对姜维十分的信任:“不受维印,仍令照旧领兵。”姜维依然掌握着蜀汉六万北伐军的军权。可惜的是,姜维准备趁乱突围出去,却突发心病,被迫自刎而死。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北伐,是诸葛亮的天命,也是姜维的天命。而姜维的执著,甚至要超过诸葛亮。连后主刘禅都投降了,他居然还想以一己之力恢复汉祚。我想这就是对“士为知己者死”,最好的诠释吧!姜维的执著,不是为了后主刘禅,而是为了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先帝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白帝托孤,换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将姜维视同己出,平生所学倾囊相授,换来姜维的“士为知己者死”,姜维不愧为蜀汉最后的守护者!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
罗贯中《三国演义》
常璩《华阳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