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唐朝时期逃户问题严重,政府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

唐朝时期逃户问题严重,政府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451 更新时间:2024/1/23 10:26:31

唐代是中国前所未有之强盛时期,这一时期万国来朝,与各国的文化交流商业交流十分频繁,大唐也是许多外国人心中的天堂,这样的一个泱泱大国,理应是国泰民安兵强马壮。

但有个问题始终困扰着唐代的统治者,那就是唐朝有十分严重的逃户问题。所谓“逃户”就是今天所说的,没有户籍的黑户,这些黑户不用再向国家交税,服兵役,劳役,宛如国家的幽灵一般。

诚然,“逃户”这一现象贯穿于整个中国的封建朝,并不是唐代所独有的,但“逃户”和强大的唐朝却显得格格不入,这一现象也最终成为压垮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令人唏嘘不已。

为何在繁华的盛唐背景下,百姓依旧会大量逃户?难道强如盛唐,民生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吗?那么政府面对这样的情况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方式呢?

一.盛世璀璨,民生多艰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靠地吃地靠天吃天的农民来说,天灾尚可忍痛挨一挨,毕竟也有顺风顺水的年头,也有不断丰收的年头。可是土地是他们唯一的饭碗,最离不开的便是脚下的这块黄土地。

在唐初统治者便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采取了租庸调制度,也就是以北魏的“均田制”为基础,来改善人地冲突。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

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做庸,总体而言,“纳绢代役即为庸”,也叫“输庸代役”。这样的政策使得百姓有田可用,赋税的压力也变小了。使得人人有地可用,在赋税上也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在人们有田可耕的情况下,缴纳税款,也不算难事。

但最初制定租庸调的统治者,显然没有预料到这个政策的弊端。随着朝代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多,僧多粥少,公家已经拿不出足够的田地分给农户,租庸调的优越性也就荡然无存。

并且随着土地兼并,许多农户迫于豪权贵的威势只得出卖自己的田地,甚至是被权贵利用强权直接夺去,农民们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变成了佃农依靠世家豪族生存。

虽然失去了田地,但需要缴纳的税款却丝毫未减,而那些拥有巨量田地的权贵却因为特权可以免税或者合法规避税款。这使得农户的压力不断增大,人地矛盾不断被激化,直到无以为继。

从《旧唐书》这短短的几个字,就能看出当时底层民众的生活之艰苦:民户家道悉破,或至逃亡,剔屋卖田,人不为售,内顾生计,四壁皆空。

在这种情况下要不选择出家当和尚达到免税的目的,要不只能选择逃亡称为黑户。而寺庙毕竟也不是任意可以进入的,所以逃户的问题日益严重根据《唐六典》所记载:逃户者,王役不供,薄籍不挂。就是说逃户的人能免去交税纳款以及向国家服役的义务。

安史之乱后唐朝政策混乱,国家失去了有效控制户口和田亩户籍之类的能力。土地兼并越来越剧烈,贵族的胃口越来越大。底层人民更是被各种剥削,土地买卖更加猖獗纳税名目更加繁多,人们身上背负着沉重的大山,选择逃户也是生计所迫下的无奈之举。

2.流离失所,帝国幽灵

古代的中国和灾害从来都是相生相伴,由于不能够像今天一样修筑大坝蓄水泄洪,古时候的旱灾,水灾极易发生。

人们也没有先进的手段去贮藏食物,因此当灾害发生的时候往往民不聊生,食不果腹,造就了大量逃亡的灾民。

在拥有五千年的华夏农耕文化史中,农耕土地受到了各种各样自然灾害的侵袭,因此即使是国力强盛的唐朝也是灾害频发,一旦灾害发生就会产生大量流离失所的难民,这是人力所无法控制的。正如古人所云:“从古至今,将近四千年间,几乎无年不灾,也几乎无年不荒。”

自然灾害发生时期,生产力大大下降,人民赖以生存的粮食也几乎处于歉收状态。从隋唐宋时期灾损面积和粮食产量受到的影响看,每逢灾年根据灾害的严重程度,粮食生产的波动幅度大概可以分为0.5~1%,2.5~5%,5~10%。

可以看出无论大小灾害,对灾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隋唐时连年灾害,歉收绝种这样的事情更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普通百姓身上。在小农经济下,人们往往指着自己的粮食去缴纳税款,一旦粮食歉收,不但吃不起饭更是缴纳不出税款。

并且由于后期土地不断被兼并,农户们更是失去了自己的收入来源,却仍需不断缴纳税款,底层百姓苦不堪言。

从《唐律疏议》中可以看到老百姓不能履行义务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人有课役,谓或有课无役,或有役无课……一日笞三十,十日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在这种动辄被处罚的情况下,大量的流民出现,他们变成帝国的幽灵,仿佛就像是不存在一般,不再缴税纳款,过起了流窜的生活。

陈子昂《上蜀川安危事》就说:“今诸州逃走户,有三万余,在蓬、渠、果、合、遂等山林之中,不属州县,土豪大族,阿隐相容”。

在人丁稀少的古代,三万余口已经是十分巨大的数字,可以看出逃户问题的严重性。而这种情形还是发生在国力鼎盛的武则天时期,更是让人无法想象。而安史之乱过后,这样的情况更加糟糕。由于中央政府的威力大大下降,中央集权的效力已经减弱。

各地军政长官为了敛财养兵,更是巧立名目收取各种各样的税款企图榨取更多的民脂民膏,且无需获得中央的批准。在乱世之中,食不果腹,环境动荡,人们又受到如此欺压,选择逃户也是实在毫无办法的下下策。

二.帝王策略,民心难归

1.武周女皇,徙狭乡就宽乡

由于租庸调制度的弊端,只适用于人口稀少刚从战乱后恢复的初唐,而随着人丁的壮大,每户所分到的土地越来越少,出现了大量逃户。

在武则天时期甚至出现了“天下户口,亡逃过半。”可悲的场面,从旧唐书就能看出这样的流民在唐朝严重的情形。

因此武则天也敏锐地察觉到了逃户的问题,也在一些方面采取了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逃户的现象。

由于逃户都是从户籍地向其他地方逃窜,武则天实行了括户政策,用较为柔和的政策,吸引了一部分人返乡,同时也承认了逃户在异地的财产,允许他们就地落户,朝廷甚至可以免去一两年的课税,重助其生产,这样的政策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于人口密度的增长,许多地区的土地已经不够使用,武则天采取了徙狭乡就宽乡的政策,迁徙了一批人口,到地广人稀的地方进行开垦。

她将十万关中地区的农户,安置在洛、怀等地,对迁移的农户给予优惠政策,三年之内不服徭。这样一来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同时对强取豪夺的贵族也给予了一定的处分,没收了一部分土地,归还了一部分土地给民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各地贵族都有所收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只是由于世家豪族盘根错节,终究是难以根除。

2.能臣治世,明君识才

到了玄宗统治时期,恰逢盛世,唐朝的人口达到了新的顶峰,这又使得土地问题暴露在日光之下,加上贵族的强取豪夺。唐朝的逃户问题又一次成为君主的心头大患,面对税收的不断缩水,以及国家劳动力的不足,李隆基急需人才帮自己解决眼前的问题。

而时任八品县主薄的宇文融将这一严峻的问题上表李隆基,他立刻受到李隆基的重用,开始进行人口普查。

经宇文融等人括户扩出来的就多达八十万余户,可见逃户的人口之众人数之多。同样采取了较为柔和的政策,鼓励逃户自首并减免相对应的课税。

鼓励各地承认客户,逃户就地入籍而非遣返原乡,承认了他们在当地的财产和田地,但过期不自首者的逃户则会发配边疆,这一套组合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逃户的问题。

从李隆基对官员的破格任用,以及一系列刚柔并济的政策,可以看出李隆基试图从根本上结束逃户的问题。

只可惜随着安史之乱的发生,逃户问题再度严重,而后续的统治者只能勉强维持这个摇摇欲坠的帝国,再无力去管控逃户这一现象,此后农民起义不断,唐末各地硝烟四起,繁华盛世也被其掩埋吞没。

三.总结

在封建王朝逃户永远都是统治者的心头大患,大多数统治者同样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期望彻底整治逃户的问题。

但许多措施例如调整税率,调整土地,对逃户者采取惩罚措施或者是采取较为柔和的方式,但大都只是治标不治本只能在一定时间内起到效果。

但究其原因是由于封建王朝的阶级对普通民众的剥削,不仅有赋税的压力更有土地兼并的重创。而土地兼并本身也就是封建王朝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因此逃户这一问题在封建王朝中不可能得到真的解决。

而统治者因为自己的阶级,并不能彻底为普通百姓清除这些障碍,百姓一直受到权贵的欺压却反抗无门,所以往往在王朝的最后,各地起义的农民变成了压垮一个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随着封建王朝的覆灭,这样的逃户现象相信也不会再次上演。

参考文献

1、《武则天研究二十年述评》

2、《宽容怀柔,徙狭就宽-略论武则天的逃户对策与移民措施》

更多文章

  • 突厥的索虏头是什么样子?为何电视剧没一个对的,央视都搞错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索虏传,突厥军简介,索虏是哪个国家的

    突厥人身上有很多的谜团,比如他们是如何起源的?如何崛起的?如今的泛突厥主义和突厥人的历史定位有多大的关系?这些问题都太大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一个关于突厥人的小问题,他们的发型是什么样的。关于突厥人的形象,在各种电视剧和纪录片中都有过表现,在唐国强主演的《贞观长歌》中,突厥人的头发向后披散,基本上是

  • 导致太平公主一生放荡风流,阅男无数的罪魁祸首,却是她的表哥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太平公主一生风流却只爱一个男人,太平女将萧梅韵简介,太平公主一生故事

    太平公主剧照在历史上没有找到太平公主的准确姓名,但是说起太平公主,她的辉煌事迹可是不比当代女性叱咤职场风云之势逊色。因为这背后不仅仅有实力雄厚的母亲武则天的教育,还有从小到大对太平公主倾其所有的宠爱与无底线的包容。造就了太平公主这一生既朝倾权野又娇蛮跋扈的性格与处事风格。唐高宗和武则天并不是只有太平

  • 李世民答应李渊不杀十个孙子,此人说了五个字,李世民赶尽杀绝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世民对待晚年的李渊,秦王李世民李渊,李世民让李渊退位

    当时唐朝初步建立,李渊年岁已高,恐怕不出几年就会驾鹤西去,而此时帝位继承人却出现了问题,一个是太子李建成,另一个就是秦王李世民了。李建成负责朝堂上的政事,而李世民则负责对外征战,有句话说的是在眼前的总是最讨喜的那个,李建成深得李渊的喜爱,又拉拢了许多朝中大臣,很多人都认为李渊死后,李建成继位是稳稳当

  • 安禄山有钱也有权,为什么还要起兵造反?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安禄山为何起兵谋反,安禄山范阳起兵视频,大唐荣耀安禄山起兵反唐

    唐玄宗眼前的重臣,杨贵妃手下的义子。在他一手遮天的朝廷中,即使没有发动安史之乱,安禄山依旧能够有一个好前途,既然这样,他为何还要大费周章跑来造反呢?唐朝红人安禄山武后长安三年,也就是703年。那时正值正月初一,一个小娃娃出生了。小娃娃本姓康,字轧荦山。后面他还会有一个新名字,那个名字会被后世的人都牢

  • 武则天为称帝毁四个儿子,混乱之下李唐孙辈反抗,李隆基趁乱胜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武则天篡唐李唐的开国功臣去哪了,武则天死前把皇位还给李唐,武则天为什么退位李唐

    武周前后的唐朝有些复杂,因为武则天为了称帝,搞了不少幺蛾子,但也正是因为混乱,李隆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经过一番激烈地斗争,最终夺得大位。按照宗法嫡长子继承制,李隆基与帝位是没有交集的,甚至他亲爹李旦也没资格二次称帝。这是为什么呢?还得先从武则天和她的儿子们说起。武则天的四个儿子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生有

  • 李世民一时兴起,放390名死囚回家,约定次年问斩,后来了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世民放390名囚犯回家最后杀了没,李世民放走390个死囚,李世民释放390名死囚后来怎么样了

    纵观我国历史,烟尘战起,兴亡无时,浩浩荡荡两千年,文才武将、明君清帝,数来又是几多人?而在其中,论其功,唐太宗李世民又是响当当的人物。这样一位英年帝主,千古一帝,文韬武略,知人善任,又是为什么会在贞观六年放390名囚犯回家过年呢?李世民,字叔德,号世民,取“济世安民”之义,在位期间,他广纳贤才,轻徭

  • 唐朝最后的名将:领兵五千破敌十余万,却被史官骂为叛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名将和叛臣,唐朝十三位叛臣都有谁,唐朝16位大将军

    唐朝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近三百个春秋的统治中,它极具能使他族望而生畏的强盛之势,乃至一度出现“万国来朝”的空前图景。直至如今,国人还被外界称为“唐人”。这个传奇朝代出现过众多颇具盛名的文官武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书写着各具特色的辉煌。唐朝到了后期,是有“江流急转”之势的,然而这并不能阻挡忠臣名将的

  • 在唐朝,如果你被人渣追杀并反杀成功,等待你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人生活的一天,走进唐朝经典语录,唐朝人的心态分析

    可以说,大概率上,你是无法脱罪的,甚至可能被判死刑。关于二人械斗的处理,唐朝的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据《唐律疏议·卷第二十一》关于二人斗殴的处理条款:“诸斗两相殴伤者,各随轻重,两论如律;后下手理直者,减二等。至死者,不减。”这个条款记载得很清楚,如果两个人斗殴,根据伤势的轻重来判刑;如果后出手的人没有

  • 李世民死前问武才人:我走了,你怎么办?武则天说了8个字保了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李世民,大家都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上位史。当初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兄弟之后逼迫父亲李渊禅位给了自己。虽然他的上位史不不太光彩,但是他在位期间也称得上是一位明君。在他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改革,并且轻徭薄赋,恢复国力。而且朝中还有一位非常直言敢谏的魏征,做他的明镜,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得以避免

  • 司马懿留下一残局,困扰隋唐两朝多年,李世民至死都没能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世民讲司马懿,司马懿和李世民的关系,隋唐李世民

    可是谁也没想到,三国厮杀十年之久,却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让司马懿一家三代占了个大便宜。他们成功地合并三家,建立西晋。这样的人物,当然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早曹操做丞相时,就已经对他非要忌惮了,先是召他做自己的手下,又企图杀了他。其实曹操这个时候就已经看出他的野心,还说过他不可能久居人下,可他就是有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