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武则天为称帝毁四个儿子,混乱之下李唐孙辈反抗,李隆基趁乱胜出

武则天为称帝毁四个儿子,混乱之下李唐孙辈反抗,李隆基趁乱胜出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413 更新时间:2024/2/6 8:03:22

武周前后的唐朝有些复杂,因为武则天为了称帝,搞了不少幺蛾子,但也正是因为混乱,李隆基才有机会脱颖而出,经过一番激烈地斗争,最终夺得大位。

按照宗法嫡长子继承制,李隆基与帝位是没有交集的,甚至他亲爹李旦也没资格二次称帝。这是为什么呢?还得先从武则天和她的儿子们说起。

武则天的四个儿子

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生有四子,分别是李弘、李贤、李显和李旦。老大和老二都当过太子,老三还当过两次太子。拜武则天所赐,李显和李旦都先后出任过两次帝王,是为唐中宗和唐睿宗。

李治继承帝位之后,与武则天重逢于感业寺,旧情重燃。后在王皇后的安排下,武氏再度回归于太极宫,之后武则天又除去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夺得了李治的专宠。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武则天被册封为皇后。

武后上位,唐高宗与皇后的嫡长子李弘,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但基于武后的目标也是帝位,这样在武后的眼中,儿子便不再是亲情的延续,而成了政治对手。大儿子李弘不幸成为武后的绊脚石,致使母子关系走向恶化。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太子李弘在随高宗和武后从幸东都时,忽然暴亡于合璧宫绮云殿。在官方的死因声明中,宣称李弘因“沉瘵婴身”、“旧疾增甚”而自然死亡。然而大多数史料都认为,李弘实是被武则天鸩杀。

同年六月,高宗和武后的次子雍王李贤很快替补了太子之位。相比于前任已故太子的多愁善感、体弱多病而言,新太子李贤身体强健,文武双全,与他的大哥有着天壤之别。

李贤拥有健康的体魄,不过武则天也没让这个新任太子走太远。武则天调教他如何成为一个听妈妈话的乖乖仔,李贤不但没有听,而且还给了她点颜色,回敬了她一本《后汉书注》,借东汉太后临朝和外戚擅权的历史特征,有意跟武后叫板。

但他的结局依旧无法改变,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八月,武后从李贤的私生活撕开了一条口子,将一场普通的“风化案”愣是演变成了一场“谋逆案”,李贤其罪当诛。在父亲高宗的力保下,被废为庶人,流放到京师两千多里的边瘴之地巴州(今四川巴中市),最后被逼自尽而亡。

在李贤被废的第二天,即调露二年(公元680年)八月二十三,高宗和武后的第三子英王李显就被立为太子。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十二月初四夜,唐高宗李治在东都洛阳崩于贞观殿,享年五十六岁。长安是李唐的老巢,而洛阳是武则天的根据地,李治临死前被武后硬是拉到了洛阳,这里面有着她的政治考量。

太子李显在十二月十一登基,是为唐中宗。新年正月初一,服孝期满的唐中宗,改年号为嗣圣,并大赦天下,同时册立太子妃韦氏为皇后。

就在李显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之际,特别提拔了他的老丈人。当政不过三十六天,就被武则天从龙椅上拉了下来,理由是“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此后被贬黜了京城,流放到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初七,也就是中宗被废的第二天,高宗和武后的第四子豫王李旦,以一个普通亲王的身份被武则天直接空降为皇帝,是为唐睿宗,改国号为文明,并大赦天下。

武则天在刚到洛阳之初,就一口气提拔了四位宰相,控制了禁军,牢牢将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在高宗去世后的几个月之内,她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废黜了中宗李显,挟持了睿宗李旦,在此期间还不忘逼死流亡在外的李贤。

再接下来,她以铁血无情的手段,对李唐皇族及其亲党进行了一波又一波的清洗和屠杀。公元690年九月初九,武则天终于登上了她心心念念的帝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李旦自然被废黜,降级为王。武则天在大位上坐了15年之后,公元705年,发生了李唐夺权的“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李显梅开二度,再次登顶皇位。

李显继位之后,李唐的江山从武则天的手上基本过渡到了韦后的囊中。韦后与武氏后人武三思把持着朝政,致使李唐王朝再次陷入混乱之中。

接下来,李唐子孙们为了铲除韦后和武三思,李隆基和他的哥哥们即将登场,究竟谁主江山,除了实力,智商还得在线。

为李唐江山奋斗过的哥哥们

武则天的儿子们说得差不多了,再来看看她的孙子们吧,这其中就有李隆基了。

唐中宗李显当政时期,和他爹李治有得一比,妻管严都比较重,韦后大有效仿武氏之势。

发动神龙政变的五大臣被中宗铲除后,朝政被三个女人: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以及一个男人武三思所掌控,他们成了当时政坛上最强大的势力。

面对武三思和这三个女人,有个人始终怀着既恐惧又愤怒的心情,对李唐这些敌人怒目而视,这个人就是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是中宗李显的第三子,他能当上太子,搅上这趟浑水,还是拜祖母武则天和皇后韦氏所赐。中宗李显第一次被赶下龙椅时,高宗钦定的皇太孙李重照(也有叫李重润)也曾被罢为庶人。

在李重照19岁时,因口舌是非引来了杀身之祸。晚年的武则天宠幸二张:张易之和张昌宗。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李重照与妹妹和妹夫私下议论二张,对于二张以男宠身份干涉朝政很是气愤。

不幸的是,消息遭泄露,女皇大怒之下,竟将孙子孙女杖毙,嫡长子李重照就这样被祖母“大义灭亲”了。李重照是韦后唯一的儿子,为了给儿子报仇,韦后将黑手伸向了中宗次子李重福。

韦后认为,李重福的妃子是男宠张易之的外甥女,肯定是李重福出于嫉妒,因而告发了老大李重照。于是韦氏一当上皇后,就把李重福给流放了。

就这么着,中宗李显的第三子李重俊当上了太子。这个太子不好当,时不时地遭受侮辱。皇帝不在乎他,韦后讨厌她,武三思排挤他,还有那个骄纵的安乐公主称他为“奴”。

当他看到以五大臣为首的政治势力被武三思和韦氏铲除殆尽后,顿生一种唇亡齿寒之感,他们迟早会向他下手的。

横竖是一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反抗,或许还有一线生机。神龙三年(公元707年)七月,太子李重俊联合禁军将领李多祚、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祎之、沙吒忠义等人,发动了军事政变。

在这次政变中,武三思、武崇训父子及其党羽被杀,但李重俊并没有成功,最后被军士倒戈,死于亲兵手中。李重俊死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宗李显并没有马上立太子,到了景龙四年六月,唐中宗李显突然暴崩(有说是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杀),唐王朝又一次迎来了政坛大地震。

皇帝驾崩,太子即位,这是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但是李显死前并没有立定太子,按照规矩,皇帝死了没有立太子,皇帝和皇后又没有亲生儿子的话,就要在皇帝所有活着的儿子当中选最大的一个来继承帝位。

李显活着的儿子还有两位,一个是被流放的李重福,另一个是只有十六岁的李重茂。一手遮天的韦后自然会选择年纪尚小的李重茂,以便于日后自己上位成第二位女皇。

但是按照法统,她自己说了不算,于是,她准备炮制一份遗诏。起草遗诏的重任交到了上官婉儿手里,上官婉儿忌惮于李唐势力中的实力派:李旦和太平公主,也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便连夜找来太平公主商量,最后二人出了一份遗诏,总共三条:

第一条: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第二:韦皇后知政事;第三:相王李旦参谋政事。

很显然,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想让李旦作为李唐王室的代表,以此来牵制、平衡韦后的势力,但韦后势力也不傻,直接删除了第三条,难道李唐王室又要靠边站了吗?

韦后独揽大权,磨刀霍霍,马上激起了李唐皇室的强烈反弹,相王李旦和镇国太平公主坐不住了。

中宗复辟时,由于太平公主参与政变有功,被中宗加封为“镇国太平公主”,而且受禁军护卫。除了政治上的资本,她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富婆。

按照高宗时代的制度,亲王一般可获封食邑八百户,公主可封三百户,而太平公主的获封远远超出了制度的约束。她首次获封就达到了一千二百户,后来又加到三千户。神龙政变后,李显又给她加到了五千户。

可以说,太平公主不论在能力、地位还是实力上,都具备了在帝国政坛上呼风唤雨的资本。

那么李旦有什么实力呢?首先他也是当过皇帝的,而且作为高宗和武则天唯一活着的儿子,他是李唐势力正统的代表。相比李显的两个儿子李重福和李重茂,叔叔辈的李旦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

此外,他还有五个儿子,长子李成器为刘皇后所生,次子李成义,李隆基为第三子,四子李隆范和五子李隆业,另有第六子早亡。

中宗死后,韦后将李重茂推上帝位,同时为了安抚以李旦为首的李唐宗室,她先给李旦升官,升成一品大员太尉,再给他封爵。然后又提拔了李旦的长子李成器,封为宋王,李旦本身又是安国相王,一家出了两个亲王,韦后认为他们也该知足了。

但是她想错了,李旦、李成器父子是知足了,但她没想到,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不知足啊,韦后的如意算盘就是让他们姑侄给打破的。

李旦是有影响力,但太平公主并不愿意找他合作,为什么呢?因为她找李旦合谋搞政变,那李旦肯定是主角,事成之后,也没她什么事儿。因为李旦是男,她是女,李旦是太尉,朝廷命官,有公权力,而她只是一个公主。

当年她辅佐李显搞神龙政变,完事后还受猜忌遭打压,人总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两次吧,更何况她是有政治头脑的太平公主。

正在太平忧虑之际,有一个人向她伸出了橄榄枝,这个人就是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他是李旦的侧妃所生,是庶出,排行老三,人称“三郎”。

李隆基从小性格刚烈,长大后更加英武,而且从小在政治漩涡中长大,早已深知其味。政变这么大的事儿,不找自己的父亲商量,倒来找她这个姑姑。他是这么想的,发动政变是为了拯救李唐的江山社稷,如果成了,福分归他爹,万一失败了,也算是为宗庙牺牲,不必连累相王。但是从他之后的既得利益来看,他这么做是对自己的风险投资。

不过太平认为,不管李隆基有什么想法,他这个庶出的老三,在讲究嫡庶传统的古代,也掀不起什么浪花儿,更不用说当皇帝之类的好事了。如果与李隆基合作,她是政坛老手,李隆基初出茅庐,不论在身份还是威望上,她都是占主导地位的。

这样一来,他们姑侄联手,将李旦蒙在鼓里,事成之后,再将李旦请出,这就好比送给相王一个大礼包,相王肯定会对她感恩戴德,这样她就等于在政治上牵制了李旦。

说干就干,姑侄二人于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也称唐隆元年)发起了一场宫廷政变,史称唐隆政变。韦氏母女、上官婉儿等人被诛杀,彻底剿灭了韦氏集团,即位不足一个月的李显小儿子李重茂被拉下皇位,李旦复辟。

但是有一个人不同意,他就是中宗李显的二儿子李重福。李旦上任帝位不过两个月,就发生了一场叛乱,发动者便是李重福。

李旦当皇帝是接中宗李显的班,但是根据中国帝制时代的继承法则,一般父死子继,只有在前任皇帝没有儿子存活的情况下,才会考虑让弟弟来承袭皇位。

所以,从法统上讲,李旦并没有资格当这个皇帝。他也心知肚明,所以李重茂被赶下台后,就被软禁了。同时还给在外的李重福进行了调动,目的就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韦后活着时,李重福受制于韦后的严令,不得回长安。韦后被铲除后,他自由了,可以回长安了,并且可以名正言顺地接他爹的班了。因为李重俊死后,他由老二就升成了老大,根据古代的继承法则,他就是皇帝的第一候选人,远比他弟弟李重茂有资格,反正怎么说也轮不到他叔叔李旦。

再加上他身边两位野心家郑愔、张灵均的撺掇,李重福坐不住了,他要到东都洛阳去把属于自己的天下夺回来!但结局是惨烈的,最后被逼投水自尽,时年三十一岁。

李重福死了,十六岁的李重茂也没躲过睿宗的追杀,先是被发配到地方,之后死得不明不白。这下睿宗李旦安心了,但是儿子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斗法,又要让他头疼了。

李隆基究竟继承了谁的皇位?

唐隆政变后,李旦复辟,那么立谁为太子呢?

按照法统,嫡长子宋王李成器为皇后所生,立太子再自然不过,但是他不敢当这个太子,因为李隆基肯定不会罢休的。

李隆基,人称三郎,上面有两个哥哥,按照法统,皇帝一职基本没他什么事儿。但是,非常时期法统要靠边站一站,实力才是第一位。

唐隆政变时,李隆基绕过了李旦,除了自命不凡,还藏着他的雄心壮志。论出身,他不能和李成器相比,如果他要想出人头地,只有自己建立奇功,以便作为日后的资本。

李旦能再度坐上龙椅,李隆基至少有一半的功劳,立他为太子也镇得住场。但是李旦也忌惮于李隆基的心机,而如果立李成器就不一样了,他有意在立太子之事上摆出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

李旦把老大李成器推上了风口浪尖,但李成器才不傻呢,他可不想当父亲的棋子。于是他主动退出了这场太子角逐,他表态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苟违其宜,四海失望。臣不敢居平王(指李隆基)之上。”

在众望所归之下,李隆基终于被立为太子。从这个意义上讲,李隆基能当上太子,走得路线并不是古代通行的嫡长子继承法,而是如李世民一般,群雄逐鹿,胜者为王。

但是对于他的身世,还有另一段故事。我们上面说了武则天的长子李弘早死,没有子嗣,当时经武则天特批,将李旦的一个儿子过继给了李弘,这个被过继的儿子便是李隆基。

这样一来,李隆基立为太子,在法理上有了另外一种说法,那就是他继承的是大伯李弘的皇位。因为李弘死后,李治非常悲伤,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下诏追赠太子为皇帝,并为爱子拟定了谥号,称为孝敬皇帝,而且李弘是以天子的礼仪安葬于恭陵的。

说起来李旦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位”,李隆基追认李成器为“让皇帝”,这个名号给了李旦才是名副其实。他曾让位于母亲武则天,又曾两次让位于自己的儿子李隆基,而每次让位都是为了明哲保身。

李隆基被册立为太子,一开始太平公主是同意的,但是随着李隆基不凡政治才能的显露,太平公主担忧了。姑侄二人曾经是战友,然而在各自的利益面前,又不得不分道扬镳,开了互相拆台的戏份,直至演变成另一场宫廷政变,即先天政变。

通过先天政变,李隆基铲除了通往皇权的最后一道障碍:太平公主。李旦见状,吓得赶紧让位了。

综上所述,李旦让位于李隆基,从法统上讲合情合理,李隆基的过继身份就是法理依据。但唐朝的历史现实是,自打李世民开了篡权的先例,嫡长子继承制基本等同于虚设,要当唐王,那得会玩政治,会搞宫庭政变。

李隆基闹政变成功了,最后退位却也是被儿子李亨篡权的,真是天道好轮回~

更多文章

  • 李世民一时兴起,放390名死囚回家,约定次年问斩,后来了多少?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李世民放390名囚犯回家最后杀了没,李世民放走390个死囚,李世民释放390名死囚后来怎么样了

    纵观我国历史,烟尘战起,兴亡无时,浩浩荡荡两千年,文才武将、明君清帝,数来又是几多人?而在其中,论其功,唐太宗李世民又是响当当的人物。这样一位英年帝主,千古一帝,文韬武略,知人善任,又是为什么会在贞观六年放390名囚犯回家过年呢?李世民,字叔德,号世民,取“济世安民”之义,在位期间,他广纳贤才,轻徭

  • 唐朝最后的名将:领兵五千破敌十余万,却被史官骂为叛臣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名将和叛臣,唐朝十三位叛臣都有谁,唐朝16位大将军

    唐朝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近三百个春秋的统治中,它极具能使他族望而生畏的强盛之势,乃至一度出现“万国来朝”的空前图景。直至如今,国人还被外界称为“唐人”。这个传奇朝代出现过众多颇具盛名的文官武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书写着各具特色的辉煌。唐朝到了后期,是有“江流急转”之势的,然而这并不能阻挡忠臣名将的

  • 在唐朝,如果你被人渣追杀并反杀成功,等待你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人生活的一天,走进唐朝经典语录,唐朝人的心态分析

    可以说,大概率上,你是无法脱罪的,甚至可能被判死刑。关于二人械斗的处理,唐朝的法律是这样规定的。据《唐律疏议·卷第二十一》关于二人斗殴的处理条款:“诸斗两相殴伤者,各随轻重,两论如律;后下手理直者,减二等。至死者,不减。”这个条款记载得很清楚,如果两个人斗殴,根据伤势的轻重来判刑;如果后出手的人没有

  • 李世民死前问武才人:我走了,你怎么办?武则天说了8个字保了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说到李世民,大家都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上位史。当初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兄弟之后逼迫父亲李渊禅位给了自己。虽然他的上位史不不太光彩,但是他在位期间也称得上是一位明君。在他在位期间,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改革,并且轻徭薄赋,恢复国力。而且朝中还有一位非常直言敢谏的魏征,做他的明镜,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得以避免

  • 司马懿留下一残局,困扰隋唐两朝多年,李世民至死都没能解决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世民讲司马懿,司马懿和李世民的关系,隋唐李世民

    可是谁也没想到,三国厮杀十年之久,却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让司马懿一家三代占了个大便宜。他们成功地合并三家,建立西晋。这样的人物,当然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早曹操做丞相时,就已经对他非要忌惮了,先是召他做自己的手下,又企图杀了他。其实曹操这个时候就已经看出他的野心,还说过他不可能久居人下,可他就是有本事

  • 武则天能够寿终正寝,除了她的政治胸怀,还有四种刚柔并济的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武则天胸怀天下,武则天凭啥能走向权力巅峰,武则天是寿终正寝吗

    武则天在皇帝的位置上坐了15年,一场政变将她轰下了台。但即使她失去了权力,成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也没人敢动她半根毫毛。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侃侃武则天的驭人手段。武则天以一己之力征服天下,靠的是以下四种手段,外加她的政治胸怀。了解了这些手段,自然也就明白了,即使她下台,不仅没人敢对她怎样,而且

  • 李世民创设1种职业,古代女人走投无路才愿做,现代女人却抢破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世民用人的四大原则,李世民怎样招揽人才,李世民用人措施

    它就是艺妓。在古代等级制度十分森严,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是达官贵族,拥有着很多特权,但是另外一些人一出生,却面临着生活贫苦,甚至生命都难以为继的境况。而这些人有的会被卖到大户人家作为奴婢,而长得有几分姿色的人,就会被带到古代的那些娱乐场所中。而艺妓就是其中的长得有几分姿色的人,所以艺妓的身份卑微,只是那

  • 唐昭宗之死和唐王朝的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唐昭宗这个样子不太好看,相当不高清。一、讨伐藩镇节度使失利唐昭宗上台伊始,就先对割据的节度使开刀,但是所有的努力最后都付诸东流。唐昭宗首先招募了一支十万人的军队,但是一切还没做好准备之时,他就贸然宣布同时对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和西川节度使陈敬瑄用兵。结果仗刚开始打,征讨李克用的大军很快被击败,而征讨西川

  • 南京挖出东晋父女合葬墓,墓中放着上百颗药丸,化验结果让人气愤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南京父女墓出土200个药丸,东晋父女合葬墓,父女合葬挖出仙丹

    秦始皇派遣徐福出东海寻找传说中的蓬莱仙岛寻求不死丹药,汉武帝晚年沉迷炼丹,为了追求长生不老,最终最终引发了巫蛊之祸,北宋宋真宗赵恒为了长生不老东封西祀,下令修筑玉清昭应宫,最终导致赵恒之子宋仁宗赵祯从小就吃丹药,长大以后子嗣不昌,最后子孙断绝。除了皇帝以外,很多臣子也很喜欢丹药,比如赵恒时期为赵恒修

  • 袁天罡算出武则天篡位,李世民为何不杀她?只因此人泄露天机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武则天出生遇到袁天罡,袁天罡是武则天老师吗,武则天杀了袁天罡

    文|小羽我们普通人对于预言占卜大多都是不相信的,因为预言术相当于神学,谁会准确的预测到未来会发生的事呢?但是在唐朝的时候,李世民让袁天罡和李淳风编写了一部《推背图》,这本书准确的预测了中国两千内的王朝更替,甚至20世纪的日军侵华战争也在这本书里面,笔者都认为这本《推背图》是真的很神奇,同样的,袁天罡